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21|回复: 1

[【辩证轩】] (本)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6 07: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


郑敏燕、廖柏珊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统计指出,2004年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已达240万左右。因此,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人格发展。


一、贫困生的界定和构成

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其构成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1.第一种情况:相对固定人群
一是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使得生活更加拮据。
家庭收入不稳定者:(1)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只靠土地为生,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生活不稳定。(2)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3)家庭负担沉重者,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
2.第二种情况:非固定人群
家庭变故: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有的甚至夫妻两人同时下岗,断了经济来源,固定开支受到冲击,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
天灾人祸:由于不可抗力的灾难,使一些学生顿失所依,失去经济来源,自然加入贫困生行列。

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种种情况构成了高校贫困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要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
1.因家庭经济收入少,在校学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
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首先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或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
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在一些贫困学生看来,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于是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综上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产生的社会根源

1.社会经济的繁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的一代只喜欢享受,不喜欢磨难,部分贫困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是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2.“金钱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3.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
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4.学费的畸形高涨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至199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同期国内居民人均收入涨幅不足6%。2000年,全国高校收费大都达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仅为5854元,农村人均收入为2210元。无疑,高校收费的增幅与我国人均收入增幅不相称,无形中造成贫困生的比例快速攀升。
5.分配制度的改革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6.社会保障机制的落后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也造成了贫困生学业难以为继。农村的孩子祖祖辈辈背朝黄土面朝天,读书成了摆脱贫困跨出农门的唯一出路,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更加埋头苦读,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却是高校贫困生的构成主体。我国教育储蓄基金所覆盖的群面相对狭窄,很多的贫困家庭并不知晓这种基金的存在,并且基金所针对的又是有固定收入的小康家庭,农村的孩子根本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帮助。正是社会的福利和保障机制的滞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贫困生往往难以得到长期有效的帮助。
7.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以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的很少。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为贫困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也影响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因为不健康甚至是扭曲的心态无法筑就一个健康的人格。青少年在求学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型的时期,不健康的心态和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其人格发展。因此,在强调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如何对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构建平等家园,强化育人环境——学校的责任

1.关注弱势群体,完善扶困措施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积极措施,以设立诸如奖学金、贷学金、困难补助,缓、减、免学杂费,吸收来自社会各界提供的无偿补助以及争取企业设立奖学金等手段来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但是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青年消极的等待别人的资助,并不可取。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勤工助学这一通过劳动获取资助的形式日益扩展,学校在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努力。笔者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加强心理辅导,构建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
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神圣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不要带有任何偏见,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在生活上要给予资助和关心,在学习上要多鼓励和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扶贫先扶志”,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目前很多高校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更不用提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关注。一些学校甚至没有正式专职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使贫困生有了心理问题也找不到地方倾诉,得不到帮助。因此,我们建议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方面要加大力度。高等院校应当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完善?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一方成长沃土。校园应该是一个提倡平等和谐,兼容包并的净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力度。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该多进行美德教育,要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完善帮扶架构,创造互利条件——社会的帮助

1.建立助学与成才结合制度
高校贫困生是目前中国特有的现象。与中国现有的靠家庭(主要是父母)资助上学的就学体制有很大关系。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收入无关。大学生自己筹措上学费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靠勤工助学上学的贫困生已经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贫苦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财富,只有他们才拥有用勇气诠释这种财富的权利。在国外,勤工助学活动很早就已经兴起,由于国外高校学费及生活费高昂,要顺利完成学业,必须有一笔足够的经费,这笔经费,除了来源于学校、家庭的资助外,更大一部分需要靠自己通过劳动解决。因此在国外大学生打工是寻常事。在我国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起步较早,但发展迟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改善学习、生活条件。还可以使经济不太困难的学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培养自己的一些业余爱好,同时还可以减少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使自己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可以使大学生们深化对劳动的认识,真正体会劳动价值在创造过程中的艰辛,增强了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理论知识,可以使同学们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态度更端正。这一切不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单纯在课堂中是无法体会到的。而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社会各界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
社会以及学校对贫困生的支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格健康健全的人,不仅仅要从社会上得到,更应该为社会付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也是相当重要,只有树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情操,才能在扶己的同时有效的回馈社会。在获得社会的种种支助和便利的同时,除了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更要打造高尚的人格,使自己在这过程当中完成人格的塑造。回报社会的途径各式各样,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去影响身边同样际遇的学生、甚至于在自己获得事业成功的时候不忘回馈,对同样遭遇的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贫困生中开展了“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应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自立自强的好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新闻媒体也应该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角度出发,对优秀贫困大学生先进事例进行跟踪报告,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使更多的人关注贫困生问题。也使贫困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郑敏燕、廖柏珊: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08: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详细阅读本版版规,更改分类及补充相应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04:29 , Processed in 0.1922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