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788|回复: 13

[【文史类原创】] 听……女生的悄悄话(别移,我是有趣的学术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23: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地址:
http://www.xici.net/u1222235/d23699438.htm
听……女生的悄悄话04-11-09 23:31

    最后一次知道花木兰,是在抵死你公司的动画片,应该说,这部电影改造的并不很好,起码比不得改造的其他片子,比如阿拉伯的《阿拉丁》,油灯的魔鬼的疯狂与搞笑真得让人觉得不简单,起码是阿拉伯人在美国人(或者中国人)的异样感受。而花木兰则改编的太正统了。中国是个情感内敛的民族,因此不太容易夸张的表现出来,连木兰的女扮男装,也不是为了获得主流文化(男性文化)的身份认同,而是为了表现出国家意志(或者有时候是仇恨意志)在更为广泛层面上(而不仅对男人,甚至男人都没有了角色)的影响力,这一点而言,解放初期那么多儿童当兵与模拟战争游戏影片,有一个不好的苗头,本应该由成人担当的战争,被女人和儿童冲到了前面(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不知道),这是一种变态心理。虽然,每次童声牙牙的唱〈野猪林〉或者〈空城计〉,总能得到大人们不怀好意的鼓掌,他们以为这门没落的艺术后继有人了,而实际上他们让根本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背词而已。
  为了能够说明清楚,我将诗歌列在下面:
木 兰 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很奇怪呀,“不闻机杼声”, 唧唧复唧唧是什么声音呢?难道是木兰叹气?呵呵,她这么厉害?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就是木兰平常的生活,重复性的,机械的,没有活力的,也是平庸的。听到复唧唧的声音,我们大家就知道,木兰又在织布了。其实,织布这种没有人性的生活,女人最容易背叛了,一个叫织女的孩子,就偷着去洗澡的时候,被人偷看到,并且嫁了这个不怎么老实(偷拿了别人的衣服并且偷看洗澡的流氓)的老实人牛郎。这种隐含的背叛为以后的行动打下了基础。那为什么叹气呢?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呵呵。对于一个未嫁的女人来说,最大的秘密竟然是,你想谁了,念着谁了。关心女儿的终生大事,也是常有的事情。根据这个推测,应该是母亲在问话,因为她是最习惯听机杼的声音了。一有不对,立刻就问了。
木兰的回答,开始有些辩解的味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省得母亲将自己看轻了。而此后的话,更让人敬重:可汗非常看重木兰的爹,这位退役的老将军,指名要他去打仗。可是老爹老了,最大的孩子偏是个女孩,弟弟还小,不能打仗。木兰愿意试一下去打仗。木兰的回答,口齿清楚,思路清晰,可她母亲却大吃一惊,没有搞错吧,你女孩子怎么打仗呢?木兰心里说,你难道没有听到我一直在叹息么?
木兰的回答,有些罗嗦,毕竟他母亲知道军贴与无长兄的事情,说不定他们也在发愁,但为了向不知情的读者交代清楚,不得以这样。那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逃一下兵役呢?花家(他们姓花么?)军人的荣誉感让每个人都觉得这样不对。(电影用了一个小龙来强化祖先荣耀在木兰行动中担当意识)。
自从心事跟母亲说了后,木兰也下定了决心,她父母也没有阻拦,说明这件事情是有预谋的。自从昨天接到军贴以后,老爹就开始发愁,然后跟老婆商量,自己去是送死,小儿子去是送死,不如让木兰去送死吧。但又不好意思说,毕竟都是一家人呀,只好将木兰叫过来,说,可汗大点兵了,十二卷兵书都有我的名字,逃是逃不掉的,可我老了,你弟弟又小,怎么办呢?木兰虽然是个聪明人,但也一下子不能明白父母对他说话的用意。她说,我知道了。她觉得隐隐有些不安,又有些兴奋,早晨吃完饭本来该织布的,可是一直没有心情,父亲母亲是暗示让我去么?可女孩怎么打仗呢?木兰仿佛承担着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似的,她在叹息。
老爹让母亲去探探口风,老妈在门口听了半天,平常的唧唧声音没有听到,只听到叹息,说明她在犹豫,是让她下决心的时候了。老妈假意问,姑娘呀,你是不是有中意的人了,要出门子了(嫁人就是离开家门的意思)。母亲一反常态跟自己谈论出嫁的事情,木兰急忙否认,省得让别人将自己看轻了。她机械的重复了父亲跟他说的军贴和无长兄的话,省略了爹年纪大了的话,是因为怕他爹听到伤心(其实她爹就在门口,耳朵贴在门上)。最后说,我 愿意(而不是“要”)去买马,替父亲从军。她母亲假装大吃一惊,你没有搞错吧,你女孩子怎么打仗呢?木兰说,只要学起来。
关于学起来,是柔石说的。有一次柔石跟鲁迅说,他要搞长篇,不写短篇或者杂文了。鲁迅说,是么,你会么?一个擅长使短棒的人,突然改使长枪,不可能吧。柔石说,只要学起来。鲁迅不好说什么,心里猜测,应该是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在女生面前施展威风,长枪比短棒更有魅力(其性的象征含义这里没有,只是个比喻而已),而这个女性就是冯铿,鲁迅亲眼见过她和柔石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隔一米距离走。
关于设置这场有复杂含义的对话,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除了交代剧情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尚未出阁的木兰,平常要表露心思,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和老妈交流一下了。这是场景设置在闺房的重要原因。木兰毕竟是个小姑娘,需要别人来催发出她的心思来。
父母没有过多的挽留,让木兰坚定了要走的决心。她想自己应该在小范围内四处走走,熟悉一下市场行情,了解一下人生动态。她跑遍了东南西北市场,终于置办好行头了。四个市场都走遍,才备齐一匹马,说明木兰是个心思慎密的女性,但做起事情来决不含糊,当然也不能排除她想多留在父母身边几天的想法。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第一次离开家的木兰,对着家有着无限的怀念,同时对自己孤身一人,又有些觉得静的可怕。在两次听到的声音与听不到的声音里,诗人技法高超,他不正面写木兰念家与孤单寂寞,却用一种叫明非(明明是不可能)的修辞法——不闻爷娘唤女声,是听不到爷娘的唤女的声音,还是不想去听心里面父母叫自己的声音呢?或者两者都有吧。只听到黄河的流水声,人在黄河边会感到一种渺小的感觉。第二天傍晚到了黑山头,爷娘的声音又似有若无,且放到一边,因为已经听到燕山上胡马声音,快到边塞了,要打仗了。诗人技法高超,他不直接写内心(也许已经没有人跟她对话了吧),而是通过木兰听觉,来写木兰的心情。在但闻的两次,我们听到了木兰距离家越来越远(无论是实际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听到了一个人面对黄河时候的寂寞,听到了战场上马嘶在第一次离开家的木兰心中所引发的慌乱与兴奋的心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几句非常客观的描述,虽然里面可能暗藏着无数复杂的心情,无数苦难与磨练,无数生生死死。但这几句是非常冷酷的记录,远离了人的情感,远离了木兰,我们的木兰并没有成为主角,他只是成为千千万万将士中的一个。这样一个长镜头,将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漫长压缩成饼干一样,让人不愿意去肯,甚至去回忆,这也不是少女的记忆与少女的心思,而是历史家与大自然的笔法。而在另一本书里讲,这是文人改造民间诗歌的结果,我想,这是文人的笔法没有错(其他的也是文人写的也没有错),但也是没有情感夹杂其中的写法。
我们隐约知道,木兰在多次战斗里不但幸存下来,而且当上了将军,被誉为壮士,十年后,他们得胜班师回朝了。一般的士兵说不定就回家了,但象花木兰这样的将军,就要先回京师见皇帝。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些规定的封赏,大概是没有办法推掉,就接受吧。皇帝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在京里作官吧,兵部尚书的位子怎么样。木兰急忙谢恩,说尚书郎我这样的人没有办法当,我想回家。这里木兰用“送儿还故乡”的“儿”,是一个很含混的回词,可以用“臣”,但他又没有接受官职,“女”的话便有欺君之罪,儿算一个含混的指称,也许“可汗”下面的臣子称儿也可以接受吧。不过,木兰毕竟是将军,她提出回家也是有规格的,“明驼”可不是一般的骆驼,虽然重点可能落在千里足上,表明她归心似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样的高规格早就传到了老花家,整个家族人的都兴奋极了,爷娘搀扶着到城门口去迎接,她姐姐(这时候冒出个姐姐来,她也曾经被叫过去看军贴吧,怎么就一点反应都没有,怎么就在看军贴当天夜里就跟人私奔了,五年后才敢回来呢?)在窗户边整理红妆,不是打扮自己,而是要给妹妹整理一下灰尘,十年都没有用过呀。弟弟也长大了,可以杀猪宰羊了。总之全家人都高兴,迎接贵人到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不知道为什么,木兰对于亲情反而看淡了许多,也许见多了生死离别了吧。木兰心中涌动着却是恢复自己女儿身的无限冲动。这也许就是自己回答家乡的原因吧,我还没有享受过我的美丽青春呢。木兰一脚踢开织布机,滚他个唧唧复唧唧。坐在旧日熟悉的床上,脱下战袍穿上旧日的衣服,整理头发,将花黄贴到脸上。木兰仿佛恢复了十年前的自己,他该找家人,去熟悉亲情环境了么?非也。她出门去见伙伴(其实是同僚或者下属,跟随将军回故乡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亲人),伙伴吃了一惊,同时也有些明白,为什么他们的花将军会辞掉尚书的职位,回到故乡来。同时他们也有些惶乱,军人之间都是男性的粗鲁,不知道有没有伤害到这位娇滴滴的女生。他们纷纷说废话,说什么十二年都不知道将军你是女生,都是用敬佩与羞惭的话说的。
木兰似乎也冷静下来,多年来指挥打仗,培养她的思维已经不同于小女生了,她最后的话有些哲理,让那些伙伴似懂非懂的:
雄兔雌兔都爬搔着脚,迷着眼,两只兔子一起跑,你怎么能辨出哪个是雄,哪个是雌呢?
(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木兰诗》中的一个注释就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互文手法而造成注释不准确。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教材注: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免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晴时常眯着,所以很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迷着眼。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实际上,“脚扑朔”,“眼迷离”是兔子共有的特征,无论雄雌。在余冠英的“乐府诗选”中注明了这一点。诗中所以要分开写,是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以保证原诗五字一句的整齐性。)
但人不是兔子,恢复女儿身的木兰的未来将是怎么样呢?
这篇诗歌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将木兰离家从军,是一个女生变成男人的过程;中间简单描述了战争十年;最后是得胜回家,从军人恢复女儿身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点象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
木兰的变身,开始部分有些不情愿,但她决定了就努力去做好;后半部分却是十分明快的,特别是开窗、坐床、脱战袍、着旧裳、弄云鬓、贴花黄,木兰被压抑了十多年的小女儿本性在旧时的环境下一下子恢复过来了,她甚至恢复了以前冲动的性格,将自己的女儿身迫不及待的让伙伴知道,她却忘了她的伙伴是男性了,而不是旧时的闺中伙伴呢。
促使木兰变身的是战争这个背景,然而无论是木兰还是作者,对战争都持有一种天命的态度,不拒绝也不歌颂。这种态度是冷漠的,就象那几句冷漠的描述一样。实际上,故事将中心整齐的放在前面离家与后面返家上,木兰的行动表明着人们对战争的冷漠与厌倦。这一点而言,那些士兵和替父从军的木兰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确象女生一样留恋故乡,只是从女生角度写下来,一切都那么自然。木兰变身恢复后,没有象众多的外国人(甚至包括石破天和欧阳锋那样)问,我是谁,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了一个答案:战争,分什么男人女人呢(男人女人都受到战争的伤害)?就这一点而言,木兰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一个永远不会被异化的人

那时候的文章怎么能写得这么明快(线索乱了点),好歹是传说中所谓的细读(close reading)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1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向来有一种浪漫的憧憬——汉字有神秘莫测之意,功夫有上天入地之能。这种幻想与好莱坞制造幻相的精湛技艺结合,每每大放异彩。去年,《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大红大紫,绝非侥幸。看这两部电影时,难免有一种怀疑:好莱坞的制作人好像比中国人还懂中国文化。他们把中国文化中的美学元素抽取出来,充当产品外壳;把美国文化的价值内核填充进去,充当故事核心。这种搭配只能用“绝配”来形容,不成功才怪。
相比之下,《花木兰》堪称败笔。迪斯尼对这部片子是下了本钱的,用中国人说法,属于“领导高度重视”之列,但是在搭配文化要素时,迪斯尼犯了严重的常识性错误。这部动画片的价值内核主体依然是东方式的,我甚至愿意说,它是一部中国特色的产品。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美国人恐怕就是从《花木兰》的失败中悟出了成败之道,十年之后终于发明了《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所展示的文化配方——“美体中用”是也。
动画版《花木兰》最大的失败在于,把木兰从军刻画为一个宏大而浪漫的事业。当然,这不能全怪迪斯尼的编剧,原著中确实依稀有对军功的歌颂、对殊荣的艳羡——但是这绝非原著的主题。按照楼主bulunuo兄的说法,木兰——以及原著作者——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冷漠的。战争本身是荒唐的;从军的旅程中,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丰功伟业。因此,冷漠的态度才是人性的态度。
《道德经》有言:“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其实,让青春女子浴血疆场,比“戎马生于郊”更加残忍,也更加“无道”。
耐人寻味的是,在近代中国有过两个名动一时的“当代木兰”。其一是国民党的巾帼英雄,马来西亚华侨李美月。1938年中国政府在马来西亚招募汽车驾驶员,李美月女扮男装,归国效力。其二是共产党的特等战斗英雄,辽宁农家女郭俊卿。二人都隐瞒自己的女儿身,因伤病在医院“露馅”,被当局奉为楷模。
郭俊卿的故事恐怕没有什么浪漫之处。她1945年从军,参与的战争是兄弟内战。如果想在她的英雄事迹中找寻伟大的正义追求和光辉的人生理想,恐怕是缘木求鱼。她从军的理由应当很简单:混口饭吃活命。李美月与郭俊卿完全相反。李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却宁愿归国“共赴国难”——这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那么花木兰呢?是更像李,还是更似郭?这个问题还真令人困惑。
无论如何,战争本身是“无道”。郭和李参与的战争,说到底都是利益纷争,而她们仅仅是战场上的棋子。如果她们成功地夺取了什么,不过是为人作嫁,火中取栗。不论花木兰以什么样的心态——混口饭吃抑或追求理想——从军,她所参与的战争在本质上不可能与郭、李参与的战争不同。
当然,对于李美月女士,我们心中永远尊崇。人类“折腾”了几千年,还没把自己折腾“灭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些与李美月女士相类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想要强调的是,战争本身就是罪恶,正义的战争也是罪恶——只不过它是必要的罪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兄文笔的确好,思路和辩论都让人佩服。我自己总感觉写文章的时候,心控制了笔,所以文章多张牙舞爪的,惭愧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6: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兄说迪斯尼不懂中国人心,不确切呀,因为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宋以来,边境连年不安,民众一边偷安一边盼望救世主。后又到晚清,列强吞食,国人又恢复和发展了宋人心态,从京戏中可看的真切。
京剧,也有叫国剧,这是有一阵子闹爱国潮,什么东西都拿来加国字,比如国画,国乐,国货等等;也有叫平剧的,大约是因为是北平产的;也有叫京戏,和地方戏有所分别。但这都是民国时候搞出来的东西,现在都叫京剧。京剧虽然是徽班进京的时候带来的地方戏,但经过北京城(还是清朝呢)文化熏陶,竟然发达起来了,自同光十三绝确定各派祖宗开始,也有经年,忽而衰微,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印象之京剧,还是在小时侯我姥姥家,有个有线喇叭,生产大队给装的,平时播报个新闻什么的,也放京剧。但我根本连字都听不清楚呢。

当一种玩意势力弱的时候,就是鲁迅同志提醒我们要打落水狗的时候了。这些怪谈,只是我胡思乱想的。

同光,就是同治、光绪的年号,但实际上操控政权的,是慈禧,她爱听戏,还常打赏这些戏子。自古皇帝喜好乃是中国人之风向球,所以兴盛就难免。有四郎探母一出,一直到现在,还是比较流行的保留曲目。

有关杨家将的戏,通常比岳飞的戏好,后者大多是一些动作片,比如挑滑车之类。也许一个原因,是岳飞抗的金而杨家将抗的辽。辽为金灭,金为宋、蒙古合力灭。但清自认是后金。但我有想这些抵抗外来入侵的戏能盛行,也许与当时外来入侵的洋人势力有关系。慈禧在北京城里不懂世界潮流,要是象明治一样,中国也许会有所变化。她是曾授意于义和团灭洋的,结果惹火烧身,庚子年八国联军又来倒腾了一阵。还是说杨家将的戏,我印象深刻的大约有几出,一是爷爷辈的《李陵碑》,讲宋皇帝亲征(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倒向是明朝那些幼稚皇帝干的事情,比如土木堡兵变),结果害得杨家几个孩子都死掉了,老令公杨业被敌军冲散,走到一出纪念厅,他一看,乃是汉将李陵的碑。李陵的故事见司马迁《史记》,是说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五百(二千?)人马深入敌军腹地,因为得不到援军支持,被迫投降,他自己也被招为驸马。汉武帝要杀他家人,司马迁劝了一下,结果被了宫刑,家人还是都死掉了。和李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武,被俘但坚决不投降,还在外国搞了个当地女人,生了娃。苏、李的故事一直为知识分子所动心,成为他们思考忠诚与机变的教材。也有人托他们两语气来写诗歌答问的,这就是汉朝时候的故事。老令公当时被辽军包围了,他面临的是同样的处境,于是他进入了李陵的世界,我具体没有听过这出戏,总之是他自杀了。将自己的头碰在李陵碑上。其故事情节,大约多少影响了曹禺《原野》最后一场戏里仇虎在丛林里挣扎的情形,但曹禺却说他是受奥尼尔《琼斯皇》的影响。我对京剧也有一定的成见,但我觉得京戏在刻画人物内心的时候,是具有一定的表现优势的。其一是儿子辈的杨四郎,被俘、投降,当了驸马,他娶了番邦公主,还生了个娃,两国对阵,他抽空跑回来一趟,然后又回去了。如果但看生娃,还不忘爱国,还以为他是苏武呢。其实他不过是李陵,因为他投降还娶公主。也许是受司马迁的影响,读书人虽然觉得爱国很重要,但内心深处还非常同情李陵。汉朝勇敢的大将军很多,有李家这一派勇敢而不得志的,有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俩,他们一样是勇敢而功绩标榜,但他们更容易成名,因为他们是卫家的人,是刘彻家的,卫青、霍去病一直打压李家的人,对李的同情。所以大家希望李陵能重返中原,跟大家见个面,所以李陵就回来了,他化名杨四郎。

京剧里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有一个就是关于四郎探母的。就是铁镜公主抱的那个木偶小孩,据说放在道具箱子底的时候,面部要向下,至于为什么,不知道。我想为什么不抱个真小孩上台,也许是因为小孩子不容易控制,闹了场谁都控制不了。但一定要有这个小孩,因为这是一个好大的砝码,那就是做人父的责任。

四郎要回家探望他母亲,铁镜公主本来不是很愿意,但为他孝心所动,所以答应为他偷令箭。我不记得令箭是不是通过让小孩拿着玩的角度偷出来的,反正是偷出来了。杨四郎到了杨家,就和各种人见面他弟弟六郎,他前妻(?),他妹妹,他母亲。我具体也记不清楚,大约诉哭,而潜在的台词是,这是次探望,不是回归。所以虽然是大团圆,仍然有些伤感,其感情大致相当于媳妇归宁或者姑爷回家。所以大家都很恻恻。有位朋友觉得他前妻和他的戏没有表达出来,我觉得也是这样的。真的是没有话的表达才是好,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他的母亲兄弟姐妹跟他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怎么砍都不会断。可他妻却不一样。也许我们大致可以问,留下来不行么。这时候就显出了那个小婴儿的重要性的。他自己有了骨肉在那边了。在血缘的传递上讲,他觉得父亲的职责是高于当儿子的孝,也许。然后他终于回来了,他的岳母萧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情,要以里通外国的罪名将他处死。但这时候两个国舅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局势,他竟然得以保全。通观这出戏,我们大约知道这是人情与敌对国族之间的矛盾。这矛盾又变成两个家庭(一个是辽王族,一个杨家)之间的矛盾,这家里家外的矛盾,是中国人都明白无障碍的,所以大家都能明白他在说什么,即使没有历史和原型知识。这结论就是,人情大过天。铁镜为了其夫君能回趟家,冒着危险(他丈夫抛弃她的危险)去偷令箭(钥匙?)。四郎和他家人团聚而有不得不分离,是因为他欠着铁镜人情(当然他也欠杨家人情,但他回家就是还人情)。他终于回来了,在两个国舅说合下,严厉的岳母萧太后原谅了他。虽然我们无时不能感受到国族在杨四郎心理造成的创伤,但我们也可以认为人情可以治疗一切,这是一出典型的心酸的喜剧,特别是在两个国舅出现后,整个局势就向喜剧发展了。如果说个人喜好,我觉得辽国的故事更有趣,宋国的故事多少有些伤感。如果人没有老到象杨业那样准备殉国,就可以找到生的艰难与生的趣味来,这也许是中国人情的魅力。但说不定是慈禧阴险怀柔政策的一种:别说什么排满了,大家都是一家子云。

第三出就是带有意淫色彩的了,主角也转移到孙媳妇穆桂英身上。如果用索隐派拆字法,就能拆合出这个穆(音木)其实是杨的一半(后来杨铁心用这种方法拆名为穆易)。难道男人都死绝了,要用个女人上场?也许吧,花木(穆)兰就是这样的典型吧。当然,花木兰还是一个类似土匪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曾经安插在杨六郎身上(根据说书的讲,有个叫王兰英曾是他未过门的媳妇,但显然没有读过书,比不得柴(又是根木头)郡主)。我们可以认为,穆桂英是柴和王的结合体,杨宗宝基本上充当了面首的功能。我们大致也能明白男人死光的原因,老令公是个说死就死的英雄,四郎六郎是为了伟大事业而苟活的男人,宗保是为了引进外援的面首。终于需要改良人种活力的时候到了,也就是是说,需要从民间吸取点野性与活力,便有了穆桂英的加入。据说穆柯(木头)寨有一根降龙木(这才是真正的木头),能够破辽军,所以六郎准备牺牲他的儿子,重演一回四郎的故事。然而这次是彻头的喜剧,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浅薄要求,野蛮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统一到爱国的旗帜下,媳妇当了家。

据说,穆桂英挂帅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自己的丈夫,因为后者没有听从她的号令,及时集合。这次是人情让过礼法(军法)了,因为需要有一种力量感,可不幸的是,无论是敌方(萧太后)还是我方(穆桂英)都是女人,因为据说只有女人才可以铁腕到让人深刻呢。


宋朝以后,中国文化那种具有真正创造能力的活力就没有了,这的确是一件让人觉得遗憾的事情。就说京剧吧,原不过是地方野戏,可经过浸淫京土文化,也能成为国剧。我个人觉得,起大作用的乃是昆曲。昆曲原是江苏靠近上海昆山一带地方戏,后也被文人发掘整理,搞出不少好的精品。文人掺股,自然写些文人喜欢的内容,比如《桃花扇》,《牡丹亭》,多是公子、小姐悲欢离合的戏,自己在家里演(也许是因为那时候不让嫖妓关系也说不定),请些同僚看。孔尚任因为在国丧(康熙的皇后死了)期间拉人看戏而遭打击。文人趣味究竟有限,昆曲竞争不过京剧也是当然。从京剧的表演来看,是很容易很多人欣赏的,一是锣鼓喧天节奏简单,一是情节开始的时候也偏简单。更有人物的脸谱化,让不认识几个字的大众容易接受。后来文人接手京剧,京剧表现上才更有深度,一些文人关心的内容,比如李陵苏武,也改头换面的进来。另有一些,比如文昭关,多少竟含有离骚的意味;捉放曹,更是将文人的焦虑表达无疑;诸葛亮简直就是文人所能渴望的最高境界,然而三顾茅庐的得意感,远比不上失空斩时候,孔明深感家国大业系于一身,“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样的抒情,虽然是唱给老对头司马懿听的,他难道还有别的知音么?然而同时那些唱戏的人也开始学习昆曲,方能在文人大众交混的京城真正立足,“昆乱不挡”是一个好艺人唱功方面的高评价。然而,这种结合也有弊端,就是女人又开始加入了。这便是男扮女。昆曲中女人,基本上还停留在作为男人一半(比如杨一半是木)的女人身上。可京剧中出现高级女人,她是虞姬,是穆桂英,是杨玉环醉酒,是男人扮的女人(女人获得了完全的价值独立)。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竟然都是男人,他们收的一些女弟子竟然没有成器的,因为她们单是模仿,却没有创新。难怪鲁迅这些老一辈看不起呢,呵呵,这里面也有衰微的成分在其中。如果大致看一下,就明白了,野人(野戏)——文人(老生戏)——女人(旦戏),这以后呢?没有以后了。



如果你觉得这一演化好歹也算是一种创新,也许你对中国文化就不够了解了。以诗歌为例,孔子以前是诗经,其中国风影响最大,大致可以称为野人所作。战国是散文称霸的时候,但到末期,有文人屈原创作的楚辞。楚辞在汉代的发展,变成大赋和骚体,特别是到汉武帝及以后,文字奢华虚浮,虽然说是文人,不如说是美人在炫耀。等到六朝,就变成靡丽了,真个一个女人相貌。然而在汉代,东汉早些时候,就有五言古体(虽然早先人们追古体到苏、李诗歌,现在认为是托作),古诗十九首都是没有作者的,算是野人之作,后来曹家父子接手,五言、七言都见其丰腴。但到了南朝时候,古体又靡了。等到唐四杰有改观,陈子昂找到文人感觉,盛唐出现各色风流。中唐的时候,文人哭兮兮的感觉又出来,晚唐李商隐已经有色情作品,残唐五代词的出现,晏殊的词已见疲软,柳永留恋的妓女,秦观象个女人。倒是李清照,写尽女子伤愁了,却有“至尽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息了。

又有小说,宋小说是野人(说书人)创造,等明朝就有文人接手整理,出现水浒传、三国这样的英雄作品。后来文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那是写女人的故事。(按:红楼梦属于贵族小说,可直追屈原)。



为什么最后都是女人呢?据说开始和结尾都要会合,所以红楼梦头回就要从女娲补天开始。人是女娲造的,中国文化中浸着女人的成分(参见胡兰成作品),会在最后的时候出现。这么说来,男人倒是女人的一半呢。或者从另一方面说,女人是木(穆),男人只是各色的木头(杨),等行将就木的时候,呵呵。现在男人扮女人的已经不多,只剩下扮老旦的,还能得点喝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19: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指舞如歌于2009-01-19 11:15发表的 :
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向来有一种浪漫的憧憬——汉字有神秘莫测之意,功夫有上天入地之能。这种幻想与好莱坞制造幻相的精湛技艺结合,每每大放异彩。去年,《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大红大紫,绝非侥幸。看这两部电影时,难免有一种怀疑:好莱坞的制作人好像比中国人还懂中国文化。他们把中国文化中的美学元素抽取出来,充当产品外壳;把美国文化的价值内核填充进去,充当故事核心。这种搭配只能用“绝配”来形容,不成功才怪。
相比之下,《花木兰》堪称败笔。迪斯尼对这部片子是下了本钱的,用中国人说法,属于“领导高度重视”之列,但是在搭配文化要素时,迪斯尼犯了严重的常识性错误。这部动画片的价值内核主体依然是东方式的,我甚至愿意说,它是一部中国特色的产品。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美国人恐怕就是从《花木兰》的失败中悟出了成败之道,十年之后终于发明了《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所展示的文化配方——“美体中用”是也。
动画版《花木兰》最大的失败在于,把木兰从军刻画为一个宏大而浪漫的事业。当然,这不能全怪迪斯尼的编剧,原著中确实依稀有对军功的歌颂、对殊荣的艳羡——但是这绝非原著的主题。按照楼主bulunuo兄的说法,木兰——以及原著作者——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冷漠的。战争本身是荒唐的;从军的旅程中,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丰功伟业。因此,冷漠的态度才是人性的态度。
《道德经》有言:“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其实,让青春女子浴血疆场,比“戎马生于郊”更加残忍,也更加“无道”。
耐人寻味的是,在近代中国有过两个名动一时的“当代木兰”。其一是国民党的巾帼英雄,马来西亚华侨李美月。1938年中国政府在马来西亚招募汽车驾驶员,李美月女扮男装,归国效力。其二是共产党的特等战斗英雄,辽宁农家女郭俊卿。二人都隐瞒自己的女儿身,因伤病在医院“露馅”,被当局奉为楷模。
.......

所谓的英雄形象,不免都带有塑造的意味在其中,体现这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对于电影,我只是很肤浅的看,完全处于娱乐!
至于以上提到的电影,个人认为都是不错的电影!
有时倒要反思,国人的很多电影,相对的创新不足,经典“有余”!

感谢分享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2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想象真丰富,四楼把这么多东西串到一块儿说倒也真是蛮有意思。只是有的说法恐怕绝对了些,比如说坤旦不成器(我倒是觉得不少也是不错的,当日也有专评四大坤旦的,不知道可不可以反过来说这里头怎么就一个男的都没有,呵呵),其实也有社会历史诸多的原因,能在当红的时候跟“名旦”们分庭抗礼,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另有些说法,我并不太能理解清楚,比如京剧学习昆曲之后“女人开始加入了”,难道这之前的京剧搬演的全是男性角色?男人扮了女人之后,怎么“女人获得了完全的价值独立”?虞姬、穆桂英之类是“高级女人”,那么杜丽娘、窦娥之类就算“低级女人”(她们也常是男人扮的呢)?

将杨字拆木易那是杨四郎早就干过的事儿,金庸想必也是从京戏里抄来的。像探母那样理不清头绪的戏,还就是这些个民间戏曲演着合适,反正也不是要受什么教育长什么见识,嘎调上去了就没白花这份钱。据说有拍杨家将电视剧的把四郎弄成了个卧底,未免大煞风景,但电视连续剧剧情要像京剧那样,就更行不通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1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呀,随手信口的文章被parivraj 兄读,实在是惭愧的紧。我对京剧是新手,而且只在电视上看过,连进戏院都没有去过(太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0 16: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电视上的好,我买了票进去,要是看见高挂着空中剧场四个大字,心里总有几分郁闷,虽然其实在家我也看不着,因为没电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 1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悄悄话

我冲着标题的“有趣”而来,虽然不能取得先入为主的嘴角上扬,到底也有点话与大家分享。

楼主生花妙笔,四五年前的旧文今天看也不觉过时。标题哗众取宠,讲的却是“传说中的细读”《木兰辞》,钦敬钦敬!(周星驰的片子看过吧?)

楼主说“只好将木兰叫过来,说,”我还是比较愿意是勤奋好学的木兰千不该万不该去学识字,自己跑去翻军帖看到那么多阿爷的名字。姐姐比较安分,当然就免了这趟污水。

基于环境因素,接触迪斯尼动画的年代比较早(就80年代初),当然,电视的米老鼠比电影的白雪公主还是先入记忆的。动画木兰是买票入场看的粤语配音版。迪斯尼誉为梦工厂(也有说是好莱坞,亦可)其实非常包容,才不管你是谁,片末的工作人员中的华人名称不见得都有美国护照。但,论述到底不免是资本市场运作。才看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故有点联想。

我觉得一楼指舞如歌开头的中美意识并不可取,虽然两者都是疆土相当的现代国度,但一中一外的对立,总难免落入民族主义的论述框架。另外,1938年无马来西亚这个国度,今天的马来西亚包括了当年英属的马来亚和婆罗州北部,用含糊些的“南洋”指称就免去年代错置的误区。再者,“李美月”为“李月美”之误。
这里可看到她的照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t/rdzt/050221yy/200509120003.asp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5/30/content_302058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17: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还满有意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18: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1楼“指舞如歌”说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认知,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最近见到一个德国柏林学者,说一口顺溜的中文,还能偶尔上几句中国俗语,十分惊奇,便交谈起来,原来其夫人是中国人,难怪呢,看他在查找德国人在中国的历史资料,方法笨拙,便给予些指点,目的是要促进其汉化进程。当然,还不能仅仅如此,既然他是研究中国的,就得给他种植下深刻的印象,让他永远记住中国,崇拜中国;便说,你觉得中国文字如何?回答:很不好懂,特别是古文,意思不容易理解。我说:很对,中国文化,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其博大精深,特别是文言文,简直就是艺术,太精太美了,看看中文的字体结构,想想文字的寓意,不用说你觉得难了,就连我上初中时看《红楼梦》中的诗词也觉得头痛,无奈,就去看英文版,一看,明白了,为什么呢?因为英文没有中文这样现成的深奥的对应词汇,只能去解释中文诗词的意思,说了一大堆话,才把几个中文字的意思说明白,你说,中文是不是艺术,是不是深奥博大?!
  我接着说,现在全世界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身上,今后只能加强,不会减弱。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你学好了,带回德国去,不仅风光,还能充实你的知识与物质财富呢。
  他听着认真地笑着,并不住地点头称是,此后在他离开我们那里前几乎天天找我盘道,找我求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19: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半天,觉得楼主把题目改为“木兰诗歪读”最为合适,还好目前圣人教诲已处末路,倘使圣贤之道长存,楼主恐怕就会被视为异端。
  没想到花木兰为尽孝道代父从军为国进忠抵抗外辱忠孝两全的伟大行为被楼主写的貌似非常之……
  木兰诗,为南北朝时北朝的乐府诗,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共169年。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部分学者也把隋朝作为北朝的一个朝代。
  南北朝时战乱不断,北朝之广袤大地为少数民族饮马黄河之地,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因此木兰解父之忧、代父从军未尝不是心甘情愿之事。楼主觉得是木兰父母设计使然,不知如何会有如此之想法,难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04: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番点评颇有刘心武看红楼梦的习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5 1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才能百花齐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0:20 , Processed in 0.10025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