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45|回复: 13

[【读书交流】] 重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2 16: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侧重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经典著作比不得如今的时新读物,是一个耗时费力不讨好的活,也许需要1年,甚或3-5年。

所选著作及所依据的版本如下:

1.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载《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编)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CX及DX的链接已撤销)


(2)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之单行本: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http://edu.duxiu.com/bookDetail. ... i=020701020303#ctop



(3)《亚里士多德逻辑论著——工具论》(节译本),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http://edu.duxiu.com/bookDetail. ... i=020701020303#ctop

(4)个别地方参照
The Works of Aristot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under the editorship of W. D. Ross, Vol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8。

http://www.amazon.com/works-Aris ... rship/dp/B0007KBAO8

2.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载《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编)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CX及DX的链接已撤销)

或 第九卷之单行本: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颜一,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http://edu.duxiu.com/bookDetail. ... ;fenlei=080109#ctop



(3)亚里士多德之《修辞学》的另一译本:

《罗念生全集》,第1卷,《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 佚名〈喜剧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http://edu.duxiu.com/bookDetail. ... ;fenlei=090203#ctop

(4) 个别地方参照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 .2, Jonathan Bar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http://www.amazon.com/works-Aris ... rship/dp/B0007KBAO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6: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的逻辑著作,在公元一世纪时,由安德罗尼克汇编在一起,拜占廷逻辑学家称之为《工具论》。
《工具论》共六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亦译《命题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亦译“正位篇”或“论题篇”)和《辨谬篇》。
此外,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全集,中译版,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修辞学》(亦译“修辞术”)和《亚历山大修辞学》(全集,中译版,第九卷)中也有一些有关逻辑的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6: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工具论》的内容框架如下:

1.《范畴篇》:

主要讨论了语词和语词的意义,共15章。第1-3章讨论了同义词、多义词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语词的表达形式和组合形式。第5-9章讨论了十范畴——实体、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遭受。这是《范畴篇》的主要部分。第10-15章讨论了“对立”、“反对”、“在先”、“同时”、“所有”等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

2.《解释篇》:

主要讨论命题的形式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共14章。第1章讨论语词和思想的关系;第2-4章讨论名词、动词和语句;其它各章则讨论了命题的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单称命题,也讨论了模态命题。其中,第9章探讨了排中律的问题,涉及多值逻辑。

3.《前分析篇》:

主要讨论三段论推理,分一、二两卷,第一卷(上卷)共46章,第二卷(下卷)共27章,重点在第一卷。其中第1-7卷讨论了直言三段论的系统,3个格,14个正确的式。第8-22章探讨了模态三段论。第23-46章则是对三段论系统的补充说明。

学界一般认为,第一卷的第1-7章、第23、25、27、30章,再加上《后分析篇》的一些论述,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完整的三段论演绎系统。

4.《后分析篇》:

主要讨论了有关科学证明的理论,也分为一、二两卷,第一卷共34章,第二卷共19章。第一卷第1-13章探讨了科学证明的前提或原则;第14-29章探讨了科学证明的性质;第30-34章比较了科学与其它一些认识。第二卷,主要探讨了科学证明的发现和认识方式,讨论了定义问题。

5.《论题篇》(中文亦译《论辩篇》,或《正位篇》,译名五花八门的):

主要讨论了两个人在辩论中应该采用的方法,亦即探讨论辩的艺术、推理的方法以及谓词的理论,共八卷。第一卷共18章,是全书的概论,指出其目的并提出辩论所依据的方法——四谓词(定义、固有属性、属、偶性)理论。第二、三卷(共11+6章),是关于偶性的建立与反驳;第四卷共6章,是关于属的建立与反驳;第五卷共9章,是关于固有属性(特性)的建立与反驳;第六、七卷(共14+5章),是关于定义的建立与反驳;第八卷共14章,是关于如何提问与反驳。

6.《辨谬篇》:

主要讨论语言的歧义问题和证明或论辩的推理过程中谬误产生的根源以及破除诡辩的方法,共34章。学界也有人认为,《辨谬篇》是《论辩篇》的第九章,实际上是上一篇的续编或附录。第1-15章,主要探讨谬误发生的情况和根源;第16-34章主要讨论解决谬误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6: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基本框架:

1.亚里斯多德《修辞学》第一卷(共15章,1354a-1377b):
亚里斯多德首先按照听众的种类和演说的性质,把演说分为政治演说、诉讼演说和典礼演说,以及各种演说的题材、论证方法和风格。

2.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二卷(共26章,1378a-1403b)

分析情感,例如忿怒、友爱、恐惧、怜悯等,听众对演说者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判断就不同,因此,演说者必须懂得听众的心理。

第二卷第十八到二十六章又回头讨论修辞术的题材与说服方法,他认为这是修辞术主要内容。

3.亚里斯多德《修辞学》第三卷(共19章,1404a-1420b)讨论了演说的形式——风格与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6: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形而上学》:主要讨论“存在”的问题,共分为十四卷。
其中,第四卷(“哲学研究之范围:本体与通则 论矛盾律与排中律”)中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6: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总体观照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既包括形式化的逻辑,也包括非形式化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之《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所讨论的“分析学”(即三段论或演绎法),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逻辑,其特征是“必然地得出”(必然性)。
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工具论》之《范畴篇》、《论题篇》、《辨谬篇》所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修辞术、论辩术、论题学、谬误学等等,则是亚里士多德的非形式化逻辑,其特征是非必然地得出(“可能性”)。
学界曾长期误解亚里士多德,错误地以为只有那些“能必然地得出”的,才是逻辑,其余的则都不是逻辑。在持此观点者之视野里,归纳不是逻辑,类比也不是逻辑。此种观点在目前的国内仍很有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18: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占位,相关内容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19: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很有帮助。

http://edu.duxiu.com/bookDetail. ... lei=0211030203#cto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指舞如歌于2009-04-14 19:48发表的 :
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很有帮助。

http://edu.duxiu.com/bookDetail. ... lei=0211030203#ctop

谢谢!早有纸质版本的,不过,卢氏书采用的那个波兰符号,看起来特别慢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6: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S是P”:了解亚里士多德形式化逻辑的一把钥匙

“S是P”是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最基本或最一般的命题,也就是其实然命题。
而把握“S是P”是了解亚里士多德形式化逻辑(分析学)的一把钥匙。
亚里士多德对命题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区分(“S是P”与“S不是P”)、过去时与将来时的区分(“S将是P”与“S过去是P”)、量词的区分(“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以及必然与可能的区分(“S必然是P”与“S可能是P”)都是从“S是P”这样的基本(一般)命题开始,并以其作为基础来展开或构建他的形式化逻辑体系的。
后世各家各派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往往对这一点重视不够。
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类逻辑解读或谓词逻辑解读,往往与亚里士多德的本意相去甚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5: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论推理

“三段论是一种论证(logos),其中只要确定某些论断,某些异于它们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从如此确定的论断中推出。”(《工具论·前分析篇》,24b18-20)

“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命题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工具论·论题篇》,100a26-27)

“推理是从某些陈述出发,这些已经作出的陈述必然要引起对陈述之外的另一些事物加以论断,而且是作为这些陈述的一个结果。”(《工具论·论题篇》,164b26-28)


“当推理由以出发的前提是真实的和原初的时,或者当我们对于它们的最初知识是来自于某些原初的和真实的前提时,这种推理就是证明的。”(《工具论·论题篇》,100a26-30)

“所谓真实的和原初的,是指那些不因其他而自身就具有可靠性的东西。不应该穷究知识第一原理的原由,因为每个第一原理都由于自身而具有可靠性。”。(《工具论·论题篇》,100a27-30)

“从普遍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的推理是辩证的推理。”(《工具论·论题篇》,100a30-31)

“所谓普遍接受的意见,是指那些被一切人或多数人或贤哲们,即被全体或多数或其中最负盛名的贤哲们所公认的意见。”(《工具论·论题篇》,100b20)

(说明:由于依据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版本不一,因此,一律只标识其古典标准页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4: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的推理理论,曾有不同的分类。
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曾把推理分为:证明的推理(分析的推理)、辩证的推理(论辩的推理)、争执的推理(强辩的推理)和虚假的推论(错误的推理)。
在《辨谬篇》中,亚里士多德曾把论证(推理)分为:教导的论证、辩证的论证、检验的论证和争辩的论证(强辩的论证)。

学界通常依据上述分类,将其推理类型概括为三类:证明的推理、辩证的推理与诡辩的推理。
证明的推理,即分析的推理,属于形式化的推理,这是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辩证的推理,即论辩的推理,属于非形式化的推理,是修辞术、论辩术、论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诡辩的推理,即谬误的推理,属于非形式化的推理,是谬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证明的推理(论证),就是以普遍的真实的原理为依据,或以由第一性的真实原理所推导出来的原理为依据。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必然性的真实知识。这种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可靠无可怀疑的。它们是第一性的、直接的、比结论更为知道的、比结论更为居先的、作为结论的原因的。
证明的推理,要求前提的真实性与推理过程的正确性必须是真正统一的。它预先要求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不证自明的。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的推理不同于现今的辩证法或辩证逻辑的推理,而是通过双方问答从而揭露议论中自相矛盾的一种推理,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推理。
辩证推理以或然性的道理为依据,或辩论的一方暂时接受另一方的论断为前提进行推理,从而揭露谈话对方的自相矛盾。

诡辩的推理是一种“像是推理,而并不真是推理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词夺理,是一种诡谬的推理。其前提、推论以及结论都是似是而非的,不足凭信的。这种推理,或者前提可信(但得到的却是不应从中得出的一种错误结论),或者前提不真,或者推理形式不正确,或者前提不真且推理形式也不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4: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的推理,完全不同于后来黑格尔、马克思意义上的辩证推理,国内不少学者往往混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法学界尤甚。
罗念生先生将其意译为“修辞式推论”、“或然式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之组成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三段论”就是“演绎”(分析),也就是“推理”。其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三者是同义的,亚里士多德并未将三者区分得像现今逻辑学那样的泾渭分明。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组成”的,而所谓“前提是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另一事物的一个陈述。”(24a16-17)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前提有全称的、特称的和不定的前提,但没有单称前提。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解释篇》中把不定的命题等同于特称的命题,但在《工具论•前分析篇》和《工具论•后分析篇》的三段论系统中,无论是不带任何具体内容的纯粹的推理形式,还是带有具体内容的三段论实例中,亚里士多德都没有再使用过不定的命题构成三段论。由此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逻辑学都只使用A、E、I、O四种命题构造三段论,也是事出有因的。
  亚里士多德逻辑属于词项逻辑,因而其三段论的前提都是由词项构成的。“所谓词项我是指一个前提分解后的成分,即谓项和主项,以及被加上或去掉的系词‘是’或‘不是’”。(24b17-17)
词项又区分为“中词”和“两个端词”。
  中词“是指既包含在另一个词项中又包含着其他词项于自身中的词项。它被称为中词,是由于它所处的位置的缘故。”(25b35-37)
  “端词是指包含在另一个词项中的词,或者包含着另一个词项的词。”(35b37-38)
  两个端词,又进一步区分为“大词”(亦称“第一个词”)和“小词”(亦称“最后的词”)。包含有中词的那个词叫大词(中世纪以后的逻辑学家,则指结论的谓项,现今逻辑学的表述则来源于此),存在于中词之内的那个词叫小词(后世指称结论的主项)。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与传统逻辑的三段论一样,也是由前提和结论组成的,而前提和结论则是由词项(名词)——中词、大词和小词组成的。换言之,现今逻辑学所讨论的三段论直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及其改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18:05 , Processed in 0.23645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