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78|回复: 1

科学家介绍大地震来临前“救命的十秒”(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5 1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si.ac.cn/wjf/dzkx/kx060721.htm


中国地震信息网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教授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黄相宁副教授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7月20日,新浪网特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教授和黄相宁副教授谈地震预报体系和地震自救常识。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我们都知道1976年的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在时隔30年后的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地震局的两位专家来新浪网做客,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次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灾难。

  在本次聊天过程中,各位网友还可以通过手机参与我们的聊天活动。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欢迎大家参与。

  首先先介绍一下本次的嘉宾:一位是中国地震局的研究员耿庆国教授。另外一位是中国地震局的研究员黄相宁副教授。欢迎两位专家来到我们新浪网。

  黄相宁:大家好。

  耿庆国:大家好。

  主持人:两位专家应该是对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还有很深的印象,在当时地震发生的前后,两位专家想必也到过唐山。现在对当时的景象是否还有一些深刻的印象?

  黄相宁:唐山地震后,第二天我就到了唐山市。当时的情景,唐山是一片瓦砾,道路都是通过清除那些瓦砾之后才能够顺利开过汽车。我到了唐山市东北部的胜利桥,胜利桥当时被震断了,桥被断在了桥头,在胜利桥头堆满了被地震夺去生命的同胞的尸体。当时天气非常热,尸体已经开始腐烂,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腐臭的味道。当时的情景非常非常悲惨。

  耿庆国:我是在唐山地震前,1976年7月6日去唐山,当时和我一起去的还有北京地震队的一位年轻同志,跟我一块儿搞气象,到气象台去,研究五项指标的异常。我带着一个担心,北京已经出现了五项指标的四项异常,地下没有突破,看唐山情况怎么样。所以我到唐山气象台去搜集资料。唐山当时住的地方都是浴池里边,也没有地方住。我们在唐山呆了两天,到了天津气象局,也搜集资料,然后到廊坊,最后回到北京,已经到了7月10日。上班之后就找我们有关的领导,调查一些异常情况,还有很多情况需要注意和研究。

  耿庆国:唐山地震从中期有很好的预测

  主持人:两位专家都是在唐山地地震过程中搜集资料,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顾唐山大地震的时间,它能给我们留下一些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耿庆国:唐山地震从中期还是有很好的预测的,体现在1974年的6月份,由国务院1974年69日文件,国务院批转科学院关于华北和渤海地震形势的报告,这份报告里,当时根据地震部门的会商意见,在三种观点的五到六级、七级,提高警惕,防止六级以上地震出现。一个渤海协作组,由辽宁负责,很好地完成,抓到了海上大地震,75年2月4日,做得非常好。根据小震活动、土地变化、群策群防,海城做得非常好,也轰动了全国。唐山地震,唐山地区是国务院69日文件同样圈的危险地区,最后还是签订津、京、唐、张地区还要发生5到6级地震。指着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叫首都圈地区。

  主持人:处于地震比较频繁的一个地区。

  耿庆国:首都圈地区,北京是首都,首都周边的地区,我们叫京津唐张地区,也是有一些构造活动,也是地震活跃的地区。76年1月份全国会商会,给华国峰总理的报告中,还是讲唐山与朝阳之间和京津之间尤其要加强工作,5到6级地震还是要有的。这份报告在76年的1月28日,正好是唐山地震半年。中期预测地震部门的一些专家们还是把唐山圈的很重要的。到了7月23日,地下突破的时候,北京最大反应,当时比较强调首都北京要采取措施,强调北京本身。因为1972年华北旱,1974年华北还旱,1976年华北还旱,三年旱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黄老师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

  黄相宁:唐山地震给我们世人提供的警示是非常之多的。

  首先,唐山地震它告诉了我们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为什么呢?因为唐山地震总体上我们没有报出来,但是青龙县却采取了措施,四十几万人就没有死一个。再一个,唐山井下矿工上万人地震之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些事实都有利地说明了我们是可以预测预报出来唐山地震的。我们的科学上认识的程度,跟实际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在地震之前不可能打一个招呼。

  第二,青龙县之所以预测成功,这里边正好是联合国在科学与攻关相结合的计划项目里所总结的,要把科学家的研究跟公共管理,就是跟我们的官员、群众这三方面要打通。青龙县正好说明了,青龙县之所以能够采取预防措施,首先归功于国务院有个69号文件,打了一个中期的有地震危险性的招呼。这个时候在全世界第一份,也是到现在惟一一份国家给地方打的地震中期预报项目,这是青龙县能够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再一个,他们了解到当时地震地质大队等几个单位有临震预测意见。这里面有一个桥梁作用问题,我们不能直接对青龙县,我们只能对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室里面的汪川民,还有青龙县的王春青,他们两位做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把有危险的这种临震预测意见传达到了青龙县县委。县委书记冉广奇就对青龙县采取了预防措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他了解到国家的中期预报,又了解到当前有短临预报,5级左右的短临预报,又看到了他们县里面群众观测的情况,的确有好多异常:动物异常、水温异常,很多异常都出来了。因此再加上他自个儿努力学习地震知识,连李四光的地震力学都学过。这种情况下他敢拍板,使青龙县免除了地震的灾害。所以,这里面联合国所总结的那个经验我是非常支持的,群众、官员公共管理、专家应该三方面结合起来。

 

主持人:像您提到的河北省青龙县,新华社刊发过一则消息,在唐山大地震过程中,青龙县没有一个人员受到伤亡,耿老师对青龙县避震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研究。

  耿庆国:当时我在中国地震报做常务副总编辑的时候,1981年跟我们的记者到青龙县去采访,那是唐山地震15周年的前期。唐山地震15周年的时候,中国地震报1991年7月25日的第三版就专门登了一整版的篇幅,河北省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采取了积极措施,纪念唐山 地震15周年。我用了我朋友的笔名写了一个评论,政府发挥防震减灾的一个范例。

  当时主持工作是方局长,我请方局长看了一下我调查的实际材料,因为青龙各界的老百姓有300、400份按着手印谈唐山地震怎么预防的,谁通知他们,他们怎么躲地震的结果,拿到王春青的笔记本,我请方局长看了以后,他知道我们调查都是如实的,也就同意发了这张报纸。青龙县的事件是真实的。

  主持人:您从这些资料也好或者是您走访的这些人所讲述的各方面的内容也好青龙县主要是哪些预测的技术手段,或者是在哪些体系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

  耿庆国:要想取得防灾的效果,需要三方面确确实实很好的能够沟通。一个是地震预测的研究工作,科学家的工作。另外,政府要履行防震减灾职能,履行政府的作用。第三,社会公众的参与。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个互相协同才达到效果的问题。所以,增强整个社会全民族、全社会的防灾减灾的意识也很重要,宣传有关的知识也很重要。这方面青龙县做得还是很好的。第一把手是杨广奇同志,他是根据国务院69号文件中期预测,京津唐张地区是个危险地区,防6级左右地震。他立足于“有震”,贯彻中央的精神。

  主持人:预测到是一个危险地区,有一系列措施检测。

  耿庆国:支持地震办公室的工作,另外他自己事先也了解到一些宏观异常,包括水温的上升,平常38度到40度,现在都42度,水温的变化他很注意。根据他自己调查的一些事情,也支持地震办的工作,王春青同志也非常好,向把有震的消息向县里做了汇报。关键还是进行全县宣传地震知识,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包括有一个水库,对水库也事先做了一些考察,怕水库有时候会不会地震过程里受破坏,会影响到自身灾害,都做了一些防护。

  主持人:在唐山地震当中还有一个例子,当时矿物局有上万名矿工,地震完了之后安全从矿井出来,肯定是有一些自救的措施起了关键的作用。关于地震怎样自救,这方面的知识我想两位专家还是给我们的网友介绍一下。

  耿庆国:青龙县毕竟是得到了地震部门的一些信息,王春青同志在唐山交流会晚上开了座谈会,讲了讲震情和宏观调查的情况,王春青听到之后是得到信息到县里汇报的。但是他们是根据1974年国务院69日文件,一个中期的69日文件,认真执行这个文件的要求,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所以他们也做了预案。在唐山地震发生的时候,有一万名矿工在坑道下面,而且坑道下面,地震的时候坑道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破坏。这种情况下,由于事先有预案,有很多很好的措施,所以最后一万名矿工只有7个人死亡,是万分之七,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成绩,做得非常好。

  黄相宁介绍大地震来临前“救命的十秒钟”

  主持人:关于自救,比如我们确实遇到地震,具体的一些自救的措施都可以采取哪些?黄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

  黄相宁:首先我觉得大家应该要有地震发生之前的一些宏观异常的常识,比如好多老鼠出来了,或者是井水翻花冒泡、井水井喷,甚至还听到地声、看到地光,应该知道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如果有这种常识,有可能在几小时之前你就可以离开危险的地区,到安全地区。

  但是这些你都没见到,有一个我叫做“救命的十秒钟”。在大的地震来临之前,你首先感觉到的不是震动,而是听到地底下的声音,从地下来的声音。如果你听到地下有汽车开过去的声音,那就是有感地震,不用担心。如果你听到地下是坦克车、拖拉机的声音,就是中等的地震。如果有抗震的房屋也不用担心。如果听到地下是狂风巨作、狮子、老虎,野兽的吼叫声、大树的折断声,如果有这种声音,就是在你附近要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信号。这个信号,大的震动之间大概就是10秒钟左右。这10秒钟里,如果住在平房里面的人就可以马上出来,10秒钟20米也能出来。如果住在楼房里,就要到跨度小的地方,比如卫生间,另外楼门口、楼梯拐弯的那块平台,因为那是浇筑的,那是比较结实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呆。地震一停马上就要顺到楼道下楼,绝不能坐电梯,赶紧下楼,什么都不要拿,然后到大地方去。因为地震之后还有余震,这个楼到底被地震有没有损坏自己也不知道,赶紧离开楼,这样自救。

  再有楼房垮塌之后要救被掩埋的人,首先第一个就要给他通空气,因为他被埋在里面没有空气的时候,一两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支持不了了。唐山就有这个经验,有个小孩子全家人都埋在底下,他也救不了,就找了一个铁管,然后打通他父母所在的地方,通下去了,把水管通到他父母跟前,因此他们底下就有新鲜空气,这样在等待救援的时候,他们家人就没有死亡。

  再有,在救援被掩埋住人的时候,千万不能拽、不能拖,因为脊椎已经受到损伤了,如果一拽、一拖就会偏瘫,因此那些伤员也不能背,只能找一块门板或者比较完整的东西抬着他走,一直抬到紧急救护站才行,这样能够保证他不偏瘫。

  所以,救援里面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不要惊慌,要冷静地处理。比如被埋在里面的时候,不能大声地叫,因为人听不见,你就通过一些铁管子或者是什么敲一敲传声,这样大家就知道底下有活着的人,这样就会救你。

  黄相宁:河北文安5.1级地震有预测

  主持人:两位都是研究地震预测方面的专家,我想问一下,我们国家现有的地震预报、预测的体系是怎么样的体系?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耿庆国:咱们国家现在现有的地震预报体系是按照整个《防震减灾法》的要求,把整个防震减灾的概念和过去地震预测、预报的概念拓宽了。从地震的监测预报、地震的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到震后的救灾和重建,整个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是防震减灾工作。定的方针是,防震减灾工作实现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而且要把防震减灾工作要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中去。同时国家是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还要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一整套的规定,比如怎么做地震监测,怎么搞地震应急,怎么搞震后的救灾重建,都是有一套想法和预案,有应急预案各方面的规定。另外对地震预报的发布权也有明确的规定,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无权向社会来发布地震预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的谣传就可以很好抵制和鉴别,只要不是政府发的正式渠道都不算数。

  主持人:前不久在河北文安发生了5.1级地震,当时北京也有一些震感。两位专家对这个也有一定的研究,黄老师能否谈一下这个对于5.1级河北文安的地震,当时咱们是否做了一些预测或者是观测之类的?

  黄相宁:河北文安5.1级是在北京附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一个地震。这个地震的出现非常非常的特别,但是这个地震在它出现之前,确实在我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里面有四个方面有这方面的预测。现在我就可以把之前一些情况给大家说一下。

  一个是我们这个课题组叫“地震地质地域云图灾害研究组”,我们在2006年3月8日的时候预测2006年5月到2007年4月这个年度,预测地区是河间、固安、礼县、来源一带,文安地震是在河间和固安之间,文安距河间60公里,距固安63公里。我们预测是5.5级,因此这个地震我们事先应该是有所预测。

  主持人:已经在咱们的掌握之中了。

  黄相宁:第二,吉林省辽远市一个特别专注搞地震预测的同志,叫曲贵元,在2006年3月18日给天灾预测委员会提供预测意见,他说2006年河北省任意县到河间,任意县在邢台一面,河间在文安那边,报5.9,还都是差不多的。

  第三个是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李军芝预测的。他们发布预测时间是2006年3月28日,预测的时段是2006年3月28日到2007年3月28这个期间。预测的震中位置是北纬38.6度,东经118.4度,都是正负两度的范围。根据这个范围,文安地震发生范围的西边沿,报的地震是6正负0.5。

  还有一个是北京9803信箱,这个信箱是北京地震局信息所的信箱,叫徐郝民的同志,2005年4月14日就提出来,提出2006年通县、山河、宝坻有大于6级的地震,保底离文安117公里,中国地震局的各个现在单位对这次地震都没有做出年度预测。年度预测的的确确我们国家还是有人做出这方面的预测。临震预测上,这次比较特殊,就不详细谈了,基本上没有做出来。这就是预测的区域图,四个方面预测的情况,都在这儿,黄颜色的是我们预测的,棕色的条带是曲贵元预测的。

  主持人:基本上都包括了文安这个地区。

  黄相宁:地震局没有这个区域。

 

耿庆国:海城地震预测成功轰动世界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目前地震预测我国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在今天来看和国际上的地震预测水平来比,我们国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耿庆国:地震预报正在探索当中,还是一个科学难题。但是我们中国由于在周恩来总 理生前,邢台地震后,他亲自抓,做了很多指示到现场,总理号召我们搞地震预报。所以,周总理也提出非常好的方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在这样一个方针的鼓舞下面,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报应该说在1975年取得海城地震预测预防的成功轰动了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承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次7级地震预测一个很好的例子。1976年云南的地震和四川松川平武地震也做过预测和预防。

  黄相宁:90年亚运会小汤山发生一个4级地震,这个地震我们北京市地震办公室群策群防系统就做了非常好的预测,然后把这种意见报给了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又报给了国务院,国务院就通知了这个组委会。因此,这次地震在开幕之前5小时发生的。发生之后由于事先有预测,也有预报,这样没有影响开幕式的正常进行。1990年我们曾经非常成功地预报了北京市发生的一个四级有感地震。我觉得现在预报水平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领先到什么程度呢?我打个比喻,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了博士后的阶段,地震预报是可带的。日本人还是在初中阶段,他们就没有从来做过一次地震预测、预报。我见过一个日本专家,他们告诉我,日本主要是研究,现在还不预报。美国跟日本水平差不多,也是不搞预报,而且他们最后的结论是,地震的短临预报在当今是没法实现的,因此在他们国家取消了对地震预报的资助,不搞这个工作了,这是日本和美国。

  而联邦俄罗斯在这方面要比他们先进,曾经对一些地震做过不同程度的预测、预报。所以,俄罗斯可能到了大学的水平,上大学。我是这么比喻,不一定合适。但是说明中国现在地震预报水平在世界上是大大领先的。但是我说的不是中国地震局,因为中国地震局是向美国、日本学习,美国、日本是不会预报地震的,因此我们向不会预报地震的国家学习,因此我们也就报不了地震。中国地震局已经正式向对外宣布,地震短临预报是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才能实现的任务,它跟我们的观点截然不同。我们认为地震的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不是不可做的,是可以做的。当然我们不是过关了,但是我们说有很多地震我们是可以事先预测出来的,而且采取预防措施,是这种观点。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主持人:听两位专家介绍,我们国家的预测水平还有体系应该是在国际上处于一个比较先进的地位。关于唐山大地震,也有说是唐山处于一个比较频繁的地震带,这个地震带的情况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地震带是怎样分布的?是不是一个非常频繁的?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地震带?

  耿庆国:因为全世界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另外一个地震带就是地中海到喜马拉雅地震带。中国是板内地震为主的,还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刚才黄先生谈到亚运会的预测,我想说明一下,1990年9月22日上午11点02分,在昌平小汤山附近震了4.0级地震。

  主持人:四级的地震咱们的感觉怎么样?

  耿庆国:如果真达到4级了,屋里的人能够仓皇地跑到室外,睡着的人能够醒来,这两个力度有,就能达到4级地震。1990年亚运会临门一脚怎么踢的呢?由国家地震局预报中心的台站这些同志和北京市地震办公室各个区县地办搞一个专群结合的会商会。方局长亲自到会听会,还有新华社高级记者也去了。去了之后,方局长看到与会专群结合的第一线同志的资料,他很有感受,他说实践第一,这些同志都是实践第一,不像大学里云山雾罩,他就向国务院打了报告。果然在亚运会期间,在亚运村附近有4级地震,果然真的发生了地震。

  张敏厚同志也有他的贡献,因为他是研究磁暴组合的,他特别根据磁暴组合,讲到9月25日亚运会期间亚运村那个地方有一个5级左右的地震,跟我讲了之后,因为我是国家地震分析中心和北京地震办联络员,有我这个责任,就向方局长汇报,把临门一脚地了一下。如果作为科研工作,你要认真受理,不能置之不理,因为置之不理就被压下去了,认真受理,有可能把这个情况往前推一下。和唐山地震相比我是这样一种感慨。

  黄相宁:当前我们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巨灾的发生时段,像印尼的9级地震和海啸,像巴基斯坦的7.8级地震,又像今年印尼的6.4级的地震。去年美国的飓风和水灾,我们国家的水灾,这些都反应地震各个圈层现在进入了一个很不稳定的状态,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都不稳定。像生物圈里出现了“非典”和“禽流感”这些问题。因此,在我们当今各个国家要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都不得不考虑怎么来减轻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损失,否则会对我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害。而这里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搞好各种灾害的预测,之后在预测的基础上才能搞好预防。

  耿庆国:对地震预报更有信心

  主持人:最后我们做回到唐山大地震上。从专家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唐山大地震对您的工作上有哪些帮助?对今天最大的启示是什么?两位专家简短地对唐山大地震做一个总结。

  耿庆国:通过唐山大地震,我们最后临门一脚功亏一篑,临震预报没有做出来,这样使唐山人民蒙受很大的损失。这是地震工作者毕生的遗憾。但是通过唐山大地震,我反而对地震预报更有信心了,因为我们震前告急的时候,没有小震闹我们提前半个月是告急的,是根据其他前兆做的判断。所以,这方面还是更有信心。

  确实很好地回到周总理生前的方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按照这个方针做,地震预报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黄相宁:我觉得地震预报是可行的,主要是应该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地震工作方针来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提出来的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技术途径,它提出里要把地震地质和地力测量结合起来,如果走这条路,这是一条可以实现地震预报的技术途径。通过我们几十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李四光所提出来的这条技术途径是可行的。另外加上“双百方针”和其它方面有独到见解、独到经验的人都能够加入进来,那我们的国家地震预测的工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就提一个建议,在国家支持中国地震局工作的同时,能够支持我们国内在地震预测上确实有见识的一些人的工作。因为地震预测实际上是一个观测科学阶段,它需要大量的经验和数据,而这些目前只有在经过了几次地震活动高潮期的人才具备这种条件,而这些人的岁数现在也都六七十了,因此得不到国家任何支持。我觉得国家是不是可以考虑对这一些人给予实质的支持,帮助他们来开展地震预测的研究,这对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测是绝对有好处的。

  主持人:经过两位专家的讲解,我是长了不少地震知识,我相信广的网友也通过这次访谈,能够对唐山大地震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感谢两位专家来到新浪网,参与我们这次嘉宾访谈。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

 


Copyrigh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3: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宾简介:

耿庆国研究员简历:


耿庆国,1941年1月生,北京市人,满族。

1965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毕业,分配到地质部物探研究所。
1968年1月任地质部物探所地震预报室技术负责人和北京管庄地震前兆预测台站首任台长。
1970—1979年在北京市地震队工作。
1980—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从事地震预报应用研究。
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行政管理与减灾全球计划项目科学顾问。

黄相宁

  1937年3月18日生于四川重庆。

  1959年7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同年分配到地质部,从事石油地质普查、勘探与综合研究。

  1966年6月调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从事地震科研工作。

  现任联合国全球计划项目顾问。在中国协调办公室领导支持下,在菲律宾建立了10个压磁地应力台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20:56 , Processed in 0.31602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