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21|回复: 2

[【图书推荐】] 毛囚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化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这本书的,每个晚上都是到凌晨一点。
这本书是在书园买的: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 ... eyword=%C7%F4%CD%BD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毛年代,但是生活中的以前留下的种种痕迹,提醒我那个毛年代其实并不遥远,我甚至害怕起来,万一有回到那个年代的万分之一的可能,该怎么办?事实上完全有这样的可能。在中国,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Jean Pasqualini was the child of a Corsican Frenchman and a Chinese mother, living in China. When the communist regime tightened its controls over Chinese society in 1957, Pasqualini was sentenced to 12 years of \"re-education\" as a \"counterrevolutionary.\" In 1964, he was expelled from the country before finishing his sentence and was forced to leave his wife and family behind. this book based on Pasqualini's harrowing experiences.

别人是这样的读后感:
1.王来扶  
  ??我一直认为:当一个人痛苦到极深处时,如果不能找个出口,成疯成魔也便成为了理所当然。所幸,鲍若望找到了一个出口:黑色幽默。世上很多的人们面对苦难的法宝。
  ??
  ??鲍若望,一个中法混血人,生于八年抗战期间,长相遗传中国母亲的基因,因为他曾在美国工厂中充当翻译,因此在解放后的动荡岁月中被打成反革命,被囚禁。 又因为他和中国人一般无二的外貌,他没有得到任何特殊对待,度过一段苦难岁月后,随着中法建交,他被特赦并驱逐出境。从而回到了他从来没去过的祖国——法国。在法国,他写了一本书,讲述自己在监狱里的生活。这就是《毛泽东的囚徒》。
  ??
  ??1989年求实出版社出版(我第一次听说此出版社,它在今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
  ??沉重并有趣地书写荒诞。——这应该是黑色幽默的述说方式,也是艺术创作者面对苦难人生的方式。
  ??
  ??在书中,没有任何画蛇添足的技巧,鲍若望平静而又有趣地回忆了那段苦难岁月、那段荒诞的历史,而那段历史却值得每个国人反思,虽然它沉重,但真实地存在那样。
  ??
  ??这是一部个人史,但同时更是一部特别时代的大历史,而我,甚至包括很多人,又是多么希望那段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
  ??某位读者读完这本书后,这样说:“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宽容和容忍。这是从真正的苦难中走过的人所带有的特质。”
  ??说的真好!

2. 陈轶 (Sydney) 毛泽东的囚徒的评论  

   一个中法混血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的官员,文革中成为了囚徒。
  
   因为他和中国人一般无二的外貌,他没有得到任何特殊对待,度过一段苦难岁月后,随着中法建交,他被特赦并驱逐出境。
  
   这是一个真实得无奈的故事。没有任何画蛇添足的技巧,平铺直叙的故事中吐露着生活的残酷,以及重压下的那不灭的人性光环。
  
   我出生于1976年。文革的最后一年。小学时,“打倒×××”依然是相当流行的涂鸦。我因为涂鸦过“打倒共×党”被老师关了办公室。大概也就是那时候看的这本书。即使是现在,依然常常把它翻出来读,故事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给我更多的感慨。
  
   挑几个举几个有趣的片断说说吧。
  
   1、批斗:犯人批斗犯人。其实这种批斗一般是没有恶意的,因为每个犯人都会有机会被批。问题的关键在于,有的犯人不认罪,或者固执地一言不发,这时候批斗就不能结束,大家就不能吃饭,最后大家饿得连喊口号都没有力气了,批斗就变成了为肚子而战。可想而知,被批者有多惨。
  
   2、监狱领导要求主角放弃法国国籍,他请教了一个难友,难友入狱之前是共产党员,他只说了一句:“我们党从来不会原谅背叛者,无论他背叛的是我们党还是我们的敌人。”就是这句话让他没有放弃法国国籍,并最终获得了自由。
  
   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宽容和容忍。这是从真正的苦难中走过的人所带有的特质。

3. 学海无涯@被忽视的魏复古

五六十年代出过一大批插图精美、装订质量极佳的外国文学名著,深受藏家喜爱。不过,其中的傅东华译《堂•吉诃德》精装本,可能是“劳改产品”之一,是本书作者中法混血儿鲍若望和他的“同学”(当时犯人的互称)装订的。他们的系列产品,包括《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讲解》等,“因为机器不可靠,而犯人很少出错”(本书第83页,以下直接标页码)。这些书的生产单位是北京拘留中心,对外称北京实验科学仪器厂。
    作者鲍若望在中国出生,保留法国国籍,1945年起前后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陆军、某国驻北京大使馆服务,1957年以“反革命罪”被捕,1964年中法建交后获释回国。本书是他回国后与美国记者合作写成。作者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幽默感,在沉痛的叙事中融入了苦中作乐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在西方世界第一次揭示了竹幕背后这个新体制运行的一系列特征,其震撼性不用多说,甚至连西方中国研究“泰斗”费正清也由此改变了对共产中国的认识。







书中是这样写的: 
    “这是有名的草岚子胡同的入口处——草岚子监狱。中国监牢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20页)
    “在中国,总是让犯人改造犯人。”(23页)
    “所谓洗脑的主要宗旨简单说就是:服从别人的意志。一旦有了服从的行动,将它从勉强服从变成热诚服从,甚至是狂热服从,都不是难事。”(24-25页)
    审讯者说“你不用担心你的家。政府会照顾他们的。你是有罪的,他们没罪。反革命分子的家属在各方面都不受歧视。”作者跟着评论:“到后来,我才知道我在劳改营时,我的妻子和孩子还不如我吃得饱。”(28页)
    “多年来,毛的警察已将审讯方法完善到我愿控告任何人的地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令人绝望。………我知道有一个人是被误捕的——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在发现误捕后,当局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他劝回家,因为他感到自己确实有罪。”(30-31页)
    “没有比食物更能诱使人合作的武器了。……这里流传着谣言和幻想,说在劳改营里犯人吃得多么好。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审讯员故意散布的,以便使人坦白。这种饭吃了一年以后,为了多得到些食物吃,我什么事都愿意承认。”(37页)
    “后来,不管劳改营里的条件怎样恶劣,令人难以忍受,每个看守都回对我们说,我们是自己要求到哪里去的。”(38页)
    “我们与国家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而不是象西方法理学传统的那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必须完全信任父母,因为他别无选择。”(44页)
    “在中国,思想与行动是同样重要的,而斗争是使正确思想进入人的脑袋并控制其思想的最有效的武器。”(53页)
    律师给作者的全部辩护词是:“被告是自愿承认上述罪状的,因此,无需辩护。”(74页)
    “政府的宣判权力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有一个通俗的比喻,那就是橡皮筋——刑期可以根据十多项非客观因素延长或缩短。一个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可能比判10年的人提早出狱。”(93页)
    写到北京第一监狱时,作者说:“中国人通常不喜欢直接称监狱,因此它被称为清河联合工厂。”(128-129页)
    “这些几乎没完没了的学习是中国人在刑法理论方面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劳改营与苏联劳改营的主要区别。一个中国囚犯,实际上不让他独立思考。这种或那种学习占据了他每天的的监狱生活。”(214页)
    一天主教徒偷食物后于心不安,找夏神父开解。神父说:“如果他们知道你们在偷,又让你带着偷的东西走,这样的政府很不错,是吗?”“你认为上帝不如共产党吗?不要再为此发愁。”(220页)意思是,政府都原谅了,上帝还不原谅?可谓圣之时者也。
    夏神父提醒作者,人不能只靠面包生存(意味要信靠上帝),作者答曰“不错,老夏。但面包毕竟有点用。”(227页)
    这个体制也有铁面无私、以下制上的制衡机制。作者对墙撒尿,被看守踢了一脚,作者居然反击“我所做的不过只是违反了监狱的规章,而你却触犯了法律”,迫使看守作了检查。(340页)
    “由于每个公民出门必须随身携带证件,吃饭必须有饭票(按:应为“粮票”);旅行或住宿必须有介绍信,所以说从中国的监狱里逃出来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问题是你逃出来又能怎样呢?”(249页)
    一青年教师在会议上作了20分钟的发言,建议教学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结果就进去了。“他们对我的发言平均每一分钟判一年刑。”(267页)
    一个入狱的老党员对作者说:“共产党人不认为应该对他们的敌人遵守诺言。他们认为任何阴谋诡计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可以随意使用这些,威吓和允诺也包括在内。”(290页)
    一良乡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家后饱受屈辱,“他决定他唯一的家是在良乡。他拿着剩下的钱,买了一张回来的票,苦苦哀求田看守让他进大门。只是由于田看守特别宽大,他才得以回来。”(295页)
    中法建交,获悉法国大使馆要派人探望作者,看守对作者说:“你需要长胖些。”(297页)
    法庭宣判免除余下刑期,回到吉普车里,警察要他把头抬高一些,“你为什么还象犯人一样低着头呢?”作者回答:“习惯了,对不起。”(309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19: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老指责斯大林时代,那跟咱没啥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21: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我翻阅过,印象不像本国人的回忆录,还有一些美丽的东西,鲍若望写这些的时候,不知为何没有国人回忆时的恨,有的是那种带点喜剧色彩的感觉,也许监狱也好劳改营也好,对外国人好些吧。文章对那些艰苦岁月的回忆,常常夹杂着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如在东北劳改营的困难时期,家里还可以寄来的吃的,犯人之间的情感等等,和我看很多国人的回忆不一样,如杨绛先生在描写善良的人性时,透漏出的感受也多是无奈的感觉。

印象最深的是那段折纸的描写,就是将印刷的纸折成需要的样子,每天要折很多,具体数字记不得了,但很感叹人对自身的超越和劳教生活的艰辛。

那是一个困难的时期,也许我们觉得很诧异,但我们的生活是建立在那段苦难之上的,虽然劳教的生活可能更苦些,但那个时代整个中国都在奉献和积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来说,奉献是一种道德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1 17:25 , Processed in 0.12061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