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02|回复: 4

候风地动仪的底座设计的就是蛤蟆,事实证明它们对地震是最敏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4 16: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仪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城(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见上图)。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地动仪的原理: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滚动。又如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
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



看来现在的专家水平比几千年的古人还是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022net.com/2008/4-15/43165225257115.html

人民网·天津视窗—新闻中心

地震速报缩为10分钟 中国地震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2008-4-15 10:03:35
  简要内容:“我们再也不需要用美国资料研究我国本土强震的衰减规律了。这项历时数年、耗资22.8亿元,我国最大的防震减灾科学工程日前在京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再也不需要用美国资料研究我国本土强震的衰减规律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鑫连研究员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项历时数年、耗资22.8亿元,我国最大的防震减灾科学工程日前在京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2004年6月开始实施。项目包括6个部分(即“三大台网”和“三个系统”),分别是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国数字测震台网、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原来我国地震台网监测的空白地区,同时增加了密度,全面数字化、网络化的共享平台有能力为我国科学家提供本土地震详实的研究数据。

  据介绍,项目设计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地震数据实时共享,围绕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及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中国防震减灾能力。项目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我国地震台站的密度,优化了网点布局,提升了我国地震监测能力,我国前兆、测震、强震台站的密度分别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4个、0.88个、1.2个,监测设备数字化率达到95%%,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地震监测的震级下限从4.5级改善到2.5级。

  据了解,项目建设中专业地震监测设备绝大多数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应用软件中也有74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记者刘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4 17: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讽刺 “耗资22.8亿元” 都干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4 17: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4 17: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04:56 , Processed in 0.1831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