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50|回复: 0

[【学科前沿】] 科学家发现变异壶菌能够进行有性生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9 22: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对美国内华达黄腿山蛙的研究显示,目前导致世界范围内两栖动物成群感染进而死亡的可能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变异了的壶菌病。它与以往导致两栖动物感染的疾病的区别在于,这种疾病的致病菌-壶菌(B. dendrobatidis),不仅可在水中传播,而且可能以孢子的形式通过风或吸附在鸟类羽毛上传播,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如美国内华达的湖中)会爆发壶菌病。

  负责此项研究的澳大利亚莫芮卡动物研究所(在昆士兰州)的杰斯·摩尔根与她的同事研究了提取自美国内华达山周围湖中的黄腿山蛙身上的壶菌样本,结果发现这些来自不同湖中山蛙身上的壶菌在遗传学上很相似,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壶菌的DNA也很相似,说明这种壶菌只是最近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的。

  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这些采自不同湖里山蛙身上的壶菌在基因上仍有细微的差别。研究人员曾认为壶菌只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但研究发现的壶菌在遗传学上的差别又表明壶菌在各自分隔的地区会重新组合其DNA——它们又开始进化了”,摩尔根说。而DNA的重新组合就意味着有性生殖,考虑到与壶菌相近物种的生命周期,壶菌如果开始有性繁殖,那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真菌孢子不仅存活时间长,而且可能通过空中途径传播。但研究小组目前尚未发现壶菌的孢子,不管是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中。摩尔根介绍说,一些菌类会在特定环境因素(如水源干涸)的诱发下开始有性生殖并产生孢子。因而研究小组正在努力寻找能导致壶菌开始有性生殖、产生孢子的诱发因素。

  詹姆士库克大学的两栖动物学者里克·斯皮尔对这项研究给与了高度评价:“它为我们以前关于壶菌的假设(即壶菌以导致流行病的方式侵入一个地区,接着经过一定的变异又成为这个地区的地方病病)提供了遗传学上的证据”。这项研究还提示我们,要控制壶菌病的传播,不仅要对两栖动物和水产品贸易严加控制,而且要考虑对可能的空中传播途径进行监控。

  壶菌近年来导致全球范围的两栖动物大量死亡,但科学家早在1930年就在实验室的标本中发现了这种真菌,直到1998年正式将壶菌确认为两栖类的杀手物种。它们所到之处,两栖类动物都难逃厄运,被认为是导致1980年以来全球两栖类数量骤减的三大因素之一,其他两个因素是栖息地破坏和两栖动物的商业贸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5 23:31 , Processed in 0.10718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