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做各类阅读题目时,经常会听到“若遇到生词等答案不明确的情况,都可以从上下文去找线索、找答案”的说法,而1998年的考研考题中也第一次出现了这种答题新思维。此后每一年都有类似的题型出现。而这种出题思路在2005年的考研英语阅读试题中更加集中地表现出来。据此分析,此类题型在2006年乃至今后几年的考研试题中都会广泛出现。因此,笔者根据历年试题中出现的类似情况总结出了一种独特的应试技巧,即“利用文章中的上下文关系答题法”。
我们先来看看1998年第一次出现在考研英语阅读文章中的这道题目:
1998年第3篇文章第3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Environmentalists were blamed for antiscience in an essay.
B.Politician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labeling of antiscience.
C.The “more enlightened” tend to tag others as antiscience.
D.Tagging environmentalists as “antis-cience” is justifiable.
这道题是当年考研阅读中一道典型的难题。根据文章,我们可以迅速将BCD三个选项排除。而对于A选项我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A选项的出处在文章第六段最后一句话“But surely that does not mean environmentalists concerned about uncontrolled industrial growth are antiscience, as an essay in US News & World Report last May seemed to suggest.”(但肯定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关注不加控制的工业增长的环境保护学家们是反科学的,正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在去年五月份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字对字的翻译过后,我们仍然不能确定这本杂志去年五月份的文章到底是认为环境保护学家们是科学的还是反科学的。接下去读第七段第一句话即可得到答案“The environmentalists, inevitably, respond to such critics.(不可避免的是环境保护者们回应了这种批评。)”“such”一词是关键,从语法上讲,它是特指上文中所提到的批评。毫无疑问这是指上段中杂志对于环境保护者的评论。所以可以推出杂志中文章批评的是“环境保护者们是反科学的”。因此可以肯定答案A是正确的。
这类题型自1998年后不断出现,而其在2005年的大量涌现则说明了考研命题专家们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已经确定了今后出题的方向,会着重考查考生对英语文章宏观结构的驾驭能力。从这个结论我们很容易推测出从2006年起的阅读考题的难点也许会转移——有些题目如果直接从题干指向的文章出处去寻找,可能找不到解题所需要的信息,而真正有用的信息需要从上下文的关系中去寻找。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2005年考到的几道较为集中而典型的“利用上下文答题”思路而出的试题,以熟悉题型和答题方法:
例1:2005年第1篇第3题
Female capuchin monkeys were chosen for the research most probably because they are __________.
A. more inclined to weigh what they get
B. attentive to researchers' instructions
C. nice in both appearance and temperament
D. more generous than their male companions
这道题的问题为:雌性的僧帽猴之所以被选为研究的对象最可能是因为什么?题干关键词是“research”。根据题干所指示的方向,应该返回到原文第三段寻找答案,因为只有第三段讲述了研究员Brosnan博士和Waal博士对僧帽猴的研究。但是纵观整个第三段,作者仅仅讲述了上述两位博士训练僧帽猴用石块换黄瓜片的过程。因此只是单纯地从第三段找答案是不会有结果的。这时,考生往往会感觉还没有看懂第三段,所以反复阅读。殊不知,这道题实际上考到了第二段和第三段两段话的内容,一石二鸟。解题时需要将两个自然段结合起来考虑方能得出正确答案。考生要注意第三段的第一句话“Such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m perfect candidates for Dr. Brosnan's and Dr. de Waal's study.”这句话说:(僧帽猴)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成为两位博士研究的最理想对象。题干的问题实际上是重述了这句话。这句话的功能是典型的承上启下。关键是指代词“such”,从语法上讲,它的含义是僧帽猴的这种特性在前文中提到过。它提示我们要从前文中寻找僧帽猴的这种特性,因为找到了这种特性无疑就找到了该问题的答案。回到文章的第二段,我们发现了整个第二段都在介绍僧帽猴的各种特性,而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最为关键,即“Above all, like their female human counterparts, they tend to pay much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詆oods and services?than males.”注意“above all”(意为:最重要)这个词组的含义是,在所有僧帽猴的特性中,以雌性僧帽猴非常注重物品和服务的这种特性最为重要。于是我们将第二和第三段合起来看,就可以很轻松得出答案是A。
2005年的考研阅读给考生的感觉是题目不好做,有些题目在文章中找不到明确的出处。这种感觉是与考研阅读在把握文章的宏观结构方面对考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分不开的。对此,考生要牢记,在看文章时一定要胸中有丘壑,瞻前顾后,从下文中理解上文,或从上文中理解下文,把握文章的宏观整体结构。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2:2005年第3篇文章第2题
By referring to the limbic system, the author intends to show _________.
A. its function in our dreams
B. the mechanism of REM sleep
C. the relation of dreams to emotions
D.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prefrontal cortex
这道题通过关键词“limbic system”,很容易返回原文第二段。但是和例1的情况一样,我们在第二段根本找不到四个选项的出处。实际上,这道题的命题思路和例1如出一辙,明着看是考第二段,实际上考的是第三段。第三段首句是“The link between dreams and emotions show up among the patients in Cartwright's clinic.”意思是:梦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在Cartwright诊所的病患者中得到了体现。关键是“The link”中的定冠词“The”,从语法上来讲,它的含义是特指前文中出现这种联系“link”,而以此为线索,我们再次审视第二段发现,“limbic system”被文章定义为“the 'emotional brain'”,即大脑的情感区域,“prefrontal cortex”被文章定义为“the center of intellect and reasoning”,即大脑的智力和逻辑区域。将第二段和第三段联系起来理解,很显然,第三段第一句中的“The link between dreams and emotions”其实就是指上述大脑的两个反射区,即“limbic system”和“prefrontal cortex”之间的联系,所以作者提到“limbic system”的原因就是作者想通过它来说明梦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因此C为正确答案。
掌握了这种思路,无疑可以为我们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保证了答题的准确性。我们再来看一个从上文中就能精确把握下文中特定概念与含义的例子:
例3:2005年第3篇文章第5题
Cartwright seems to suggest that _________.
A. waking up in time is essential to the ridding of bad dreams
B. visualizing bad dreams helps bring them under control
C. dreams should be left to their natural progression
D. dreaming may not entirely belong to the unconscious
这道题根据关键词“suggest”返回到原文最后四段。但整个第四段都是在讲人如何能够逐步控制自己的梦。由此好像四个答案皆不准确。但是,请注意第四段的第一句话“And this process need not be left to the unconscious.”这又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判断。通过“this process”呼应上文讲述的对于梦的过程的解释,同时引出本段对于梦的过程的性质阐述。意为:做梦的过程并不一定是无意识的行为。从而引出对于梦的有意识控制的性质讨论。如果考生认识到这句话就是第四段的主题句,那么这道题就是在通过“suggest”在考查考生对于作者观点的把握,因此答案无疑就是D了,因为它复述的就是作者在第四段主题句中提出的观点。
例4:2005年第2篇文章第3题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paralysis by analysis”?
A. Endless studies kill action.
B. Careful investigation reveals truth.
C. Prudent planning hinders progress.
D. Extensive research helps decision-making.
俚语“paralysis by analysis”是在文章第四段最后突然出现的。考生若想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去推测这个俚语的含义会比较困难,因为作者本人认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短语的意思,然后用它去讽刺社会现象。简单地说,仅凭第四段的内容很难推断该俚语的意思。事实上,第三段的总结中就已经说明了该俚语的含义。第三段的第三句话对第四段中的社会现象已经有过一个提前的说明“This is a dangerous game: by the time 100 percent of the evidence is in, it may be too late.”意为:这(这种现实)是非常危险的游戏,到证据有100%把握的时候,可能会太晚了。作者在第四段再次重提这种现实,改用俚语结尾,无疑是再次重申了第三段已经交待过的这种担忧。所以使用俚语是第三段末句的改写,正确答案自然就是A。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相信考生们对于此类要从全局出发的题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大家可以再根据真题熟悉一下阅读文章的题型,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够帮助考生踢好考研英语阅读的临门一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