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73|回复: 9

[【时事表】] 大学生给老师打分成游戏 简单评价搞乱师生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4 0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02月04日 08: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个故事让高等教育学者谭力教授痛心不已。

  上个学年末,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

  近年来,作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监督的一大重要机制,大学生评教制度在全国高校逐渐推广,然而一边是就业难和大学生的求学渴求,一边则是许多大学生监督权力的异化: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成为“变相筹码”。

  记者在全国多所高校采访时发现,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由此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些老师为“邀宠”,上课内容不多,段子不少,课堂气氛嘻嘻哈哈,而要求严格的老师反而很受伤。

  让谭力教授忧心的是,这样的评教反而损害了教育的价值和严肃性,“老师是最先的受害者,学生则是最终的受害者”。

  “一分钟游戏”:大学生虽然对一些老师不满意,但在评教时又繁衍了事

  听说成绩出来了,刚刚放假回家的上海高校大三学生晓静赶紧登录校园网,打开“教务信息系统”,在点开“成绩与重修查询”后,评教页面弹了出来,这是查询学科成绩前的必经程序。

  鼠标在“啪啪”声中沿着“A”飞速下移,不到一分钟,晓静把10多道选择题全部答完,点击“确定”,重回成绩查询系统。看到这门考试自己顺利过关,晓静松了口气,又开始下一门课的查询……

  回忆起第一次评教,她比现在郑重多了。

  那是大一的第一个期末,班主任拿来一堆表格,全班同学封闭起来,填写对刚上完课的各科任老师的评价。晓静一条条认真看完所有选项说明,有时还会在一个小项等级A与B之间犹豫半天,最后还写下数百字的个人感受和建议。

  但让她意外的是,自己期待的改变并没有出现——那位社会活动频繁的老师上课仍然喜欢接手机;打扮时髦的女老师依旧机械地翻动PPT,整堂课保持一个声调地“念经”让人昏昏欲睡……

  和晓静有相同感受的同学不在少数。当不少大学生认认真真满怀期待地填写完对老师的评价和建议后,老师身上频频出现的痼疾让他们最终收获的只有失落和绝望。

  高校由此出现一种怪现状: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一些老师不满意;另一方面却又敷衍了事,“慷慨”打出高分。

  天津大学的一份调查给这种现象写下注脚: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天津大学全校教师在“学生评教”中的得分绝大多数在97分以上,80分以下的只有一人。在该校“校领导接待日”里,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与学生对话说,这个结果让学校感到很“为难”,因为既要以此评价教师,“又不敢用”。

  “如果老师不是太差,我们也不想多‘挑刺’,成绩出来后再给他打低分或提意见也没多大意义,这是一种滞后的监督。”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大四学生赵亚平说,身边同学大多把评教看成是校方的一种“亲民”形式,只有平时给分较低、喜欢“折磨”学生的老师遭人记恨,才会得“中”或“差”。

  赵亚平说,现在很多同学心态都很平和了,并非不在乎教学质量与评教结果,就业这么难,大家都想学到一点真东西,只是满腔热血的批评意见往往“如石沉大海,连个响都听不见”,再打分时自然不想浪费时间。学校刚开发出的查询成绩前必须打分的系统也就变身“一分钟游戏”——不用看选项说明,一般都打A,偶尔打一两个B,免得人说,一分钟就可以搞定了。

  有时候赵亚平甚至还会帮同学复制一份上交就行。

  严师受伤:课堂要求严格的老师评教时往往得分不高

  游戏化的评教一方面是流于形式;另一面则让人有些不安。

  两年前的教师节,华中地区某高校化学工程学院蔡教授获得学校颁发的“教学优秀奖”。该奖项先由学院根据一线教师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同事、学生评价推荐至教务处,教务处汇总审核后,组织督导专家对推荐对象进行考察评审。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获得该奖项之前的一学期,在该学院近50名教师中,这名教授的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名列倒数第二。

  这个结果是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个班130多人评出来的,当时蔡教授上《化工热力学》,并指导部分学生做毕业设计。

  上过蔡老师课的学生大部分用到了“严格”一词,还有同学认为其“要求很多”,“上工艺学的时候让我们上课不准玩手机、不准睡觉、不准看报纸看小说。上蔡老师的选修课时,正好之后一门是电工课,作业很多,一些同学就在蔡老师的课上做电工学的作业,蔡老师肯定要批评。”

  “跟蔡老师做毕业设计能学到蛮多东西,有一两次晚上七八点还让我从宿舍去学院改论文。”一名当年的学生感慨,现在回头来看,很多同学都很感激有这样的好老师,“那种严谨的态度对人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但是当时绝大多数的人则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就容易讨人嫌。”

  无独有偶,在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师吴慧也被打了一回倒数第二。吴慧是博士毕业后留校的,年纪轻轻可对学生要求蛮严。“每节课后会留作业题让大家做,上课想举一反三的时候,就点名让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还没结课时,大家私下议论到时候倒数第一的老师肯定是她,新学年很快有人就传出消息,“果不其然”。

  被异化的评教带来诙谐一幕。胡晓(化名)是杭州某高校的老师,每到周末,几个朋友想休息放松下,叫上胡晓去游西湖、逛雷峰塔,但是胡晓不能去,他得陪学生一起玩,和他们打牌、吃饭,“和他们搞好关系,他们给我打的分高,我才能多拿奖金。”

  存废之争:结果不公开,等于没评教

  一年前,武汉一所理工类高校教务处对部分教师做过一个调查,其中一项就是网络评教。该校化学工程学院夏老师写的是——方式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收取学院其他10多份调查表时,夏老师看到大部分表上关于该项有四个字——建议废除。

  又到期末,老师们正面临学生打分这场考试。有人说学生评教必不可少,有人说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在一片争议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学生评教,必须确立更科学的评价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认为,最近10年内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占到60%以上,学生评教对于这些年轻教师影响不小,虽然高校对学生评教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从学生角度来看问题,但有学生给所有任课教师的平均分都接近满分,这样的评价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同时,所有学科评价系统标准化,容易造成评价不公正的情况。评教时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应更重视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

  “评教应让学生多做事实判断,而少做价值判断,几节课结束就让学生对老师的师德下结论是不合适的。”比如设计“老师是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样的评选题目就很欠考虑。

  谭力教授力主评教结果公开。

  从事高教研究多年的谭教授介绍,学生为老师评教,眼下已是各高校普遍实施的措施,目的是鼓励高校教师多用点心思在教学上。可是评教的结果,却很少有学校愿意在学生中公开。

  结果不公开,等于没评教。在国外不少名牌大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都是公开的,学生可以查到任何一位教授在学生中各方面的评价,“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评价教学是学生的权利,而且学生也最具发言权。”

  在他看来,评教结果公开的前提,是所有教师都把教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这样评教结果才可能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谭力教授认为,评教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评价,更应该关注教师给与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沉淀、未来发展,“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付出”。

  在大学生“游戏”评教的悖论背后,“我们更该反思的是,今天的大学应该给孩子们什么?”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王兴渠 蔡梦吟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 ... 02-04/2108456.shtml

点评:

学生评教做成这样的文字游戏,也许是制度上面设置时候的缺失

第一打分的学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玩戏打分的学生必须付出游玩的代价,这样才能约束规范打分的严肃性。

第二常在北京台露面的一个法国人朱利安说的挺好玩的,他说我们中国高校也在像他们高校时候那种状态过渡,就是学生在课堂公开挑战老师的权威公开和老师说不,老师要么就和学生搞好关系,要么就是特别有本事铁血手段震服所有学生。

第三或许也会出一个补救措施就是观察学生打分的历史记录和操作习惯,恶意打分的学生会被系统识别并且禁止相应权限。

但是怎么保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这是所有学校或者说所有单位需要重视的一个常年出现的老问题,教师按照大纲传授,学生必须按照大纲来就学,但是怎么甄别学生学习时候是否具备学习这门课程的实力,高校这方面是不是也考虑一些学生其实在起点上就是不具备学习的资质,让这些学生评分有点不合设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2: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给公务员打打分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0 08: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优罚劣是应该的,有违师道更要受到校规甚至法律的制裁,然而教学评价应该探索使用更专业、更客观的标准。
趣味性可以成为标准之一,甚至可以名列榜首,但“学生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是有问题的,今天的高校正是因为评价体系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创造使他们成才的环境而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现在大学里的人都在干嘛呢?有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上课就应该如同看秀(也有老师觉得自己就是在走秀),有学生不预习以至于无法跟上(当然就觉得难了,不是所有东西只靠50分钟就能搞定的),有学生耐不得学习知识过程中哪怕一点不顺(学习绝对是可以带来快乐的,但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没经历过困难的过程。教师提要求都不敢怎么教?)。用喜欢与否来划分教师等级也是太模糊的东西,怎么避免人情、权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本身也可能是有局限性的,钱学森的美国传记说他当年在美是位老虎教师,待学生极其严格,差不多把半个班弄哭过,但是过后他真正的学生以其为荣。
今天的高等教育管理应该力求专业化、科学化。现在学校的做法,令师生双方两败俱伤。
追求趣味化的倾向是可以理解的,除去人的天性是追求轻松愉悦,也有另外的原因,或因现在大学课时过多之弊,或因需要释放此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非普通教师能为。局外人并不清楚现在很多大学的普通教师只有干活的份,连本院院规都无权过问,但积怨和矛盾往往在一线爆发,被发泄在最方便的对象身上

“老师是最先的受害者,学生则是最终的受害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5: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哪天能让全国人民给中共打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的翻版,教务处跟革委会一路货!
受害的不仅仅是教师,是中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2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堂要求严格的老师评教时往往得分不高 ,严师出高徒,这个评价有意义吗,是鼓励教师去迎合学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8 1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是 鼓励教师去迎合学生
教师评价应该由专家实施,而非学生
一个身边的例子比比街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8 16: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给教师打分是下策,学校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或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或者让教师负起责任,于是就想出让学生给教师打分这个破注意,说的难听的,就是“**技穷”。如果让学生给教师打分,老师会想方设法讨好学生,只要学生喜欢(不管学不学到知识),大部分学生就会打高分。老师们就不会按照教材教法教课,而是胡连,会出现,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政治、分析案例,哪个国家买军火了,哪里发生地震了…… 法律老师不讲理论,就只分析案例。没办法,只能如此,讨学生喜欢嘛!最终下来,学生没有一点收获,像是看了一本茶余饭后,一笑而过,没有丝毫的知识信息的存留。
坚决反对大学生给老师打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15: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务处自己没啥法子(或者说没资格)评说老师了,于是把那些半无知的学生推到了前面,自己搬个小凳看师生之间的热闹------学校的机关部门够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22: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一直很纠结这个问题!
严格点吧 学生的打分就很低。。。这一低,很多问题就出来了。特别是评职称的时候,我们学校规定,必须一半是优秀,不能低于良 :(
不严格吧 看着学生懒散的样子 真是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6 18:49 , Processed in 0.4643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