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10|回复: 4

[【随笔】] 去日苦多杨宪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3 12: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道杨先生是因为他去世。然后在网上搜罗了大量他的信息,算是有个粗浅的了解。

初初的印象是那张照片,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旁边,一个如花似玉的穿着唐装的洋媳妇,不但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即使在今天,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算杨先生的大部头作品了,分别是“世事沧桑”、“译余散札”、“译余偶拾”。开篇就是他的自传《白虎星照命》,这个自传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只有在香港叫做《白虎星照命》,文章的译名可以看出各地区读书人的趣味。但这个自传不全,只是青年时期的,不过是他妹妹和人合译的,所以之列了她们译出这一部分吧。文章开始是以母亲一个梦开始的,母亲梦到一只白虎扑到她的怀里。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没有兄弟,还会妨碍父亲的健康,但也许能成一番事业。杨先生没有兄弟,父亲在他五岁病逝,自己仙逝时,媒体用的最多的词是他翻译了整个中国。这个命算得确实准。

我看过不少人的传记,自传也有一些。若是别人作传的,大多是溢美之辞,越读越生厌,自传也是有所言有所不言,有印象的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沈从文。这半部自传整体上给我平淡之极,这符合杨先生散淡的风格,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自传也是应景之作,写的如此平淡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却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那种隐忍的态度。如他写他的英文老师汤太太。会说“母亲本来跟她很合得来,后来却发觉我和她过于亲密,她对我也特别偏爱。母亲大概怕家里闹出丑闻来,防止我们太亲近。可是后来我对她很有感情。”这是他的感情经历,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后来写到的感情也只有一句:“后来我的妹妹告诉过我,当时我好像是爱上了美如。”这种风格可以适用于他的任何文字,他在写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时,只写了三件事情,一是客观描述他们相识的经过,二是在中国的经历,三是她的翻译工作,提起的事情真的就只有两三件,单薄到寒酸的地步。但并不代表他对妻子的感情不深,记得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访问他时,他说如果戴乃迭在,我愿意活到一百岁,而现在,我的生命到头了,他只是不愿意把他的情感完全表现成文字。

虽然媒体的评价是他翻译了整个中国,而他自己却不以为然,他在《未完成的心愿》中说,“这二三十年间,在编辑岗位上也还做出了一些小成绩,但是有时回想起解放前十年间那一段生活,还是很怀念国立编译馆那一点旧书,有时也想回过头再写点读书笔记,可是没有条件,也只好算了。在人生道路上,凡事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年轻时的许多想法目前还没有条件继续搞出来,只好留给别人去做了。”可见他过更愿意做的是研究工作,而不是翻译工作。他对这样命运的安排还是有些微的失落感的。

除了他对自己的描述,他对友人的评价也是公允的。他写老舍先生,说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小说语言飞上精练而富有幽默感,很难在外文的译本中保留原文的神韵,因此他的许多重要作品至今还未能译成外文出版,这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一大憾事。结尾处,说到老舍先生永垂不朽。可以看出这是他发自内心对老舍先生的评价。他写钱钟书先生,说他虽然最后一二十年间被大家捧得红得发紫,而且引发许多年轻人羡慕嫉妒,但因此也遭到许多不公平的评论,好像他学问很大,是个怪物。一个好读书做学问的知识分子,一生正直淡薄,与世无争像他自己给自己起的别号“默存”那样,只求在成膜中生存,而且从来不说假话,也很关心别人,死后还要给人作为笑柄,是在是很不公平的事。对钱钟书先生评述,没有溢美之辞,没有刻意作褒贬,这样的态度,虽然不一定讨人喜欢,但值得称道。

“译余散札”、“译余偶拾”可以反映出他的研究趣味。就我粗略的理解,就是考证。而考证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火柴的起源、含羞草是何时进入中国的,宋代的养金鱼,川剧《拉郎配》的故事来源等小品。这些考据,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但不是涉猎广泛,是很难写出来的。也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严肃作品。总而言之,小品居多,严肃作品比较少见。这与他年轻时不羁的性格似乎有某种联系。我更喜欢的是那些小品,读来颇有趣。杨先生写作有个套路,就是会在文末谈到意义。如他在《植根于群众之中》的文末,说连环画是普及文化的好工具,鲁迅先生早就十分重视。现在经过文学家、艺术家的集体努力,连环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雅俗共享的作品。读书人不仅为了关心普及应当一顾,而且自己也可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说到一位波兰诗人时,会说中国人民意志同情关怀波兰人民的命运;而在今天,中国和波兰都是已解放了的国家,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因而也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读来十分好玩。

此外,文集中还有少量的散文,如金鱼,菊花等。金鱼篇从观鱼的故事谈起,谈到养金鱼的方法,谈到北京中山公园的金鱼。菊花篇是从菊花的文献开始,探讨养菊花的方法,最后提到北京公园的菊花。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思路。客观的讲,杨先生的散文远不及考证。在翻译之外,他最有艺术价值的应该是打油诗。

从这本杨先生最后的作品汇编中,我们更多的是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的人生。重要的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这位老人的生活态度和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2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写的这时书评呀,开头看得我一个懵懂呀。不过我还是楼了一眼这书的目录,个人感觉不太像是杨先生自己弄得,很像别人知道他要死了,给他攒了一本。
杨先生的书名,自嘲的味道很浓。比如这本在香港出版的英文书,题目是white tiger,顺便带了个中文书名。书是应一个意大利记者写的,这些网上都有,兄应该能搜到吧。杨的中文译本,是从鲁迅的诗《自嘲》里得到的,他也翻译了鲁迅大部分著作(杂文没有全部),我看了几篇,感觉比较中规中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22: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bulunuo于2010-03-03 21:55发表的 :
兄写的这时书评呀,开头看得我一个懵懂呀。不过我还是楼了一眼这书的目录,个人感觉不太像是杨先生自己弄得,很像别人知道他要死了,给他攒了一本。
杨先生的书名,自嘲的味道很浓。比如这本在香港出版的英文书,题目是white tiger,顺便带了个中文书名。书是应一个意大利记者写的,这些网上都有,兄应该能搜到吧。杨的中文译本,是从鲁迅的诗《自嘲》里得到的,他也翻译了鲁迅大部分著作(杂文没有全部),我看了几篇,感觉比较中规中矩。

大文豪的外语也不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22: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呀,我水平低,主要是看鲁迅作品,再看他翻译,仿佛感觉不出那种很拽的味道来。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23: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1楼bulunuo于2010-03-03 21:55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9 00:20 , Processed in 0.1066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