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8|回复: 0

[【随笔】] 逍遥两子(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 12: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逍遥两子
人人都知道他,却没有一个人真的知道他。
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儿。他的姓,他的名,他的生活年代,他的家乡,他的书,他的学说,他的职业,全是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让人迷惑了几千年。按通俗的称呼,我们姑且称他为老子。他的故乡相传是今河南周口地区鹿邑城东五里的太清村。
有人说他是太史儋,有人说他是老莱子,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春秋李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姓李,是因为古代声韵转变,老这个姓氏后来演化为李。“聃”字在古代与“耽”字相同,按《说文》的解释是“耳垂也”,即大耳朵的意思。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在意思上有联系。
关于老子的著述和归宿,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老子在周生活了很长时间,看到周朝政治日渐衰落,便决定西行。函谷关令尹喜见一缕紫气从东而来,料有异人过关,便整日登高观望,果然见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恳求老子著书,老子拗不过,当场写下五千言,然后跨上青牛背飘然而去,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至今当地留传民歌:“正月二十三,老君过涵关。家家贴青牛,岁岁保平安”。后人称他留下的著作为《老子》或《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被后世道家奉为正宗,并为儒家、名家、法家、术家所继承。自从韩非读《老子》作《解老》、《喻老》以来,《老子》的研究不绝如缕,或读出了“无为”,或读出了“玄虚”,或以为兵法,或以为辨术,或以为仙机。五千言流淌了数千年,并且一定还会留传下去。
老子后世的乡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祠堂,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载:其地“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又引《晋太康地记》说:“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也”。随着道教的兴盛,老子被请进了太清宫。太清,道家用有称天道,或指天空,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徒常用来命名道观,道宫。它始建于汉延熹八年(165),
唐代追认老子为李姓始祖,玄宗敕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于是大规模扩建太清宫,方圆达十多里。分为洞霄、太清二宫,中间相隔半里,由会仙桥相连。唐末为农民起义军焚毁。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复道观,但规模已大不如前。现存大殿为清初重建,殿周围尚有汉柏,殿前竖有一根1米多高的铁柱,相传是老子任“柱下吏”时的官职标志。旧址上残存的唐代《道德经注》碑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宋真宗书碑则让我们想起道宫当日的辉煌。但老子或许更欣慰于今日的冷清,因为他知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况于宫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与老子齐名的是庄子,这同样是个神奇的人物。他不知道是他在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化为他?对此,后人在感到玄妙的同时,对他产生了格外浓厚的兴趣。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记载他的:“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司马迁一句关于庄子故里的叙述,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案:蒙在战国时究竟属于哪一国?汉代学者一般认为蒙属宋国,唐代学者有说蒙属于梁国,宋代学者又有蒙属楚国的说法。《江南通志》、《嘉靖寿州志》、《重修蒙城县志书》以及令今人菲铭写的《庄周故里辨》都认为是今天的安徽蒙城。让我们姑且相信此说吧。庄子有家就行,管它是在宋、梁、楚,你心里有了庄子的家,庄子就有了家。得意可以忘言,得家何必求国?
庄子对生活有独特的理解。《庄子•秋水》中有一则寓言可见他对名利的态度。庄子在濮水滨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带着金银来问候他,说:“我们国王愿意劳驾你执掌国家大事。”庄子握着鱼杆,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保存着一个死去三千年的神龟,楚王用佩巾包间着它,用竹器盛着它。藏在庙堂之上。你说这个神龟是情愿死后遗骨被珍藏呢?还是活在池塘里拖着尾巴自在地爬行。”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妻子死后,他敲着瓦盆唱歌,并对前来吊唁的朋友惠子讲了一通生死的大道理。他说生死就象天地按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自然,人死之后会安安稳稳地睡眠在巨大的宫室(旨天地)之中。庄子死后,没有开个大型的音乐会来庆祝已是过失,而后世给他修个小小的祠堂,更是个错误,可笑的是聪明绝顶的苏东竟还为此写篇几百字的文章。北宋元丰元年(1078),蒙城县令王竟在东门外建庄子祠,同年请大文豪苏东坡作了《庄子祠记》,从那以后,祠中建起了逍遥堂、梦蝶楼、观鱼池、五笑亭、庄子台,北隔涡水还有漆围城遗迹。人们试图依据《庄子》来追寻庄子生活、思想的轨迹。虽然庄子这类人可以无所依傍地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一般人却不得不有所凭借才能感悟,庄子祠不正象列子所御之“风”吗?王安石路过蒙城时作《蒙城清燕堂》诗云:“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对此作了极好的诠释。
宋代,庄子祠被洪水淹没,明万历年间重建,清代也曾多次修缮。现在祠堂已经消失,但东坡的《庄子祠记》碑至今犹在,不知庄周的遗风是否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6 22:38 , Processed in 0.14742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