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念头的触发,能让我写下很多东西。而我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却下笔艰难。难道真的中了魔咒,或者如鲁迅所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鲁迅《野草 题辞》里的第一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这个题辞是在初中语文课文后面的附录里,我当时读了以后觉得浑身打颤,没有想到中国文字也能有这样大的魔力。整篇的题辞有着魔鬼一般的神奇力量,我读了多遍仍然觉得不懂。然后我问语文老师“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师看了一会,然后又回去看了一下教参,然后又思考了一会儿说,鲁迅喜欢自己的作品,但他厌恶让他产生作品的黑暗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释,我一直都记着。实际上,我碰到的语文老师大多都是很好的,也许我语文一直很好的缘故吧。只要你提问题,他们都乐意回答;只是要是你不提问,他们也不会主动说。我其实已经很会提问了,因为我就没有问第一句,太过玄奥的东西,我想自己琢磨。题辞开头这一句的确难解,也许涉及到了鲁迅和周围世界的紧张关系:他将自己封闭起来的时候,他能感到自己的充实;他想到要开口面对他人,自我的确定感同时被击碎了,因为他无法确定这说话的对象是友是仇,是人是兽,是爱者或是不爱者。难道没有一个叫鲁迅的家伙么,鲁迅难道不可以不根据他谈话的对象来确定自己的话么?至少对鲁迅有些艰难,他对爱人(泛指)也撒谎,怕说出真的想法而吓到他们;他对仇人是毫不客气,要击中对方要害的。他就不能对自己么?也许存在一个叫“日记”的东西,鲁迅可以敞开心胸,写写《狂人日记》什么的。也许。但并不存在,这是鲁迅说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昨天的我已经死掉了,我弄个坟且作纪念。在一切皆流动的世界里,“我”也无法保持一致(但平常人也没有那么容易否定昨天的自己),于是当现在的我试图开口对过去的我进行交流的时候,也很艰难。今天的我虽然不是昨天的我,但就一定是新的我么?这个问题都很难回答。流动性的,不确定的“我”,在梁秉钧分析穆旦《现代的我》这篇文章中也有很好的表述。
(上面这段话也许可以删除)
我终于准备谈谈我读诗歌的一些方法。其实只有一个方法,只是分成了三个层次。我是看夏济安先生说,现代的诗歌阅读,都是要讲求个方法,不能仅凭印象。我就想想自己的方法究竟是什么。这方法大约是很简单,原本是自己留待当高中语文老师的时候讲给学生用。现在亮出来,希望能够得到指点。
诗歌欣赏是一种高雅的心智行为,就像有人喜欢看侦探小说一样。看侦探小说就要忍者不去翻最后一页,那通常是揭开谜底的论述。这一点而言,电视比书要好,它用播放时间来吸引你,同时克制你。但侦探小说通常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它用各样的刺激情节吸引你,包裹你的认知,然后,大侦探在最后出场,揭开这一切谜底,将你脑袋里获得的破碎的信息拼合起来,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读诗难一点,你自己要当这个大侦探,你要知道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如何进行处理。就像我前面说的,分三个步骤(三个层次)。好吧,让我们来吧。先看看诗,就是传说中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看到一首诗,第一个步骤就是要“读懂”。什么叫读懂,什么程度才叫读懂,其实也是蛮简单的,叫做诗歌的散文处理。我前些日子写过一个帖子,说黄维樑先生如何读新诗里提出了5w1h (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的新闻稿或着散文的方法来读新诗。好的新诗都比较难读懂,但这种方法读古诗通常都比较容易,实际上除了李商隐和李贺等人的诗歌比较难读懂外,其他大部人人的诗歌都是非常容易读懂的。比方说我小学时候课本上的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样变成散文:一个老农民在中午的时候锄禾苗中间的杂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里。(然后诗人伸出个大脑袋开始教训他小孩子,你吃饭的时候要把碗里的饭粒都吃光),你怎么能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含着老农民的辛苦呢?!中国人对这种道德说教方式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弄懂诗歌的意思。再换一首难一点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王伦送我情
也许大家都读过,所以不觉得难,就假设你是个没有文化的美国人(呵呵),看到这首诗很奇怪,为什么听到歌声,就说起王伦送情呢?这个外国人水平低,所以我推荐他使用5w1h法。他开始组织情节:
时间:李白要走的时候;地点:船刚离开岸边;人物:李白。发生的事情:突然听到踏歌声。是谁在踏歌呀,李白仔细一看,不是王伦么?不是刚才已经分别过了,酒都喝过了么?李白也有些疑惑。突然李白也明白过来,王伦不想自己走,但又不能不让自己走,所以上船离岸后才突然“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李白也是个容易激动的人,更何况喝了酒,大笔一挥:桃花潭水有一千尺呀,也不及王伦送我时候的感情呀。
如果对一首诗歌理解到这个层面,就算读懂了。然而还嫌上面有不少的自己的发挥,所以诗歌变成个散文意思,最简单的可以是,李白我坐上了船刚要出发,突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一看是王伦,我就感觉桃花潭水有一千尺呀,也不及王伦送我时候的感情呀。
这样看来,读懂一首诗歌的确很容易。中国诗似乎就是一些将大白话压缩了放在格律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诗的语言添加些字给释放出来而已。上面这首诗歌唯一要侦探的工作,就是“踏歌人”究竟是谁,李白最后给了个答案。(当然,如果要为什么李白会“忽闻”呢,就需要体味一下王伦的心了,这属于第2层次,下一步做)。
OK。第一节课讲完了,大家两个课堂练习,看看大家的破案能力有没有提高。先说个陌生的案子:
《小桃红》
芡花菱叶满秋塘,水调谁家唱?帘卷南楼日初上,采秋香,画船稳去无风浪。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
先按照上面说的方法来试试:
时间:看来是秋天,因为提到“秋塘”“秋香”,还有荷花,说明不是深秋。秋天的上午,因为是“日初上”呀。
地点:秋塘是个大地点,南楼大约是池塘边上的楼吧。还有个画船。
人物:好像没有出现,这大约是中国诗歌的特点,老是把人给省掉。猜猜看,这个人又采“秋香”,又驾驶船,又化妆为郎君,知道了,是个女性,还很年轻,刚谈恋爱,还爱水调。知道了,她就是个渔家女。还有一个人,就是诗人,这个人千万不能省,因为这是王国维先生弄出来的。(王先生是很牛的人,后来跳昆明湖自杀了)。大家知道诗歌是要诗人写出来的,所以诗人在诗里是很重要的。这次这个诗人有点意思,他睡觉听到有人唱水调,把他吵醒了。他卷了帘子一看,日头才刚上。看见下面有人在采秋天的花,划着画船远去了。诗人想起了刚才唱的水调(低俗歌曲),知道了下面的女孩子采荷,这女孩子采荷的时候,一定想到刚认识的对象偏爱莲花的颜色,将来戴个花给他看。诗人顿时感觉一阵旖旎之情,不禁痴了……
读到这个程度,就算读懂了,基本上把诗歌省略的内容都填补上去了,情节也没有大的失误。不错。呵呵。这首元曲是从一本叫做《元曲精品鉴赏词典》(贺新辉,李德身主编)里选来的,曲子作者叫杨果。负责鉴赏的人叫侯文正,侯是这样读的:
秋天的早晨,太阳初升,池塘里一片芡花菱叶,传来了水调歌谣。是谁这么早就唱起了水调歌谣?闻声寻源,原来在湖畔的南楼,一位采莲女正迎着初生的朝日,一边卷帘子一边信口歌唱……接下去,写采莲女离家下湖,“采秋香,画船稳去无风浪”。湖面上风平浪静,彩船平稳地驰曲,采莲女在采充满秋香的莲子。在湖上,一面是成熟清香的莲子,一面还有清丽的秋荷开花。采莲女想到她心爱的的情人偏爱莲花的颜色,不忍乱折。“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她要把荷花留着,对镜花妆,迎郎归来时再用。
我也不清楚这个侯文正是谁,感觉出的错也挺有意思的,但也侧面说明人家想象力丰富,呵呵。毕竟还对了不少呢。诗歌变成了散文,总要添加点联想,为了不破坏原来的诗歌,联想需要适度。这个一下子也没有办法的,只能慢慢来了.
以下内容可能删除:
其实这种读懂诗,也不算个容易的事情,开始的时候犯错都是难免的。就拿这首词来说吧:
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时间:初春,因为写春天刚到,春草刚青(应该是早春过后,草色遥看近却无乃是早春),红梅花开了一些,却没有全部开。
地点:长门?呵呵。如果不是外国人,就知道这里是有典故的。没有办法,只能查查:春到长门草青:此句挪用《花间集》薛昭蕴《小重山》词原首句。长门:西汉宫殿名,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后面又提到重门,所以大约能猜出美女李清照平日锁在家里,这时候是想出去看看了。
人物:自然就是李清照,后面出现个东君,是东边的邻居么?不是吧。还要查资料,知道是日神(九歌),后来指春神。辜负这个东君什么呢?自然是春天没有好好玩,辜负了他。
事件:上片中有个“惊破”,大约算个戏剧事件了吧。“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大约是很难理解的,碧云笼碾玉成尘,我都断不开呀,呵呵。当然这其中又有典故,碾玉成尘,大约是在碾茶,或者说是将茶叶加香片什么的碾了冲泡成茶,一瓯就是一碗,一瓯春,也许是一碗茶,也许是一碗绿茶像春草色,所以一瓯春。茶怎么惊破了呢?这里是倒装。是茶惊破残存晓梦。大约是喝了丫鬟刚碾成的春茶,脑袋一个机灵,原来迷离在残梦中的诗人一下子惊醒了。残梦里面是什么内容呢?嘿嘿,等到下一个步骤讲心理重建的时候再说吧。
原来诗人在往格子里放词语的时候,其实是很灵动的,还原成散文的时候要注意。之所以拿这首词,是因为许渊冲先生都弄错了,还劳钱钟书先生给他指点出来。由此可见基本功的重要性呀。(参见《钱钟书散文》421页)
有些同学也许已经等不及了,要听听过《过香积寺》,其实这首诗歌真的是蛮简单的,只是一个小地方有点问题而已。
事件:去过香积寺。过,大约有访问的意思吧。
人物:诗人。似乎最后还出现个毒龙?
时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呀,大约是中午或者下午吧,走在山路上,迷路了(“不知”),傍晚的时候到了个潭水边上。
地点:寺周围的山,还最后碰到个泉水。
OK,事件经过大约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香积寺在那里,走了几里路就到了烟云笼罩的山峰,反正是迷路了,走上了无人经过的小径,路边都是古木参天的;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听到了敲钟的时候,和尚该吃午饭了吧(和尚过午不食),钟声在深山里回响。好在后来见到了溪水,我沿着溪水走,见到了个大深潭,这个时候大约是傍晚了吧。湖水很平静,后来就见到了那条传说中的龙……
哈哈,如果这首诗歌读到这里,大约没有算读通,因为读者很怀疑,这个龙怎么这时候出现,而且马上被制服了?看来以前的办法是不能发挥其完全的效力。怎么办,要学更强的招数才好。
第2部分:通读
前面不是说诗歌已经读懂了,怎么还不成呀。大侦探又要发言了,你以为就知道凶手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杀了什么人,大家就满意了么?还不够,大家想知道1,凶手为什么要杀人(心理重建)2凶手怎么杀人的(语言策略)。3当时杀人现场的情形是怎么样的(场景重建)。怎么你还没有看明白,说明你看名侦探柯南集数太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