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29|回复: 5

[【文史类原创】] 国外“意志力薄弱”问题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musicer0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1 1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也已投相关期刊了,已过初评,现在拿出来大家看一下,园地中教育学专业的人好像不多呀?都没见多少教育评论。

国外“意志力薄弱”问题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吴 灯



[摘  要]“意志力薄弱”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古代到现代,从苏格拉底、普罗泰戈拉、亚里士多德到黑尔、欧文斯等,对这个问题都有所讨论或深入研究。从相关文献来看,近现代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行动哲学、心理学和道德语言方面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学校道德教育领域,表现为主知主义和德行伦理学的德育方法。
[关 键 词]意志力薄弱;Akrasia;行动哲学

  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好的,同时也有能力做到,然而却没有做;相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同时有能力可以不做,但是却做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中,这种“知而不行”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问题,然而在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哲学论争,学者们称其为“意志力薄弱”(Akrasia或Weakness of will)。
从苏格拉底开始,“Akrasia”一直是西方哲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代,随着安斯库伯(Anscombe)的《现代道德哲学》的发表和麦金太尔《追寻美德》的出版,德行伦理学开始广泛传播,“Akrasia”从而再次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国内对此问题的关注是相对很少的,这其中有很多现实和传统的原因。笔者希望通过对西方研究进行梳理后,能使国内研究者对其有一个较广泛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意志力薄弱”问题的缘起
“Akrasia”源于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关于“德行是否可教?”的争论。在此引述如下:
苏格拉底:“……普罗泰戈拉。你对知识采取什么态度?你在这方面的观点和流行看法一样吗?一般说来,大多数人认为知识并不是最强大的东西,也不是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因素。他们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支配人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别的东西,有时候是情欲,有时候是快乐,有时候是痛苦,有时候是爱情,人们经常提到的还有恐惧。他们把知识只当作奴仆,受其他东西的役使。你也是这样看的吗?或者说,你宁愿说知识是一样好东西,能够支配人,只要能够区分善恶,人就不会被迫以知识所指示的以外的方式行事,因为智慧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援兵。”
“这不仅是我的观点,”普罗泰戈拉答道,“而且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强调,把智慧和知识视为其他什么东西,而不视为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可耻的。”
“你的回答好极了,非常真实,”我说道,“但是我希望你知道大多数人并不相信我们。他们坚持说,有许多人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只是不愿意去获取它。做好事的大门对他们敞开着,但他们却去做其他事。每当我问这是为什么,他们就回答说,以这种方式行事的人被快乐、痛苦或其他我刚才提到的事情征服了。”[1]
  以上就是“Akrasia”现象的文本来源,这是西方学者一致同意的。了解这一点,并对这一文本的进行深入解读,是理解和研究“Akrasia”的重要起点。
  二、“意志力薄弱”问题研究的发展
苏格拉底关于“Akrasia”的观点并没有完全为后人接受,反而引起长久的大量的争论。亚里士多德对其提出了反问,他指出:“一个人何以判断正确,却又不能自制呢?人们说,一个有真正知识的人是不会这样的,如果有了真正的知识那就令人奇怪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一个人为他物所掌握,像奴隶般地被牵着走。苏格拉底终生和这种说法做斗争,而认为不存在不自制,因为这种行为不是出于最善事物的判断,而是出于无知。……如若是无知,那就应该探索是什么样的无知。……”。[2]也有人指出亚里士多德并未反对以无知作为解释的原因,只是做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解释。[3]
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对立的两种主张,开启了此议题争论的两大传统。一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着重揭露道德知识一旦获得便是最终的和难以抗拒,二为亚里士多德之着重道德心理学与道德语言的事实。[4]其实,这样的分歧最根本的还是“理念论”(Idealism)和“实在论”(Realism)之间的哲学差异。
  (一)“Akrasia”与行动哲学
“Akrasia”是亚里士多德最先引用来描述“知而不行”这种现象的希腊文,其原意为“不自制”(lack of control)西方很多学者都是用“weakness of will”作标题来研究“Akrasia”的,如杰克逊(Jackson)等人。[5]这似乎表明“Akrasia”是有关意志力的问题,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人的行动是有原因(causes)还是有理由(reasons)的?这就是行动哲学探究的意向性行动究竟是内因控的还是外因控的。行动因果论的查尔顿(Charlton)指出,我们现在所谓的意志(the will)的观念并非来自于希腊,而是犹太人的思想。在希腊人看来,做某事是好的与有意向去行动两者是不可分的,所以“为恶”就是无知;但犹太认为意志力的作用是确保我们做我们所知的应该去做的事,所以“为恶”是“意志力薄弱”。[6]1958年,安斯库伯从新的角度思考,舍弃了意志力,以诉诸理由(reasons)来解释人的行动和克制。[7]1970年,行动目的论的戴维森(Davidson)在“意志力薄弱如何可能?”中,也摒弃了意志力的观念,但同意“Akrasia”是可能的。[8]霍顿(Holton)和欧文斯(Owens)都认为,要严格区分实际的“Akrasia”(实际判断和意向或行动的冲突)和执行意向时因无理性而产生的失败。[9][10]
  (二)“Akarsia”与心理学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其研究成果拓展了对“Akrasia”心理层面了解的可能性,也一定程度探讨了从知到行是否还有某些心理过程必须经历,并对“心理上能够”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Akrasia”与行为能力有关,现代学者将之分为“生理上能够”和“心理上能够”两类。黑尔指出,研究“Akrasia”,首先要预设“应该蕴含能够”这个道德原则,这条原则是一个弱势相关(weaker relation),并不是所有的道德判断,都可以像完美的天使一样拥有全部普遍规约的力量,有许多不完美的(off-colour)道德判断并不蕴含能够。[11]1986年,Mele从人格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Akrasia”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其自制的力量不足。并认为一个意志力薄弱行为并非没有自制力,而是自制力不完全。[12]此外,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来看,“Akrasia”似乎是由于个人失去了勇气。
  (三)“Akrasia”与道德语言
  “规定主义”,又称“普通规定主义”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黑尔教授提出的,它探讨了道德语言的意义、功能和道德论证的结构。黑尔认为,道德语言之所以能产生道德思维的逻辑法则,在于它的三个逻辑特性:即规定性(prescriptivisity)、可普通性(universalizability)与凌驾性(overridingness)。规定性是指,当且仅当,对于行动A,处境S,某人P而言,若P(口头上)同意规定,却不在S下做A,则在逻辑上他必然不是真诚地同意。[13]因此,在黑尔看来,“Akrasia”是个体接受了第二人称的道德判断,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
  三、“意志力薄弱”问题的拓展研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Akrasia”的根源问题就是“人如何成为善?”,面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顺着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即主知主义的方法和德行伦理学的方法。
  从苏格拉底出发,我们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思考能力,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进而期望其能达成道德自律的目的,这即是主知主义方法。但是这一方法面临着所谓的“Akrasia”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已经从多角度说明了“Akrasia”是可能的。从普罗泰戈拉出发,我们用虔诚、节制、正义、勇敢和智慧等美好德行来使学生成为善,这即是德行伦理学方法。德行伦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德行是否可教?”。然而,这也是一个古老而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解决“Akrasia”问题是解决主知主义与德行伦理之争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明确学校德育方向的一个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2.477-478.
[2]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38-139.
[3] Diane Chr Raymond.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Weakness of Will[D]. Michigan: UMI Dissertation, 1976.
[4] Steven Lukes. Moral Weakness. Philosophical Quarterly[J], 1965(15).104-114.
[5] Frank Jackson. Weakness of Will, Mind[J], 1984(93).1-18.
[6] William Charlton. Weakness of Will: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Inc,1988.
[7] G.E.M.Anscombe. Modern Moral Philosophy[J]. Philosophy,1958(33).
[8] Donald Davidson.Essays On Actions&Event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9] R.Helton. Intetion and Weakness of Will. Journal of Philosophy[J], 1999(96).
[10] David Owens. Epistemic Akrasia. The Monist[J], 2002(85).381-397.
[11] R.M.Hare. The Language of Moral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
[12] Alfred R.Mele. Irrationality; An Essay On Akrasia, Self-Deception, and Self-Control[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3] R.M.Hare. Moral Thinking; It’s Levels, Method and Poi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18: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有些短,读来不过瘾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2: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musicer03于2008-12-01 12:26发表的 国外“意志力薄弱”问题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原创首发) :

1958年,安斯库伯从新的角度思考,舍弃了意志力,以诉诸理由(reasons)来解释人的行动和克制。[7]

[7] G.E.M.Anscombe. Modern Moral Philosophy[J]. Philosophy,1958(33).

.......


求教一下musicer兄:我也粗粗略读过这篇文献,没找到她讲这个问题的部分,可否告诉我第几页。我也很想知道她在这个问题上是什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usicer0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是转引的,原出处我都找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20: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搜来的这篇文章或有提及(正文及注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03: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aπολλωv于2008-12-11 20:33发表的 :
搜来的这篇文章或有提及(正文及注脚)

谢谢兄,好像是 intention 这本书里面的吧,手头上没有。蛮重要的一本书,可总是没机会借过来看。

这样看来,楼主musicer兄的引注做错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07:36 , Processed in 0.12779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