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07|回复: 0

[[求助与讨论]] 感染病学相关新概念及新词汇的翻译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3 23: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染病学因涉及多个学科,新词汇的翻译问题经常出现意见纷纭的局面。一个词汇的翻译应当准确反映其原有含义,否则便易引起误解。现将近年来翻译时有争议的新词汇举例如下,与全国同道一起商讨其准确译法,同时希望藉此探讨有关感染病学新词汇翻译的适当方法。
    1.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 国内有人将“EID”译为“新传染病”或“新出现的传染病”或“正在出现的传染病”[1]。然而,按照1992年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定义,EID系指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发病率增加的人类感染病,或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增加的感染病。因此,EID实际包含了“回潮”的老感染病(如结核病等)和新出现的感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等),应称之为新发/再发感染病[2,3]。虽然国外亦有人使用emerging(new)andre 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从而将新发/再发感染病分开[4],但多数学者仍使用EID(新发感染病)一词。
    2.Quasispecies 早期国内多译为“相似株”,但按照原文前缀“quasi”并无“相似”含义。现通用的“准种”实为直译,它与原意亦最为贴切,即指同一宿主内存在种系密切相关而又有各不相同的变异体共同构成的感染因子群体(通常指病毒)。准种的差异一般为2%~8%,故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其变化再大,尚不能达到改变亚型的程度。因此,“相似株”不能像“准种”那样,更准确反映其原意。
    3.Ribozyme 迄今国内一直译为“核酶”,字面上很易理解为“细胞核的酶”,实际上与Ribozyme的真实含义相距甚远。该词实指具酶样催化活性的RNA(catalyticRNA)即酶性RNA。随着研究发展,进一步发现不仅存在酶性RNA,亦存在酶性DNA,后者被译为脱氧核酶(deoxyri bozyme)。因此,两者应总称为酶性核酸,并可进一步分为酶性RNA(ribozyme)和酶性DNA(deoxyribozyme)。
    4.Prion 先后曾译为“朊病毒”、“朊蛋白”、“朊毒体”及“朊粒”等。在生物化学中,“朊”意为“蛋白”,“prion”的含义为“可传播(感染)的蛋白颗粒”(“transmissibleproteinparticle”)。照此分析上述几种译法,“朊病毒”的问题在于prion既不是病毒,更不是“蛋白病毒”;“朊蛋白”有累赘和重复的问题(因朊等于蛋白),且未表明其病原体的实质;“朊毒体”的主要问题是“毒体”如何理解?是“病毒体”还是“有毒体”?显然均不恰当;似乎“感染性朊粒”更为贴切,但其缺点是不够简洁,因为其他微生物并不须加上“感染性”三字。据此看来,译为“朊粒”较为恰当和简洁。
    5.Variation(variant)和mutation(mutant) 这两个词(组)的定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美国家亦存在一定混淆。按照Lok等[8]的定义,任何与已发表的野生型序列不同的变异均可称为“变异体”(“variant”);只有在特定的选择压力下出现的,并且被证实有特异表型者称之为“突变体”(“mutant”)。国内大部分的文献将二者视为同义词,国外一般有所区别,近年来常以HBV为例:HBV变异株(variant)是指在自然环境下发生的病毒株,如HBV基因型、HBsAg血清型和亚型。HBV突变株(mutant)是指在宿主体内自发产生、在治疗药物或疫苗压力下发生改变的病毒株,如前核心区和BCP的改变属前者,而拉米夫定耐药相关(M552I/V)的变异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相关(G145R)的变异属后者。
    6.Hepatocytes和livercells 国内文献常把上述两个词均译成“肝细胞”,极易造成混淆。“hepatocytes”是指肝实质细胞(parenchymallivercells),而“livercells”是肝实质和肝非实质细胞(non parenchymallivercells)的总称。既然人们已长期把“hepatocytes”译成“肝细胞”,“livercells”则似应译成“肝脏细胞”,以表示肝脏中不同的细胞。
    7.Breakthrough 原系极为普通的非专业词汇,近年将其用于描述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表现为病毒的先降低后增高,亦可因耐药所致病毒载量的反跳。国内同道对此词的翻译争议较多,代表性意见有:①突发;②复燃;③复升;④突破。分析起来,“突发”有突然发作之意,与原意不符;“复燃”常用于伤寒等发热性传染病,即经抗菌治疗后发热有所缓解,尚未降至正常的情况下体温复升(即“再燃”);“复升”则可更广泛用于体温、检测值(如ALT)的反跳;最后,“突破”则与原意最为贴切。可以设想,创用此词的原意在于,将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先降后升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如同军事上突破重围的“突破”。新近有学者将其译为“治疗中反弹”,其主要问题一是不够简洁(因为“突破”即指病毒突破治疗药物的压力),二是“反弹”(“rebound”)缺乏程度上的确切定义,如股市上任何下降过程中的微小反跳均可称为“反弹”,与breakthrough的原意不符。
    8.Probiotics、prebiotics及synbiotics,probiotics来自希腊语“probios”,意为“为了生命”。1965年Lilly和Stillwell最早提出“probiotic”这一术语,指一种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可促进其他微生物的生长。1974年Parker将其定义为与肠道平衡有关的有机体及物质。目前普遍认可1989年Fuller的定义: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宿主有益的活菌。1992年Havenaar等将probiotics的定义扩展到宿主和正常菌群的关系:可应用到动物或人的单一或多种培养微生物,并能通过菌群调整,对宿主产生有益健康的影响。1998年欧洲专家组的定义为:probiotics指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食物成分。1999年Salminen等提出最新定义为:probiotics为对宿主健康和生活有益的微生物细胞制剂或微生物细胞成分。该定义的优点为:①不一定需要活的微生物,其成分亦可纳入;②不再局限于肠道微生物;③不包括微生物代谢产物,排除了抗生素;④不再局限于食物。“prebiotic”的前缀“pre”意为“前”或“为了”,故pre biotic字面含义与probiotic非常相像,容易引起混淆。然而,Gibson等将其定义为一种非消化性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刺激结肠中一种或多种细菌生长或/和活性而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它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为不被消化和吸收的糖类(寡糖或多糖)、蛋白、肽或一些脂类物质;②选择性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或激活其代谢功能;③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国内文献译成益生元,但它与益生素的区别单凭中英文字面实难区别。“synbiotic”被译成“合生素”,系指含益生素和益生元的产品。
    9.Caspases 这是一个近年有关感染病细胞凋亡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原词的命名经过了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最先认为其为“白介素转化酶相关蛋白酶”[“in terleukinconvertingenzyme(ICE) relatedproteases”],以后按命名者的偏好曾被先后改为FILCE、MACH、Mch5、ICErelⅡ、ICH 2及TX等,现在则统一命名为caspases。因翻译困难,国内曾长期直接用原文。caspases实为cysteine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的缩写,现被定义为在“天冬氨酸后具有剪切功能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proteasewithabilitytocleaveafterasparticacid”)。此定义被有人误认为“天冬氨酸后剪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亦有人简单定义为“凋亡相关半胱氨酸蛋白酶”(“apoptosis relatedcysteineprotease”);更简单者有“半胱天冬蛋白酶”;然而,更准确定义应为“天冬氨酸相关半胱氨酸酶”。关于caspases的翻译,作者个人认为译为“半胱 天冬氨酸蛋白酶”为妥,理由是caspases为“在天冬氨酸作用下具有剪切功能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10.Flares 近年此词常用于描述肝炎的突然发作(hepatitisflares)或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该词普通含义为“火舌”或“火苗”,医学上则表示疾病或疼痛的突然发作或突然加重。用于肝炎的突然发作或急性加重则指丙氨酸转移酶(ALT)突然升高达正常上限值(ULN)5倍以上,亦有少数人提出达10倍ULN,且为该患者ALT基线的2倍以上。此词先后有“发作”、“加剧”及“突发”等不同翻译,但“发作”可包括突然及隐袭发作两种,“加剧”适用于原已存在发作者而不适用于正常人的突然发作,故只有突发一词既简洁,又形容了肝炎如同火苗突然燃烧一样的发作。
    今后对专业新词汇的翻译原则应如何掌握?作者提出如下意见。首先,应当尽量忠实于原意。照此原则,将pri on译为朊蛋白、朊病毒及朊毒体均不如朊粒;“相似株”亦不如“准种”贴切。其次,既然是一单词,原则上宜简不宜繁。不要指望所有的翻译均能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即便在英语国家,仍须经常查阅百科全书或新词词典。如将prion译为“传染性朊粒”比“朊粒”,或将caspases译为“天冬氨酸相关半胱氨酸酶”更忠实于原意,但不够简洁明快。当然,既忠实于原意,又简洁明快者更值得提倡,如将“infec tiousdiseases”翻成“感染性疾病”就不如“感染病”简单明了。同理,将“communicablediseases”翻成“传染性疾病”也不如“传染病”简洁明快。然而,迄今,不少人仍称“感染性疾病”,而不是“感染病”;同时称“传染病”而不是“传染性疾病”。原因何在?只能解释为习惯使然。然而,改变这种习惯似有好处。否则,试想如将EID翻成“正在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实在是太?嗦,与当前语言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最后,不要因怕创造新词而执意从现有词汇中寻找,理由是新词的产生系需要对某一新事物(现象等)作出命名,即用一个词汇反映一个意群。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新词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和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9:42 , Processed in 0.2233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