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15|回复: 6

[【释惑亭】] 人户分离跨省高考的制度性缺陷有几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6 1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越来频繁。与人口流动相伴而来的是流动人员的子女读书和考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笔者手头有一案例:
一朋友多年前外出辽宁务工,现已经在辽宁定居,其女儿从小跟随其在辽宁大连读书,女儿现在已经高二了,学校是辽宁省一所重点学校,但是户籍一直在老家山西,由于大连有购房入户的政策,因此友积极准备买房给女儿上户,当户口即将办妥后发现,辽宁的高考规定为必须户籍满2年方可在辽宁参加高考。可是其女儿已经高二了,还有一年就高考了,无论如何是不能在辽宁参加高考了,可是回老家山西的话,两边教学体系,考试大纲有点差异,困怕有点影响,而且两边会考体系什么的都有差别。
因此其女儿被迫回山西找了所中学参加学习。可是回去回后也面临一些问题,转学的手续怎么办?两边的教学管理体系如何衔接,连彼岸的学习成绩如何认可?
感觉国家最近几年确实在农民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上边投入不少精力来解决,但是从笔者遇到的事情面前,笔者感觉有关措施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以便能确实解决这些问题,不要给小孩带来一种受歧视的感觉。国家在省级之间的政策协调、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应当符合实际情况。
在这里欢迎有类似案例的朋友发帖,看关于这块还有那些政策和地方政策缺陷和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8 19: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就没有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似乎是个老话题,而教育公平在宏观社会语境中已经越来越具有了新的多元而系统的意义——譬如对户籍制度的负性效应、对房地产狂热的晕轮效应……说到底,“人户分离”是中等教育“重点制度”下的衍生物。“重点中学”无非有二:一是所谓的“百年名校”,靠几代教育家的资质累积;另一类是垄断政策的“幸运儿”,靠非公平性招生、倾斜性的投资,不择手段地把好学生网罗到学校来,飙升升学率,近年来,在“创*星级”运动中也创造出这样一大批学校。最大的悖论是:名校的真正魔力在于塑造和改变人生,靠抢拼优质生源人为制造“教育效应”,“名”在何处呢?马泰效应里的“名校”,已然成了“教育公平不能承受之重”。无怪乎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教育本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武器”,糟糕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成为凝固和复制阶层差距的工具。遗憾的是,重点学校的存与废在1949年之后遭遇过数次“颠簸”,但直到今天仍岿然屹立,背后的利益驱使机制值得我们反思。

  时下流行的一个广告语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煽情而颇具惊悚效应的诉求已经不只被用来叫卖学习用品了,在中学教学的“起跑线”上,“人户分离”也只是不得已的一种“往前挤”。富者通吃下没有教育公平,资源倾斜下也无法实现教育公平。我们理解的“教育公平”决非平分几个名师、平分几台电脑,而是老百姓在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设计中窥视到的一种价值取向。换句话说,政府是否真正有决心突破狭隘的既得利益束缚,站在公道、公平的公共服务立场上把握和正视义务教育,这才是“人户分离”能否杜绝的决定因素。“户口跟着名校跑”是何其辛酸而无奈呢,要“清理整顿”的不是那些怕输在教育资源起跑线上的父母啊——而是我们已然失衡的中学教育资源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8 22: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当时读书的时候是在本地,因此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入学开始直接入就进的小学,然后一路升过来,对于本地户口不谈了,谈谈身边的例子吧,由于是外出打工,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是常常见到,之前有一位同事,小孩一直放在老家,自己则和老婆两人在外面打工,几年过来了,小孩长大了,家中的父母年纪也大了,加上小孩也比较顽皮,因此夫妻俩决定把小孩接到身边,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小孩的教育问题,这位同事反复跑了很多家学校,同时也参考了一下周围的房价,因为这里有政策要求小孩入学必须是附近有住房。同事选好学校之后,在周边买了一套二手房,便带小孩去学校报名,结果被告知没有在这里居住两年以上,说是没有学位不予入学。同事寻求其他人帮助,由于是私立的学校,最终“自愿”交了几千块“赞助费”才让小孩在里面入学,至于小孩能否适应周围的生活那是后话。
   早几天在公司吃饭的时候,周围的几位同事也在聊及这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位同事来这里已经数十年了,他弟弟的小孩想要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就读,于是将他父亲的一套房子转至自己名下,想让小孩能够顺理成章的进去读书(小孩是本地户口),同样被居住不够两年,不予入学,由于他家中也挺有钱,当场拿了几万块出来,校方则马上改变之前的态度,给其办理入学手续。

   对于这样的事情现在存在的几个问题就是:一、非本地户口,不接收,解决方法:交钱,找关系。二、本地户口,不是本区域,居住时间太短,不予接受,解决方案:交钱。真正要做到普及教育还有难度,我觉得即便是有方针出来,下面的人也同样会有相应的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身边有好几个类似案例,解决办法总结一下:

第一通过婚姻,比如外地朋友通过努力找本地的朋友结婚,按照当地的随父随母自由落户原则解决孩子的户口问题,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上了本地的最好的幼儿园

第二通过买房落户政策解决户口问题,比如前几年上海出台过购房落户政策,当时我就有朋友全力借钱全款购房落户(这个政策说购房可以顺带解决一个直系亲属的户口)

第三通过读书落户,就是暂时落脚之后考研考博再使用分配工作手段落户自己心仪的城市

第四通过adam310 说过的类似交钱的办法解决自己户口问题,就相当于交户籍保护费来入户(俺知道的当时办一个户口要价10万左右)

此中曲折和痛苦不是当事人不能理解,我也是旁观但是知道很麻烦和苦痛,觉得很需要改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户分离的跨省高考制度似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身份地域心理认同问题,举例:

俺们原先一个同学自小跟爷爷奶奶过,上小学初中也是这样,考大学时候转学,自此就是杳无音讯,平常看这位平时就是比较抗拒本地外地这类话题,并且言论里面非常爱自己的爷爷奶奶,但是对于父母评价不高。


这类规定其实还是有原先条块分割地域分割的那种影子,加上各省市自己出高考题,这样的制度的区分度和权威性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同一个大学,直辖市的多数朋友感觉上比外地省市的同学功力上就要差一些,我觉得就是各地录取率不一导致的,直辖市录取率过高素质参差不齐,外省市的同学都是身经百战过关斩将来的,学习的动力和耐力比一般的直辖市朋友要好很多。

这个问题往大说就是一个教育公平还有户籍制度的问题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7: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真的很头疼。如同上面所说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标准。
为何北京的学生那么好上好的学校,说白了不是学校多吗
为何学校多,还不是国家把钱投入的结果。
想一下北京的211学校别其他的加起来都多吧。

我只能说这是国家政策在资源上配置极大的错误。
为何像人口大省的省份,没有几个好的学校,这样的配置
本来就说明错误的方向,教育本身是为人服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23: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在某个国度,绝大多数资源都是为部分人服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1:10 , Processed in 0.13619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