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75|回复: 18

[【诗歌】] 古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4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  寺

我在枯叶之径
踽踽独行
将腐臭的狂热与飞扬的美
一一踩碎揉合

残蝉声唱和古钟
耄耋古槐的伤疤上
每日流着残阳血红
斗拱飞檐
画壁鸱吻
诗般雕琢着麻雀的爱情
古寺这千年的神采
与庭间的兰花
同在黄昏凋落

圣洁的先知宠爱愚蛮的百姓
不朽的至美生自已朽的枯骨
我们这百年寿数的行尸走肉
生生流转 只在这
彩绘涂金神采飞扬的
泥塑木雕之间

曾有帝王步着丐女的金莲而来
膝行于贱民手制的蒲团
曾有参透红尘的智者
执几片贝叶
与青灯同伴这维护强权的坐佛
智慧的光环摇曳 零乱
多少血肉的皮囊
百年千年
扑这萤萤不灭的灯火

黄昏已过
村间流溢着月之清波
虚掩的山门
漏进万户华灯初上
我心怀沉重
于枯叶间踽踽独行
把这不灭的狂热
和那永恒的美
一一踩碎
揉合

1991.3.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0: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以前看恶之花,也是这样的感觉,美好的意象却被另外一番阐释。

作者心里的厌弃和孤独,导致了一切入眼者皆有沉重和迷乱。

宗教和人类社会纠结万端,映射到人心也是光怪陆离,有时候更如沉钟暮鼓,回响在历史和人心的幽微之地。

善哉,善哉。

阿弥陀佛

-------------------

观观拈起贝叶,环视四顾,却无破颜之人,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残蝉声唱和古钟
耄耋古槐的伤疤上
每日流着残阳血红
斗拱飞檐
画壁鸱吻
诗般雕琢着麻雀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这几句,古意昂然,意象深厚。
hufucopy 的「回响」也趣味横生,和古钟一样,撞一下,却发出当代的声音,带着时代特色的感慨。美,往往都具有痛苦的一面,金字塔、兵马俑,不仅仅来自波特来尔个人的说。

保护历史建筑与文物的威尼斯宪章,「修复」一条:如果不可避免要增添,任何一点都一定得跟旧有的破损的建筑外观很明显地能区分开来,并且要看的出这增添的部分属当代的东西。

传承之物,文学、道统、信仰、寺宇、古建筑、往生天国的秘密,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属於时间的一切,都是日月穿梭的结果。人生天地之间,自己也是这个堆砌物的一部份。却无法区分心灵的当代与过去。(偶要开始大扫除)
宗教与文物还有文献可以考察,能够追究一番。
除了心灵,人心外层的拿掉,也见不到里层。天真一旦丧失,又如何找的回来。

观者环顾四周苍莽的都市丛林,观者只有在成为被观者,两者合一,才能到达彼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金发不是死了么?波特莱二不是也死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3: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诗并不十分在行,但白草兄的体悟之深,bulunuo 兄的品味之准确令人收益良多之外,二十年前的观者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尤其令我钦服。
 还是喜欢“智慧的光环摇曳 零乱 多少血肉的皮囊 百年千年 扑这萤萤不灭的灯火”一段,感觉到在传统中安放自身时的惶惑和痛楚。
 白草兄激赏的段落意象似乎过于粘稠,对领悟力是一种折磨呵呵,更喜欢波德莱尔形式上那种汉代雕塑般刀砍斧剁的大气,但一位诗人朋友提到,自黄遵宪“诗界革命”的提法后,中国现当代诗迅速被西风裹挟,竟来不及从巨大的古诗词传统中找到出发之地,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看得出来,观者在二十年前已经有了这种自觉,如果一直写到现在,不知会写出怎样的诗,不过恐怕早已过了写诗的年龄了,一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5: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玄鸟于2009-07-04 13:09发表的 :
 白草兄激赏的段落意象似乎过于粘稠,对领悟力是一种折磨呵呵。
您说的对,大溉这几句,语言上较诗意,这就是现代诗的困境。
白话革命后,的确与过去断层了。

还真没有读过多少现代诗,品鉴现代诗的能力,不及格。
比较能接受的,也较普及: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不比古诗差吧。其他名气大,也够「现代」,被人挂在嘴上的,反尔欣赏不了。

写回贴,有时因为其它因素;有一点对不住「樓主」。
回复玄鸟兄的贴,也曾绕绕路,先说别的去了。(不好意思)
或是因为「观者」这个名字,因为正好说到了宗教。观者与被观者是不能分裂的,观者就是被观者。这是般若小秘密,偶已经悄悄洩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Hufucopy正解。

  读完全诗确实感受到一种与古典诗迥异的风格,形式上的因素固然是其一,但最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传达与一种批判性反思的另类, hufucopy说那是一种读波德莱尔《恶之花》的感觉,buluno说那是李金发,我想它们之间的共通性也许正在于一种"美学现代性"的传达上的相似。波德莱尔为审美领域现代性作出了第一次命名,他"把美学现代性界定为一种发展变化的价值",在他的笔下"可以称为现代性的那种东西",是一种从变化、短暂、偶然的"现时"中"提取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于诗意的东西"(《"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修订本)》133页)

  具体到这首诗我们则听到了一个现代人踩着枯叶游览古寺的足音。

  第一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0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楼的是hufucopy 版啊,我看错了,以为都是bulunuo 兄,看到qq的评论才发觉。你们的英文名字.....嗨......
qq也真够勤奋的,半夜三更注解现代诗呵呵。建议诗还是不要解释这么清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0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练笔而已,码字真是累活,不求“郑笺”,唯盼交流,因为评过观者的一首诗了,所以还想写点东西,一写就多了,以兄之见,读诗是要会之于心,不求甚解,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0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别的意思,你的解读很精彩。
我只是从理论上说: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解释。诗中的意象和叙述是一种事实,而解释是一种看法。以前我读到过余华的一个意思:看法只是一片树叶,而事实才是整个秋天。很喜欢这意思,可以用来说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08: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读旧诗(古体诗、格律诗),因为时代语言的隔阂,需要注释、语译。但是诗人与读者间往往已经存有一种共通的诗的语言,如「意象」使用上的认同,(基于同质文化背景),大概找注释、翻辞典,就可以克服困难。而现代诗,文字上虽不需要注解,用韵以及格律的使用上,也得到形式上的解放,但诗与诗读者之间却失去了某些联系,那种像是旧文人与古诗之间畅通无阻的管道。

qq兄为《古寺》写了一篇导读,或也夹有少许评论,通过这篇导读,我们可以知道《古寺》这诗,到底在说什么,看到这首诗文字与章节的结构,以及内容是否与读诗者自己看的印象一样。解读现代诗的工作,的确非常重要。现代诗与现代诗的读者之间需要桥梁,架构桥梁,可能比旧诗之需要注解,需求性更加严重。通过qq兄的讲解,的确让我精读了《古寺》,我们需要像qq兄这样合格的读者为我们讲解。

玄鸟兄说:「诗还是不要解释这么清楚好」、「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解释」,这句话我下面另有看法。qq兄说:「Hufucopy正解。」

我不大赞成使用「正解」这样的说法,这并非我认为hufucopy所说非正解,且huf版对这诗,最后的解读已经离开诗本身,形成他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对诗的回响。「解读」诗或小说,的确需要一个不离谱的「看法」,即所谓的「正解」,所谓的对诗的诠释。诠释,本身可以是多样性的,一位「合格的」读者基本上不能犯下背离事实的错误。我不喜欢使用「正解」这个词语,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与诗自己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两件事,而且差异极大。在这「读者是老大」的时代,读者自己又根据诗,建构出他灵视出的想象空间,「正解」也就失去了他的权柄。

***
最记得以前喜读王德威先生评现代小说的「评文」,这里多指较早期的。他的评论自成一家,往往替每一位作者的小说都能够架设出一个小宇宙,非常吸引人。我会忍不住的去看他的评论,看看我到底对原作漏看了什么。我发现他架设的小宇宙,导读出来的天地,常常与我的不同。到底遇见了一位小说作者,小说的主题类似《更衣记》吧,刚好是我贴近、熟知的事物与时代。于是王氏经过解读,评论中洋溢着大量赞美,也包括其它评论家的附和,原文中对时尚这个符号的使用,实在没有他们宣扬的那样伟大。这是多么光怪陆离的景象。

于是,我知道评论是属于评论家自己的天地,是王氏「模仿」作者笔下重新创造出的新天地,比原作更华美,更炫目,更像七宝楼台。看王德威的评着与我看那本小说的原著,像是在读两本不同的书。虽然有上述所说的阅读的「陷阱」,我还是认为王先生的评论极有价值,那也是相对于文本,产生的另一种有趣的回应,一种漂亮的再生,有时比文本本身还有启发性。

后面两段关于评论与导读的陷阱等,与《古寺》的评价无关。
至于波特来尔的问题,就以后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0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版就需要这样的气氛啊。

大家畅所欲言,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一段文章,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书写者和观者均可从中领略到更深的意味。

当然,前提是必须要有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0: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白草折于2009-07-05 08:47发表的 :
我们读旧诗(古体诗、格律诗),因为时代语言的隔阂,需要注释、语译。但是诗人与读者间往往已经存有一种共通的诗的语言,如「意象」使用上的认同,(基于同质文化背景),大概找注释、翻辞典,就可以克服困难。而现代诗,文字上虽不需要注解,用韵以及格律的使用上,也得到形式上的解放,但诗与诗读者之间却失去了某些联系,那种像是旧文人与古诗之间畅通无阻的管道。

qq兄为《古寺》写了一篇导读,或也夹有少许评论,通过这篇导读,我们可以知道《古寺》这诗,到底在说什么,看到这首诗文字与章节的结构,以及内容是否与读诗者自己看的印象一样。解读现代诗的工作,的确非常重要。现代诗与现代诗的读者之间需要桥梁,架构桥梁,可能比旧诗之需要注解,需求性更加严重。通过qq兄的讲解,的确让我精读了《古寺》,我们需要像qq兄这样合格的读者为我们讲解。

玄鸟兄说:「诗还是不要解释这么清楚好」、「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解释」,这句话我下面另有看法。qq兄说:「Hufucopy正解。」
.......

受教受教,王德威的书看过他的一本《被压抑的现代性》,现在都在想,假如读他阐释的那些小说原著,会是怎样的阅读感觉呢?想到此,就越佩服他不凡的才华,另外看过他编的一本《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资料也很丰富,学了不少有趣的掌故,他的其他著作还未看,还得多多学习,谢谢白草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玄鸟于2009-07-05 00:58发表的 :
没有别的意思,你的解读很精彩。
我只是从理论上说: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解释。诗中的意象和叙述是一种事实,而解释是一种看法。以前我读到过余华的一个意思:看法只是一片树叶,而事实才是整个秋天。很喜欢这意思,可以用来说诗吧。

看法只是一片树叶,而事实才是整个秋天。这句话真美,另外补充一个罗兰巴特的看法,他说文本意义的追寻,就像剥葱头,一层一层剥到最后,只会发现空无。他的主张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一种等值活动,没有高下之分。关于诗歌文本的阐释的看法,钱钟书《管锥编》说了许多,我也就不说了,呵呵,感谢玄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1: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的应该是我,白草兄的思路,往往是生发开来,对原帖是一种错落的回应,盼多赐教。
确如兄言,不可解释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不解释,qq兄的解读善莫大焉,他的抽象思维和感受能力都极强,使我受益匪浅。评论之于原作,并非是灰色的附庸之物,二者应是两种创作间的相互借鉴。
我们往往是通过误解来理解一件事情,那么我也来误解一下:对“智慧的光环摇曳 零乱 多少血肉的皮囊 百年千年 扑这萤萤不灭的灯火”此句中的“智慧的光环”,我不认为是前句中“智者”的智慧之灯,而正是在智慧的光环笼罩下,信仰之火才会使迷乱的肉眼凡胎自投罗网,此处我的感受已溢出了佛教甚至宗教的范围,不想把自己弄得那么悲壮,但有时中国传统文化确实给人这种感觉:在幽深难测的黑暗中不时四处撞上释儒道的南墙,却找不到自由意志基础上的安身立命之处,个体渐渐被融化被焚化。我已经走题呵呵,希望诸位还是围绕这首诗来谈。我的困惑希望有机会在学术版向大家请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1: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侍郎一个别字:晨钟暮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把“释儒道的南墙”和“自由意志基础上的安身立命之处”对立起来呢?儒释道的本原都是自由意志。尽管后人加上了许多错误的东西,但剥丝抽茧,去伪存真,万物依然可为我所用。为我所用,即是个性。正如各位在楼上的宏论,我也很赞同的:对文本的阐释、解读、翻译,都是一种再创作、再认识,或多或少都会与原文本有交集,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或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新东西产生。但这些新东西正是释译者的个体的智慧之光,若能为我所用,其意义至大至深。
  智慧的光环(佛像的背光)和的信仰之火(青灯)确实是两个分立的意象,但其中的联想是比较明显的:正是信仰的青灯的暗弱,才使得智慧的光环摇曳零乱。QQ和玄鸟的理解其实是一样的。只是QQ行文匆促了些导致两个意象的概念有所重叠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2: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解”来了呵呵
讨论我的走题只怕这帖子会没完没了。简言之主要对儒学吧,我对牟宗三所谓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筑基础不能信服,近年更有鼓吹康德和孟子差不多,比王阳明则远远不如等等,甚至为“存天理,灭人欲”叫好,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却依然有些困惑,希望在学术版另开贴得到大家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6: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有帝王步着丐女的金莲而来
膝行于贱民手制的蒲团
曾有参透红尘的智者
执几片贝叶
与青灯同伴这维护强权的坐佛
智慧的光环摇曳 零乱
多少血肉的皮囊
百年千年
扑这萤萤不灭的灯火
引用第16楼观者于2009-07-05 11:51发表的 :
  智慧的光环(佛像的背光)和的信仰之火(青灯)确实是两个分立的意象,但其中的联想是比较明显的:正是信仰的青灯的暗弱,才使得智慧的光环摇曳零乱。QQ和玄鸟的理解其实是一样的。只是QQ行文匆促了些导致两个意象的概念有所重叠而已。
「正解」来了,太太太快了,我才要来回复玄鸟兄,继续做解,您就宣布答案了。虽是作者本人作解,还是不算。诗,所呈现的,与诗人所希望表达的,仅限于文本内相互角力。

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作品一旦完成,就与作者一刀两断了。偶没有这么狠心,批评家绝不好意思,把作者逼到墙角去。话说回来,金庸武侠不论港剧拍的如何,线上游戏又是打的如何,真的与金老爷子的武侠巨著无关了。但是基本上的潜规则还是有的:郭靖的设定,不允許卖祖求荣,杨过不会背着小龙女搞外遇。观者的发言,偶努力參考。
引用第14楼玄鸟于2009-07-05 11:13发表的 :
那么我也来误解一下:对“智慧的光环摇曳 零乱 多少血肉的皮囊 百年千年 扑这萤萤不灭的灯火”此句中的“智慧的光环”,我不认为是前句中“智者”的智慧之灯,而正是在智慧的光环笼罩下,信仰之火才会使迷乱的肉眼凡胎自投罗网,……。
我本来的诠释是这样:
智慧的光环,是光环以「智慧」为「名」,这是指佛向信徒的「许诺」,当然这是经由传道者所說的(在西方,就是指教会),譬如来世的幸福。这是兼顾到前面「曾有参透红尘的智者 执几片贝叶 与青灯同伴这维护强权的坐佛。」如此才摇拽、凌乱了凡人百姓的人生,他们如飞蛾扑火般,扑向这信仰的「青灯」。青灯,才发出萤萤之火。青燈古佛,是一組代表信仰的意象。血肉皮囊的譬喻,非常生动,有着让人不忍的哀叹。如将一生积蓄奉献出去,就是为了在供养佛的盫内刻下自己小小的名字。

的确与观者的讲解有些出入,与玄鸟兄的读法较近似。
听了观者之说,再回去看原诗,也是可以理解的。摇曳、凌乱,在作者是形容词,简易的当後位修饰语。一般也有可能朝向第二行延伸,当动词用,如上面的读法。qq兄的解释看来才是最接近作者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9:31 , Processed in 0.1820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