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99|回复: 0

[【其它原创】] 中西时间隐喻的差异

[复制链接]
481837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4-6 19: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学期论文,原创首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望酌情加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语言中的隐喻当然与文化息息相关,是语言中民族文化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用隐喻表征时间概念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更反映出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汉英在时间概念上不同的表征模式和偏好是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1. 中西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在哲学的主体性方面,西方人与东方人是有差异的。西方哲学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康德都逐渐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和重要性。中国古代哲学也探讨人的主体性,但是并没有突出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杨朱的为我纯粹是个体自我, 强调自我和不为’, 这是一种对世界、人生、社会的逃遁。
西方人传统上沿袭的是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将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并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与把握。西方人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许多西方语言均通过动词的复杂构形变化来明确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其中包括英语。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天与时、人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一哲学观赋予了时间抽象而神秘的含义。这种模糊的时间观带来的效应就是计时的笼统性。例如,在古今汉语语法中均没有区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态变化标志。
其次,中西在时间意识方面有差异。操英语者倾向于强调个人在面对时间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守时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东方人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满足于被动地等待真理的自我展现,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均把时间描述为不可改变的飞速流动的事物。《颜氏家训·免学》曰:“光阴可惜,逝如流水。唐朝杜荀鹤诗中有:“百年能几日,忍不惜光阴。韦庄词曰:“但见光阴流箭。相对于时间的流动,似乎人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只有时不我待”,“岁月不等人的慨叹。而天朝上国的美好理想一直让中国古人沉浸在回忆历史,等待未来的想法中,而不能对未来发挥什么能动性。
再次,中西在看待历史、在对时间的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西方社会较早进入以机器为工具、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社会,进而步入发达的商业社会。尤其以美国为代表,他们以未来为取向。 对进步的追求,对变化的积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社会的未来时间取向。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不大,因而形成一种固守本土,安定守成的人本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重视自己的过去,崇尚先祖,尊重经验古训。孔子提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温故而知新。孟子强调言必称三代。中国人做事喜欢遵循先例,效法古人。循规蹈矩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法则。对于史无前例旷古未闻的事,人们不轻易尝试。因此在汉语中也充满了这种面向历史的表达方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以史为鉴”,“承前启后”,等等。

2. 时间隐喻在词汇层面的差异

在表时间现力上,汉语中表示现在时间除了有现在当前,还常常用身体部位词+ 方位词来表示,面前目前眼前眼下眼底下手上手头上脚下等等,以强调现在时间就在观察者的面前、眼前、手上和脚下。由此引申的隐喻表达式还有迫在眉睫火烧眉毛等。这种时间表达式在英语中相当少见。
在时间介词的数量上,汉语相对匮乏,英语的介词系统非常发达。英语中表示时间的介词几乎都是其空间概念的隐喻性转化。夸克认为:“at”,“on”“in”在作时间介词时, 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作方位介词时基本对等。王寅则认为,上述介词原是表现空间方位点、面、体, 当他们转用来表示时间、动作、抽象思维等概念时,也大致遵循点、面、体系统对应映射规律。
汉语同时还具有时间呈纵向移动的隐喻方式,空间的为时间较早,空间的为时间较迟,时间的和时间的同义。/ 几乎可以与表示时间的名词任意搭配,表示时间的先后。表示时间纵向移动的汉语词素还有:“/ / / ,构成月头/ 月尾年头/ 年底高寿/ 低龄化。而英语中用纵向空间高度表示时间的词却可谓凤毛麟角,仅有“ascendant (先辈) descendant(后裔) ”等个别词项。
时间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英语中能够被维妙维肖地拟人化,汉语则不如此。如:kill/ cheat / beguile time(消磨时光);fool away one’s time (虚度时光) ;murder time (浪费时间)等。在上述的汉语对应意译句中,时间被看成是一种空间中的物体,可以被消磨虚度浪费和进行其他各种体验,尽管英汉相关表达式的整体意义是等效的。汉语中还有许多例子将时间物化,:挤时间、抓紧时间、把握时间、争分夺秒等。汉语中有许多成语用动物、自然现象形容时间的各种属性,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白驹过隙窗间过马电光石火过眼云烟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老牛破车冰冻三尺海枯石烂等等。英语中却没有这类对等的隐喻。
借代是汉语时间词汇的重要特点,不直接说本体,而通过联想,借喻体代替本体。如通过描述世间万物在不同季节中独特表现来使人们联想到相关的季节。
:桃红柳绿 阳春烟景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鸟语花香 草木怒生
:赤日炎炎 流金铄石 焦沙烂石 榴花照眼 艾绿蒲香 田月桑时
:七月流火 白露为霜 金风玉露 桂香梧影 草木黄落 繁英凋零
:寒风凛冽 砭人肌骨 日长一线 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
虽然在英语诗歌,小说中有时也有类似的表达,但是,汉语的时间词汇远比英语丰富,更具描述性,更富诗意。

3. 时间序列的指示上的差异

第一,汉语倾向于多用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认知来指示时间序列,甚至用其来指示将来时间序列。而英语要指示将来时间时,要么使用专用时间词,,要么启用面向将来型动态时间认知,因而与汉语例示形成背反,②③;要么使用无方向性的序列词,④⑤。这两句中的汉语时间参照点均没有出现,但根据上下文可以后补出来。
后福/future blessings,根除后患/dig up the root of future trouble.
今后的十年/ in the next decade / in the coming ten years.
今后的任务/ the tasks ahead,吃苦还在后头呢/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没准我还死在前头呢/Maybe I’ll die first.
丑话可是说在前头/Let me tell you bluntly first.
其二,汉语中的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认知甚至可以演变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这在英语中几乎是没有的。英语大多使用静态的介词来表达汉语的相应语义。
1949年以来/since 1949, 50年以来/ in the last 50 years.
时至今日even now / today,从今往后/ from now on.
其三,“/在汉语中虽然既表征又例示面向将来和面向过去两大认知模式, 英语的/概念在例示方面异于汉语。英语的before / after只用作介词,时间序列可以体现在词缀上。此外,英语词语的语义容量大因而词义详尽而不笼统,因此相关的例示方式比汉语的/多样化,汉英在这方面呈一对多态势。
晚饭后/after dinner, 3小时后/ 3 hours later / in 3 hours.
3天前/ 3days ago, 5点前/ beore / by /until 5 o’clock.
前例/precedent,前面提到的原则/ the above - mentioned principle.
其四,在表达将来要发生的事件时,英语可以采用面向将来的新颖实体隐喻,而汉语则通常使用时间助词而不使用隐喻。
 11. a. The task of emptying the house lay before us. (朗文英语词典)
b. 我们将有任务要去腾空那幢房子。
12. a.He saw before him an idyllic life. (朗文英语词典)
b. 他意识到他将过上质朴宜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操汉语者认为时间序列是一个明显的连续体,从过去经过现在可以贯通到将来。操汉语者较频繁地使用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认知模式。比较而言,操英语者往往以现在为界使用两种认知模式,并在表征将来时较频繁地使用面向将来型动态时间认知模式。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作为各自文化的承载者,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思维和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译者须认清语言文化的内在实质和深层内涵,依据民族语言特色,找准对应点,善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既把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语中表达出来,避免生搬硬套,词不达意,又须尽可能使隐喻的文化特征和美感因素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使译作尽显原文神韵,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夸克. 英语语法大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3、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陈 燕、黄希庭:时间隐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4)
5、陈幼贞、陈莹、张志杰:时间隐喻表征研究现状及展望心理科学, 2006(3)
6、陈元晖:康德的时空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
7、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 2006(1)
8、杨 艳:汉语中的时间隐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3)
9、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认知和表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5)
10、张建理、丁展平: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11、周 榕:时间隐喻表征性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12、周 榕、黄希庭: 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科学, 200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1:33 , Processed in 0.16297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