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84|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读诗与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 06: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首发
在我国悠悠历史上,养生保健始终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历代文献多有对养生保健的记载,比如《老子》就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运》上也说:“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天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正因为养生这个悠久的话题,古人也就无时无刻不在谈论。诗词产生于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行为活动。同时也包含许多描写人们如何养生保健的思想内容。如宋朝词人晁端礼在《踏莎行》中说道,“饱喜饥嗔,多愁早老。古人言语分明道。剩须将息少孜煎,人生万事何时了。”诗人陆游更有,“养生有妙理,省事与寡言。于此能力守,众说皆其藩。扰扰斲汝本,譊譊伤汝魂。要当俱置之,息深踵自温”的诗句。(《东斋杂书》)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思想,更能从中吸收到养生保健的重要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不无裨益。
那么又如何体会读诗养生呢,下面具体从几首诗的解读中来分析。宋朝诗人陆游曾作《晨起》:
晨起梳头拂面丝,行年七十岂前期。此生犹著几两屐?长日惟消一局棋。空釜生鱼忍贫惯,闲门罗雀与秋宜。区区名义真当勉,正是先师戒得时。此诗描写了诗人安贫乐道的心境,诗人年近古稀,生活还是十分的清贫,“空釜生鱼忍贫惯”,家门也没有游客交织的景况。但诗人仍然安贫乐道,保持清净无为和乐观豁然的精神状态。《列子》上说: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荣形,养生之方也。“长日惟消一局棋”更是道出养生之道。国外研究表明,在勤奋的脑力劳动时,人们的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这是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供血、供氧。因此,医学上把适度的紧张形容为生命之盐。不能过多、与或缺,要适度。而弈棋就是一件需要脑力高度集中的活动,需要人能够集中精力。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一定的紧张度内工作和生活,体内所产生的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这不但可以增强免疫力,而且能够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缠绕。加之由于适度紧张造成的心脏通过增强收缩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全身,极有利于血管的通透性,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意义更为重大。与此同时,适度紧张带来的肌肉活动又促进了新陈代谢,可使人体健康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中。
再如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诗抒发了作者的闲适静幽之情,有一种归还田园的心境。首联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晚年就迁居到“南山陲”。接下具体描写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的尽头,坐在石头上看山中云的漂浮;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此句对仗工整,一贯而下。末联继续叙述,偶然在树林中遇到村中老人,在一起谈谈笑笑,竞忘记了回家。全诗自始至终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可谓淋漓尽致。同时还透露出对于仕途的厌倦。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凸现出一种朴素之情。朴素是负载生命的气质和情感,这种气质和情感反应了生命的本真。即自然、宁静、平淡。老子所谓“见素抱,少私寡欲”即如此。朴素就生理和心理而言恰恰柔和了亲切开朗、稳重细心等感情。从而在人生的把握上始终以自然为宗,即不雕琢修饰、矫揉造作,也不随波逐流、张扬卖弄,更不去注重什么名利、贪图享受、溺于安逸。这种平衡使人体健康得到极其自然的保护,生命为之摆脱了许多烦忧,心态得到自然调整,心灵得到净化。其结果就是人的免疫功能由于积极的心理作用而达到去病强身的效果。同时,我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古人认为,人生只是一个小小的天地,而这个小天地,反过来正由于生长生活在天体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因此不能不受到天体自然变化的种种影响。因此,人们为了健康也要时常身入自然,并与之融为一体。除王维写的这首诗外,许多诗人也有同样描述,比如诗人祖咏在《苏氏别业》中写道: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表达了同样的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 2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当然有它的美好独到之处。

最古老的诗词为《诗经》,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上就有诗经的几篇著作,为《蒹葭》《氓》《硕鼠》等,既然中学课本选这些诗词,那么自然有它的妙处。其实在中学课本上,每本书都有一个单元专门为诗词单元,上面有各个朝代的诗词,但是还是以唐宋的为主。我学的高中课本为浙教版,有一个选读课本,为《唐诗宋词选读》。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中等教育(其实也包括初等、高等教育)上,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其实就是楼主提出的:读诗可以养性(可能比楼主的养生更高一个层次,但绝对包括养生,其实“养性”包括两个方面:养心灵、养身体)。

著名古典文学家叶嘉莹女士说过:“诗词让人心灵不死。”她的意思无非浓缩一下就是:“读诗可以养性”。诗词都是有意境的,诗词都是古典文人墨客在他们的心灵受到冲击之后发出的来自心性之中的感叹,只是这种感叹更富于韵律,有明显的节奏和格式化,这便是诗的形成。楼主的分析很详细,可以说很精彩。但是这些东西有很普遍,因为太有意境的东西已经被人翻阅了太多次了。我觉得对这些意境揭示最好的一句话就是王国维的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的《人间词话》那更是精采绝伦啊!楼主所举的那些例子拿出来,放到高考试题上是完全可以的,其实高考试题无非考察的就是“感情”这个主线,分析意境就是分析感情,分析感情的过程就是陶冶心性的过程。陶冶心性时就获得了第一个方面:养心灵,当你的心情好了,心性好了,你会开朗、豁达,那么你的身体自然健康,那么就得到了第二个方面:养身体!

前一段时间非常热的就是于丹的《论语心得》(现在可能还可以,不过热度好像下去了一些),她可以说真正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她可以说将那些论语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做人之道”上,真正算是获得了心灵的释然,可以说:脱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进行热捧。她是通过读《论语》获得了“养心灵”的层面,我想她现在的生活肯定很愉悦,那么“养身体”也应该算是得到了吧。
其实读诗也是一样,读诗可以养性,楼主的观点很正确,只是我觉得楼主只是对一些诗文进行的可以说是“诗化语言的扩展”,没有真正从一定层次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揭示。楼主可以继续深谈一下,我们拜读。

推荐一本书:
叶嘉莹说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8:06 , Processed in 0.11934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