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48|回复: 1

[【学科前沿】]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14: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哈布兰特(G.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理论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以及进行离体培养以来,经过80多年的历程,才使这项技术趋于完善,趋于成熟。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而且培养的是脱离植物母体的培养物,因此也称离体培养和试管培养,根据外植体来源和培养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植株培养、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

  2.1 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把植物组织培养已普遍应用于作物育种,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二倍体植株,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经作为一种崭新的育种手段问世,并已开始育成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新品种。在单倍体育种方面,我国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1974年就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作物新品种--单育1号烟草品种。随后又育成了中花8号水稻和京花1号、京单92-2097小麦等面积栽培的作物新品种,还获得了多种作物的大量花培新品系。河南省在花培育种方面卓有成效,培育出了花培28、花配2321、峡麦1号、豫麦1号、豫麦37号、花9、花特早、豫麦60号等优良品种(系),已累计推广700多万亩,在全国名列前茅。

  (2)胚胎培养在植物种间杂交或远缘杂交中,杂交不孕给远缘杂交带来了许多困难。而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可以使胚正常发育并成功地培养出杂交后代,可以通过无性系繁殖获得数量较多、性状一致的群体,胚培养已在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远缘杂交中,可把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管内用异种花粉在胚珠上萌发受精,产生的杂种胚在试管中发育成完整植株,此法称为“试管受精”。用胚乳培养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为诱导形成三倍体植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三倍体加倍后可得到六倍体,可育成多倍体新品种。

  (3)细胞融合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部分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而获得体细胞杂种,从而创造新种或育成优良品种,这是组织培养应用最诱人的一个方面,目前已获得40余个种间、属间、甚至科间的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有些还进而分化成苗。目前,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经能从不杂交的植物中如番茄和马铃薯、烟草和龙葵、芥菜等获得属间杂种,但这些杂种尚无实际应用价值。随着原生质体融合、选择、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今后可望获得更多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经济作物体细胞杂种及新品种。

  (4)基因工程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目标基因切割下来并通过载体使外来基因整合进植物的基因组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项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将克服作物育种中的盲目性,而变成按人们的需要操纵作物的遗传变异,育成优良品种,目前这项研究刚刚起步,加上植物的遗传背景比原核生物更为复杂,因此,要用基因工程实现作物改良,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培养细胞突变体无论是愈伤组织培养还是细胞培养,培养细胞均处在不断分生状态,容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从而育成新品种。尤其对原来诱发突变较为困难、突变率较低的一些性状,用细胞培养进行诱发、筛选和鉴定时,处理细胞数远远多于处理个体数,因此一些突变率极低的性状有可能从中选择出来。例如植物抗病虫性、抗寒、耐盐、抗除草剂毒性、生理生化变异等的诱发,为进一步筛选和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目前,用这种方法已筛选到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突变体,有些已用于生产。

  2.2 在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上的应用

  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很多农用物都带有病毒,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如马铃薯、甘薯、草莓、大蒜等。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White早在1943年就发现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如果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再生的植株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病毒苗,再用脱毒苗进行繁殖,则种植的作物就不会或极少发生病毒。目前组织培养在甘蔗、菠萝、香蕉、草莓等主要经济作物上已成功应用。取用的外植体已不仅限茎尖,其他如侧芽、鳞片、叶片、球茎、根等都可以应用。

  由于组织培养法繁殖作物的突出特点是快速,因此,对一些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新、奇”作物品种的繁殖,意义更大。对于脱毒苗、新育成、新引进、稀缺育种、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同时可不受地区、气候的影响,比常规方法快数万倍到数百万倍的速度扩大繁殖,及时提供大量优质种薯和种苗。马铃薯茎类脱毒、无毒种苗和微型脱毒种薯已在马铃薯生产上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马铃薯的退化问题。目前,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等部分或大部分都用离体快繁提供苗木,试管苗已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并形成产业化。

  2.3 在植物有用产物上的应用

  利用组织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有可能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天然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及其他活性化合物。因此,近年来这一领域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许多产业部门纷纷投资进行研究。目前,大约已有20多种植物的培养组织中有效物质高于原植物,国际上已获得这方面专利100多项。近年来,用单细胞培养生产蛋白质,将给饲料和食品工业提供广阔的原料生产前途;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微生物以及人工不能合成的药物或有效成分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有些已投入工业化生产,预计今后将有更大发展。

  2.4 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上的应用
  
  农业生产是在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自然灾害和生物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已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物种在地球上消失或正在消失。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生物物种的绝迹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法低温保存种质,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土地,同时也便于种质资源的交换和转移,防止有害病虫的人为传播,给保存和抢救有用基因带来了希望。例如胡萝卜和烟草等植物的细胞悬浮物,在-20℃至-196℃的低温下贮藏数月,尚能恢复生长,再生成植株。

  2.5 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

  组织培养推动了植物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学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常规方法。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和纯合二倍体植株,是研究细胞遗传的极好材料。在细胞培养中很容易引起变异和染色体变化,从而可得到作物的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新类型,为研究染色工程开辟新途径。

  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为研究植物生理活动提供了一种极有力的手段。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曾在矿质营养、有机营养、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有益于了解植物的营养问题。用单细胞培养研究植物的光合代谢是非常理想的,近年来,光自养培养研究也是十分有效的。在细胞的生物合成研究中,细胞组织培养也极为有用,如查明了烟碱在烟草中的部位等。细胞培养为研究病理学提供了方便,如植株的抗病性就可以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鉴定,几天之内就可以得到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4: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且在医学、农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各个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生产潜力。作为生物技术有力手段的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组织培养在农林作物的脱毒快繁、突变诱发、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

  当前人类正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同时土地沙荒化、盐渍化也对人类造成威胁。我国是属于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除积极进行节用水,在农业上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之外,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快速繁殖固沙植物,筛选抗旱和抗盐的细胞突变体,以至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抗旱基因引入到禾谷类作物中,最终将会对干旱、半干旱及滩涂地区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影响。可喜的是,目前科学家们已做出积极努力,在渗透调节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总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农林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节所讲的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希望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以便为不久的将来应用生物技术在解决我国旱区的实际问题上,能有所启迪。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化与器官建

  (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是每个植物的本细胞或性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套遗传基因,因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细胞都可发育成一个与母体一样的植株。这个概念虽然在本世纪初已经提出,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实践上并没做到,经过几十年来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细胞的全能性不但在理论上完全被证实,而且为组织培养在实践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须经过几个步骤:
  成熟细胞→分生细胞→胚状体→完整植株。
  成熟细胞→愈伤组织→出根出芽→完整植株。

  脱分化也就是已经分化定型的细胞,经过诱导成为重新恢复了分裂能力(也就是成为分生状态)细胞的过程。

  不但植物体细胞可以表现全能性,花粉在培养条件下也可能进行脱分化,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植物细胞为什么表现出全能性呢?就要从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说起。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其代谢的分子基础基本是一样的,从微生物到人,遗传的信息是一致的。但动物与植物细胞区别还是很大的这差别主要地在于:

  第一,自养与异养的差别。高等绿色植物是自养的,对营养的要求较简单,因此培养基的成分大部分为无机物和少量简单有机物。而高等动物是需要多种复杂营养的异养生物,它们从复杂的来源中吸收、消化和同化其营养,并通过血液将养分输送到全身细胞和器官。

  第二,外界环境的差别。动物细胞直接所处的内部环境,以上对浓缩的形式来满足其营养要求。植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大,它中收养分是以稀释的状态。植物细胞束缚在纤维素壁内,内部液泡保持相当稳定的成分。植物细胞又以很大的能力维持着大的液泡、原生质与外界培养基进行物质交换。

  第三,胚胎得到养分的方式不同。动物的胚靠预先存在卵里的营养发育,靠胎座与母体联系,植物的胚获得营养方式相对地简单,胚存在于胚囊和胚株中,通过胚乳供应胚的养分,原胚与子叶通过其外表面吸收养分。所以植物细胞诱导成胚从外部取得营养容易,不象动物要通过血液。

  第四,器官发育的差别。动物很早就开始器官发育,这些器官有高度特化的功能,然后靠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脊髓、大脑、激素把各器官连成整体。并且动物器官的发育过程基本上只有一次,而高等植物重复地产生器官而且是无限的。植物器官的发育是在生长区通过活细胞的活动,如顶端分生组织不断产生叶、芽、花,在这些具有活细胞的部位,可取活细胞进行移植和培养。

  诱导细胞的脱分化,需要许多外界条件。任何一个分化的细胞都具有保持分生组织状态的潜势,不过它平常处于受抑制的状态,消除抑制作用就可以使细胞恢复分裂。在各种外界条件中,外源激素对脱分化起重要作用。有些植物的外植体仅需加入生长素(IAA"吲哚乙酸",NAA"萘乙酸",2,4-D)即可诱导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如菊苣;有的仅需加入加细胞激动素类,如大豆、萝卜;另一类需加生长素和细胞激动素类,如烟草髓、胡萝卜、马铃薯;还有一类不需加任何激素,如冠瘿组织,烟草肿瘤组织。

  (二)组织的分化与器官建成

  1、维管组织的分化

  早期研究发现(Wetmore,1955),丁香的芽可以诱导邻近的组织分化出维管束,后证明这是芽中IAA的作用。将一块含有14C-IAA和蔗糖的琼胶楔形物插入到愈伤组织切口中,14C-IAA表明蔗糖和IAA通过琼胶扩散到愈伤组织,从而在愈伤组织中造成这两种物质的梯度,在楔形物一颇有同感形成维管束的瘤状物,瘤状物含有一形成层带,一面形成韧皮部,一面形成木质部,与正常的维管束有类似的排列。增加IAA的浓度,导致木质部形成,增加蔗糖浓度则导致韧皮部形成。生长素水平恒定时,2%蔗糖则全部分化出木质部,4%蔗糖几乎全部分化出韧皮部,3%蔗糖则可以分化出二者。所以,生长素和蔗糖浓度决定愈伤组织中维管束的类型与数量。

  Rier和Beslow进一步报道,蔗糖不仅影响细胞的数目,而且影响其结构。低浓度蔗糖(0.5%)诱导出环纹和梯纹管胞,1.5-3.-5%蔗糖诱导出梯纹和网纹细胞。

  细胞分裂素类对促进木质部形成也有作用。它们使碳水化合物代谢趋向于五碳糖途径,促进木素前体苯丙烷的合成,不同的细胞分裂素作用不同。玉米素>激动素>6-BA(6-苄基腺嘌呤),NAA/激动素的比值为0.5/20时有木质部发生和根形成,而比值降为0.025/0.4时,只发生木质部而不发生根,赤霉素(GA)、乙烯、脱落酸对木质部发生有抑制作用。

  2、根和芽的分化

  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后,经过继代培养,可以在愈伤组织内部形成一类分生组织(meristemoid)即具有分生能较往年小细胞团,然后,再分化成不同的器官原基。有些情况下,外植体不经愈伤组织而直接诱导出芽、根。所以器官发生有两种方式,即直接和间接的。

  (1)外植体→器官发生(根、芽或胚状体)→再生植株。

  (2)外植体→愈伤组织→类分生组织→根、芽→再生植株。

  根是组织培养中易形成的器官,早在30年代,就看以胡萝卜培养物中根的形成,以后又在多种植物中看到,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可以诱导出根来:如棉花幼苗子叶、下胚轴切段、油菜叶片、叶柄、下胚轴等,多种植物愈伤组织也易生根。

  形成芽的培养基条件常有不同,有时芽与根可以同时在组织培养中形成,一般说,培养物中形成的芽如胡萝卜悬浮培养,油菜愈伤组织等。在组织培养中通过根、芽诱导再生植株方式有三种:一种在芽产生之后,于芽形成的基部长根而形成小植株,一种是在根上生长出芽来,另一种即在愈伤组织的不同部位分别形成芽和根,然后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株植物。

  除营养芽之外,在组织培养中有时也有花芽的形成,如烟草、花生等。也有变态器官的形成,如百合鳞片切块分化出的芽,形成小鳞茎,唐菖蒲茎端可诱导形成小球茎,马铃薯的茎切段可以形成块茎。

  植物激素的成分影响着器官建成, Skoog和Miller等所提出的生长素和激动素比例决定根和芽分化的观点,曾被大量的试验结果所证明。

  在很多禾谷类作物的组织培养中发现,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2,4-D)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当培养在除去生长素,或适当浓度的活性较低的生长素中时,就可以诱导芽的形成。Nitsch等用Linsmaier(LM)培养基附加10-5摩尔2,4-D培养水稻愈伤组织可以生根,一旦转入无生长素的培养基时就能产生芽。Rangan将小米愈伤组织从含生长素的培养基转移到无生长素的培养基,一个星期内就形成了芽。

  但在另一些例子中激素比例控制器官分化的问题则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苜蓿在有2,4-D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可以形成愈伤组织,转入不加以上两种激素的培养基中能分化,但分化的情况与原来的激素比例有关。如果愈伤组织是在高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比例的培养基中形成的,易于生根,而在高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的培养基中形成的,易于生根,而在高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的培养基中形成的愈伤组织,则易生芽。由此看来,分化与激素的关系同植物的遗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五个品种的烟草做实验,用相同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结果有的品种形成很多芽,有的形成很少芽,有的完全不生芽。

  培养基的物理因素和外界条件对器官建成有一定影响。固体培养基有利于诱导愈伤组织,而液体培养基有利于细胞和胚状体增殖。蓝光有利于芽的分化,而红光、远红光对芽分化有抑制作用,但促进根分化,紫光对生芽有刺激作用。石刁柏、虎耳草属、凤梨科植物分化前期需要低光强(1000勒克斯),后期要求高光强(3000-10000勒克斯),降低氧浓度促进胡萝卜愈伤组织芽的形成,增加氧浓度促进不定根形成。

  3、胚状体是指在组织培养吕从一个非合子细胞,通过合子胚相似的胚胎发生过程所形成的胚状结构。从胚状体可以形成完整的植株,这是植株细胞全能性的最强有力的一个证据。

  50年代末期,Steward等人从胡萝卜的韧皮部用液体培养基通过游离细胞的分化,获得了胚状体。据统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具有胚状体分化能力的种子植物已达117种,分属43科,75属(见遗传学报5卷1期,1980年)。

  在植物组织组织培养中,诱导胚状体与诱导芽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点,一是数量多,二是速度快,三是成苗率高。由于胚状体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育种工作及园艺工作中,可用胚状体作为特定的优良基因型个体的无性繁殖手段,同时在研究胚胎发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培养基的激素成分和氮源影响胚状体的发生。有的植物可在无激素培养基上诱导出胚状体,如烟草、曼陀萝、水稻、小麦花药培养;有的植物需要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一定比例诱导胚状体,如油茶、酸枣、桃等。石龙芮下胚轴,石刁柏愈伤组织,还有一些植物先在有激素的培养基上,然后转入无激素培养诱导胚状体。有人证明培养基中还原态氮对胚状体有利,但我国使用的N5培养基硝酸盐含量高,也有很好的作用。水解酪蛋白或多种氨基酸对胚状体发生有促进效应。

  胚状体的发生还与外植体来源和年龄、培养的时间、植物的遗传型等因素有关。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一)增加遗传变异性,改良作物

  单倍体育种:通过花药培养,从小孢子获得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后获得正常二倍体植株,这是一条育种的新途径。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节约人力物力,较快地获得优良品种,目前已有四十多种植物获得了单倍体植株。我国在水稻、小麦、烟草、柏树、橡胶、辣椒等植物的单倍体育种的工作上,处于领先地位。

  胚培养、子房培养、胚珠培养:为了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可采用胚、子房、胚珠培养和试管受精等手段。最早成功的例子是两个栽培种亚麻的杂交胚发生败育,利有杂种胚培养克服了一些障碍,得到种子。现在在棉花、黄麻上也获得成功。从玉米的离体子房培养,经体外受粉可以得到种子。

  突变体的选择和应用:由于植物的单细胞培养成功,可以用这个方法诱发单细胞进行突变,通过筛选所需要的突变体,然后使细胞分化成植株,再通过有性世代使遗传性稳定下来,这是从细胞水平来改造植物的一种途径。除细胞外,愈伤组织、花药、原生质体都可诱发突变。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已选育出抗花叶病毒的甘蔗无性系,抗1-2%NaCl的野生烟草细胞株,抗除草剂的白三叶草细胞株等。

  体细胞杂七杂八交和遗传工程:自1960年以来用酶法获得大量有活力的植物原生质体,现已从四十多种植物的原生质体产生出再生植株。通过异种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即体细胞杂交)为植物育种工作开阔新的途径。原生质体融合的工作自1972年Carlson在两个烟草种间成功以来,现在除种内与种间能获得杂种植株外,在属间甚至不同科的植物间亦做了许多工作,如烟草与大豆、烟草与天仙子、矮牵牛与小花矮牵牛、番茄与矮牵牛等都得到了杂种植株。
 
 此外,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并以选择胞质链霉素抗性做手段以转移烟草的雄性不育性状,或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转移胞质的抗林可霉素因子都得到成功。

  原生质体没有胞壁,容易接受外来的引入物质。由于致癌农杆菌可以使多种植物形成肿瘤,以及已发现它所带的Ti质粒可以有效的插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所以一些研究者也设想能否以Ti质粒作为载体,与固氮基因重组后转入植物的细胞中,如能实现将固氮基因转到非豆科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中,则遗传工程在创新植物类型上的前景,无疑是非常广阔的。

  (二)繁殖植物

  组织培养中从一个单细胞,一块愈伤组织,一个芽(或其它器官)都可以获得无性系。无性系就是用植物体细胞繁殖所获得的后代。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为五个类型:

  原球茎:细胞或组织培养经原球茎途径分化成植株。大部分兰花属于这一类型,即兰花的各个部分的离体组织都能诱导形成原球茎,再经培养分化形成植株。

  器官发生型:即从细胞或愈伤组织培养通过不定芽形成植株,如烟草愈伤组织培养分化所得的植株。
  胚状体发生型:从细胞或愈伤组织通过胚状体途径,即由球形期、鱼雷期、心形期、子叶期经成熟胚发育成植株,如胡萝卜体细胞培养可通过胚状体途径形成植株。

  器官型:从离休珠茎、花芽、叶、鳞片等,亦即从离体的母体组织直接产生小植株,如贝母、百合等。

  无菌短枝扦插;选取已发育成熟的腋芽,连同短枝经表面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使其生根。腋芽可用生长激素处理促使其萌发。这一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一个植株。对保存珍贵的优良树种或花卉品种是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做到快速繁殖。1年中从一个芽得到103-106个芽,达到快速目的。现在在国内外已掀起"试管苗"热,许多花卉、林木、果树、蔬菜都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大规模的无性繁殖。国外在草莓、苹果、柑桔、兰花、石竹、铁线莲、杜鹃、月季、桉树等进行快速繁殖已达到商品化。我国近年来已获成功的有甘蔗、月季、菊花、无籽西瓜、栎树、山楂、猕猴桃、雪松等。

  通过组织培养可以进行无病毒植株的培育。病毒是植物的严重病害,病毒病的种类不下五百多种。受害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有:油菜、大蒜,果树有:柑桔、苹果、枣,花卉有:唐菖蒲、石竹、兰花等。防治无方,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病毒在植株上的分布是不均一的,老叶、老的组织和器官病毒含量高,幼嫩的未成熟组织和器官病毒含量较低,生长点几乎不含病毒或病毒较少。1952年法国Morel用生长点培养法获得无病毒植株成功,以后许多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在马铃薯、甘薯、大蒜、石竹、百合、兰花、草霉等植物上得到成功。如果采用0.1毫米以下的生长点,则培养时间长(1-1.5年),成活率低,故目前已多用0.1-0.5毫米大小生长点,结合热处理培育无病毒苗。在我国已获得马铃薯无病毒苗,并进行了推广种植,在广东省进行了柑桔无病毒苗的培育。

  (三)有用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

  组织培养除了在农业上的应用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另一个方面,即有用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有用化合物包括药物、橡胶、香精油、色素……等。这些化合物许多都是高等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有些化合物还不能大规模地人工合成,而靠植物产生这些化合物来源有限。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培养植物的某些器官或愈伤组织,并筛选出高产、高合成能力、生长快的细胞株系,以进行工业化生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次生代谢物的研究和组织培养方面,进行工作最多的是联邦德国和日本。用组织培养可以生产的化合物有强心苷、吲哚生物碱、黄连素、辅酶Q10等,现已选出高产的细胞系,大规模生产亦有成效。人参为我国名贵药材,现今因野生资源缺少,多用人工栽培,但人参生长慢,6年才有10克左右的人参根(干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可比天然生长速度提高上百倍左右。我国科学家罗士韦早在1963年就成功地培育了人参的组织,但此工作后被迫中断。近年来,南京药学院丁家宜利用组织培养生产出人参干粉。在组织培养中生长速度为0.5克o升-1o日-1(干重),比栽培人参0.004.5克o日-1o根-1约高100倍以上,并可在20天左右周期内有10-20升大瓶中进行小批量生产,每升得13.9克,其药用成分和药理活性与商品人参相似或更优,现已投入中试生产。这是我国第一个用组织培养进行药的工业化生产的例子(见南京药学院学报,2期,61-76页,1981年)。

  在这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是:(1)选出的细胞系中次生物质的产量是否高于起源植物;(2)继代培养后生物合成能力是否能保持;(3)生长是否快速;(4)成材一核算问题。

  (四)培养物质温贮藏和种质库的建立

  在液氮(-196℃)条件下,加入冷冻保护剂,可使组织培养物的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细胞、胚状体、试管苗、愈伤组织等的长期保存。据报导,冷冻保存的胡萝卜胚状体,在保存1年后仍有再生成植株的能力,有些国家已利用此方法建立了种质库,但我国在这方面仍是空白。

  在国际上一个新的动向是"人工种子"的试验。所谓"人工种子",是指以胚状体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它萌发长成幼苗。据美国遗传公司报道,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把芹菜,苜蓿,花椰菜的胚状体包装成人工种子,并得到较高的萌发率,这些人工种子已生产并投放市场。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地研制成水稻人工种子。可见,组织培养将在遗传育种、作物改良和改革作物栽培中获得更大的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5 08:47 , Processed in 0.18200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