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57|回复: 5

[【文史类原创】] 乡村是否离我们远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6 1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费孝通先生《中国绅士》一书主要是在剖析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本质特征,和他们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作用。阅读此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其“农村社区的社会腐蚀”一节。其实自己这些年来也一直在思考中国乡村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到底缘何而来,如何才能根本妥善解决。以前在读费老的《江村经济》时就为他对中国农村的把握深感佩服,他能在30年代就能提出发展乡村副业对于复兴农村的重要性,而且还有后来所谓的“苏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足显其思考之深入。

  宋元以后,中国的乡村社会在一般士人眼里代表者和谐,是国家的基础。“有才能和学问的人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集中在大城市,这有助于保持农村人口的较高素质。”士人们存有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科举制的开放性,绅士是地方的权威中心,这些都保持了一个农业社会的稳定。尽管后来由于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很长时期内我们却认为那是一个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压迫农民的黑暗社会。但平心而论,那是一个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社会结构,要不然怎么能维系那么长久的年代。但到了近代,随着强势西方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与冲击,这一局面慢慢发生改变。特别是近代城市的兴起和晚清的废科举、兴学堂,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崩溃。科举的废除使得读书人失去了晋身的机会,新学堂培养的已不再是面向农村的新知识人,天灾人祸战争和谋生的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不得不涌入城市。结果是乡村大量精英的流失,内外交困的中国乡村社会便愈发衰落,到了二三十年代已近崩溃的边缘,成为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一个永久缩影。

  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而对于知识分子个人来说,则是出现了费老所说的“背离者——不能回家的农村子弟”。新的学校、新的学制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其形成的知识系统是与乡村无关的。“向西方学习”,整个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从大学到中学乃至小学,学生们所接受的是那些从欧美、日本贩卖过来的另一套思想体系。中国社会亟待改进,人才奇缺,但社会上却存在着大量面临失业威胁的大学生。从农村出身求学的人,不愿也不能回乡,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他们所学习的现代知识只能是无效地悬在空中。结果是农村不断地送出他们的孩子,又不断地丧失了金钱和人才。“现在的教育体系不能成功地承担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功能,相反地,它吸尽富裕农家子弟,把他们带到城市,却又不教之以有用的职业”,这就是“社会腐蚀过程”。

  [由此说来,“农村社区的社会腐蚀”也就是农村逐渐凋弊没落的过程,缺少了人的关键因素,这也在所难免。不过这样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到了二三十年代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农村复兴运动,一些知识分子也深入农村,有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甚至重庆北碚也有卢作孚先生开创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但最终的结果是如梁漱溟所言,“号称乡村运动却乡村不动”。整个国家经济的不景气,仅有的社会精英又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城市,虽说有解决乡村问题的愿望,但不深入农村社会,不图根本的解决,也只能隔岸观火了。

  “农村社区的社会腐蚀”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流失,挽救的办法也必须从人才入手。虽然有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发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有学者大力提倡知识分子下乡,但宗教式的热情、一县之隅的实验终不能挽救整个中国农村。何况“知识分子下乡”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时的一个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在谈到知识分子下乡难的问题时说,乡村中缺乏容纳知识分子的职业,乡下也缺乏研究学问的设备,乡村中物质文化太低,不能满足知识分子生活程度上的需要,而最亲近的家庭宗族、亲戚朋友也都不希望他回乡,这些都是知识分子不肯下乡的原因。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即通过政府力量的推动——设立农政局来沟通知识分子与乡村社会。近日又看到一则材料,也是说这个问题:1933年国联的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考察后,给中国的乡村教育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其中之一便是从法律上、制度上来引导城市知识分子到乡村中去教学,一些办法类似于今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对口支援、支教。每想到那时的见解直到今日方才开始实施,总是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文章出自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8b3350100097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11: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乡村在远去,而是某些文化或者说传统正在消失——现代化并不是带给我们的都是好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14: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化不会消失,只是少见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16: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各领风骚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2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烦请楼主在原发处编辑帖子,添上些可以表明帖主权限的字句(如“转发于网上读书园地”)。俺才好加分。
版规所限,给您添麻烦了,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23: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woi55 版主你好:
  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在原帖处做了标注,请您注意审阅。
  请您多多支持新人!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12:58 , Processed in 0.37338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