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58|回复: 13

[【原创】] 并无“洋”历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0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社里有关于是“阳历年”还是“洋历年”的一个帖子。搜索一下Google ,发现“阳历”又有人写作“洋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其实并没有“洋”历“。

  首先,历史上我国自汉代以来,多数情况下以阴历(农历)为主,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的算法,但是,民间或者我国的历法还要找出它们对应的农历的日子,以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安排。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南京政府才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由此可见,阴阳历中的“阳”跟“洋人”之“洋”并无关系,并且是在我国革命成果之后由政府方面制定的,显然不会采用有奴性含义的“洋”。

  其次,我国的农历,严格意义上是阴阳历,为了照顾太阳历,才制定出闰月来,以协调两历,让春夏秋冬一致。“阴历”、“阳历”的命名显然跟传统的阴阳学说有关,跟西方的洋人无关。

  另外,说阳历是西方传过来的,其实并不准确。我国古代的历法其实既有阳历又有阴历。最简单的例子像“日晷”吧,其实就是利用太阳来计时的。这里的计时,不单单是小时的时,还包括一年四时。因为不同节令日晷上的“刻度”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从汉朝以来,我国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

  那为什么以前的人们大多熟悉阴历,不太了解阳历呢?这主要是阴历(农历)跟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比如,传统的节日都是农历的节日,而不是公历的节日。人们要知道什么什么日子,一般只需知道农历就够了。公历在生产生活中没有显著的意义。

  只是到了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政府规定跟国际社会一致,才在人们的生产中生活中引进公历的做法。节假日、活动安排等,都按照公历进行,人们不注重公历显然就不行了。当然,传统的节日依然存在,人们还需要知道农历才能知道哪天什么节日还有多少天,过什么节了,该举行什么活动。

  最后,从语言的角度看,大凡近代从国外传播过来的食物概念的词语,能够用“洋”字冠名的,往往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见到或用到,且有具体的物质载体的。那些抽象的概念一般只是文人学者们使用的词语,较少会用“洋”来命名。无论思想或理论等,没有谁把它唤作”洋××思想”。历法也一样,没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形式,更何况老百姓不怎么使用这样的历法,生活中几乎不需要它,称呼它只能是根据学者们的叫法来叫。

  同时,汉语中与“阳历”相对应的词语是“阴历”,构成“阴历:阳历”、或者“公历:农历”这样的词汇系统。如果是“洋历”,汉语中也应该有个“土历”。而事实上汉语中没有”土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1: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少了些引用权威出处外,katong兄就算给了这个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的争鸣一个学术写作版本呀。^_^。
我那个只是个童年记忆,没有什么可靠辩的,本不值得说。兄这个大作有些地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要商榷一下。(我对历法还是比较初级,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里的东西还没有弄懂呢)。
1根据我的记忆及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3116.htm?fr=ala0_1_1
元旦是在1912年的时候就明确了,当时民国就使用了公元纪年,但实际上两套纪念同时使用。
2 南京政府才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这条似乎没有看到,不清楚兄的出处。民国在很多关乎传统的政策通常是渐进,两套并用,不禁农历,“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难道民间不能使用公历么?

3“历史上我国自汉代以来,多数情况下以阴历(农历)为主”这样说不够严格吧, 说是阴阳历,或者夏历,也叫农历。就是兼顾了回归年和朔望月的这么个历法。别个都不说,但说夏历,据说是夏人弄出来的,但到了周的时候,就有周历,其实无非是重新定了正月。政权就有这好处,就是能改日子。周历比夏历差,后来又弄回去了,还叫夏历。以后都不再乱定正月。直到民国时候,跟世界接轨了。
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2: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bulunuo兄。

“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南京政府才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这段文字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69159.htm

我觉得这段文字的理解应是“南京政府才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后面的“在……使用……,在……使用……”是并列关系,同是“规定”的内容,而不是拆开理解的。

“多数情况下以阴历(农历)为主”,确实不太准确。第一,其中省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几个字,完整的表述恐怕是“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以阴历(农历)……”;第二,“为主”似乎改为“为基础”更合适些。因为这句话在整个叙述中间,后面还有一些文字。这里表述有些不够精确。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8: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没有写完呀,呵呵。比方从语言学讲“洋历”对“土历”,也逻辑讲不过去,阳历对阴历到还对称,公历对农历就已经勉强,公对私,难道是私历?据民俗专家周作人说,这个夏历也叫农历,其实应该算是渔历,因为跟打渔(潮汐)关系比较大,而农业基本上是跟二十四节气来的。
此外,有洋火,也没有听说过土火,有洋油也五土油对应。正是因为没有,所以外来的东西引进的时候才加个洋字。至于抽象的思想,比如洋奴思想,洋务运动,不晓得算不算一个,呵呵(只是填空而已,不要较真呀)。谈及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事情,百度提供了一些参考:
外国的,外国来的 [foreign]。如:洋胰子(肥皂);洋毛子(洋鬼。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洋化(指思想意识受外国影响很深,在生活习惯方面模仿外国);洋字(外国文字);洋兵(外国兵);洋派(外国派头;带有外国派头);洋烟(亦作“洋湮”。指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洋楼(西洋式的楼房);洋蜡烛(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
还有:洋气,洋相都不容易有物质载体的。
清 末称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为“洋学”。又称为“西学”。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故於 沪 局之造轮船,方言馆之繙译洋学,未尝不反覆致意。”

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下,称呼洋历的还是满多的,甚至互动百科也标记洋历就是阳历。
http://www.hudong.com/wiki/%E6%B4%8B%E5%8E%86
鲁迅也在文章里这样写(他算个学者么?)
http://www.zdic.net/cd/ci/9/ZdicE6ZdicB4Zdic8B302626.htm
yáng lì ㄧㄤˊ ㄌㄧˋ
洋历(洋曆) 


--------------------------------------------------------------------------------

ZDIC.NET 汉 典 網

阳历。国际通用的公历。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洋历八月初可到 北京 。”


至于那个并列关系,我指出是“规定”的问题。民国大约不会“规定”农村使用什么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另: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他们通常被皇帝给放置在天文台去弄时间,省的传播宗教。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汤若望,他带来的就是西洋历。
http://www.showchina.org/jjzg/bwzg/200912/t491352.htm
不晓得什么时候西洋历的西字就被可能简化掉了,变成了洋历。

词源学上的考证工作,非小心求证不可,单凭臆断是可怕,对引用材料缺乏考辩也使不可,我大概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9: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katong 兄和布鲁兄讨论的非常好,也算是给大伙的一个历法普及讲座。先指出两个小笔误:
1 楼: 元旦是在1912年的时候就明确了,当时民国就使用了公元纪年,但实际上两套“纪念”同时使用。->纪年
3 楼:有洋油也“五”土油对应 ->无

其实现在比较混乱的就是“年”“新年”的运用了。盼两位仁兄有时间时,能对此问题作一简单梳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听过口语中的阳历年,并不知道是哪个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使用的是“阴阳历”,也就是两种历法,其一是“大阴历”,另外一个是“大阳历”,简称“阳历”。所以应该是“阳”历,不应该是“洋”历。
原因:
1.中国自古有24节气,那是按阳历算得;
2,中国古代就有阳历,直不过当时是农耕社会,阴历的作用较大,所以没有推广开来。
3.至于会产生“洋”历的说法,我认为可能是受到当时西洋传教士的影响。而且恰好这些西洋传教士传到我国的罗马历年与阳历极为相似,这样导致了误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阳历是埃及那边的,你先查查资料再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5: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洋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6: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bulunuo于2010-01-02 10:21发表的 :
大阳历是埃及那边的,你先查查资料再说话,

中国古代有大阳历,主要用来标定二十四节气(也就是说仅仅被一些当时的天文学家使用),后期因为二十四节气定型,那些天文学家理逐渐的抛弃了大阳历,而使用现在的通用的阴历来标定。跟埃及的大阳历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6: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10楼给出 大阳历 说法的一些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5: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bulunuo兄这种认真的态度,还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材料。

  再说几点:

  第一、我所说的“洋历”应该是“阳历”。前提就是目前不管Google还是其他一些书一些作者(包括鲁迅等)在使用的时候用“洋历”的写法,但是,这个写法应该不太合适,准确的说法和写法应该是“阳历”。

  问题是“阳”“洋”二字的读音一样,难免会有人将两种混用。那么哪个是正确的写法呢?我的这个帖子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排除已经有人使用两种写法的事实。

  第二、“民俗专家周作人说,这个夏历也叫农历,其实应该算是渔历,因为跟打渔(潮汐)关系比较大,而农业基本上是跟二十四节气来的。”其中说“农业基本上是跟二十四节气来的。”这个说法不太对。暂不较真里面谁在先谁在后(农业和历法),就是二十四节气,今天的中学地理课本上已经明白告诉我们了,二十四节气表面的是地球公转时运行到公转轨迹的某一位置。从历法上看,自然是公历问题,跟阴历(月亮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

  第三、很多事物的名词,老百姓“称呼它只能是根据学者们的叫法来叫”,难免一些学者在翻译或者引进西方的概念理论等抽象的东西时可能会用“洋”来命名(洋学、西学),但这些多数只是停留在“学者内部”的层面。

  对于国家政府明令规定的历法,正确的(或者说合适的)称呼只能是“阳历”。政府断然不会用“洋历”来称呼,原因有二:


   (1)我国历朝历代政府,都很看重“历法”。“编制历法,在中国古代乃是关系到‘授民以时’的大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比如明朝的时候,原来的历法已经不准,出现偏差。自成化年间开始(1481)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但建议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轻变”,“祖制不可改”为由遭到拒绝。直到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算是当时的朝廷开放开明之举。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因为改成换代了,所以才实施了新的历法。

  (2)政府的公文中,选词造句方面应该比较谨慎。如果有两个字(“阳”与“洋”)供选择,应该选择前者,不会选择后者,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就像我国的中医,在周边别的国家可能会改成“×医”。

  我这里说的,纯粹是从文字上来说的。考据的东西不多,感性的东西不少。要证实这些想法,恐怕还有找出具体的证据才行。


   另外,这里说的是标准语中的情况,不排除有些方言中就是“洋历”而非“阳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 1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可在dx中搜索相关信息,或者查看我搜索dx后搜集的的那个帖子,里面有公文可做参看。里面有关于“洋历”与“华历”共同使用来标注日期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2:42 , Processed in 0.1553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