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00|回复: 0

[【资源下载】] 马兜铃酸检测方法现状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1 18: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兜铃酸检测方法现状与思考

目前申请注册的含马兜铃酸中药研究资料中,马兜铃酸的检测方法不一,相同方法的参数也各不相同。从提供的申报资料来看,同一种药材及制剂采用不同的含量测定方法或同一方法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检查,所得到的结果有很大差别,对同一种药材进行检查时,有的方法检出了马兜铃酸,而有的方法却未检出,所以马兜铃酸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药品注册申报资料中马兜铃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HPLC法。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准确、快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色谱柱大多为ODS,C-18柱;填料粒度为5μm或10μm不等;色谱柱直径均为4.6mm;长度有150mm和250mm两种。柱温一般采用室温。检测器大都选择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有250nm和317nm两个波长,从提供的样品色谱图来看,250nm波长下给出的色谱峰信息要比317nm多,故建议选择250nm作为检测波长。流动相大多是甲醇-酸水溶液和乙腈-酸水溶液,酸的加入可提高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分离度,但酸的浓度过高又容易损坏色谱柱。常见的流动相有甲醇-1%醋酸(70:30),甲醇-3.3%醋酸(61:39),甲醇-水-醋酸(63:36:1),0.05mol/L磷酸二氢钠(含磷酸1ml/L)-乙腈(62:38)等。流速大都选择1ml/min。对照品为马兜铃酸Ⅰ。供试品制备:多采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超声提取等方法。从提供的资料看,甲醇索氏提取比较完全。目前几个不同品种中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的检测限度为:2.48×10-4μg(信躁比2:1),2.5×10-3μg(信躁比4:1), 8.25×10-4μg(信躁比3:1),有的资料未提供最低检测限度。在对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考察时,最低检测限是一个重要的指标。(2)TLC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其中薄层定性检测方法的操作相对简便,样品薄层展开并显色后,对样品与对照品的斑点进行比较即可。薄层定量方法是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马兜铃酸的含量,此方法早期应用较多。 TLC方法的检出限较高,有的可达2.5μg,灵敏度和仪器误差也较大。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文献报道的还有LC-MS法和极谱法。其中,LC-MS法,是目前马兜铃酸含测最灵敏的方法,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0.25ng,但由于仪器价格昂贵,短时间内难以推广。极谱法专属性相对较差,应用的最少。
??从上述方法的简单比较可见, HPLC法是目前比较好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建议关注以下问题:(1)检测限是HPLC法方法学考察的重要内容,应尽量降低检测限。
一般以信躁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如果检测限过高,则应对检测方法或条件进行调整。(2)药材中所含成分较多,不同植物种所含成分也各不
相同,相关中成药中的成分则更复杂,进行方法学研究时,建议关注方法的专属性。(3)含测用样品的制备也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当供试样品的浓度较低时,会影响马兜铃
酸的检出。建议尽量提高供试样品的浓度。(4)马兜铃酸类成分有多种,目前申报的资料中只是对马兜铃酸Ⅰ进行了含量测定,有条件时,鼓励对其他的马兜铃酸类成分,或对总酸
类成分进行研究。
??综上,建议采用HPLC法进行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或限量检查,并进行系统的方法学研究,重点关注方法的最低检出限等内容,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药材及制剂中马兜铃酸的含量状况,为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于马兜铃酸对照品的问题,我请教过中检所的林瑞超教授,也没有得到准确答复。我问他现在只有一种对照品,还不是含量测定用的。具有毒性的是一群类似结构的成分,他只是抱怨中检所人员条件限制,我觉得他们没有为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和研发者提供较好的环境。
  我差不多查了所有的国内文献和部分国外文献,大概有几百篇吧,反复读了cde的电子期刊。总结了所有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比cde和期刊发表的更多些,也总结含有此类药材的制剂。其中含有细辛的中成药种数最多,很多常用,按照批准文号计算则更多了。看看国家的所有关于马兜铃酸的政策法规也只是动了成药使用较少的几个药材的品种。影响面太大的也没有动。
认识的一个搞药理的朋友,听说他们在做马兜铃酸的各方面研究。那时还在进行中,所以我觉得马兜铃问题,还没有详细的数据出来,没有依据,也不会有人随便说应该限定多少量。(另外它们做毒代等各项研究,不知马兜铃酸的量如何解决。提取?每个单体都做?相关的药材能做多少种?不同提取工艺能做多少种?)另外,细辛也有种属问题。我查了很多此类文献。觉得市场品种也比较混乱。它实际上是多来源的品种,有的还处于滥采后的保护。在收到补充资料初期的试验设计中,我本考虑详细研究一下,当时也用水泡开了药材,仔细鉴定它的来源。南北方使用习惯也有差异。觉得太乱,没做完,补充资料也就删了此节。
我认为,根据现有条件,尽量做能做到的事情,把所有的研究结果列出来,在不改变药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5 11:24 , Processed in 0.09905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