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9|回复: 1

[【推荐】] 关于IPv6 你必须了解的几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0 13: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知道你的IPv6是从IPv4升级而来的吗?我们想我们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IPv6是一个期待以久的互联网主要通讯协议IPv4的升级计划。IPv4使用的是32位地址,可以支持43亿个设备直接接入互联网。IPv6使用的是128位地址,几乎可以支持无限多的设备接入互联网,其支持的数量为:2的128次方。

IPv6备忘单

在将你的网络做好同时支持IPv6和IPv4准备前,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基本常识。

IPv6的背景

标准机构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在1998年提出作为IPv4替代方案的IPv6。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v4地址最终将会被用尽。

IPv6的主要目标是增加互联网地址数量,但是协议还增加了一些增强功能,其中包括有自动配置、更容易的网络重新编号和通过IPSec协议内嵌的安全功能。

虽然IPv6部署进程缓慢,但是IPv6的部署还是在2009年取得了一个里程碑。球领先的原生IPv6互联网骨干网和主机托管服务商Hurricane Electric公司和NTT America(日本NTT通信公司在美国的机构)表示,他们的IPv6信息在2009年翻了一倍,同时谷歌也增加了IPv6对搜索、Docs、Gmail和新闻等多个应用的支持。

IPv6的推动活动在2010年仍然在继续。Comcast和Verizon公司宣布了他们对IPv6协议的首次公开测试。

美国联邦政府是IPv6的支持者。联邦政府命令所有的部门在2008年6月30日之前完成一切支持IPv6的有关工作,让他们的骨干网络有能力发送或者接受IPv6地址。在2010年7月份,《联邦采购条例》将被修改为要求所有的部门购买仅支持IPv6的IT系统。

专家们催促美国网络经理们在2012年前将他们的对外网站做好支持IPv6的准备,否则他们的网站与那些具备IPv6能力的访问者将处于将低等级连通状态。

截止至2010年3月份,专家们表示IPv6信息已经占了互联网信息总量的1%。

IPv4地址枯竭

IPv4地址枯竭这一问题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注意到了。尽管一种替代IPv4的技术已经被研发出来,但是互联网工程师们在当时还是找到了几种能够保持互联网基于IPv4继续增长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可将私人网络地址隐藏在一个单一的公共IPv4地址后面的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和可更为有效分配和路由IP地址段的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CIDR和NAT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工程协会推迟了将互联网基础设施由IPv4升级至IPv6的进程。

目前运营商和企业正在逐渐向IPv6升级。地区性互联网注册机构(RIR)在2010年4月份表示,目前尚未分发出去的IPv4地址数量已经低于8%。

专家预测IPv4地址空间将在2011年或2012年被用尽。

IPv6过渡方案

互联网工程协会已经部署了多个过渡方案,这些过渡方案将帮助网络使用者逐渐由IPv4向IPv6迁移。

其中一个方案被称之为“双堆栈”机制,其允许网络使用者在他们的网络中同时使用IPv4和IPv6。

另一个方案被称之为运营商级网络地址转换(CGN),其允许多客户共享一个单一的公共IPv4地址。

第三个方案被称为“6rd”。该方案已经被法国ISP运营商Free所使用。法国ISP运营商Free通过在基于IPv4 骨干网络的传输中封装IPv6数据包快速地向家庭用户部署了IPv6。

最终用户可以在多种隧道技术中做出选择。这些隧道技术包括“6to4技术”、“Teredo技术”和“ISATAP技术”。虽然这些隧道技术均可以将IPv4网络中传输IPv6数据包,但是这些技术也存在安全方面的疑虑。


http://network.51cto.com/art/201005/198839.htm

IPv4向IPv6升级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虽然需要时间进行过渡,但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充分做好准备,包括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软硬件设备的更新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1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单位正在做IPV6,IP地址紧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13:46 , Processed in 0.26436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