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75|回复: 10

[【辩证轩】] 语文课堂的点滴记录(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8 10: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链接

001

因为学生刚放完寒假回来上课,对节日和放假的印象比较深,所以做了一次作文指导。

先让学生回忆假期中任何一间印象深刻的事,然后从中选了“压岁钱”“滑冰”“作业没写!”“看春晚”作为基点,讲解了怎样从这些记忆中的点切入,进而展开,最终成文的过程。gn]

002

领学生读所谓的“满分作文”,强调要从中有所收获。设喻,中央电视台的超市大赢家节目,如果让你空手进去拿东西,你拿什么?学生说,贵的、需要的、有用的、喜欢的,引导学生说出,能拿得动的。总结,其实遵循的原则是,价值、需要、实用。然后引到阅读上,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其实就是进了一家超市,在临走时,我们要拿点东西走。如果你只拿了“太好”“还行”……,你就是在超市里转了一圈,只拿走两根牙签。那么,我们阅读一篇文字,是花费了时间的,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中拿走点与付出相应的补偿——时间就是金钱嘛,如果我们能坚持从每一篇文章中都坚持多拿点,那么我们的认识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

003

讲作文。提到了高考作文和生活作文的关系。设喻,你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客户来做广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你说:我们公司只有一套方案,你做就做,不做就找别家。可以吗?当然不行,这样做的话,公司不倒闭才怪呢!高考作文就是客户提的具体要求,我们虽然以前可能没想过,但要完成它,这样才能保得住饭碗。当然这只是基本的态度,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切合客户的要求,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特色等等。干了这一行,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公司待着?肯定不是,你还要干其他的事情,吃饭、睡觉、学习、思考、游戏……高考作文只是做企划案;生活作文是全方位的记录生活,但要注意的是,企划案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积累。


004

讲现代诗歌,提醒学生注意两点:

1、于不合理处,求合理,但要做好作者无理的准备。

2、除了形象,要关注新诗中的虚词和动词。因为虚词和动词往往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波动。


005

关于作文的几个记录

1、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有时候从反面入手,所取得的效果要大于正面的教育,且印象深刻。比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学生出过这样的题目“怎样浪费五分钟?”然后启发学生去找浪费的方法,很多学生都能再回到珍惜时间和珍惜生命的主题上来。

2、为了使学生能有话说,曾经出过一个扩写的题目。把“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面有个老和尚讲故事……”作为一个基本框架,通过赋予不同的主题、情节、地貌、细节描写、人物身份……完成一篇作文。


3、给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应该在文章中出现,本来“材料”是起引导作用的,如果原样进入作文后必然就减少了学生的作文字数,而这部分是无法给分的,而且有可能形成扩写的面貌。我给学生的指导是可以梳理材料总结观点,也可以就着材料中的观点继续说。当自己的观点只反映所给材料的一个侧面时要注意援引是否合理并有依据。不过注意,在考场上尽量避免“剑走偏风”或“捷径攀岩”因为这样的风险太大了。

4、对于自己有话说的消极情绪。前面可以尽量写,后面走出来就行了。但要注意合理性。语文作文考试是一种“语文+思维”的能力考试,它不是文学大奖赛。要明确这种差别。在“规矩”中展现才华是高考对文采的要求。这样既可以有评判的标准,又可以衡量文字的运用水平。文学过于宽泛,不利于进行考核,也无法考核。总之,不要急于把考试看做束缚,因为只有在规矩中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荡胸生云层,一览众山小”。


006

语文的用途

这个问题,其实去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了很多年语文,该认的字差不多都认了,该学的一般方法,如汉语拼音,查字典等也都学了。那么高中还学语文干什么?我说高中语文是要提高你们的“鉴赏能力”。这个鉴赏能力,有什么用?以前我们学语文只是打基础,我们认字,但我们只用它来认字,这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用法。平时,我们看电视、电影往往被剧情感动得一塌糊涂,又哭又笑,那么过后呢?过去就过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下次再看,依然来个一塌糊涂,就这样直到把自己看得感觉麻木了为止。这种情况,有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们如果不想一直当傻子,就要学会提高自己的鉴赏力,电视也罢,电影也罢,都需要鉴赏能力,这个鉴赏能力从哪儿来?要从语文学习中来。我们现在不是学认字,不是学几本书的内容,而要学会鉴赏的方法。这样当我们被感动时,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是被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内容所感动的了。这样才能成为“懂门道”的内行人。


007

听课的重点

明白了语文是要提高我们鉴赏能力之后,我们怎么上课?简单说,要关注过程:关注一篇文章的形成过程,表达过程,我们的分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学会方法,只知道把老师说记下来,并不管多大用。只有按老师给出的示例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行,这就是“用”的效果,因为只有“用了”,这方法才能属于自己。能用在别的文章上是最好的,如果没有适合的文章怎么办?那就要把老师的示例,多想一想,在脑子里,过几遍。熟悉了,记住了,以后遇到能用的文章,就有可能拿出来就用了。

顺便说说作业问题。大家别只认为,最终落在纸上的才是作业。凡是能写出来的一般只是知识,而知识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能力上的提升,能力在哪儿?在我们的脑子里。所以老师平时布置的读、背、理解、思考,这些无法落在纸上的作业,看似容易蒙混过关,但谁不做,他吃的亏,远了去了。


008

中国诗重情 外国诗重感

上课领学生读曹操的《短歌行》,读了两遍之后,叫停。

举“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让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与这一句类似或神似。

学生举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要求学生找诗人在表达时使用的规律。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的忧愁,往往呈现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所表现的是一般是某种情感的状态和程度。这里涉及的方法是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这似乎涉及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特征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表现的往往是有共性的情,这种共性是普遍的、稳定的情。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有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抒情往往是可以公开的,二所要表现的大多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比较清晰的情。什么叫比较清晰的情?思乡、离别、欢乐、志气、友情……这些都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诗歌是“情动于衷而发于外”的,所以追求普遍的、稳定的情感则是中国诗歌有别于外国诗歌的一大特征。外国诗歌是被归在“美学”范畴中的,因为外国人没有“心”这个感念,所以他们不讲“心灵”而讲“美学”,“美学”注重的是“感觉”——美学本身也可叫做感觉学。谈到感觉,那每个人之间就个不同了,因此,外国诗歌其实是在个人感觉的独特性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好的诗歌必然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在外国诗人来说,独特却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外国诗歌重视感觉的表现,而这种感觉又是独特的,所以外国诗歌中所要表达往往是一般读者所没有经历过的“感(感受、感觉)”。对于我们东方人求“实有”的“心灵”来说,外国诗歌往往是“务虚”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在谈婚论嫁时,往往注重实际的条件,经济状况,人品长相,门当户对这些都是主要参考指标,这些指标是实有的,谈到“务虚”时,往往问“你到底爱不爱他(她)”,其实这个“爱”就是一种稳定的情。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谈“爱”只是追求一种浪漫的“感觉”。当然,如果要细说,恐怕涉及的内容会更多,我也不一定能说清楚。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日常所说的“情感”其实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诗歌重情,白居易说过诗是“情根,苗言,华声,实义”,就是这一般的规律。又因为我们能“人同此心”,所以中国诗歌是要公开化的。但也是有特例的,因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以“感”为主的诗歌,例如,李商隐的诗歌其实有很多是以感觉为主的,这种感觉因为其独特和务虚,所以后来的人无法还原,这就形成了一首《锦瑟》的多主题现象——这其实我们“求实有”的思维定式造成的。同理,我相信,外国诗歌也会有以“情”为主的诗歌(但不会是主流)。不过,大家记住“中国古代诗歌侧重‘情’,外国诗歌侧重‘感’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用这个原则去区别中外诗歌总能有点收获。


009

指导学生答阅读题,告诉学生考试是从审题开始的,而不是从你往上试卷上写答案时开始的。尤其是阅读题一定要仔细审题,从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暗示,然后再按要求作答。哪些暗示呢?
1、分值三分的题一般不会只用一句话就能作答。
2、题干中出现了“哪些”最少要答两点。
3、有“结合文意”字样的时候,绝对不要凭印象答题,要从文本中找。
……
明确:研究题干是为了更准确地回答问题。这就好比你是医院里手术室里给主刀大夫递工具的护士,主刀大夫要什么,要多大的手术器材,你就递过去,这样才能确保手术顺利。如果你非要拧着来或听不清要求,人家要手术刀,你给纱布,人家要止血钳,你递剪刀,不出事才怪呢!



还有两篇在本版发布过的

任何事物皆可入文章

唐堆儿、西瓜和螃蟹——记一次作文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句辨析指导

一、病句辨析是以前考过的内容。在学习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时,已经讲过六种病句类型,在学业水平测试之前已经复习过单句的内容和病句的辨析方法,所以高三指导要从做题开始。

二、分三组做2008年各省市高考题中的病句辨析题,每5道题为一组,每组大约用时10分钟。第一组适当延长一二分钟,主要是要学生适应题型,回忆相关的答题技巧。第二组宜安排为10分钟,第三组9分钟。每组做完后,公布答案,学生统计自己的得分率,并在下一组联系中保持或提高自己的得分率。三组完成后,统计自己总的等分率是否达到相应的正确率。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面对这种题有多大的把握,从而进一步调整答题速度和时间安排。

三、指导答题顺序和方法
1、用铅笔划出错误所在
2、辨清错误病句所属的类型并在旁边做简单标注

四、总结错误经验。标明错误答案所属的类型,总结自己在哪一类型上存在的问题多一些,在后面的复习中依据存在问题的程度安排主攻方向,在以后答题时,要格外小心这些容易出错的类型。

总之,贯彻方法,具体落实,才是提高辨析病句能力的具体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09: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兄台提到情与感的分野,我尚存疑问,现在看完,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呵呵)。
004我是特别感兴趣的,奈何像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一样,我辈理解起来有困难,能否举例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6: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bulunuo于2008-12-31 09:46发表的 :
以前兄台提到情与感的分野,我尚存疑问,现在看完,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呵呵)。
004我是特别感兴趣的,奈何像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一样,我辈理解起来有困难,能否举例说明。


谢谢兄的关注。

004
讲现代诗歌,提醒学生注意两点:
1、于不合理处,求合理,但要做好作者无理的准备。
2、除了形象,要关注新诗中的虚词和动词。因为虚词和动词往往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波动。


这第一条还是从感觉出发的,愚以为,因为人感觉的结果往往具有跳跃性,所以有时诗作所呈现的物象之间的差别很大——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的大脑运算速度过快而产生的错觉(没有呈现事物之间的连续演变过程),这一点在现代诗歌中呈现得尤其明显;另外,作者的遭遇、读者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对作品的理解,所以从读者角度去理解现代诗歌时,要接受自己可能不理解的现实。这并不一定是我们的理解的问题,而是缺乏相关的贮备。主要是考虑,对于学生来说,不让他们放弃自信是很关键的,否则,会产生因为读不懂而放弃的情况。

关于第二条的这个内容,其实并不止于新诗。最近在思考“怎样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易行的诗歌鉴赏方法”。从《庄子》中,得到一些启示,查了一下,发现前人已经提到过了,只是没有把相关的内容作为鉴赏的方法而已。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愚以为,诗歌的鉴赏的方法之一就是守住“物性人情”这四个字去理解诗歌中的景物,而所谓“意象”之“意”其实就是“物性人情”的综合体现。例如,杜甫的《登高》其中不乏“哀”“回”“无边”“不尽”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不是仅仅表现和修饰动物和景物的,当作者点名“作客”“悲”“多病”“苦恨”时,除了“万里”“长”等修饰词语起作用之外,前面的动物的“哀”“回”,景物的“无边”与“不尽”均是“作客”“悲”“多病”“苦恨”等词语的原因或程度延伸。从这个例子拓展开来,可以说诗歌中凡是大多写景的诗句或文字,只要遵循这四个字的话,就能基本贴近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了。
另外,第二条是在讲人教社所编的教材中艾青先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重申给学生的。兄可以结合“形象”“虚词”“动词”看一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高考作文的入题与基本构(课件提纲)

高考作文的入题与基本构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和方式

2、从作文的基本属性出发,研究高考作文的策略

3、通过示例,学会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问题回顾

1、什么是作文?(作文的真相)

作文(写文章)就是使用文字从“时间,空间,人事” 任何一个内容上入手,通过在“历时”和“暂时”之间不 停切换的形式,对“时间,空间,人事”进行统一的记录。


2、作文的基本过程是什么?(认识过程、思维步骤)

知、思、悟、行

3、什么内容可以充当文章的内容?如何获得?

文章内容:任何事物皆可入文章
获得原则:对外关注,对内观照

二、天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与对策

2007年题目: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

2008年题目:人之常情

命题趋向: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新课标一致)

应对策略: 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出发,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以小见大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三、行文策略:

类型一: 殊相共性——多种情境(事件、人物)所反映的统一内涵

类型二: 具相特性——由一种事物入手,对其独特的属性进行充分挖掘


类型一行文详解:

知:分析题目中关键词定性、定范、定型,确立主题

思:可以反映主题性质的不同事件、情境

悟:找出上述“不同”之间的联系、共性内涵、产生原因并作基本表述

行:如何在今后的实践中执行所悟的内容


如果说理不充分或觉得字数不够可以加入“证:对所悟道理的价值、意义进行验证”

饰: 调整结构,扮靓语言


示例一: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

知:“一句话”(定性)“常”(定范)“我不会”(定内容)

思:

情境一:收作业,我没有交,老师询问——我不会

情境二:考试结束后,与同学对题——我不会

情境三:是否在家里洗衣做饭——我不会

情境四:上学路上自行车链条掉了——我不会

悟:“不会”已经成为了自己逃避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使得自己变得懒惰而能力低下

证:围绕“懒惰而能力低下”分析上述“不会”的原因或后果如何改?

行: 今后不会再说“我不会”。

示例二:

知:太难了

思:

情境一:作业难

情境二:问题难

情境三:获得成绩难

情境四:体育达标难

悟:这也难,那也难,不是难而是懒

证:进行分析,附以道理论证

行:知难而上,知耻后勇


类型二范文示例:

谦谦君子——袋泡茶

赵 波   

  袋泡茶就是那种小小的袋装茶,包装简易、冲饮方便。

  袋泡茶来自哪里?最先又是在哪里开始盛行?

  我在胡思乱想。它也许来自日本,然后流传至其他国家?在日本,很多东西都小而精致,它不崇尚大的、广阔的、开敞的一面。西方的食品常堆放得高,极力夸张声势、气派,沉甸甸,显得丰饶;而东方的食品则往往趋向于细小和琐屑。在日本尤其能看到这种东方精神。

  如果说小小的袋泡茶是源自日本,那其实又不仅在于尺寸,更因为在日本每一个姿态,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既刻意又讲究(袋泡茶就是有形的约束的,白色,绵软),还带着精确性(袋泡茶也是有精确性的,分量等同,形状单一),以及禅宗的风格:洁净、坦率、若有若无、朴素而日常。泡过之后的茶袋取出弃去,唯留一杯有色的茶水,令人产生幻觉,仿佛斯人已经来过,唯有雪过留痕的寂然。

  简易的包装平易近人,让人产生随时可以与它做伴的心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这只是一袋小小的袋装茶,只愿为人解渴,带来浓缩了的茶香、花香、果香和植物清香。

  我又怀疑袋泡茶不是首先源自日本,而是英国、美国等某个老牌工业国家或哪个速成品的国度。我家的玻璃柜中就有着袋装的英国爵士红茶、立顿红茶,洛杉矶的草本植物茶,以及墨西哥的香草茶。这些茶或浓郁淳厚,或异香扑鼻,同样是一只薄薄的棉纸袋,还有一根细细的线──冲出来的味道却完全不一样。喝这种茶,省却的是讲究水温、茶具等等繁琐的过程,它是息事宁人的,大事化小的贴心友伴。喝这种茶,不会有茶叶末沾在嘴上的尴尬,你尽可享受那种茶香,脑子里却想着完全与此无关的事。袋泡茶不需要人的特别关注,不把它当回事,它不会因此感到委屈,我们也不会因之感到怠慢,这一种投缘与默契,是彼此深交才能达成的共识。

  袋泡茶无疑是简洁、实在的,一袋一袋的小包装挤在一起,连同联结它们的棉线,棉线上系着的小标签,小心翼翼地躺在柜子里一点也不张扬。它们被整齐地叠放在一只方纸盒中,通俗,绝不过分精致显赫。只要撕开,你就能取出它们。不像日本的包装,总嫌过头,一层又一层,没完没了,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小包茶而已。袋泡茶是不在乎外表简易的,它的内部却都是真材实料,世风日下,它们坦坦荡荡,是谦逊的真君子。所以即使外表包装简易,它们也不会因此掉价。

  简易的包装平易近人,让人产生随时可以与它做伴的心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这只是一袋小小的袋装茶,只愿为人解渴,带来浓缩了的茶香、花香、果香和植物清香。

  我又怀疑袋泡茶不是首先源自日本,而是英国、美国等某个老牌工业国家或哪个速成品的国度。我家的玻璃柜中就有着袋装的英国爵士红茶、立顿红茶,洛杉矶的草本植物茶,以及墨西哥的香草茶。这些茶或浓郁淳厚,或异香扑鼻,同样是一只薄薄的棉纸袋,还有一根细细的线──冲出来的味道却完全不一样。喝这种茶,省却的是讲究水温、茶具等等繁琐的过程,它是息事宁人的,大事化小的贴心友伴。喝这种茶,不会有茶叶末沾在嘴上的尴尬,你尽可享受那种茶香,脑子里却想着完全与此无关的事。袋泡茶不需要人的特别关注,不把它当回事,它不会因此感到委屈,我们也不会因之感到怠慢,这一种投缘与默契,是彼此深交才能达成的共识。

  袋泡茶无疑是简洁、实在的,一袋一袋的小包装挤在一起,连同联结它们的棉线,棉线上系着的小标签,小心翼翼地躺在柜子里一点也不张扬。它们被整齐地叠放在一只方纸盒中,通俗,绝不过分精致显赫。只要撕开,你就能取出它们。不像日本的包装,总嫌过头,一层又一层,没完没了,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小包茶而已。袋泡茶是不在乎外表简易的,它的内部却都是真材实料,世风日下,它们坦坦荡荡,是谦逊的真君子。所以即使外表包装简易,它们也不会因此掉价。

  袋泡茶源自哪里,似乎并不重要,我的胡思乱想似乎也与袋泡茶本身无关。

  一种茶,领着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小观念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常常相伴,这表示了它的本分。我们用其中一袋泡出一杯热热的红茶,或者把两袋茶包放进盛满冰块的玻璃杯,摇出气沫,滤出茶水,放糖,用切成薄片的柠檬来装饰,然后慢慢饮用、品尝──它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在喝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想那么多。
                   《今晚报》2008.10.14

四、练习

选取身边的一件物品,进行深度挖掘、拓展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4 19: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朋友,新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05: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青柯于2009-01-04 19:35发表的 :
老朋友,新年好。


看到青柯兄归来,很高兴。青柯兄新年好。还望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18: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话: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祝福,共享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0: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向青柯兄请教一下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的考察是阅读的基本过程和能力,平常的阅读的教学往往直接奔向内容。用问题来训练过程和能力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不过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关键在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于使学生明确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路与技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与拓展的能力。如果仅以答出答案为标准的话,每道题的侧重点与答案都不同,学生的答题能力也就无法提高了。如果连有指引的答题能力都不高,面对那些没有问题指引的文本,所谓阅读能力更加无从谈起了。我们能在课堂上教的其实很有限,也只能从最基本的能力开始,这是教学的局限所在。守住我们能教的,并且正确地教这些东西,要比撒大网逮小鱼的自然阅读积累可能更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认识高考作文


不要把“高考”中的“高”等同于“高级”的“高”,虽然学生经历十几年的学习,但从作文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上,距离“高级”的写作还应该有一段距离。所以,高考作文依然还是要考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语文学习的成果,词语、修辞、方法以及各种知识的整合等等都是基本的度量尺。既然有这样的尺度,再加上命题范围的圈定,才能形成一种“既有限制,又有一定客观评价标准,还有一定的学生发挥的自由”的考察方式。

面对高考作文,有老师说:“我们只知道,只是怎么写,会得到高分”。的确,现实的情况是就知道了“怎么写”就可以得高分。这个“怎么写”依然可以区分,一种是照葫芦画瓢的怎么写,一种是师心造化的怎么写。表象虽然近似,但二者的内涵却相差甚远。但对阅卷教师来说,很难从“表象”的文字上区别背后的内涵(更何况有一部分阅卷者根本并不是一线教师)。只好根据圈定所谓标准给分。这也是标准圈定后的必然弊端,而且这个弊端必然会存在。

面对高考的考查,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师心造化的怎么写”,如果学生的水平达不到,那不妨让更多学生使用“照葫芦画瓢的怎么写”。作为教师,一句话“尽心焉而矣”——虽然我更想“顺木之性以致其性”。

其实,关于命题的作文,只要看看下面章锐初教授的论述,我们就能明白大部分了。

章锐初教授在〈中学国文教学法〉中:「说命题习作的指引,一方面固然是启导当前所命题目的写作方法,一方面也是拿所命的题目作中心,来整理学生所曾从精读教学中逐次零星片段所获得的写作方法和知识,藉使其能积久熟习而生巧,左右逢源.指引的作用既然如此,那麼我们可知『唤起旧经验』(从精读教学中所获得的写作方法知识),『开启新路径』(对本题的意匠经营及写作方法技术等),便是它的原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09:53 , Processed in 0.1960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