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94|回复: 4

[【活动】] 【参加评文活动】【原创首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0: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去来兮辞》

    原文如下,请朋友们跟我一起来复习一遍这篇曾经铭记心间的文章。

    为了让视觉能轻松一些,还是配张照片能显得贴近当时的意境,当然照片的选材是我的个人所为,也许有悖于作者当时的心境,还望大家谅解,就为了美观一些。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为了方便阅读,还是把译文也给放到这里,至少对于我来说,曾经可以解读的文字,经过多年之后,已经还回去了一大部分,虽然是经典之作,还是看现代文字比较直观些。

    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僮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0: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开始谈一下我对于陶渊明老先生所写此文的一点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和指点。

    应该先来个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潜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隐遁山林,不再出仕,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直至最后走完生命的历程。

    《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老先生的一篇山水田园诗派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查了一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有序可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程氏妹丧于武昌,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译文如下: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由此能让我可以试着设身处地一下来理解陶老先生写此文的初衷,才便于我进一步解读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序说明了作者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作者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作者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和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当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顺畅,匠心独运而又通透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悠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读全文,看似作者非常逍遥自在,可透过这份洒脱背后感受到的是作者的一份忧郁、无奈和写不尽的凄楚,什么时候能真的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怎样的世外桃源?只是我们所奢望、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读此文感受到的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又有什么不同?眼前之景,为目力之所及,眼见的实物可以让作者着力构思美好的图画,文景相符,重在xxx;心中之景,则随心所好,随情所至,心所能想到的景致,现实中未必真有其景,假如果真有其景则又未必符和现实,看此文着重看作者的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以前上学时也是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喜欢所以背诵起来也就特别容易,现在依然能背诵出来,看起来人的记忆力很多时候是可以凭着喜好而有无限潜力的。文中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情景在此交融,理趣相得益彰,作者独到的手笔运用,恰到好处。

    读《归去来兮辞》,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潜的隐士情怀,也正所谓由此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这也算是打开隐士之谜的一个窗口,当然,我们现在只能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考虑,曾经的那些年代、那些文人墨客,揣摩他们的所思所想而已,我们又能有多少深入的了解和辨别,也许当时作者确实就是一种对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就是这样问自己呢?既然要选择归去来兮,就让自己把心放到极致,放飞美丽的梦想,田园就是最美的家园!

    文中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这又是何等的幸福生活,换句我们时下照样流行的话“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还奢求什么样的幸福,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看到此,所有的官场争斗、清浊力拼又有多少价值,还是归来吧,归来吧,这里是您最值得拥有的,也是最温馨惬意的家园。没有理由再惆怅、没有理由再彷徨,更多的是应该面对美好的生活,善待家人、善待自己。我这样写有点偏离了作者原意,其实作者的原意也是后人的猜测,我现在重新来诵读此文,当然也可以按照我现在的心情来理解,本来好文章就是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来领悟的,我此刻已经抛开了当年老师的讲解,换做是我,用自己的此时此刻的感受来写这些对于此文的顿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

    尤其喜欢文中作者写到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那是每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的渴盼心情,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无论男女老幼,情同此理。写到在家中饮酒自遣、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才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这也是我所渴望能有的田园生活,有优质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天然氧吧、绿色蔬菜,没有大气污染、没有尘埃落定的苦痛、没有尔虞我诈……就让自己陶醉于此,又胡复何求?

    对于此文我喜欢它的田园气息,尽管作者当时的心境值得人同情,但是我还是不喜欢他的消极备至情怀,也许是那个时候知音难觅,没有人可以用来倾吐,所以便只好做此文来缓解一下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过作者能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确实是文字功力深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所写的这些东西,真的是惭愧啊!虽如此,我还是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敢于直抒胸臆,写出来后自己也感到轻松许多,这也许就是文化的一种神圣所在,文化的内涵和无可限量的风韵所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两种人最难分析,其中比较容易的一种是古人,难的那种是不知道是否真存在的外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2: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陶渊明的恬淡。emp拿这张照片和文章,阐释的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很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2: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负号于2010-01-19 12:20发表的 :
喜欢陶渊明的恬淡。emp拿这张照片和文章,阐释的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很美:)
感谢兄的理解,是这么想的。喜欢这种意境,这种内在的美!
现在两种人最难分析,其中比较容易的一种是古人,难的那种是不知道是否真存在的外星人。

呵呵!让俺一下想到了“昔人已乘黄鹤去,......”外星人估计得问问宇航员们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8:26 , Processed in 0.2708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