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84|回复: 0

[♥ 奥运历史 ♥] 另一个金牌的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0 14: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拼死玩命,没有投机取巧,没有急功近利,李小双的成长历程,是一个男孩如何感应身体的声音,把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发挥到极致,最终追求自身完美的故事。

  获得奥运冠军,对他来说,不是结果是过程,而他享受了这一过程。李小双以亲身体验阐释了何为真正的体育精神;他想告诉大家,在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训练中,每一个个体应该如何树立并完善适合自己的目标



  7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

  李小双应邀为即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国蹦床队队员上辅导课,主要跟队员讲讲自己参加奥运的感想。蹦床队的领导说到“要拼”时,被李小双打断。李小双说,你们不用拼,完成你们平时训练的70%,你们就是最棒的了。

  作为中国体操史上继李宁之后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李小双曾开创了中国男子体操的另一个时代。

  这个没有绝对技术优势和身体优势的运动员,每次大赛却都充满霸气,令对手心生敬意。在李小双之后,中国体操队再没有出现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群体的领军人物。

  李小双的成功改变了体操队选材标准

  家里的条件不好,只为长大后有一碗饭吃。1979年,双胞胎哥俩李大双、李小双被辗转送去练体操。

  在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 少儿业余体校体操班,大双小双在丁霞鹏教练指导三年后进入湖北省省队。省队的教练是刘长胜,前八一队成员,对麾下弟子实行类似军事化的管理。

  “我们感觉很幸福,因为有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那段经历几乎塑造了当时只有10岁的李小双今后的一生,“他能给孩子们很多的希望,这是很多教练做不到的。他带了我六年,没有说过一个脏字,连骂一次笨蛋都没有,他的严厉是来自于一种修养的语言。在他训练的那几年我们没有压力,不知道什么叫压力,他不会给你这种感觉,他是很轻松、很完善的教练。”

  李小双天性是个乐天派,在省队的日子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乐天变成了自信,这种带着勇敢的自信,成为李小双日后创造一段传奇的前提。

  1985年和1988年,刘长胜带着大双小双到国家队面试了两次,都被刷下来。

  “第一次被刷下来时,我没感觉,我觉得很正常。”李小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第二次被刷,但我知道我是最好的,我从小是非常自信的人,我知道他们比赛比不过我。在我这一代运动员里面,比我进国家队三到五年人基本上都不存在(被淘汰)了。”

  那年李小双15岁,他去找了那个将他排除在国家队外的教练,教练告诉他,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员,但是你基本技术上有一点点缺陷,希望回去能够更努力地训练。

  当时李小双并不接受国家队教练的解释,在李小双看来,体操不完全需要基本功来完善,而是需要个人能力和意识,有很多动作可以用别的动作代替。“那时大双小双的动作我看过,是很差。”曾长期担任体操队教练和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张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双的成功,也改变了我们后来挑选运动员的衡量标准。”

  过了一年多,组织上照顾刘长胜出国做援外教练,张健同意将刘长胜手下大双小双这两个兄弟“寄养”在国家队,伙食费、住宿费都由湖北队出。

  没想到,大双小双的水平提高很快。张健回忆说,他发现那时候自己在选拔人才时,忽略了一点,就是运动员自己想要练、想上的那种精神,这种东西很难看出来,但又是最重要的。

  进入备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周期后,大双小双被分在了黄玉斌组,进步更加神速。那时候中国男子体操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男队员很少在20岁前参加奥运会。但不到20岁的李小双已经比队友们强了。

  “我没那么愚蠢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李小双的成功不是单纯苦练的结果。他的永远追求自身完美的性格才是“成功”的关键。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体操队领导张健、高健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让李小双别做高难度的团身后空翻三周,做两周,这样能保枚银牌。这个建议性的决策由李大双去传达,但李小双根本没让哥哥过来,自己跟教练黄玉斌决定做团身后空翻三周,最终拿了冠军。

  很多人说,这是冒险,团身后空翻三周平时训练的成功率都很低,李小双完成的很悬,几乎单脚着地。

  “很多新闻媒体比喻我是拼命三郎,我没那么愚蠢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我知道自己有几两重。完成三周是我的目标。完成得很完美,只是一只脚滑了。”李小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个不要用语言夸张它,在体育的竞技大赛里面,不可能发挥到百分之百,比赛里面完成的某一套是你训练中的十套里面的其中一套而已。如果一个有能力的运动员不能承受完成比赛的过程,说明他没有能力,没有资格。”

  李小双业余时间爱看体操比赛录像,谁的都看,学习好的动作,吸取坏的教训。“我喜欢看,不喜欢练。”李小双说,“我先把它看会了,再去练。比如今天我们上两周(翻),说‘小双你来练’。我不会去练,因为我不成熟,它会给我带来伤害的。如果我对某个动作感觉非常好,我就跟教练说我试一下这个东西。团身后空翻三周就是我自己提出来练的。”

  中国男子体操队一直都会树一个核心、主心骨。以前是李宁,他不光成绩好,在场上他也能够帮别人;在场下,对错分得很清楚,也敢讲,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威信。后来李小双慢慢开始扮演这种角色。

  李小双在技术动作上给队友建议,平时队里谁恋爱分手、谁打架也会来找他。“我从来没有把自己认为是一种领军人物。但是从小受的教育是责任心要非常强。所谓的责任就是你要在队里是最好的,你要帮助到所有的人,不能过于自私。”李小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时他们都管他叫老大。

  那时候女队自由体操场地的垫子好,李小双常常过去练,看到一些教练懒散的坐姿,李小双就忍不住说:“看看你们有教练的样子吗!”练自由操时,女队教练看,李小双也说:“看什么看,看了你们也做不到,你们没这个能力。”

  1993年开始,李小双在队内有了一定的威信,开始跟队友、教练、领导更多接触,反映情况,他认为队长就应该让所有的领导知道现在队员是怎样的状况,队员的目标是什么,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这有点像乔丹在训练时不断讽刺自己的队友,以达到激发队友斗志的目的。李小双这种近乎霸道的自信和感觉良好,在很长时期一直给体操队带来一种良性的刺激。“小双一直非常好胜,非常自信,现在他到体操房,他也敢管,敢说。”张健说。

  1994年世界锦标赛前,李小双去找领导,说了自己对参赛人员名单的不同看法,认为从战术角度出发,某名队员不合适,希望换人。后来领导同意了,男队拿了团体冠军。这样的换人,在中国体操史上是唯一一次。 ★

  李小双: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他的个人风范可以代表这个时代

  每块金牌我只看它一眼,如果你问我金牌长什么样,我真忘了。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讲这只是瞬间的荣誉。我在乎的是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 本刊记者/唐磊

  中国新闻周刊:小时候练体操时,你有一个具体目标吗,比如世界冠军?

  李小双:我不相信(目标)这些东西,这样讲纯属“扯淡”。我就是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我有特长,它可能是未来改变生活的一种方式。当时我不知道用语言来表达,我不知道什么叫世界冠军。那时候就是想在我这个年龄组做到最好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待奥运会的比赛?

  李小双:我尽量去享受这种比赛的过程,去完美地享受、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范。比赛是检验你平时训练的结晶,平时训练成功率高,比赛自然成功率高。训练中你要把每套动作当成比赛来做,那你就非常完美,如果你在比赛里面能够完成70%的训练水平就足够了,反正我是这么认为。

  很多人紧张,是因为他平时训练肯定还有一定的问题,或者心理上天生不会比赛的人,这种人需要多比,多鼓励,不要给他更多的压力。但是曾有很多教练会辱骂一些运动员,我觉得那个教练非常愚蠢,没有道德、没有修养。运动员和教练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敬。

  中国新闻周刊:出征奥运会前,你会制订夺金目标吗?

  李小双:会有目标,但没有制订夺几块金牌,我只想去完成这个动作,给不给我金牌是他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渴望过我完成这一套,你必须给我金牌。我只知道我完成这套动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别人不可能再超越我。

  中国新闻周刊:奥运金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小双:每块金牌我只看它一眼,如果你问我金牌长什么样,我真忘了。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讲这只是瞬间的荣誉。它是对历史的改变,但更多东西写在历史里面,而不是说拿块金牌就可以炫耀自己。这是一个人的追求,更是自己对事业、自己、家人、教练的一种肯定。

  中国新闻周刊:外界夺金的期盼,会给你带来压力吗?

  李小双:我根本不理他。我跟媒体根本不合,他们喜欢用语言文字来夸张过度的写一些报道,但都不是我口述。

  中国新闻周刊:队伍内部的竞争呢?

  李小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我曾经跟我的教练黄玉斌发生过这样的冲突。因为教练员得到压力以后,情绪会有一些改变,训练时,会转移到运动员身上。我当时跟黄玉斌吵起来了,吵的过程,大家都震撼了,都不相信我会跟教练顶嘴,我说那不是顶嘴,你不能把压力全部转移到我们身上来,因为比赛最终还要靠运动员。

  我们两个人快一个月没讲话,出发前一个星期停止了,他跟我道歉,我也跟他道歉,非常男人。我觉得这个非常好,非常真实,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新闻周刊:在巴塞罗那,你完成高难度的团身后空翻三周,拿到第一枚奥运金牌,对你来说很特别吗?

  李小双:非常的正常。很多人比赛只是在寻求成功,我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去寻求完美过程的人,所以我的比赛是在寻求完美的过程。成功加完美是一种境界,很多人理解不了,就是因为他们平时训练不过硬,只想完成动作,我想的是完美,完成跟完美不是一个层次。

  中国新闻周刊:去亚特兰大出征之前,你已经是领军人物了,仍没有压力?

  李小双:那时我真的没有任何压力,我不喜欢感受那种压力的过程,我更喜欢比赛的氛围。这是一个勇敢者的运动,如果你退缩就不是勇敢者了,如果我有压力我比不好赛。

  我曾经有过压力,1994年上半年的时候,我有伤,伤病给我带来了压力,压力是因为过于对动作要求高。我知道做不了完美的动作,害怕。

  你有足够的能力才能攻克,没有足够的能力叫冒险。我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如果这个机会你告诉我可以,我一定评价一下自己的实力,可以我就做,不可以我会撤退。

  中国新闻周刊:你讲的“攻克”是在一个基础上,但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还是需要拼呀?

  李小双:每个人追求目标不一样,你没有实力拼什么,拿命拼啊。(这么说)会打击到人家,但是他们也笑一笑,说我说的有道理。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获得哪个荣誉对你最重要?

  李小双:我不是很看重荣誉,但我看重我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荣誉可能给你带来很多物质上的改变,但是精神上的东西,是你能够传授出来的东西,用语言的搭配把它更完美地传授给每个人,我认为是你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中国新闻周刊:张健(1988~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操队领队,李宁的教练)说,李小双身上的气场、训练比赛时的态度,可以定义为李小双精神……

  李小双:我觉得不是李小双精神,实际上一个好的运动员,可以从他的信念、面目、长相看得出来他是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可能我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上进心比较强,比较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或者完成训练的计划。我认为这是运动员的一种特性,那种个性代表了一种体育精神。

  一个好的运动员,从他的训练、比赛里面可以体现出来一个时代。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去总结自己的这种体育精神,这似乎是很虚幻的东西?

  李小双:我没有虚幻,我很真实。我会告诉你我比别人会用功更多一些,更钻一些,更透彻一些,我不喜欢在痛苦的环境下去完成某一个动作,也不允许自己在痛苦的情况去比赛,那是比不好的。

  人与人相比非常难,你拿我跟现在的运动员来比,我比不过他们,他们太优秀了太完美了;你说我跟李宁来比,不可以,因为李宁跟我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运动员,每个年代都会有不同运动员的发生,不同新的人物发生,我认为非常好,去展示他的个人风范和经历,来告诉每个人(他所代表的体育精神)。 ★
http://news.sina.com.cn/c/2008-07-30/140916028648.shtml
李小双给了人们好的体育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13:09 , Processed in 0.40429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