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24|回复: 0

[【诗歌】] 也谈多丽丝.莱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18: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曾经因撰写种族问题而成为作家,然后是共产主义者,又是女权主义者,而后是一个神秘主义者。那么,现在呢?多丽丝·莱辛现在是谁呢?我依旧是原来的我,还是老样子。——多丽丝·莱辛
 
   
  
    我对莱辛毫无了解,仅仅最近诺奖的原因才听说,听说是个左翼,有点兴奋,于是到网络下他的作品,结果论坛要积分,没下载成功,只能看南周说说自己的感受了。开篇就看到上面莱辛的话,看完三篇报道,回头反观:她如此本真,虽没看过她的作品,仅凭这一点,我便敬佩。一个真实的异类,和国内的鸹噪标榜的异类毫不相关。“我依旧是原来的我,还是老样子”很吊评论者的胃口。生活不断变化,标签只是某一状态,人还是要返回到她自己。“我没想到我会获奖,因为他们告诉我,我永远不会得奖。我的意思是,这样你还会惦记获奖么?既然知道我不会得奖了,一年年过去,我也就死心了,而且生活中除了获奖还有更多的事情。”“他们可能觉得她太老了,现在就颁奖给她吧,否则她可能会死。”这就是现实,是真实,也是对荣誉的一点讽刺。

    想起萨特拒绝诺奖的解释(大意):关于荣誉,在于我的作品本身,在于那些读者。任何一个机构都不要通过一个奖来标榜,这是令人反感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不属于别人强加的标签,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强加。这种彻底的自由言论,虽然有其虚无性,但对荣誉倒是彻底的解构。有人说是萨特在标榜,我觉得那是他思想的现实延续:存在与虚无。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她的价值不在诺奖,她的价值在思想,在文学的生命力。在欧洲,“左翼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世界,文学是生命是人类的良心。没有哪一种职业,会有文学家的标签多,政治,文化,种族,性别,宗教等等,诸如此类。

   “她为了体验没有名气作家遭逢的出版困境”,化名简·萨默斯出过两本书,结果长期遭“出版她著作的英国出版商拒绝”,后来上市,“但反响一般,没什么评论,销路也不好。”
《南周》说“为了体验出版困境”,说直接点,觉得倒是莱辛在讽刺强势,讽刺倚名而食,而且敢于正视自己作品的“反响一般,销路不好”,这是需要勇气的,但更真实,听从的是“内心的召唤”,作品不好,利用名气带来的名利让她感到耻辱,“我依旧是我,还是老样子”,这就是本真,一种回归自我的原生态。

    反观现实,有多少倚名而食,仗名压人,倚老卖老者,太多了。一代新人的崛起总要长期处于老人名位的阴影下,甚至是阻挠下。我常蹭书店,看到季羡林之流晚年的流水帐就感觉不大自在。自然他早年的东方文化研究尤其是梵文研究很有造诣,但“国学大师”之名实在勉为其难,而近年的“琐忆”“杂记”“谈人生”“谈阅世”“谈写作”,寡淡咸水,看了多是老生常谈,也没什么新意,可出版社就好这口,名为上,销路为上,至于内容是不大讲究的,而消费盛行的社会,读者也是名为上,标榜品位为上,至于内容多是无暇顾及的。相比莱辛,未尝不是讽刺。
   
    最后,看到报上刊出的莱辛家照,简单普通,除了书柜,墙边,地板,柜顶都是一摞摞书,颇有些杂乱,莱辛衣着朴素,如街上普通老妇,目光自然。据虹影讲,许多名作家生活衣着看起来都很普通,对人也很自然随性,当然更多的是孤独。
在岁月里,不少人可能会激进过,愤青过,追求过,盲目过,反省过,分裂过...,如莱辛一般,真实是不需要标签的,标签不重要,“她不喜欢任何标签”,“她需要用红、黄、蓝、黑四个笔记把自己分裂的人格重新整合一下。经过苦苦挣扎,她终于从分裂状态走了出来。”她需要“金色笔记”,你我也需要“金色笔记”。


注:我的一篇报评,首发豆瓣南周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937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9 10:57 , Processed in 0.15329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