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25|回复: 4

[【原创-传统医学类】] 中医不是慢郎中[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7 14: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在中医的学习中注重古典经方派的学习,经方是指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 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是因为他提纲挈领的总结了前世的医学,立方、立法,指明路径。

1,伤寒与杂病

什么是伤寒?就是伤于寒。在《素问·热论》中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十八难》中: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我们讲的伤寒,是这个更广泛的定义。

可以先理解为,有发热现象的疾病,皆属于伤寒。因为自然界的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称之“六邪”或“六淫”。在人调养失宜时,会乘虚而入,其中以“寒”为甚,仲景先师首重伤于寒。

杂病,指不发热的疾病,归属于杂病。伤寒与杂病,就包含了生活中所有的疾病。

2,六经辨证

外邪侵袭,是从外至内的过程,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仲景先师提出的六经大纲。外邪的路径,有传有变。传,是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势发展,变,是病情复杂,不遵循六经的顺序。当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当一经的病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称为并病。而体质虚衰时,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出现三阴的证候,就称之为直中,直接达到人体更深的层面。



3从感冒发烧谈起

真正的中医治病,不管西医说你是什么病,只要符合中医的证(包括症状和体征),对症下药就行。《伤寒杂病论》中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纲领。太阳病里有麻黄汤证, 比如发烧的病人,从西医来看可以是感冒、或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膀胱炎、肾炎,真正的中医,摸脉。看舌苔、问症状,发烧怕凉不出汗,苔薄白,脉浮而紧,不管什么病,麻黄汤发汗,发烧四十度也是一样,吃了药一出汗就好,一些中医不敢这样用。这是正邪相争,寒邪在外面把气闭塞住了,气机一通,寒邪散开就好了。而现在,中医一看,发烧四十度,就用清凉退烧药,银翘散、桑菊饮,更糟糕的是西医的输液,抗生素等液体直接注入静脉,烧退了,肚胀,吃不好饭,全身无力,身上沉紧,过不了半个月,西医检测,转氨酶就高了,说是肝炎。本来是外面寒气闭塞住了,内外气化不正常,外面寒,吃了凉药,输了液体,里面再寒,烧退了,肠胃的阳气受损,消化不好,肚胀、全身无力,发沉发紧,半个月,转氨酶一测,高了。现在肝炎这么多,许多是误诊误治所起。象这样的肝炎,脉象右手浮而大,这时,不要去治肝炎,还是麻黄汤加葛根、芍药,一发汗就好了。
还是说感冒发烧,四十度,吃解表的药,汗一出,不冷了,但烧不退,四十度,口干舌燥,大便不通,同样是感冒,情况变了,这就是并病,有了阳明证候,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时要用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往下泻,一拉肚子就好了。如果开始就用金银花、石膏,西医的抗生素类药输液,是错的,变症百出。因为发汗后,外面的汗解了,里面还有热,变为热证,要清热。这就是辨证论治。有时在临床遇到感冒开一两服药,好了就不用吃了,再吃就多余、过了头。

中医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象西医不好治的小儿麻疹、肺炎,要给人体补正气,再用点抗生素就灵,有时,用了补气的药,甚至不用抗菌素,肺炎也好了,因为人体增强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4 腰椎病

腰椎病包括腰间盘突出症,临床中有受外寒引起腰痛,到医院做X光或CT,腰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开始医生多是要保守治疗,看中医,一诊脉,脉沉,就是要用力才可以摸到这个脉象;刚刚开始两三天,还发热。这是个什么病?伤寒论301和302条指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这是个合病,两个经,太阳、少阴两经同时受邪,中医里叫太少两感。在临床中,遇到几例,两服麻黄附子细辛汤,烧退,腰疼好了;CT检查,腰间盘功能正常。因为这是初发,虽然症状疼痛明显,还是个轻症。

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的两侧经过,古人把太阳经比作六经藩篱,有外邪来了,它先阻挡。足少阴肾经在小腹部经过肚脐两侧,是阴经,它在更深的层面。膀胱经和肾经互为表里,在人体结构也有这个特征,膀胱向上经两条输尿管连着两个肾脏。膀胱和肾是具体的脏腑,通过它们的经络贯通身体上下,发挥作用。比如膀胱,不要以为它只是个尿脬(sui pao),《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不再多讲。

膀胱经和肾经比作一套房子的里外间,外寒这个敌人刚刚进来,里间外间都有,还没有站稳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把它们赶出去,这个药用对了,一服药,病就好了。《伤寒杂病论》原方: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据考古证明,汉代的一两=15,625克,附子一枚大约20克到30克。这样,原方每一味药都有30克。而今天药典的规定,麻黄用量为1.5~9克;附子用量:3~15克:补火壮阳时用1.5~3g;强心、温中散寒止痛时用4.5~9g;中毒剂量为15~60g。细辛,内服1~3克,外用适量。若超量,处方医师郑重签字,药方发药。中药饮片产地不同、炮制的过程有异;病人年龄、体质、区域不同,病情多变。中医的诊断如脉象,一个医生一种感受;用药,根据具体个人病情掌握,难以量化。病重药轻,杯水车薪,治不病。达到古方的量,你违规,以身试法。即使你是高明的医生,也难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就是现状。

腰间盘突出,西医的外科手术不是很快解决吗?的确,外科手术,摘除突出的间盘突出的髓核,腰腿疼痛的症状很快改善。但是,按照中医的理念,你脏腑的情况并没有改善,那个寒邪凝固在人体的阴经,这个时候,少阴(有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厥阴(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有了陈寒固冷,它不在阳经了,到了阴经,到了你的内室。你不把它赶出去,那就是养虎为患。2008年春天,有个老兄找笔者看病,山东人,40岁,一米八大块头,的胸闷,心区塌陷一个巴掌大坑,大约有半厘米深,肉眼能看出来。从脉象看,这是个厥阴证,心包,就是心脏外的包膜,属于受厥阴经,心包和心得气血不足了,出现这个胸闷,中医叫胸痹。胸痹,古人形容这个用《书经》的一句话:“牝鸡司晨”,是母鸡打鸣。我们讲,心中充满阳光,该是亮堂堂的。现在阴凝于阳,这是《易经》的话,阴邪占据了阳位,阴霾遍布,自然不会舒服。一般的胸痹,用一个经方,叫“瓜蒌薤白白酒汤”,就可以。然而这个老兄的病在肝肾,寒邪凝固在肝肾。原来,患者10年前,30岁的时候因腰间盘突出症做了西医外科手术,腰腿疼痛的症状消除了,但你没有解决脏腑的失衡,那个寒邪还盘踞在肝肾,还在你的厥阴经和少阴经,这样,体质就下降,你干不了重活。再后来,就表现在胸部,心胞经和心经也属于厥阴、少阴。这个时候还要温通肝肾,驱除这个寒邪,肝肾的能量充足,才可以温煦胸中之阳,疏通胸膈之气,胸闷的症状才可以消除,这就是求其根本。笔者为其先用针用灸的方法,取上腹部的中脘、建里;肚脐旁边的肓俞、天枢;肚脐下的阴交、气海。畅通这个腹腔,因为这时要用大剂回阳救逆的药,要用针灸开个通路,火性炎上,但要让它归到下腹的肝肾,还要有药物配伍安排。重用附草姜(附子、甘草、干姜)、细辛。制附片用到90克、细辛用到30克。一周之后,来复诊,症状消除,神清气爽。后来,他按这个方子内服一个月,体质大大改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他的太太是同仁堂药业集团的主管,熟悉医药,医患这个相互信任太重要和微妙了。

我们不要以为在冬季容易受寒邪侵袭,现实中在夏季更多见。冬季,人体随着季节,毛窍腠理有一个自然的协调防御。而夏季,毛窍腠理,自然开张,而楼台会所,家居卧室,冷气大开,侵袭体表;冰镇饮料、瓜果,大快朵颐,肠胃受寒,这也是个表寒。据最近报道,腰间盘突出症袭向青少年,接诊的腰间盘突出患者中,最小的是一名12岁的男孩。 在逐渐工业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大的变局,传统文化,中医作为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紧要的阵地,在认识到她的宝贵时,一个复兴正在萌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笔者一声长叹,今天就到这里吧!(明空于北京寓所 2009年9月10日14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e45ae0100eide.html
言不可治 未得其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19: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说中医慢,那是不懂中医,中医高对了辩证,对急性病也很快,
我自己感冒,几乎很少用西医,中医治疗一般当天就好,长也不超过3天,
现在很多人稍有感冒就点滴,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治疗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19: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欧阳静茹于2009-09-17 19:10发表的 :
谁说中医慢,那是不懂中医,中医高对了辩证,对急性病也很快,
我自己感冒,几乎很少用西医,中医治疗一般当天就好,长也不超过3天,
现在很多人稍有感冒就点滴,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治疗方法~~

欧阳兄弟说得真好。现在我也相信中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20: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疗的思想不一样。一个是全局的(中医),一个是细分的(西医)。。

一个从宏观入手,一个从微观入手。

孰好,孰坏?个人以为手法到位就是有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22: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中医属于实践医学,讲究辨证的个性化治疗,有点马克思思想的感觉,是有其活的思想内涵的,主要就体现在辨证的个性化治疗上,同时中医又讲究全局性观点和系统化观点,强调巩固战果和预防,好的中医一般治疗至少有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辨证诊断,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环,方法和手段看似简单,不如现代西医先进,其实是很丰富的,中医的诊断模式是基于中医大夫实践的、经验的、数据库式的专家知识库和基本的中医实践理论,这一般而言对大夫的要求较高,所以大家看中医,一般都说老中医,原因就在于老中医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知识数据库的丰富;

第二:解决现时问题的治标方案,中医大夫一般会根据病人的症候、体质、病情等综合因素,给出现实的治标的治疗方案(包括药方、用药方法、饮食起居注意。。。),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综合平衡后,在当下首先减轻病人的痛苦,使其症状得以缓解,趋于稳定,便于下一步从根本上拔掉病根建立基础,否则,病人死了,再好的后续方案也没用;

第三:分析根本原因,给出个性化治本方案,主要目标是预防复发,调整生理平衡,增强病人体质,这个阶段一般基于系统的观点,着眼于病人全局健康,因此治疗周期相对长些。我们知道任何问题都有好几个层次的原因,原因背后还有原因,中医的终极目标是消除终极病因,那么这就牵涉到治本的周期问题,针对的原因层次越深,需要的治疗周期和难度越大。可惜大部分病人经过大夫第二阶段的治标方案,症状消失后,对第三阶段的治疗就放弃了,结果不能保证不复发,更不能保证长效战果的巩固,实际上中医的核心理念恰恰在第三阶段体现,即所谓“上医治未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12:40 , Processed in 0.2061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