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09|回复: 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及“十一五”期间发展思路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0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及“十一五”期间发展思路研究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它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新的“翻两番”目标的动力和保障,有助于我国经济顺利通过“发展拐点”,是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在深入研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寻未来十几年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早日实现。


  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1.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历程


  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经历了20世纪前半期的孕育、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规模迅速扩大。1970—2003年期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波动中成长,但总量规模上基本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整体来看,1970—2000年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度过了良好的发展时期,但在此期间也出现过几次短暂的低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开始进入调整期,目前正在逐步恢复,并酝酿着新一轮的发展。依据表1所示的划分标准,本报告将1970—2003年的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图1)。



  (1)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和军工技术的民用化推动了电子工业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上促进了世界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此时的电子信息产品开始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从单纯军用到军民两用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电子工业的发展,从而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整个70年代,保持了年均16.6%的高速发展态势。


  (2)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电子工业以低速发展为主调。世界电子工业的发展与世界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国爆发了第七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也对美国电子工业乃至世界电子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1981—1982年连续两年的低速增长。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以及软件业的兴起使电子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其最重要标志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和软件业的兴起,使得电子工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促进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的出现。电子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先导性、带动性和广泛的渗透性,使世界电子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高于其他工业的速度向前发展。


  (4)1989—1994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电子工业进入低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衰退浪潮的冲击,世界电子工业发展也举步维艰,处于低速增长期。然而由于受新技术的推动,美国电子工业于1993年初开始回暖,德国和日本也于1994年开始复苏,从而使世界电子工业在经过了1993年的谷底之后,从1994年开始回升。


  (5)1995—2000年信息化的推行及“千年虫”问题使世界电子工业重新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自走出20世纪90年代初的谷底之后,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底。在此期间,由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解决“千年虫”问题,以及人们对网络的过热投资,曾出现过1995年和2000年两个增长高峰。


  (6)2001—2003年受网络泡沫破灭的影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进入调整期。2000年末网络泡沫开始破灭,导致了2001年世界电子工业产值的大幅下滑,直到2002年全球电子工业仍然呈负增长。2003年虽然恢复了5.63%的年增长率,但产业规模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


  2.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历程


  随着硬件平台的日臻完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软件销售额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当时软件销售额基数较小,所以虽然增速较快,但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相比,比重仍然很低。在1992年全球信息技术市场中,全球硬件开支首次不足信息技术开支的50%,这说明电子信息产业开始由硬件转向软件,走上以软件为主的发展道路。表2是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情况。



  根据表2数据,可以将世界软件产业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高速发展期。在1993—1997年期间,世界软件业保持了高速发展。在此时期,产业发展比较平稳,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5.2%;而同期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仅为9.5%,远低于软件产业增长。但软件产业在该阶段产业规模尚小,软件产业处于尚不成熟的阶段。


  软件产业之所以保持高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1993年世界范围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硬件技术和产品的逐步成熟,世界市场已经由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从而导致了软件产业的较快增长,与软件产业息息相关的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外,随着PC等硬件出货量的增加,软件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这也是软件产业在该阶段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2)低速增长期。1998—2001年整个世界软件产业处于低速增长期。在此期间,年均增长率只有5%。之所以出现低速增长,一是因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此间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新的技术尚未完全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软件产业也处于一种试探性发展之中;二是因为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软件产业所受影响不及电子工业,但这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阻碍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3)调整期。自2002年以来,世界软件产业开始进入调整期,增长率只有2.49%,2003年更出现了8.75%的负增长,2002—2003年年均增长率为一3.13%。


  出现调整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泡沫的破灭,同时同期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衰退,也影响了与其密切相关的软件产业的发展。


  图2为1994年以来世界软件业发展阶段。



  以上为单纯软件产业发展情况,从表2中看到,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虽与世界软件产业有联系,但又表现出与软件产业不同的发展特征,如2002~2003年,世界软件业进入调整期时,世界信息服务业仍然保持了年均13.44%的增长速度。-


  3.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日本、德国(作为欧洲的代表)、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其产业成长规律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及发展思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篇幅限制,各国的具体发展情况从略。


  (1)美国。美国电子工业发展早,规模大,是全球电子工业的领头羊。


  通过对美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作散点图,并根据产业成长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大致将美国电子工业三十多年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表3)。



  (2)日本。日本早期以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为主,最近注意了制造与软件的协调发展,目前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


  通过对日本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作散点图,并结合产业成长阶段划分标准,大致将日本电子工业三十多年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表4)。



  (3)西欧。西欧各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上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以英、法为代表的国家电子工业发展起步都较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和产业政策的作用,最终落在了美国、日本之后,不过在20世纪70—80年代英、法电子工业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法国是世界军火市场上仅次于美国、前苏联的第三大军火商,其军工电子实力强大,带动了电子工业的整体发展。英国则在数字电视领域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德国在电子工业解禁之后奋起直追,在电信制造业领域形成了西门子等国际性的大公司,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而北欧的瑞典、芬兰以及爱尔兰等国,虽然国情不尽相同,但在通讯、软件等领域发展迅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地缘政治、经济多方面影响,其发展历程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以下仅以德国为例。


  通过对德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作散点图,并结合产业成长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大致将德国电子工业三十多年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表5)。



  (4)韩国。韩国电子信息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虽然产业崛起快,但其波动性也大。


  通过对韩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作散点图,并根据产业成长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大致将韩国电子工业二十多年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表6)。



  (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


  通过对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的研究和分析,本报告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成长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高成长性,总量规模持续增长,但波动性始终伴随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相当高,世界经济大环境和国际重大事件对其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并且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好坏密切相关。


  (1)电子信息产业成长性强,并在波动中增长。信息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电子信息产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因此具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高成长性。1970~2003年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有较长时期是处于百分之十几的快速(高速)发展期内,甚至达到过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速度,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也都有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波动性也始终伴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长历程。从1970年至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六个阶段中,快速或高速发展期与低速或调整期是间隔出现的,每个快速成长阶段过后总会出现几年的缓慢增长时期。各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其产业发展历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出现过多次低潮时期。


  (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很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好坏对电子信息产业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1975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电子工业在总体呈现高速发展的70年代,出现了一次发展的低潮;1981—1982年,世界经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下滑,造成这一时期世界电子工业的增长率只有3.75%;而到了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1984年和1987年,电子工业也出现了两次高速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27.77%和20.26%;当1985年,世界经济较1984年下降近30%时,世界电子工业相应地只增长了4%;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大衰退直接导致了各国电子工业增长变缓或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也造成许多国家电子工业的不景气,世界电子工业在这期间以中低速发展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更使主要国家在2001年后均出现较大负增长。


  (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本国经济发展态势基本保持一致。从世界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长还与本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图3是30年来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关系图。从图中可见,除1998年和2001年外,美国电子工业总产值总体趋势上是随着GDP的增减而变化。在1998年有一个不一致的较大下降,是因为受到1997年世界金融危机更大的影响,2001年又出现一个反向大幅下挫,是受到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电信业不景气的影响。



  韩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上述规律(图4)。除了1998年和2001年也是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不景气的影响外,其他时间段基本符合电子工业总产值随本国GDP增长而增长的规律。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关系如图5所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电子工业总产值随GDP增长而增长的趋势表现得十分明显。



  德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电子工业发展的关系如图6所示,二者之间基本保持着一致的发展态势。在散点图上出现了几个异常点:1992、1993年;1996年;1999年;2001年。其中,前三个异常点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主要受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统一和西方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信息化滞后。2001年原因同其他国家相似。



  从对上述四个国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一国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但其中出现的异常点又再一次印证了世界经济大环境和国际重大事件对一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表明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形态。


  2.驱动因素变化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在产业萌芽和发展期,新技术、尤其是重大原创性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产业进入相对成熟期,市场需求的方向、规模和程度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技术驱动为主。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形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技术成果的持续产业化,成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体现得尤为突出。1904年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电子时代。此后,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问世,计算机的出现和演进,使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逐渐壮大,经过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到70年代末达到2 0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的出现,使电子信息产业在1982—1988年出现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攀升。美、日等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技术驱动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转变为市场驱动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些国家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技术创新仍在继续,但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技术发明,加速产业发展的技术增长点相对减少了;另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纷纷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应用,致使对信息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相比前一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上,应用主导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1995—2000年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与1993年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以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浪潮直接相关。继美国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许多国家也随之纷纷制定了本国的信息化推进计划,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投资热潮,从而带动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工业发展滞后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在美、欧企业纷纷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时,日本企业却仍主要以硬件制造业为主,而此时硬件市场后续发展空间已经有限。正是由于日本未能适应新的变化,所以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了。


  3.空间转移规律


  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在空间转移上逐渐由递次转移向直接转移转变,并主要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在空间上不断集聚,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


  (1)产业由递次转移向直接转移转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出于全球产业分工的需要,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由美国一日本一韩国、中国台湾一泰国、马来西亚一中国大陆转移,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不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传统的递次转移的特征正在消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正在从美国、欧洲直接向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转移,并以直接投资为主。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向新区域的转移出现新的特点:从转移生产基地到转移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从单一企业转移到组团式转移,从转移硬件制造业到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


  (2)围绕产业链延伸集聚,形成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传统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的混合分工转变,由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同一产品的生产依不同的工序和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全球的生产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这使得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首先表现为产业链某一环节的转移上,并围绕产业链的建设,逐步增强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弥补产业链的缺项,延伸产业链,出现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随着企业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在空间上不断集聚,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4.结构调整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技术间的结合、渗透使产品边界趋于模糊,通信、计算机类产品占主导地位。产业中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电子信息产业将经历从劳动密集型主导到资本密集型主导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主导的发展路径,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专用装备等核心基础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


  (1)产品层次不断提升,构成逐步优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促进了产品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出现了业务上相互渗透、汇合,技术上相互吸收、移植的现象,发展了一大批集合性产品和业务,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间相互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大量进入家庭,导致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


  (2)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构成逐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中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电子信息产业将经历从劳动密集型主导到资本密集型主导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主导的发展路径,产业高度将不断得到提升。各国的产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产业构成逐步提升的规律。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不但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逐步转变,产业高度得到了提升。


  此外,电子信息产业构成也在逐步优化。由于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构成的“软化”特征日趋明显,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正逐步由技术的竞争转变为增值性服务的竞争,相应地,电子信息产业构成也逐渐从以硬件为核心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过渡,即硬件的产业比重下降,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在世界信息产业整体增速趋缓的背景下,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仍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作用日益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所致。


(三)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1.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预测


  (1)模型预测。通过作离散图和计算分析,1981—2000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大致呈指数增长趋势。经计算,找出了比较切合近20年的发展曲线(数学模型I):


  y=2 670.54×1.083 5t


  据该数学模型,作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模拟图(图7),图中深色曲线为实际产值,浅色曲线为模拟数值。由图看到,模拟图能够基本与实际产值相吻合。



  利用数学模型I,计算出2008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5 214亿美元,其置信区间为23 950亿一26 540亿美元;2010年为29 600亿美元,其置信区间为28 067亿~31 218亿美元。


  (2)综合分析。模型I是依据1981一2000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历年产值数据建立起来的,是过去20年电子工业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发展的自然趋势,对近期预测应该具有较高的置信度。但是,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导致了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1~2002年连续两年出现了负增长,2003年虽然恢复了正增长,但产业规模仍尚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基本上与1999年持平。为此,采用2001年以前数据所建立起的数学模型,由于未考虑网络泡沫破灭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所计算出的预测值偏大。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2001年开始的调整期已在2004年结束。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但要真正满足未来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电子信息产业自身必须进行一系列结构调整,因此,近期出现高速或超高速增长的可能不大。估计到2005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规模将会超过200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13 000亿美元,达到14 000亿美元。2005年后,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大规模使用,以及3G产品的产业化,将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期。预计2005—201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2008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将达到18 0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1 500亿美元。


  2010年后,由于以下原因,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将可能有所下降:一是从1992年以来开始的电子信息产业软化趋势将会更为明显,全社会对硬件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会有所减缓;二是硬件技术和产品的成熟是逐渐的,其替换过程将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全球信息社会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从而必将会影响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预计2010—2020年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将保持5%左右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35 000亿美元。


  2.世界软件产业发展预测


  (1)模型预测。通过作离散图分析,1993—2003年世界软件产值既未表现出直线增长趋势,也未表现为指数增长趋势(图8),而是表现为极强的阶段特征,为此,较难用单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2)综合分析。从前述产业发展分析来看,1998年以前,世界软件产业处于中高速增长期,而1998—2003年间则处于低速增长和调整期,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软件产业将步出调整期,估计2005年将恢复到2002年的最高水平,达到1 500亿美元。随着各国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回升,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相应的软件需求会进一步明朗,2005年前后,软件业将重新进入下一发展期,预计2005年后的3—5年内,世界软件产业将保持5%一8%的年均增长率,到2008年,软件产业产值将达到1 7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 000亿美元。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信息数据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信息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使用,都为信息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世界信息服务业将略高于同期软件增长率。估计2005年世界信息服务业规模将达到7 000亿美元,预计2006—2010年,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7%左右,2008年信息服务业产值将达到8 500亿美元,2010年达到10 000亿美兀。


  综合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将达到8 500亿美元,2008年和2010年分别将达到10 000亿美元和12 000亿美元。


  2010年后,下一代网络、3G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届时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将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预计2020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4 000亿美元。


  3.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预测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十几年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将处于低中速平稳发展期。2005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22 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28 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33 500亿美元,2020年达到59 000亿美元。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1.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历程


  由于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开始采用新口径,为了能够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具有可比性,仅对1970—2002年数据进行了绘制。图9为1970~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情况.



  从整体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处于调整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1977—1982)则为调整恢复期,并成为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随后的1983~1988年间以超高速增长为主调,进入了超高速发展阶段;而1989年又成为一个转折点.该转折点一改超高速增长的态势,开始进入调整期,该调整期在1991年基本结束,而后开始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并持续到了1994年;1995年重新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2000年以后,第二次进入超高速增长阶段。各个阶段的发展如图10所示。



  (1)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的调整期(1970—1976)。在这一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尚很弱小,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相当大,从而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出现了正增长和负增长交替的现象。虽然在该阶段也曾出现过29%的高速增长,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该阶段仍是以调整为主基调。


  在此期间,世界正处于电子工业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则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十年动乱严重干扰了我国电子工业科研和生产,从而拉大了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2)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恢复期(1977—1982)。在此期间,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正处于一个历史交会融合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彷徨状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同样处于非正规的发展状态,因此,虽然1977—197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4.7%的高速度,但由于当时的产业正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因此产业发展极不稳定,在经历了3年相对较高的增长以后,很快进入了80年代初期的调整。


  不过该阶段也是我国电子工业恢复发展、走上振兴之路的重要历史转变期。自此之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才真正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3)20世纪80年代中超常规高速发展期(1983—1988)。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整,从1983年开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入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阶段,虽然1986年曾出现过2%的负增长率,但从整体上来看,该阶段仍以高速发展为主,年均增长率达到37.5%。这种超常规的高速发展的局面直到1989年才暂告一阶段。


  该阶段产业高速增长的原因,从宏观看,主要得益于党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产业自身看,1980年我国电子工业做出了加快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民品的决策,这一决策使我国电子工业从单纯为军工服务,走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此期间,1984年电子工业部组织实施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带动了电子元器件产量大幅增长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电子工业整体快速发展。


  不过,我国电子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自身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类产品比例偏高,而投资类产品所占比例很低。


  (4)20世纪80年代末的调整期(1989—1990)。我国1989年出现的“学潮风波”,导致了世界对中国技术和产品的封锁,对我国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造成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


  (5)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期(1991—1994)。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处于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进行宏观调控治理阶段,经济发展很不平稳。与国家经济发展休戚相关的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国家经济调整过程中,虽然达到了年均24.5%的高速发展,但发展很不平稳,期间既出现过年增长率11%的较低速度,也曾出现过50%的非常规高速,这些都与当时我国整个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从产业来看,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学潮风波”引起的外国对我国技术、资本制裁等负面影响逐步淡化;另一方面,该时期正处于我国“八五”技术改造和引进阶段,通信、计算机两个行业都保持了40%一50%的超高速增长,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命系彩电”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


  (6)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稳定高速发展期(1995—1999)。90年代后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得到了稳定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25.6%。


  从宏观来看,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后,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紧随其后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经济深层次结构矛盾开始显现,为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下滑,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从产业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引进设备、引进外资等手段,使我国电信工业得到了超常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空前扩张;二是1993年国家提出实施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工程,从而促进了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三是该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得到迅猛发展,三资企业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四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该阶段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产品的技术水平也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我国适时提出的加大出口战略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7)2000年以来的超高速增长期(2000—2004)。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调整特征相反,呈现出超高速增长的态势。2000—2002年,按照旧统计口径计算,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34.6%。从2002年开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采用新的统计口径,依据这一口径,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3年增长速度为35.O%,2004年增长速度高达38.2%。即使统一按新的统计口径计算,2000—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27%,为超高速增长阶段。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能够保持如此高速的发展,首先与我国整体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成为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超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20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平稳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也注重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国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正因为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进入调整时期,我国产业仍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2.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历程


  由于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相对较晚,“八五”以前,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微乎其微,“八五”以来,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虽然占电子信息产业比例仍很低,但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销售收入已经从“八五”初期几十亿元发展到了2004年的2 200亿元。



  图11为我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发展情况。从图中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1)初创期超常规增长阶段(1990—1993)。我国的软件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得到了非常规高速发展,主要集中在1990—1993年间,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0%。


  我国的软件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处于萌芽阶段,90年代开始步人起步阶段。进入90年代,我国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走上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随着国内推进信息化,扩大了对软件及信息服务的需求,刺激了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1992—1993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的增长分别高达14.2%和13.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我国软件产业超高速的发展。


  (2)初创期的稳定高速增长阶段(1994—1998)。1994—1998年间,我国软件产业处于稳定高速增长阶段,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9.6%,年增长率最低的1994年都为19.06%。


  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1995年2月召开的电子行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从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和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的确立,为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利益刺激,使得更多的企业投入到该产业中,从而带动了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该阶段以高速发展为主,但仍然在1994年出现了年增长率低于20%。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家宏观经济有关,同时与产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在宏观经济方面,由于1992—1993年经济出现过热,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使得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从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看,经过一段时间超高速增长,必然会出现一定回调。


  (3)产业成长期的超高速增长阶段(1999—2004)。到1998年底,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基本上完成了初创期,开始步人产业成长阶段。1999—2004年间,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37.9%的超高速增长。


  我国国内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务院18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为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开拓了广阔市场。这是进入新千年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既体现出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1.产业成长规律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充分体现出了高成长性的规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以高速和超高速增长为主,仅在1989—1990年出现过短暂的调整期。由于产业发展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良好,并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并不明显,表现出与国民经济很强的相关性。(图12)



  基本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GDP呈较为明显的指数曲线关系,电子信息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


  2.驱动因素变化规律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以外资企业为主,技术上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自主的核心、关键技术,因此产业发展受技术驱动的影响不很明显。但是我国的国内市场广阔,需求层次多样,并且产业基本属外向型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巨大需求,就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3.空间转移规律


  我国凭借低成本和丰富的劳动力、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稳定的宏观环境,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并且由吸引发达国家递次转移到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由引进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延伸,同时以产业链为基础,国内出现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首都经济圈、福厦沿海等产业聚集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目前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空间上开始出现“南企北迁、南资北移”的现象,而西部地区由于成本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环境不够好,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上进展并不顺利。此外,我国在承接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将一些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以提升自身产业层次,降低产业成本。


  4.结构调整规律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新型元器件等基础类产品也实现快速发展,结构日趋合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整个产业逐步向硬件制造、软件、信息服务三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迈进。


  产品构成上不断提升,进一步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整机和元器件产品大幅度增加。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专用设备等产品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但是,相比世界产业结构而言,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不是主要依靠自身自主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方面较慢,另一方面,调整起来更难。


  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和表现的规律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正同步推进,国内市场空间仍很巨大,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将不同于美、日、欧,也有别于韩国,未来3—5年内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是可能的,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出现发展拐点。


  但由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大量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出现衰退甚至倒退。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1.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预测


  (1)模型预测。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02年开始采用新的统计口径,为保证预测曲线的一致性,本报告仅采用1980—2001年原统计口径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最后再参考2000~2004年新口径数据进行必要换算。


  通过作离散图和计算分析,1980—200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大致呈指数增长趋势。经计算,找出了比较切合21年的发展曲线(数学模型Ⅱ):


  y=48.504 6×1.251 2t



  图13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模拟图。


  利用数学模型Ⅱ,计算出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2 196亿元,其置信区间为23 486亿~44 137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为50400亿元,其置信区间为36417亿~69 743亿元。


  (2)综合分析。模型Ⅱ是依据1980—200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历年数据建立起来的,是过去21年电子工业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发展的自然趋势,对近期预测应该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虽然上述模型对预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有较高的置信度,但自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开始采用新口径,用模型Ⅱ所预测的数值为原口径数据,与新口径有较大差距。表7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0—2004年销售收入新旧统计口径对比表。



  从表7可以看出,2000—2002年新旧口径的比率在1.31一1.7之间,因此根据预测曲线计算出的销售收入也应进行相应扩大才比较合理。


  从总体经济形势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缓慢恢复后将呈现加速发展,国内经济形势也将持续向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更将进一步刺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数学模型,预计2008年以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将保持年均25%左右的增长率,2005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1 000亿元,2008年将达到60 000亿元,占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24.9%和40.16%。


  2008年以后,一方面,随着手机、计算机等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电子产品降价的影响,估计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将放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量的进一步增大,增长速度自然也会逐渐放缓;同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的制约影响也会随之加大。另外,考虑到未来几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将继续向我国转移的因素,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将仍会高于全世界的水平。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数学模型,预计2008—2010年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5%,2010年销售收入将达到80 000亿元,占世界比重45%。


  2010—2020年间,预计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将保持略高于世界总体增长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到202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60 000亿元,占世界比重55%。


  2.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预测


  (1)模型预测。通过作离散图和计算分析,1994—2003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大致呈指数增长趋势。经计算,找出了比较切合近十年的发展曲线(数学模型Ⅲ):


  y=78.871 5×1.343 5t



  图14为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模拟图。从图中看到,模拟曲线能够很好地与实际销售收入相吻合。


  据数学模型Ⅲ,计算出2008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为6 614亿元,其置信区间为5 727亿~7 636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为11 937亿元,其置信区间为10 176亿一14 003亿元。


  (2)综合分析。模型Ⅲ是依据1994—2003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历年数据建立起来的,是过去10年我国软件业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发展的自然趋势,对近期预测应该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仍将以较快速度发展;另外,参照世界及主要发达国家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都有一个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例逐步上升的过程,我国目前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仅为7%,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半的比例尚有很大差距,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未来发展空间极为广阔,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2 200亿元,同比增长37.5%,未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增速有可能适当变缓。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和数学模型,预计2010年以前,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将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2005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 900亿元,2008年将达到6 5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0000亿元,分别占世界比重4.11%、7.83%和10%。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其发展速度将可能降低,参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和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预计2010—2020年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将高于世界总水平,保持在13%左右,到2020年销售收人将达到33 900亿元,届时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占世界的比重将提高到17%左右。


  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预测


  综合上述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预测分析,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6 500亿元,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比重28.6%;2010年达到90 000亿元,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比重32.3%;202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为190000亿元,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将达到38.8%,总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0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制约条件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和分工格局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必然受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和分工格局的影响。美国、日本、中国是当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虽然在21世纪初的几年调整期内,美国和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减缓,甚至有所倒退,但到2002年,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5 708.05亿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2 911.05亿美元,软件业为2 797亿美元),占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总额的31.8%,稳居世界第1位;日本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2440.24亿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1 728.24亿美元,软件业为712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3.6%,居世界第2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4 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 691.43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9.4%,仍居第3位。预计未来十几年,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由于我国和韩国、印度等一些新兴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所占比重可能继续下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持续发展,总量规模上将超过日本,甚至有望超过美国。
  2.产业成长规律的制约
  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还将受产业自身成长规律的制约。根据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长历程以及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关键技术产品出现的影响,与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并且其波动规律与国民经济波动规律基本一致。各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产业发展停滞、调整情况表明,未来十几年,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保持高增长。受技术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不排除可能有高速、超高速增长的情况,但总体看,更大可能会面临向中速乃至低速增长调整,在不断变动中走向成熟。
  3.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大国地位不断增强。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仍较低,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领域技术水平落后;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少;三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仍很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必须突破上述影响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障碍。
  4.结构调整与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十几年中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就产业结构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硬”轻“软”,虽然我国已经是许多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加工、装配环节,造成产品结构趋同,附加价值较低。就企业而言,电子信息类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骨干企业优势地位不突出,国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尚不具备与国际跨国公司全面展开竞争的能力。此外,我国电子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融合趋势的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如何在国内外新的形势下,将其职能更好地向“引导、规范、监管、服务”方向转变,这既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重大改革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
  1.全球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产业转移路径变为从美国、欧洲直接向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转移,形成发达国家尤其是其跨国公司直接向中国投资的状况;中国较低的综合生产成本,庞大并正高速成长的市场,良好的产业基础、人才积累和制度环境等,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不断扩大在华企业组装加工生产能力的同时,开始将部分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向中国转移,使产业配套体系趋于完善;在跨国公司不断把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同时,研发基地转移的格局也正在形成。
  新的产业转移特点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增强在生产制造上的规模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将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机构、营销网络也陆续向我国转移,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向生产工序前端和产业链上游延伸,形成结构更加合理、配套体系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更好地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中国“入世”
  “人世”尽管会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一定冲击,但从总体和长远发展来看,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产业和市场的更加融合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更快发展。
  一方面,“人世”将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我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的承诺,降低了电子信息产品关税、取消了外资进入的诸多限制,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将生产、研发、营销部门转移到中国,有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含量的提升。另外,根据对等原则,一些发达国家过去在技术标准、价格等方面人为设置的障碍和歧视性的“反倾销条款”也将得到很大改善,有利于扩大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进一步拉动我国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入世”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人世”消除了给国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国内企业能够在透明、公平、平等的规则下与国外企业同台较量。面对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国内企业将会更充分地利用好资金、技术、人才等全球性资源,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壮大内资经济和民族产业。
  3.重大技术的突破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正在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并孕育着未来重大技术的突破。由于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有些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重大技术的突破将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
  (1)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新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趋成熟,正逐步走向实用和产业化,成为未来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
  (2)计算机体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自第一代真空电子管和继电器存储器计算机诞生以来,到近年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1SI)为代表的第五代计算机,其体系结构一直遵循冯•诺依曼的原理,注重计算机速度的翻新和体积的减小。今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将可能突破冯氏体系结构的限制,更加注重计算机的并行处理和集群(C1uster)计算能力,计算机的智能化和多功能处理能力将不断加强;集群系统的应用面将扩大,随着网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进一步丰富,个人用高性能计算机时代将出现;此外,技术间的交叉融合,也使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一些新计算机形态的出现成为可能。
  (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进入深亚微米、巨大规模集成阶段。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呈微型化和集成化两大趋势,在纳米水平下进行加工,集成的芯片系统将成为主流产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将会出现新的器件、新的原材料,并随之诞生新的产品形式,这些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4.新的市场空间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这既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GDP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将超过3 000美元。城乡差距的缩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使人们对信息产品产生更多需求,仅消费类电子产品到2020年国内就可能形成超过10 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尤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信息化的推进领域同时也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
  到2020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额将比2000年翻两番,其中电子信息产品仍将是最大的出口产品。国内电子信息企业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外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和运营中心,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带动国内产业的更快发展。
  5.国内政策环境
  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十六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提出了推进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攻方向。党和国家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
  此外,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投资体制改革,采取了“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了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试点工作,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兴贸等战略,以及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这些都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的几点思考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继续遵循这些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此,特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做大规模是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始终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未出现过发展的拐点。“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巨大,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不仅是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前边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模的目标可设定为:
  (1)“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超过21%,2008年和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66 500亿元和90 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60 000亿元和80 000亿元,分别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比重40.16%和45%;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将分别达到6 500亿元和10 000亿元,占全球比例将分别达到7.83%和10%。
  (2)工业增加值2008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5 000亿元和20 000亿元,分别占全国GDP的8.19%和9.54%。
  (3)保持并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10年将达到4 6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40%。
  (二)实现产业由大到强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件缺乏,核心产业规模小、实力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方面,因此在做大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上述瓶颈问题,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是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产业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产业规模扩大与效益提升、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政策导向与市场配置、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建立竞争机制与健全公共服务的关系,促进科研与生产、不同地区间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贯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
  要立足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和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既要加快发展智力密集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要发展劳动力密集的加工组装业,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
  (三)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极其关键的因素。“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要有较大提高,通信、数字视听等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和研发能力要力争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为此,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官五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政府要集中财力、物力,加强组织协调,重点资助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大对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奖励,重点突破核心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支持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大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加大技术标准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高度重视信息和网络安全;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不断增强其自有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技术中介市场建设,建立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重点产品技术,吸纳各界投资,联合建立技术开发公司;加强设计业、软件业、制造业和运营业间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速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展规模经济,加快产品结构升级。
  根据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又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品领域,加快核心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步伐。一是要尽快抢占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高端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产品产业化,提高产业的水平和层次。二是要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改变我国只能跟踪国际标准的被动局面。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制定自主的各项标准(国标及部标),并力争使一部分主要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内的地位;并以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带动产业的国际化。三是积极引导跨国公司转移其研发运营中心,调整投资结构。通过税收和政策引导,鼓励跨国公司把研发、运营等中心向我国转移,加大技术转让力度,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四)进一步推进大公司战略
  抓住人世后完全开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多的优势,积极实施大公司战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是目前情势下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最优选择。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进一步加快实施“大企业”战略,培育我国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载体。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改组,尽快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的品牌形象、能生产世界一流产品、实行跨国多种经营、具有系统集成和承担重大,工程能力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拥有名牌商标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国内外通过资本的运营和信息技术产品的扩散,实现企业规模和产品领域的扩张;通过产权整合,调整资产存量,进行强弱乃至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向规模更大、实力更强、机制更好、管理更加现代化、具有现代企业功能的特大型公司发展;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利用外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重大项目技术改造,乃至到国外投资办企业等等,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朝着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大公司方向迈进。
  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化和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企业已有的优势和基础,专注特定领域,培育核心专长,发展规模经济。
  坚持优胜劣汰,进一步搞活中小企业,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或改造为企业。
  (五)实行人才战略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核心关键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企业管理和产品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从事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产品等高端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来说,人才更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此,必须注重引进足够的技术管理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培育人才的新机制,改善目前信息人才的“橄榄型”结构。
  创造条件,大力培育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才资源库。根据行业的发展,积极吸纳和培养各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制造业所需高技能人才,重点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懂电子通用技术、又有行业专业技术的多元化人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份、期权等办法,稳定人才队伍,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加快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
  遵循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延伸集聚的规律,“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继续加快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在国内建设若干个产业规模大、布局相对集中、辐射带动作用和出口能力较强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充分发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层次转移,提高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地位,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加工和生产基地。
  为此,应抓住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家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机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并举、中央与地方合作互动、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并重,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落实信息产业部“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的战略部署,创造适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产品为主导、各具特色和优势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
  (七)产用结合,振兴应用电子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和应用导向,加强产业发展和应用之间的互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领域,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应用电子的研发和生产,推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振兴应用电子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强大的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重点加大工业电子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在高精度智能仪表、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等关系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民族工业的全面振兴。要将通信、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重新架构企业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网络化制造、中小企业合作平台等新的信息化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八)全方位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在产业高度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信息技术协议》(ITA)的今天,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方向,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化能力。
  在巩固和扩大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非洲、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大型骨干企业到境外办厂和开展业务,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通过低成本并购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外建立技术中心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
  国内市场是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市场,大力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也是确保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根本保证。要紧紧围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大力发展和振兴电子装备制造业,全面培育和发展行业应用市场;要结合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等新的信息网络及其新业务的开展,进一步繁荣城镇市场;围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积极开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
  (九)依法兴业,制定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
  电子信息产业在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与行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面对高度国际化竞争的产业环境,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中央提出的“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的政府职能,必须继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行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工作,实现“依法兴业”,加快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制定促进数字电视、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器件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继续实行倾斜的投融资政策,增加资本金投入,实行优惠利率,减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得税并实行特别折旧政策,加快推广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推进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调整电子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归宿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
  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王建章 陈新 韦俊 霍振武 安筱鹏 廖凯 黄玉洁 李瑶 李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20:35 , Processed in 0.19333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