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47|回复: 5

[【随笔】] 从《矮子“鼻儿”》说起[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0 00: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矮子“鼻儿”》说起

二〇〇五年十月的一天,我在前门大街的中国书店里漫不经心地四处看。忽然看见一本《豪夫童话选》,心里一动,翻开一看目录,《矮子“鼻儿”》赫然在目……

《矮子“鼻儿”》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外国童话之一。故事情节以我小时候的标准来看是非常诡异的,这也是我爱看它的原因。一个小孩,名叫雅各,父亲是鞋匠,母亲是卖菜的。因为得罪了一个来买菜的老巫婆,被老巫婆施魔法变成了一只丑陋的松鼠,并成为巫婆的厨师。在为巫婆工作的过程中,习得了一手好厨艺。后来他成为公爵的厨师,并搭救了一位中了魔法、被变成鹅的公主。最终,雅各在鹅的帮助下,恢复了原形。

为什么觉得“诡异”?实在是因为跟当时我们本国的童话差别太大了。当时,郑渊洁还没出现,我能看到的童话作家,还是以贺宜、严文井为代表。他们写的童话,比较“正统”,或者说“道貌岸然”。文字风格还是几十年前的,我大胆地说,不能称为“当代汉语”,叫做“发展初期的白话文”似乎并不过分,读起来相当晦涩,小孩们都不爱看。另外,他们的童话都讲究“教化作用”,希望小读者看完之后能学到一些东西,培养一些品质。这个出发点固然不能说不好,但写成的童话不免有些不自然。我印象最深的是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目的是让小读者培养珍惜时间、守时的好习惯,故事情节也不能说不曲折,但就是不好看,呵呵。

习惯这种童话之后,再看外国童话,很容易就被吸引过去了。还有一个很好看的外国童话《列那狐的故事》,由一系列小故事组成,讲一只叫做“列那”的聪明的(或者说狡猾的)狐狸的故事。我一边开心地看着列那如何捉弄别人、如何从危险中逃脱,一边很困惑地想:这个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后来大一些了,又在电视里看了《蓝精灵》。真好看哪。

《蓝精灵》与《矮子“鼻儿”》和《列那狐》的区别在于,后两者是从民间故事来的,前者是文人主动创作的。文人主动创作的作品,寄托一些东西的可能性要大些;《蓝精灵》后来被称为“最成功的共产主义宣传片”,就是一例。出身于民间故事的童话乡野气更浓,当然“糟粕”也可能多些。大一的时候,我的一个室友从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格林童话》,乐呵呵地给我念《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大克劳斯回到家里,把他的祖母杀死了,装到马车上向城里去了。他来到一家诊所,‘医生,你看我的祖母被我杀死了,我要换一大笔钱。’”我俩一起大笑:这他娘的也能叫童话!

花絮:大概一九九八年,看到一套外国童话丛书,里面也收录了《矮子“鼻儿”》,不过翻译成了《小矮子鼻子》。用现在的话说,我当时被这个名字雷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0 0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矮子“鼻儿”》我也很喜欢,以前还看过连环画的,不过豪夫童话里个人最有感觉的还是《冷酷的心》。傅𧻴寰先生的译笔极为优美。中国的童话很少有好看的,可能的原因有:
1. 底子浅薄。咱们自古就没有“童话”一说,很难一步登天。
2. 尾大不掉。历史和环境的影响,造成我们的童话斧凿之痕太重,要么偏于说教,要么太过写实,缺乏美丽而明净的幻想,感觉都不那么“童”。
好的“少年文学”倒不在少数,想来以写惯小说之笔转到这个方向,哪里可以添油加醋,哪里应该斟酌损益,倒也容易驾轻就熟。

像列那狐、皮诺曹、洋葱头等等,书店里常见的是缩写改写的烫金“名著”版,不看原著可能以为也不过如此,实在遗害无穷。八九十年代出过不少好的选集,我有16开一厚本的《世界儿童名著金库》(貌似此名,不在手边),真可以说是佳作佳译,琳琅满目。

传了一个人文79年版的《豪夫童话选》在Foxmail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人文2000年左右出过一个更全的选本,也是傅先生译的。fs2you现在好像有点问题,我第一次用Foxmail,有错请PM,我会尽快更正。

下载链接:http://exs.mail.foxmail.com/cgi-bin/downloadfilepart/svrid5/豪夫童话选.pdf?svrid=5&fid=99441491471a7569297216f8dff7a3f1170976da588ba6a2&&txf_fid=&&txf_sid=
提取码:6324a24a
有效期7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0: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童话”这种东西,不光中国自古没有,其实外国自古也没有。我感觉,古时候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小孩从小就不被当作小孩看待,稍微长大一点就要作为成人来培养:种地、放牧、军事训练,等等。人们是无暇专门培养小孩的心灵的。
“童话”不存在,只有民间故事,而民间故事基本上不区分听众是小孩还是成人的,所以也难免有糟粕。我小时候看过很多中国民间故事(当然都是精选过的,基本没有糟粕了,呵呵),感觉里面还是严重渗透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
童话的出现,大抵应该是在社会发展到有闲暇来把小孩作为小孩来培育的阶段。只不过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太深,导致贺宜、严文井等人写出的“童话”不忍卒读。
再后来,商品社会里,“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变成了一类体裁,自然有人专门去写。例如郑渊洁。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0 21: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面的“咱们自古就没有‘童话’”,其实是想说中国从远古直至明清,即使在“仓廪实”的年代,都没有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意识,传统的教育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使到现在,孩子听到的也多是“听话”、“要稳重”,而非“随便”、“使劲疯”。循规蹈矩已经成了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影响每个中国人的民族烙印,探其根源,也许是传统的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地以上为尊,直到西学东渐,异邦的民主思潮才让国人突然察觉,原来“自尊”同样重要,人的天性是如此美好,才有了亦步亦趋的童话作品出现。不过,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面貌一新,何况中国童话的发展之路远非坦途。

民间故事一部分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口相传,自古不登“大雅之堂”,也有一部分来自文人创作 (不乏集民间传说而成者),也被斥为“野狐禅”,总之,“糟粕”都是很多的。我曾经找过一些原文和“洁本”对照,看是哪些地方影响了编者的判断,揣测这些行家里手欲剪还休的心情,倒也自得其乐。

tuma.wang兄两次提到郑渊洁,我也说点自己的看法。小的时候读郑渊洁童话,一遍又一遍,觉得切实痛快,完全道出了我的心声,真是成人世界的pirate。到了95年左右,他开了自己的公司,好像一下子文思枯竭了,只拿些旧作充数,再加上我这时也有点审美疲劳,就不无遗憾地从此分手。后来也有几次想重温当时心情,都是读了一点就放下了,总觉得兴奋不起来,然后感叹物是人非。不过什么时候拿起安徒生、木偶奇遇记,我都能读得心旷神怡,也许这就是一时之作和传世之作的差距,也并不妨碍我对他一直怀有的感激之情。

扯点闲话,金庸当年也是边办《明报》边写《神雕侠侣》,我觉得《神》明显是他大部头里最次的一部,从文字叙述到情节架构,不少地方都看得我哑然失笑,很怀疑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也不知那么多人喜欢,到底好好看过没有。

扒了一本《中国童话史》,趁有空嚼嚼。看目录不错,序里一些明显迂腐之处也能找点言外之意。顺带往Foxmail传了一份,我可不是贩书的,只图个大家方便。

下载链接:http://exs.mail.foxmail.com/cgi-bin/downloadfilepart/svrid6/中国童话史.吴其南.pdf?svrid=6&fid=c078396007530d8dd844a340d66f29a1584ae4dd1b849b0d&&txf_fid=&&txf_sid=
提取码:443df3bd
7天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0: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对郑渊洁的访问,他声称,自己脑子里有很多储备,以后慢慢写,现在正在写的和已经写的最多是三流水平。我当时想,这家伙真厉害!
后来发现他越写越差,连所谓“三流水平”都比不上,忽然意识到,他当时可能就是吹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4 00: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tuma.wang于2008-08-14 00:11发表的 :
大概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对郑渊洁的访问,他声称,自己脑子里有很多储备,以后慢慢写,现在正在写的和已经写的最多是三流水平。我当时想,这家伙真厉害!
后来发现他越写越差,连所谓“三流水平”都比不上,忽然意识到,他当时可能就是吹牛。

凑件类似的。

上高中时,有位和我同一个初中考进去的同学,高一时成绩很好,并声称,自己其实只下了30%的功夫,要悠着劲等到高三使。听得我当时既艳羡又赞叹。

等到了高三,他的成绩并未见突出,高考结果也很不如人意。忽然意识到,他当时多半在装酷。

到底怎么回事,也许只有当事人才心知肚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 21:40 , Processed in 0.08927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