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56|回复: 0

[【随笔】] 我和孔子都遇到了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9 00: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晚上在办公楼上往下面一看,灯光灿烂若星汉,一大串车流串起了一条车灯的长河!可是我没那么好的心境,这个车堵的我们又要等着了,而且在楼上看下面,雾气昭昭,一股微微怪异的气味和微尘浮在空气中!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孔子,哦我现在和孔子都遇到了大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模模糊糊想起来,春秋时期的川最可能是指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最亲密最常见的黄河了!
孔子那时候应该是纵横在华北平原的大地上,树木青葱,山水含笑,孔子摸了自己的白胡子终于说来自千古的传说的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那时候华夏大地的华北大平原,人口稀疏,湖网遍布,树木青青,空气是纯净级!
我们的古人是多么豪迈和幸福!

看着眼前这个散发微细可吸入颗粒和尾气的车河,我终于忍不住说:这该死的车也忒多了!

============================================================================

本文极有可能传说一次,故此留念!

考据资料如下: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流水这个背景的,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分述于下: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第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胡渭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②。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胡渭叙述较详;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谭其骧考订,认为这条河道始于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信,但这条“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贡》、《山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约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经》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袭到汉代”③。

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后,发挥了蓄洪拦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较固定。其间虽曾决溢过九次,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钜野(巨野泽,在今山东西南部),通于淮、泗”①。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②,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后的几次决口大多经过数年即被堵住,河复故道。这条河道稳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汉末年,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
3)
黄河流域的地势从西到东呈三级阶梯下降。最高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包括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盆地等较大的地貌单元。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系以东直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址学家考证,在距今6000万年至240万年这段时间里,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区(当时还没有黄河),发生了强烈的地质运动,区域地壳遭到破坏,被切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地质块体。这些块体有的抬升,有的下沉。抬升者成为山脉,后来多被风化剥蚀,逐渐夷平而成为高原;下沉者则贮水成湖,如华北、汾渭、河套、银川等沉降盆地陷落成湖。随后的90万年里,这一地区发生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冰川活动,气候寒冷、干旱,大湖逐步萎缩、分割,全区出现若干大型湖盆及不计其数的小型湖泊与湿地。这些古湖盆成为当地的地表水汇集区,并发育成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古黄河就是在这些独立的内陆湖盆水系的基础上初步演变而成的。距今150万年至120万年这段时间里,这一地区气候转暖,降水充沛,加上中西部高原处于上升阶段,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加剧。于是,横亘于湖盆间的山地先后被切开。这样,各个封闭的湖盆有了出口,从西到东被串了起来,原始古黄河由此而诞生了。此时的黄河还是一个内陆河,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串珠,由峡谷河道串起众多的湖泊,最东端为浩瀚的三门湖。 从以上的描述看,黄河的年龄大约是120万岁以上。
4)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四日电(记者 于立霄)为确保奥运会的空气质量,北京采取一系列限行机动车的办法。北京市环保局官员二十四日表示,在七月一日至九月二十日期间,每天停驶机动车约二百万辆,可使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六十三。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称,奥运会及残奥会实施临时减排措施的内容,除了让现有的三百二十多万辆机动车分单双号出行之外,三十万辆高污染、高排放的“黄标车”将全部停驶。
  “控制高排放车辆的污染是北京治理机动车污染的重中之重。”他解释说,这三十多万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占到了北京全部机动车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一辆老旧“黄标车”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国三标准车的十四倍、国四标准车的二十八倍。
  近十年间,北京实施了二百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治理燃煤、机动车、扬尘和工业污染方面发挥了作用。而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北京采取了新车不断提高标准、在用车加强管理、老旧车提前更新淘汰、改善油品质量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空气质量实现了连续九年的改善。
  目前,北京全年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了七成,但还有三成未达标。杜少中坦言,百分之七十不是目标,改善空气质量依然任重而道远。他说,北京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十年前的一百天增至现在的二百四十六天,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从这个数字变化中可看到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 09:39 , Processed in 0.10859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