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13|回复: 1

[【主题讨论】] 学术前沿与图书周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9 14: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书作为经典性的知识的载体,其性质至今没有改变。尽管有各种类型的电子图书、网络文章,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学习,但重要的、前沿性的、学术性的东西,至今仍然以图书的形式存在。

   然而,图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其时效性。

   新的知识,新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地向他人向世界展示,图书的周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相对较快的期刊文章,便发挥其深度和速度的优势。许多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的人,首先要看的是重要期刊上的论文,而不太注重新出版的图书。因为他们知道,新出版的图书,其中核心的有价值的内容大多在先前已经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

   图书的另一个缺点是内容的冗长繁杂。图书不能像一片论文那样,论点论据集中鲜明,材料清晰精湛。多数图书中水分的含量较高。也许,通读下来,发现作者的观点无非就那么几句话,也许用一两页的内容完全可以表达清楚。但是,作为图书,必定要有一定的容量。太单薄了,无论作者和读者都不大放心。

   图书作为储存知识的一种方式倒是有其明显的优势:储存方便,时间持久,而且便于保存和流通。

   问题是如今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节奏,能否容得下图书这种类似传统戏剧表演那样的慢条斯理!文化快餐也好、学术小品也好,无非都是知识爆炸和快速节奏的一种外部表现。图书本身的慢周期凭什么面对激烈的竞争?

   要想战胜其他,必须有自己的实力。图书的实力应该体现在深厚持久方面。

   深厚,是指图书的容量和深度应该深刻,不应该过多的灌入水分。许多学术性的专业图书,专业人士看了之后觉得太浅,非专业人士读了之后觉得太深。到头来,只能说这类图书“不知深浅”。

   要有一定的深度,就要精雕细琢才行。这又跟快节奏之间相矛盾。要快还是要慢?好像只能选择其一。那就要看作者的目的了,是作为经典呈现?还是作为快餐给人?

   持久,就是图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能够过若干年之后仍有人会读这样的书。要做到这一点,在作者动别之前就应该考虑好。不能欺世盗名,不能急功近利。

   你是准备作为经典,还是准备作为快餐?读书只有读了之后才知道,可是作者,事先应该心知肚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08: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真不错;说明楼主是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其实我觉得生活要入世,做学问就要出世。做学问就不要受纷繁世界的干扰,不能像个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2:59 , Processed in 0.1839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