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655|回复: 6

[【政法哲学类原创】] 侠客岛的学术胡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5 1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重拾金庸小说,看到精彩之处不仅拍案大呼叫绝,妻儿诧异:看了无数遍的小说还这样激动,整个一个“神经”。《侠客行》看到最后,我忽然无语,细细品味如下的两段文字:

龙岛主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原来这许许多多注释文字,每一句都在故意导人误入歧途。可是参研图谱之人,又有那一个肯不去钻研注解?”石破天奇道:“岛主你说那许多字都是没用的?”龙岛主道:“非但无用,而且大大有害。倘若没有这些注解,我二人的无数心血,又何至尽数虚耗,数十年苦苦思索,多少总该有些进益吧。”

木岛主喟然道:“原来这篇‘太玄经’也不是真的蝌蚪文,只不过……只不过是一些经脉穴道的线路方位而已。唉,四十年的光荫,四十年的光荫!”龙岛主道:“白首太玄经!兄弟,你的头发也真是雪白了!”木岛主向龙岛主头上瞧了一眼,“嘿”的一声。他虽不说话,三人心中无不明白,他意思是说:“你的头发何尝不白?”


从学术的角度龙木两位岛主,揽天下之武术精华,耗尽一生只为一窥武学精义。然而,到头来却在一介白丁面前一生太息。宇宙浩瀚,经义无边,在茫茫的学问之中究竟哪个是真义,哪个是徒劳。从龙木岛主的故事,再到华山脚下的论剑,忽然觉得人类的渺小与无奈。万人崇敬的武林至尊与捡拾地上失落小饼的乞丐,在不经意的验证中实现了正反。谁才是武林高手?华山脚下的论剑者?龙木岛主?石破天?东邪西毒们?还是那湮没不闻的九阳九阴真经?

武林至尊与武林学问是两码事儿。至尊可以杀人如草芥,令人匍匐于前;而学问却不必唯至尊是瞻,“小杂种”也可误打误撞入门径。因学问本是自然的存在,但捡拾者的喜好不同,造就了学问的高低。一群衣食无忧的人发现了黄金,然后在这华丽的物件上不断推陈出新,研究出黄金与粮食的比价;但在一次饥荒的遭遇中,黄金比价的理论忽然失去了意义,于是乎腰缠万贯的富豪向一张肮脏不堪的玉米饼弯下了腰。

回到学问上来,如今的学问形成了系统化,甚至生产线一条龙。从教授的教授的教授开始,系统的磨具已经铸成,而学问的体系因此而不可动摇。门生们,门生的门生们互相吹捧,却不知道他们教授的教授的教授可能就是当年的裘千丈。当学问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时,学问便失去了他本来的含义,学问本身也便不再重要。所以,即使有千万个石破天,也只能是千万个乞丐身份而已。

而即使教授的教授的教授不是裘千丈,而是王重阳,那个顽劣不堪的不屑小徒杨过,不也武与德兼备,成就大侠风范?教授以学问的语言发声,规范、标准、底蕴深厚,所以教授的文章一定是引经据典,成文成体;而屑小以方言发声,南腔北调,随意、邋遢、不修边幅。教授易于辨认,收集全国的学报和著作,从中选两本认真研读一下,便可知学问的体例。而这种体例便成为纵横天下的最基本的功夫。

前些日想在某领域做做“研究”,花费了不少金钱和精力检索收集了“相当的”多的资料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前期的总结,结果大失所望。国内部分的著作和文章大多好似除了排版或前后顺序的不同之外,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是著作也是对国外研究的翻译或比较。而这些比较和翻译在外文原文都是有的。真不知道如何来总结国内的研究状况,是说研究过呢?还是介绍过呢?如果说没有研究过,那么多大家的著述算什么呢?

细细品读了几篇外文的相关文章和著述,感慨为什么老外的学者做学问能做到细致到探讨个例探讨,且不修边幅,令人从细微的论理中体会问题的本身。而我们的学者们冒似权威样子的文章却千篇一律,唯恐过雷池一步?真不敢想象那些在国外ssci无数的“学者”如果在国内,那稿子如何发表,说不定也会是不入流的垃圾。经常想,探究某问题时候,为什么不谈问题本身,而却绕出长城,转战西北,形成洋洋洒洒之式?是为了篇幅?

学问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在于行文的模式,还是问题的说理或反驳?很少看到国内文章以说理或反驳的形式出现的,偶尔有的便出现了“泼粪”事件,然后和谐了。如果学问都个说个,那么,学问能有多少个门径可探求呢。学者就同样的问题发出无数的同样或类似的著作文章除了对于职称和地位的支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真是如此,那与龙木岛主相比,也差距何止千万光年呢?

前几天看了我尊敬的某某老师点评的“。。。学向何处去?”的文章,心中不禁感慨,为什么呢?。。。。,难道。。学真的转进了胡同吗?给泥腿子一些展示的空间,将不入流的野菜端上桌面,没准发现散发泥土气息的菜原来是那么的清香,好吃的味觉原来很多,鲍鱼和野菜的本质在物理学中原来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地方,是人为造成的而已。有了野菜吃,鲍鱼的味道才会有更多的比较而更加有价值回味。否则,吃腻了的,但又不得不吃是非常无趣的事情。

从金庸小说,联想到学术上的窘境,想提起的问题是:为什么学问不换个方式作呢?囿于模式、功利很可能将学术引入死胡同。学问的注释是做学问者对学问的理解,归根到底是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如果由此而推断出这个注释为权威,则从此在此学问的方向上的歧见便会前少和消失,从此不再有学问了。每个人都有对问题的看法,从而每个人都有做学问的潜质。所以,无定式的儿童可以发现“皇帝的新装”,而受种种定式约束的人则视而不见。学术上姻亲从横向上和纵向上客观地形成了圈子体系,而这种体系则成为了学术的羁绊,而这种羁绊是无数彷徨于门前的石破天们无法实现一窥蝌蚪的机会,而教授也无法实现一声太息后终于闻道的喜悦。

想到哪写到哪,没有逻辑,没有构思,可能有感于做学问的困惑,发表文章的艰辛,在看到这一章节时的忽然所感。有感到可能有些同行会感到不快,但删除未免虚伪,就当借园地一吐牢骚吧。

该上课去了,不能误了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0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良思颇多。
我说几句题外话,其实,获得真义,也不过是很狭隘的,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思维终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类整个文明随风而逝,也不是天方夜谭。
说到老外的学问,客观的说这个话题,谈论的很久了,也是常被中国人提起的。不光是学术界,工业界也常念叨,老外的东西,质量上还真过硬。呵呵,我又要开始闲扯了。我觉得这和西方文化的一些细微特征有莫大关系。国人常以为,西方人以科学为重,讲究客观实际,偶而还笑谈德国人的尊重规则观念很强。但从西方文学看,其实西方文化是很注重对人的分析的。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小说。对比东西方宗教文化,以《最后的晚餐》为例,在宗教中,有很多体现人性的东西,并处于非常明显的地位。我想说的就是,西方文化其实也注重人学,但他们的人学是针对单个的人,我们的文化中的人学,更多的是讲群体中处世之道。西方的科学家以及一般的研究人员,在对科学整体的把握上,较为深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能做出那些很美的创新;并且常让我们自叹不如的是,人家其实也只是在一个小问题上理解的更深入。这种理解能力我倾向于理解为对人的心理结构把握的较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科学工作者不但业务良好,还非常的有个性色彩,并且轻松的将个性代入研究中去,屡屡创造美丽科学发现,发明。
说着说着,感觉自己说乱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18: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从武功图谱的注释,讲到国内学术界的窘境,忧患意识和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啊~
另外补充一下:武功图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前人的一种注释,图像和文字都是人类发明的,用来表达的工具而已,只是图像所包含的信息比文字多了一些罢了。正象楼主所说,宇宙浩瀚,经义无边,人类几千年以来的发现,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是,它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
是继承还是抛弃?当然是继承!文中也是这个意思,人的一生经历何其有限,眼前的世界又纷繁复绕,伟大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现在又回到“中国的学问和老外的学问之间的差距”这个问题上来了,中国学问和老外学问其实都是人类的学问,站在地球的角度上来讲,其实两者无所谓差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说文字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那么人类如果只有1个文字来表示世界,那么,无疑这个字就是真理。目前汉字总共有20959个,而英语单词则多达上百万,所以说,汉字的文章更接近真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20: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破天、石中玉也是蛮多的
不过
侠客岛上的赏善罚恶令很恐怖,乃至观光还要走指定“观光游览线”
不过
这年头看看老贝同学的五行六合掌,谢同学的碧针清掌也是蛮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4-26 2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最要反思的是,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中国论文产量估计是世界第一,成果不知排在什么地方。

根本问题不是在于什么误解,而是体制,体制问题又源于思想。

怎么改变呢?

本人不知道,知道也没有用,因为本人无任何的权利,甚至公民权也没有使用过,可能公民权本来也基本没有。



难不成兄台被剥夺了公民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oto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4-26 20: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学问,和现代学问,天差地别

何处此言???有何论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几位的关注,其实这不是一个思考,是一个我在结尾时说的牢骚而已,更确切些是小说中的结局引起的片刻的情绪。我忽然想到的问题是,当人们将思路系统化之后(当然,任何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但这种逻辑并不能排除小说中出现的偶然情节。)有时这种系统化又可能成为局限人们思维的原因。所以,龙木岛主仍然是武林至尊,但他们还是有不明白的时候,因为他们太追求正统的研究方式,而正统的方法恰恰将他们带入了死胡同;相反不识字的石破天却鬼使神差地窥得了武学门径。

我联系到国外做学问的方式,没有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之上,仅仅是情绪的片刻发作而已。但是,我看到的(没准鼠目寸光,没看到全貌)是上面写出来的情况。我的感觉最大的不同是罗列与推理的不同。当然我看到的是法学之内非常局限的范围内的东西,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我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就是法学来说,以对学问的造诣来说也是无发言权的。

当然就真义来说,从历史的纵向来看,很多是阶段性的。后面经常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能推翻的前面的。很可能,当我们信以为真地以为发现了Truth,某一天会忽然发现,原来我们走向了Truth的反面而已。但就局部阶段来说,小说中的结局我认为是有启发意义的。否则,就会走入不可知论中了。

千万别给我带爱国、思考良多等帽子,我还没有资格谈到这个高度,还是那句话,一点牢骚,找个地方发泄一下。在园地这个地方,有的是我非常尊重的长者,我的这点牢骚,就算在此撒一下野而已。总的来说,我尊重治学严谨的学者,我说的“教授”们,没有撒野的意思,决不是对教授们的不敬,是指知识系统化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主要从一个帖子关于某某名牌大学教授对某某某大学教师的近乎傲慢的直观反映。

从做学问的方式来说,其根本原因不是教授们的,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这种客观原因造成教授们无法推理下去。所以,我不是在对教授们指责,而对现状的一种担忧。但是,近亲联姻的情况确实局部存在,例如考博士内定。。。。门生与教授,学长与师兄弟等等,这对于探讨学问确实不利。

也许是联系得太离谱了,这与最近的一点郁闷有关,找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说说话,唠叨唠叨,心情渐渐静下来,精神胜利了,身体也就健康了,在别人看来我还是好人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9:38 , Processed in 0.14396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