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119|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曲径通幽显真情————试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剧意识(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2 1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是一位思想较为复杂的古代作家之一。他在一生中写了许多无题诗,这些诗中充满悲剧意识,本文从他的个人生活、爱情悲剧、政治理想的破灭等方面来分析无题诗中的悲剧意识,让人们真正认识无题诗的深层涵义。
关键词:
无题组诗  悲剧  爱情  政治


             引言
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李商隐的诗大概算不上正声。但是,他就像《红楼梦》中的晴雯一样,虽然入不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却一直得到后人的偏爱,李商隐以他的无题诗出名。因为无题,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天地。从字面上看,无题诗多是爱情诗,写的哀婉缠绵,若即若离,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梅表姐临终,见到彼此有情却不能成眷属的觉新,以虚弱的手从枕头下抽出一条白绫,上面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每回电影放到这儿,银幕上的人和银幕下的人都泣不成声。由此可见李商隐无题诗对后世的影响。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应该指直接署名为《无题》的诗,而且应指广义的取篇中几个字为题目的诗篇,如《锦瑟》、《嫦娥》、《为有》等。对于“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来看,绝大部分是属于写艳情的而且写得最佳的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至今还令旷男怨女们读了落泪。但是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写自己的爱情悲剧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是有所指的,只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不便说出或不能说出而已。这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作者自身失意的际遇,在诗歌创作中融入自己身世的感受,融入自己对李唐王朝复杂的感情。作者的人生或许就是一出悲剧,“无题诗”正是这部悲剧的集中体现。无题诗以强烈的悲剧气氛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一、  李商隐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悲剧
我们要想对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剧意识有深刻的了解,要“知其所以然”,必须首先对李商隐个人身世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无题诗”中深藏的感情,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深入到李商隐心灵深处,寻找那鲜为人知的凄苦,充分认识到“无题诗”中的悲剧意识以及诗人用爱情这种形式表现悲剧的真正原因。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狱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河南省沁阳),从祖父起迁居郑州萦阳(河南省萦阳)。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他少有才名,十六岁时古文写作已崭露头角,十九岁那年文才得到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聘为幕僚。在令狐楚的指点下,李商隐很快成为骈文名家。三十五岁时,得中进士。就在这年冬天,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失去幕职,参加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并和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当时牛僧儒和李得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无视朋党之争,转依王茂元门下,牛党中人就骂他“背恩”、“无行”。此后牛党得势,李商隐一直受到排挤,在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目录生活,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四十六岁那年,终于怀着报国无门的悲愤,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商隐主要生活在晚唐文、武、宣三朝这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没落时期,特定的社会大环境是造成他生活悲剧的主要原因。他曾不无自豪地宣称“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而实际是“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妹文》),家境寒微,自少年时代起,就要“拥书贩春”,养家糊口,可惜时近黄昏,过不久就消失了!或许这就是当时的唐王朝,清醒的头脑让诗人痛苦不堪。
诗名很高,但政治上却一筹莫展,毫无建树,经济上更加潦倒穷愁,贫病交迫。少年得志,却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然而李商隐的人生理想仍脱离不了士大夫的传统模式,相信由仕进为宦而治天下是人生首要的责任,而且真心诚意地关心社会,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许多由个人真实情感而发的政治诗,实际上要比那些功利观念出发的诗人的作品更有激情。如大和九年甘露之变发生后,他曾写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来惋惜诛杀宦官的失败;在正直文人刘蕡去世时,也曾写了《哭》、《哭刘司户》、《哭刘司户二首》,一再叹息“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平时,他也常常在诗中借古讽今,抨击君主的荒唐误国(如《南朝》、《齐宫词》、《隋宫》),斥责藩镇割据(如《韩碑》、《随师东》、《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悯叹民不聊生(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但社会本身的衰败和个人潦倒的遭遇,又使他深感到失望与愤慨,因而在诗中发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那样借古人自况怀才不遇的感叹,而“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风雨》),则更有一种孤孑而衰飒的意味了。李商隐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着,他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痛苦地奋斗了一生。然而,时代没有给他机遇,这种入世精神和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悲伤,也正是复杂的思想使他的无题诗中处处洋溢着忧伤的气息。
正因为“义山身处唐之季世,国运衰颓,身世沉沦,蹉跎岁月,志业无成,于好景之不常感受特深”○2,生活中悲剧性的毁灭在诗人的心湖留下永久地震撼,并积淀在他的意识深层,和种种无常体验一起,加重了诗人的悲剧性气质。在特定的情境,这种感受便会喷礴而出,化为内涵厚重的诗什,无题诗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是一首首让人忧伤掉泪的爱情悲歌。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悲剧意识首先表现为美好爱情的毁灭,这类诗写得最佳的全是失意的爱情,佳人、好景殒落。“佳期不定春期赊,春物天阏兴咨嗟。愿得勾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殒年华”。(《赠勾芒神》)年华似水,青春跳丸,痴情的诗人期望韶华永驻,幻想给人间带来亮丽生命的春神勾芒,能迎娶萧杀的秋神青女,从而合时光之流凝固成房屋的刹那,百花永远亮丽,生命永远欢笑;诗人还幻想通过其它种种方法来永绝时光流逝的悲哀。然而诗中男女主人公最终总不能如愿以偿地获取幸福的生活,最多取得一点心灵的安慰,交织着他对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的心情。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牛李党争”最为剧烈的年代,他最早受到牛党令狐世家的赏识而考取进士,后来又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与相互倾轧的两党都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矛盾的关系导致他里外为难,得不到两党的信任,注定了终生仕途的坎坷,同时也加深了他善感多愁、抑郁寡欢的个性。我们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多情又容易动情的人,他时而在夜宴上与某个女子饮酒行令、频送秋波,享受那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暗通款曲,时而遇到某个爱才的女子像宓妃留枕给曹植那样送来令人怦然心动的信物;在感情上,他似乎也经常不能自禁的想念着某个不该爱的人,于是“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凄绝诗句,就在难以自拔的错爱之下一句句流露出来。谁说做为诗人的李商隐不也正是情志精纯、暗恨连绵之春蚕呢?
李商隐的无题诗,极多追忆过去、哀吟现境、期盼未来的爱情作品。这些作品中尤以追忆过去的欢会、悬想两地相思写得最为成功,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对所爱的酷烈相思。《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表现至死不渝的爱情,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悬想对方的生活场景、感情意趣,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这类诗篇多是根尘相接的产物,结果春蚕作茧、蜡炬成灰,用万缕情丝捆缚着自己,用千珠红泪销融自己。但有骨子里仍然透露出对生命、对感情的至死不渝的执着,如: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诗中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名句,表达会合难期之苦,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挚而深厚。女主人公似乎是单相思。虽然相思无望,然而追求却十分执着。正是这种纯情,这种痴情,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又如:《无题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枝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诗是抒写女主人公自伤不遇的身世。开头先写环境氛围的幽静,衬出长夜的孤寂;接着以楚王梦遇巫山神女和乐府《青溪小姑曲》的“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贼,抒写自己曾经有过幻想和追求,但到头来只好梦一场,依然独居;再写风波凶恶,菱枝柔弱,无力反抗,枝叶自有清香,却无月露润香;最后写即使如此,还要执着追求,意境深远开阔,措辞婉转沉痛,感情坚贞。
其他有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如: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在李商隐的笔下,即使是京城里的贵妇人也得不到幸福,如:《为有》里写到的“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对夫婿辜负春晨香衾温柔欢娱的怨恨之情之情油然而生。
对情感的幻灭,义山体验尤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香销梦断,丝尽泪干,情焰灰,终归灰灭。不至此,不知有情之皆幻也。”③李商隐执着地眷恋天地间的至纯至真的美,然而,无常流转,好景成空。李商隐在诗歌中反复咏叹美好事物的凋零衰落,展示了一幅幅桂摧兰折、香消玉殒的惨烈图景:“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枝叶香”,(《无题》)诗人对生命无常的迷惘、愤懑、无奈、怅惘,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别离爱恋的境界,或与所爱之人别离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极大的痛苦,人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 有所喜爱,但是无题诗中相爱的人偏偏要劳燕分飞。天伦和乐,情深意笃,却终不免父子东西、兄弟南北、鸳侣离折,甚至祸起不测,生离死别!对爱别离苦的咏叹,也是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木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渠何事亦离披?”如果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还在绝望中依约看到一线希望的话,那么“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其一)则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令人凄惋欲绝、悲痛不已。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无题诗无论是写相思,还是写相恋,都是苦涩的,都是一首首悲惨的歌,如肥皂泡,虽然绚丽奇目,但都是只开花不结果,“可望而不可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是一首首的让人忧伤掉泪的爱情悲歌。
三、  无题诗从侧面反映作者政治理想破灭的现实
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最佳的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自身失意的际遇,尤其对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的体验。而在诗歌创作中有可能带入自己身世的感受。在蓬山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难道没有他仕途遭折的感触吗?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它看着一般的爱情诗,在现实中作者仕进为宦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却割舍不了这份心愿,正如诗中可望而不可求的爱情一样虚无缥缈,作者不忍心看着大唐消失却又无可奈何,不愿说出却又不得不面对。正是这种无法言状的痛楚让作者采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矛盾的思想。
李商隐的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女人,妻子死后也没有续娶。他一生被卷在党争的漩涡里,追随过令狐楚,继而成为王茂元的女婿被认为背恩,遭到排挤。后来令狐楚的儿子当了宰相,李商隐想重随旧主而不可得,终抑郁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以美人香草寄托怀抱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性。况且用爱情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失意,站到另外一个角度去品味生活,这一点不是李商隐的独创,他之前有屈原等可作为榜样,他之后更是数不胜数,如:郭沫若《炉中煤》:“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④乍一看,完全是一首爱情诗,从副标题看,作者把心爱的祖国比作恋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这是一篇献给祖国的恋歌。李商隐也一样,由于特殊的身世,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他不便也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爱憎,入世不得,出世也不得,造成他心中的难堪、忧郁与痛苦,正如崔珏《哭李商隐》所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是别有寄托的,超出了一般的爱情诗,从而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每一首无题诗实际上是作者忧国思想的再现,他把晚唐比作自己的恋人,唐王朝正如诗中的情思可求而不可得,最终还是一步步走向灭亡,无题诗也寄托李商隐对唐王朝的忧虑。
在那样的时代,人们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那位少女,美丽早慧,勤于习艺,向往爱情,然而,却被深闭在幽闺之中,虚耗青春,无法掌握自身命运,脉脉春情,唯有泣向春风。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正是才士渴求入世心情的写照。世事无常,能否担荷重任,驰骋才情,个体丝毫不能自主。李商隐,如同那缺少惠风缺少雨露的芭蕉、丁香一样,几乎从来没有灿烂地绽放过。为了区区名宦,他不得不抛乡别井,碌碌风尘,“此生真远客,几别即衰翁”,(《寓目》)“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作》)“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阳楼》)“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蝉》)似断根的蓬草,迷途的大雁,流浪的木梗,飘摇的孤舟,在无常之流中,他不知要飘向何方,只是本能地直觉到离家乡越来越远,直觉到自己越来越有力地被抛入孤寂的深渊,无限落寞,亘古凄凉,只能依稀听到绝望的心在哀吟:“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终李商隐一生,他就像病居茂陵的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孤郎中》)啊,义山哪是以相如自比?他实在是欲为相如而不可得!这是一个李家宗室子孙在悲鸣“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⑤的李唐王朝。是真正地无奈了,少年时所期望的匡正国运的业绩,如今在哪里呢?义山有心,李唐王朝无力;蝉固高洁,争奈何青青一树碧无情!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诗人欲求脱离痛苦而不得,欲求长享欢乐而不得,欲求实现理想而不得,都会引起烦恼与痛苦,李商隐以悲剧性人生体验,对“求不得苦”感受尤深。像流莺、哀蝉、杜宇,他用凄惋的歌声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挚烈追求和追求幻灭的无限怅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理想的境界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及,他徒有一腔的追求、向往,却又难以追攀。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他采用情诗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即将走向深渊唐朝的留恋之情,当时的唐朝正如无题诗中的爱情,作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走向灭亡而无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来是空言去绝踪”,“来是空言”、“去也绝踪”,这几乎等于虚无!既然无声无息时来去匆匆,为何有要出现呢?这是多么残酷的虚无!同样的迷惘,更深的心痛!“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已飞过。”这是一种无奈,令人怅然之余不禁思绪无限。既让人觉得虚无缥缈,又透露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的期待,令人怅然难以自禁。
总之,李商隐是一个极富个性、富有才华的诗人,他不愧为晚唐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无题诗匠心独具,角度新颖,以爱情诗的形式,含蓄的表达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绝望,演绎出一出出爱情的悲剧,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他只是想通过他杜鹃般的歌喉,用泣血的歌吟,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刻反省,引起人们对生命、感性的深情眷恋。从李商隐创作的本身来看,他即使到了薪尽河干的地步,也仍然执着于幻灭中的追求,韧性的执着、不渝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使他的诗歌增添了悲怆之美、超逸之美。无题诗言近而诣远,从而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达到了曲径通幽的效果。
①文中所引诗歌来自《白话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会性1996版 管又清译注)和《全唐诗》(扬州诗局本)
②刘学锴、于恕诚先生《李商隐诗歌集解》第1945评,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刘学锴、于恕诚先生《李商隐诗歌集解》第1472页引朱鹤龄语
④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版,郁炳隆主编。
⑤《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2 1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的拼凑痕迹也很明显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5: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李的<锦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0 01: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熟悉国内的文学史研究,倒看不出此文是否有拼凑痕迹,呵呵。个人觉得此文的问题主要是论述过于大众化。

义山之无题诗,确实意味深长。
楼主文中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是有所指的,只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不便说出或不能说出而已。”
这句话有点意思,呵呵。无题诗一定是有所指的吗?或者,其所指一定可以用某一主题概括吗?在指与所指之间,之外,更可玩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0 15: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内容提要”、“关键词”等“论文格式要素”来看,楼主是把这个题目当作论文来写的。研究李商隐的论著可谓洋洋大观,不止于一些“集解”吧,为何在参考文献中看不到呢?另外,知人论诗是必要的,但作为论文而言,毕竟不同于百家讲坛的评书风格,似乎不必大段引用生平资料。我想,醉版“拼凑痕迹”的感受可能与此有关吧。
和前人鉴赏李诗的成果相比,楼主文章的新颖之处体现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2:07 , Processed in 0.11124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