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4|回复: 0

[[资源推荐]] 克服翻译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0 0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服翻译症

一:翻译症的定义及其危害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移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可读性差。在《翻译学词典》中,Mark Shuttleworth 和Moira Cowie将其定义为:a generally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Translationese is typically caused by an excessively LITE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an imperfect knowledge of TL. 早在1932年,林语堂就在其长篇论文《论翻译》一文中提出:“若是译者心中非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则据字直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决不能达到通顺结果。”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往往佶屈聱牙,使译文读者不知译者所云。可读性差,甚至误导读者。

二:翻译腔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腔。
1.只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理解,造成翻译腔。
①.Whereas a country like Britain exhibit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landscape, th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S. are extreme.
原译: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在气候和风景上展现了很大的变化,则在美国大陆的差异是巨大的。
解析:此译文试图在句子结构上亦步亦趋地紧随原文,但中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原文中用英国的气候多变来衬托美国气候的极端差异的表现方法,在译文中荡然无存。只转换表层结构而忽略深层结构的译文不仅翻译腔浓重,而且给译文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改译:英国已然气候万千、地貌各异,而横跨美国大陆,各地的气候、地貌更是迥然不同。
对原文中逻辑关系的错误理解,造成翻译腔。原文中的逻辑关系有时是隐性的,若不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则会造成翻译中的逻辑混乱。从形式上看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实则“貌似神离”。这种译文不仅可读性差,还会误导读者,甚至造成对整个篇章的错误理解。

②.The success rate of up to 90% claimed for lie detectors is misleadingly attractive.
原译:测谎器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成功率,据说有误导的吸引力。
解析:从表层结构看,原文中的misleadingly是一个充当状语的副词前置修饰语, 但若深入原文中隐性的逻辑关系,从深层结构上分析,该句实际上包含了转折的含义,而不应直译为原文形容词的修饰语。
改译:测谎器的成功率据称高达百分之九十,这颇有吸引力,但却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③.We are responsible for actions performed in response to circumstances for which we are not responsible.
原译:我们对那些我们不负责任的环境做出的反应负有责任。
解析:原译将原文中的定语从句译成“的”字结构,看似对原文十分忠实,实则十分拗口,意思也含混不清。译文没有清晰地展现原文复杂的逻辑结构。
改译: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是我们的责任,虽然我们对环境本身无能为力。

(二)由于表达不当造成的翻译腔
  翻译腔的产生固然与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表达不当造成的。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译语准确地表达原文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在译语表达阶段,如果不了解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上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会不自觉地受原文的影响和束缚,把原语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修辞手法机械地移植到译入语中,造成“翻译腔”。罗新璋先生曾提出:“外译中,是将外语译成中文---纯粹之中文,而非外译‘外’----译成外国中文。此所谨记而不敢忘者也。”

1.词和短语搭配不当,造成翻译腔。源语中的搭配与目的语的搭配习惯不完全对应,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小心双语种搭配不当的地方。不能机械照搬源语搭配,而应代之以汉语的搭配方式。
④.His determination of breaking the bad habits was strengthened by her encouragement.
原译:她的鼓励坚定了他打破那些坏习惯的决心。
解析:原文中“breaking the bad habits”译为“打破习惯”。译文的这种搭配显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改译:她的鼓励坚定了他改掉恶习的决心。

2.过于直译,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照搬原文的句法结构,造成翻译腔。一些翻译工作者,尤其是初学翻译的人,往往一味担心形式上偏离原文即为不忠实于原文。因而只顾在表达形式上亦步亦趋的模仿原文,熟不知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忠实也就失去了意义,实际上就是不忠实。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词的层面上,还表现在句法的层面上。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在翻译中如果紧随原文的句法结构,译文中势必会有些部分令人不忍卒读。
⑤.The era of blatant discrimination ended in the 1960s through the courageous actions of thousands of blacks participating in peaceful marches and sit-ins to force Southern states to implement the Federal desegregation laws in schools and public accommodation.
原译:明显的种族歧视时期结束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通过成千上万的黑人勇敢无畏的行动得以实现的。他们进行了和平的游行示威和静坐以迫使南方政府废除在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种族歧视法。
解析:从句子结构看,英语句子中,主谓这一主干结构突出。在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借助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汉语句子中,语法结构往往是隐性的,寓于语义结构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常常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而不允许颠三倒四,牵挂后连。基于这种句法差异,英语句子往往呈现首中心的特点,汉语句子则呈现尾中心的特点。故在此句的翻译中,应按照汉语句子的布局习惯重新排列句子顺序。
改译:20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黑人参加和平示威游行和静坐,经过英勇卓绝的斗争迫使南方各州石氏联邦政府关于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废除种族隔离的法律,从而结束了公然歧视黑人的年代。⑥.Twenty thousand plants are lis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being us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原译:20000种植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以被用作治疗目的。
解析: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都有被动语态。但一般来说,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原文中的不少被动语态需要作出转换。而在许多译文中,“被”字经常不绝于耳,致使翻译腔浓重。
改译: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20000种药用植物。
在句法表达层面上出现的翻译腔现象最为普遍。有的译者完全不顾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比如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主语句与主题句的差异,物称与人称的差异,复杂句与简单句的差异等。而是照搬原文表达方式,结果译出了一些让中国读者看不顺眼的“格式化”译文,违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造成“当当不绝(对when的翻译)”、“的的不休(对of的翻译)”、“被被不断(对be done的翻译)”等现象。

三:克服翻译腔的方法

  正确使用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初学翻译的人常有两种倾向:一是不勤于查工具书,二是不善于查工具书。往往只满足于英汉词典的汉语释义,甚至只满足于第一个释义。这就造成有些译文上下文不清晰,搭配不当等问题。如If you concentrate on books somebody tells you you ought to read, you probably won't have fun.有些译者拿到这个译文后认为理所应当地把“concentrate on”译为“集中注意力于”(《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concentrate下的第一词条)。这种译文必然生硬,不自然。故可仔细揣摩上下文,并借助词典的帮助,再进行表达。可改译为:你若拘泥于别人指定你读的书,那么读书就毫无乐趣可言了。由此可见,词典固然是翻译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若只是一味照搬词典释义,而忽略上下文,译文定是机械僵硬的。

  理解原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正确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条件,也是避免翻译腔的重要条件。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指对原文字词、短语、句法的理解,更是指对原文篇章结构、深层逻辑关系的理解。对原文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

  注意汉语表达习惯,以汉语行文的习惯组织语言,结构篇章。在表达的问题上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照顾到原文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性,在必要而又可能的情况下,适度地保留一些欧化句法的特征。五四以来的翻译实践证明,适度地借鉴欧化句法有助于使我国的语法严密化。但欧化现象只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会有一定的优势。林语堂先生曾经在《论翻译》中说,“此种非中国话之中国话,实不必以‘欧化'之名自为掩饰,因为他是与欧化问题不同的。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话'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且欧化之大部分工作在词汇,若语法乃极不易欧化也。”就欧化与翻译腔的区别差异此处不想多谈。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在中文语法文法允许的情况下可保留一些原文表达的特征,若难以保留则用中文行文习惯重组原文。所谓翻译技巧,就是对语言差异的灵巧处理。在翻译中,时刻清楚地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搭配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用汉语遣词造句的特征,对译文作出必要的变通,做到编中求信、变中求顺。

  认真审校。审校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初学翻译的人不重视这个步骤,往往在翻译时期望一气呵成,然后置之不理,以为大功告成。而不知审校是避免翻译腔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审校时可以注意三点:一是看译文中有没有冗余的词语,有些在英语中必不可少的功能词在汉语中常常是多余的。比如and是连接两个英文小句的常用词,在翻译时不必要翻译成“并且,而且,同时”,译文中的表达顺序已经表达了and的含义。二是要译文中有没有不符合汉语句法的表达。这一点在长句的翻译中尤为明显,译文中硬要保留原文牵挂后连的从句和修饰语,打破了中文“流水句”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晦涩生硬。三是看译文中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有些译文看似忠实,但实际上没有传译出原文的深层逻辑结构,以文没有全局感、整体感。译文读者仍会感到与原作有隔膜,从而无法真正理解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30 00:34 , Processed in 0.11589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