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60|回复: 10

[【其它】] 简简单单读兵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6 03: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庙算

   后世言智者必推兵家,兵家历来就被看成是智慧的化身。中国人最为推崇的人生,也是智者的境界,外圆内方,进退自如,洞明世事,可卷可舒,立功则足为帝王师,立言则足为万世法,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汉高祖刘邦对他的功臣张良的赞辞。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的兵家都非常注重战略上的决策。《孙子兵法》就以\" 始计第一\" 为开篇,说明\" 计\" 在孙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是获取战争致胜的主要因素。其实这里说的\"计\" ,事实上就是说搞好庙算,即战略决策,\"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所谓\" 上兵伐谋\" ,有谋就能全胜,无谋就不能全胜;纵然凭力胜了,也只是一时之胜,更何况\"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也历来为兵家所不取。故兵家提倡\" 未战先计\" ,就是要追求\"全胜\" 这样一种竞技结果。

   古代兵家决策时,不但要精于庙算,还要善于全盘统筹,善于从多种策略中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故兵法云:\" 古画三策,上为善\" ,这在齐王和田忌赛马这一脍炙人口的竞技故事中可略见一斑,田忌采用孙膑计谋,以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以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取得竞技胜利,赢得千金。这是一种朴素的思考与方案,但却包含着兵家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顶尖智慧。这种顶尖智慧运用的结果就是:能让我们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从而获得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

   兵家的决策智慧是一种立足全局、高瞻远瞩的谋略与远见。谋万世,不谋一时;谋全局,不谋一域。




简简单单读兵法——奇正

   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事态发展的多变性引发了兵家智慧的无限延伸。

   孙武在他的《孙子兵法》中这样说道:\"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自古以来凡论兵言战者,无不涉及奇正,难怪乎古人称它为\" 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兵家的智慧都可以用奇正二字来概括。正,就是我们所说的正道,不偏不倚,没有变化;奇,就是所运用的灵活多变,出奇制胜的制敌手段。奇正是我国古代兵家重要的谋略思想与智慧精华,这两种手段相辅相成。

   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句话后来也被历代兵家所广泛发挥与运用。治国的根本之道在于正,而用兵的根本之道在于奇。

   老子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因此,治国之道与用兵之道虽然千差万别,但二者之间绝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今天看来,兵家的奇正智慧,尤其同现代社会管理的规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的。

   古人所以重视\" 以奇用兵\" ,归根结底是由战争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作为两军相互拼杀的战争,最大的实际就是你死我活,最直接的目的和本质就是\"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了\" 保存自己\" ,可以无计不施;为了\" 消灭敌人\" ,可以不择手段。谁在战场上面对着武装的敌人心慈手软,那就只能任人宰割。这也是 兵家之所以铁血的地方。



简简单单读兵法——权衡

   《孙子兵法。九变》中谈到:\"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可见,古代兵家是非常重视权衡智慧的。

   \" 权衡\" 其实就是\"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 ,只看到利而无视弊的存在,或者一味地强调弊端,都是片面的,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 兵者,国之大事\" ,它们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与百姓的安危,没有全面而系统的权衡是不可以的。在战争过程中也是一样需要权衡的,战场上环境、形势等方面的变数很多,哪怕一个小小的决策也都有可能影响到战争的最后结局。因此,古代兵家在用兵时,必须要根据敌情,然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

   事实上,\" 权衡\"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因为凡事都是利与弊的共同体。

   没有任何一种选择只有利没有弊,也没有任何一件事坏得彻头彻尾、一无可取之处。小到个人琐事,大到经济管理的决策、甚至国家的大政方针都需要进行利弊的\" 权衡\".任何事情,所谓的\" 好\" 与\" 坏\" 都是相对的,都是\" 权衡\" 之后的评价。我们常说的要把事情做得尽量好,也就是在权衡时尽可能地选择了利
大于弊的因素。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谋势

   《孟子。公孙丑下》里面说道:\"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势\" 是敌对双方竞争的根本,也是任何一方获胜的关键。于是,谋势也就成了一门高深且不可不知的学问。

   从客观上看,力量是固定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 势\" 的改变,让自己的力量得到完美的协调、平衡和最有效地发挥;同时,也可以通过\" 势\" 的改变,打破对手的协调和平衡,制约其行动自由,限制其力量的发挥。

   \" 势\" 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将它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它才会有许多特定的内容,比如兵法中常说的形势、态势、权势、火势、地势、气势等等。唐朝著名兵家李靖曾指出:\" 兵有三势,将轻敌,士乐战,志励凌云,气等飘风,谓之气势。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因敌怠慢,劳役饥渴,前营未合,后军半济,谓之因势。\" 说明古代兵法认为高昂的士气、险峻易守的地形等,都是良好的战势,其中都蕴含了一种能够制胜敌人的力量。所以,历代兵家都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具备了有利态势,才可以收到用力少而获利多的效果。

   当然,谋势的学问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也是无处不在,有一位企业家就这样说过:\" 企业就像一盘棋,企业家就像棋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3: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谋攻


   兵家的进攻智慧是最铁血、最冷酷无情的智慧。在短兵相接的生死搏斗中,制胜是惟一的信念,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抛弃道义。大家没有可以遵守的任何原则,也没有任何评判标准,谁只要能打败对方,谁就是胜利者,成者王侯败者寇,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 兵以诈立" ,古代兵家为了制胜的目的,常常运用诡道,如示形、造势、用佯、用间、攻心等办法欺敌误敌,这是由战争双方的敌对性质决定的。但总的来是,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虽然没有原则,但竞技双方在战场上是绝对平等的,是在绝对自由的条件下公开竞争的,这也为兵家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兵家表面上是不讲情,不讲德的,但最终却是以不情为大情,以不德为大德。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到:" 兵者,国之在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可见,兵家所谓的情并非以个人的好恶为标杆,而是一种超越小我立足大我的伟大襟怀,从大利大害上来考虑问题,任何的妇人之仁都是不可取的。

   像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所谓的" 君子不重伤" (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 (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 不以阻隘" (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 不鼓不成列" (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的" 礼义之兵" ,最终只能被后人称作是" 蠢猪式的仁义".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智战激烈、经济竞争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兵家不拘一格的进攻智慧给后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他们一些反常的思维方法,对于打破陈旧、呆滞的思维定势,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从" 优胜劣汰" 的大环境来看,兵家这种铁血无情的智慧,在人们生存的竞技中,也都曾或深或浅地留下了他们别具一格的印迹。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善守

   用兵之道,必须攻防兼备," 无攻无以制胜,无防无以自全。" 如同兵家的进攻智慧,兵家同样也重视防御的技巧。

   对兵家而言,防御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智慧,也是一种以退为进、自保而全胜的积极智慧。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就是要以守为攻。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再捕捉战机战胜敌人。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就应采取防御;而可能战胜敌人时,就应采取进攻。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这样,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从保守的方面来看,就是要避凶以自全。兵家的防御智慧中的一条重要的法则是:"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古代兵家认为,有备无患的思想意识,才是防御的根本,即使" 城高池深" , "兵甲强力" 和" 博地多财" 也不一定能够守城御敌。这一用兵法则,具有深邃的哲理,
   这就是"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和" 居安思危" 的辩证思想,它不仅适用于用兵,而且也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表明战争是防御性的,而不是野蛮的侵略行为。这是真正的用兵之道,是保守战果的具体策略,体现的是仁慈之德。但战场毕竟是血淋淋的争斗,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没有任何的理由,这也是兵家重视防御智慧的原因之一。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任人

   诸葛亮曾说过:"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可见,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用人。

   "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功,则无不胜也" ,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成就事业远比自己一个人蛮干要强得多。

   三国时期,人才荟萃。其重要的原因是,三国之主都能够用人,在其割据地区竭力发掘人才,使种种人才脱颖而出,曹操因此而" 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因此而能威震江东;刘备因而能够称帝西蜀,雄踞一方。

   " 任力者劳,任人者逸。善任人者,总其纲则万目张,握其纪则万目起。虽治千百万众,何以劳为!" 能否用人,的确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现代群体内部分工协作的发展程度非原始的组织形式所能比拟,与此同时,管理者也从传统家长式管理依次经过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迈入了管理丛林的新阶段。作为管理者,
要使自己的意志转化为群体意志,必须建立起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并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系统。而只有那些能够用人、善于用人的" 任人者" ,才能避免日常琐碎小事的纷扰,从容地肩负起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的重任来。

   大凡管理,不外乎是对人、财、物三者的管理,在三者之间,人是最积极的因素,财和物必须与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用人。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单位均是如此。从企业来说,有了人才就有了技术、创造力和革新精神,也就有了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管理的竞争。" 天生贤才,自足供一代之用,不患世无人,而患不知人;不患不知人,而患知而不能用".现代管理理论也将能否知人用人、挖掘人才潜力作为衡量管理者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3: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应变

   用兵之道,贵在不复。指挥作战,最重要、最玄妙、最难把握的是一个" 变" 字。古代兵家的指挥艺术,集中体现在" 变" 字上。两军交锋,谁能掌握变的真谛,谁就能够获得克敌制胜的先机之利。

   用兵贵变,胜不可一。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家们,十分强调应变的意义,认为高明的将帅,必须根据情况活用原则,具有高超的应变能力。有因地而变,因时而变,因任务不同而变,等等,其中最可贵、最重要的是因敌而变,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争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作战原则,尤其是战术原则。两军角逐,血雨腥风,既是力的对抗,也是智的较量。斗力斗智,以智驱力,以智加力。斗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斗变。

   兵家智慧中的创造力,主要是应变的能力。

   敌对双方的抗争,各方均存在利弊两种因素。有头脑的管理者,都会为了趋利避害,而采取一些应变措施。通过应变,扩大敌人的薄弱环节,造成敌人的过失,同时弥补己方的薄弱环节。这就是说,敌变我也变,我变敌也变。变,是敌对双方共同的行为。

   当然,变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要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从战场以及战场之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调整计划、修正决策。这一思想引申到现代管理领域,具有普遍的意义。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秘诀不在于恪守已有的成功经验,而在于因时间的延伸,空间的移位,对象或对手的变化,以不断创新的勇气 和魄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方针和策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用间

   在竞技场上,并不总是充满着刀光剑影和血腥拚杀,更多的是智慧的较量,计谋的交锋。古人说" 以上智为间" ,道理也就在这里。在战场和商场的激烈竞争中,竞争对手为获取胜利而无处不用间。

   唐宋以来,一些深受儒学熏陶的迂腐文人视用间为卑劣不道德的行为。但事实上,用间在中国古代兵家那里,是件很寻常的事,普通百姓、名臣猛将都不以用间为耻。虽然说用间是封建士大夫标榜道义的借口,但从客观上来看,它确实给现实竞技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实质性的好处——可以招揽更多有用的人才,竞技 中也更容易收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是自古以来用间活动最显著的特点。

   早在2500多年以前,《孙子兵法》就提出了五种用间方法。用间如果从人的角度分析,有三种。一种叫因间,又叫乡间,主要是利用敌方的同乡、亲友等关系打入内部获得情报;第二种叫内间,即罗致敌方官员为间谍,利用他们的有利地位,常常可以得到很高级的情报;第三种叫反间,就是使敌人的间谍自觉或不 自觉地为我所用。达到用间的目的。

   从用间活动的危险程度区分,又有两种。一是死间,就是故意泄露虚假情报,令己方间谍传给敌方,事情败露后,任其被敌人处死;另一种是生间,就是让己方间谍在执行任务以后,能够平安返回汇报情况,不致于因暴露而丢掉性命。随着间谍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后世兵家认为,用间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敌人的军机密要,也可以独立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离间术便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所谓" 离间" ,就是处心积虑去挑拨敌方的君臣关系、将帅关系、同盟关系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尤其需要罗织和使用" 内间".在兵家看来,利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而用什么手段接近对方,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兵家主张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对对方的受宠的人,贿以珍玩珠宝;对对方不得志的人,许以高官厚禄;对对方中爱说大话,喜好议论的人,则派人吹捧奉承他们。从后来古代中国用间的事例来看,这些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奏效。

   善于利用假象,颠倒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用间之人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假作真时真亦假" ,亦真亦假的信息可能诱导决策者误入歧途。特别是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人们都想方设法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意图,甚至不惜耗费精力,制造出种种假象来迷惑对方,从而给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机和迂回取胜的攻略。对于 这些用间的手法,当然只有我们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善于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才是抵御用间的最佳方式。



简简单单读兵法之伐交

   团结力量大,这是连小学生也懂得的极为普通的道理。然而如何去达到团结的目的,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方法搞好团结,这里边的道理就相当深刻;军事斗争也同样需要的" 团结" ,不过在用词上有所不同,通常用" 联合" 、" 同盟" 、" 一致对敌" 等,这与" 团结" 的含义大体上是一致的。" 合则共存, 分则同亡" ,是说明建立军事同盟的重要性,已关系到生存与灭亡。

   任何组织要进行活动都是要讲团结的,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团结的人越多,组织的力量就越是强大。也就更有取胜的把握。但是团结不是靠空谈,要与实际利益相统一。损人利己者是团结不了人的。一个阶级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琵琶记》中有" 千金买邻,八百置舍" 的句子,说明了在团结一个好邻居上所花的功夫比置办一个宅舍还要大。一个国家总有若干个相邻近的国家。如果相处不好,祸起萧墙,就会带来很不稳定的因素。而要稳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加稳定的因素,建立新的同盟。

   弱是客观存在,只要正视它,设法加以改变,弱就会变为强。合弱则不弱,是说,弱小或力量较弱的各方联合起来,就能变弱小为强大。

   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六国" 合纵" 搞得好时,秦国就不敢轻视东方,可一旦六国联盟出现裂缝时,秦国便发起攻势,说明" 合弱" 的重要性。

   三国时期,曹魏采取先弱后强的战略,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不断加重自己一方的砝码,最后使历史的天平倒向魏晋一方。弱小,并不是孤立的,事物是发展的,相互联系的,只有弱小的力量联合起来,结成牢固的纽带,就能抵抗强大的逆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7 0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看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9 10: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谋万世,不谋一时;谋全局,不谋一域。但有时一时之谋是非常关键,失之一时,全盘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9 15: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迷而已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8-9 18: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浏览了一遍 但是兵法还和心理学有关系 近年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之所以火 就是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 全面的分析了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中不少心理学方面的平民解释 听完之后豁然开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9 22: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

到底是不是楼主原创啊?

创作之后有没有啥感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20: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郁闷。。。呵呵

引用第7楼醉乡常客于2007-08-09 22:47发表的 郁闷! :
到底是不是楼主原创啊?

创作之后有没有啥感想啊?   



    哈哈,不好意思啊, 这两天一直忙着给老鹰喝彩去了,没来得及给自己的贴子添砖加瓦,对各位书友及z版大人致以歉意!另外 z版大人也不要郁闷了,小心对身体不好哈。。。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兵家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它提出的是所有行为智慧的总纲,一种朴素的思考原则。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与社会基础。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才没有将其具化,而是对兵家的各种智慧作了一个总结性的简单描述,希望每一位读贴子的朋友都能从个人的角度得到不同的体会哈。。。。
    楼上的朋友说得很好哈,用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我认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任何故事都只能是兵家智慧的一种谋略延伸与应用,所体现的也只是谋略的一个方面,它并不能完全展现兵家智慧的魅力与风采,相反,一旦形成这样一种具象的思考,反而会禁锢我们思维的广度。

   “习兵以致用”是我们学习兵法的基本原则。我们学习兵家智慧不能仅停留于历史层面,也要包括现实层面的应用。这样说起来要谈的东西就多了,那我每天打字还不得累死啦,呵呵。。。 (原来懒人的朴素思考就是这样子的哈),所以我想还是延续这种简单的风格好了,我会在后面陆续地把兵家其他方面的一些个人看法再补补,粗陋得很,不要笑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2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 (中英对照):
http://bbs.netat.net/viewthread.php?tid=17272&extr!![/url]<font color=#ff0000>谢绝广告帖!再发封ID!</font>page%3D3&authorid=0&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1: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谓的兵法,大概是专指孙子兵法吧.
看了半天,只感觉大都似曾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1 23:07 , Processed in 0.18547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