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04|回复: 0

[影视媒体♡] 影视  名伶往事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3 0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剧,又叫京戏、国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从此他们四人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并各有独自的剧目、师承及传人,四大名旦也成为京剧界的一个传奇。

  ★过去的戏班有一句话叫“北京成名,上海赚钱”。在一般人眼里,京角如果不走红上海滩,就是没有真正征服市场。所以,作为现代京剧的代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从崭露头角的初期,甚至童伶时代就闯荡上海滩。

  ●梅兰幽香,芳华绝代

  ☆梅兰芳一炮而红

  1913年,梅兰芳作为汪派传人王凤卿的二牌青衣,第一次南下上海,在当时的丹桂第一台演出。虽然,当时的剧评已经认为“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但是上海剧院方面开始对他还并不是太看重。订合同时,王凤卿的每月包银为3200元,而梅兰芳只有1400元,后经凤二爷力争,老板许少卿才不得不加到1800元。1913年11月4日,梅兰芳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剧目是压轴的《彩楼配》,大轴是王凤卿的汪派名剧《朱砂痣》;第二天是梅兰芳的《玉堂春》、王凤卿的《取成都》;第三天是王凤卿、梅兰芳合演《武家坡》。  

  3天打炮戏完,可以说是梅兰芳一举征服上海。当时舆论谓“海上素有‘贾(璧云)党’、‘冯(子和)党’,君伫俟之,不旬日间,将有梅党充塞十里洋场也”。院方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地透露出观众的欢迎程度。3天炮戏演完,剧院老板许少卿即安排了丰盛的宵夜招待两位名角,席间大夸梅兰芳“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有挑剔”。王凤卿为提携后辈在席间提出要让梅兰芳“压一次台”,许少卿居然一口答应,可见他已经对梅兰芳刮目相看了。

  1913年11月16日晚上,梅兰芳的“压台戏”登场了。聪明的梅兰芳并没有拿他的正工青衣戏来压台,而是临时学了一出刀马戏《穆柯寨》。因为细心的梅兰芳发现,上海观众大多数还是喜欢热闹一点,新颖一点,对《彩楼配》《女起解》一类正儿八经的唱工戏似乎不满足,而新腔较多的《玉堂春》、身段表情较重的《二本虹霓关》好像更加受欢迎。于是在冯耿光等友人的建议下,梅兰芳决定新学一出念京白的刀马旦戏。

  这是梅兰芳第一次扎靠演刀马戏。演出后,果然大受欢迎。于是,梅兰芳又接着学演了《头本虹霓关》的东方氏。这些由对上海观众心理的揣摩而启发出来的戏路,正是梅兰芳后来熔青衣、刀马、花旦于一炉,创造“花衫”行当的端倪。

  后来梅兰芳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称,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他一生“重要的关键”。

 【人物名片】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钢喉铁嗓 沥血荣春

  ☆“童伶博士”尚小云

  继梅兰芳之后南下上海的名旦是尚小云。他是1915年初,应天蟾舞台之约只身闯进上海的。这年,尚小云年方弱冠,他刚刚在北京《国华报》举办的菊选中,以18万多票荣膺“童伶博士”。尚小云在天蟾舞台与当时的孙派名家时慧宝以及海派名家赵君玉、小杨月楼、林树森、盖叫天等同台,演出了《落花园》《彩楼配》《玉堂春》《宇宙锋》等剧,深获好评。这以后到1927年的十余年间,尚小云九赴上海,每次都载誉而归。《申报》的评论甚至将梅、尚相提并论,以为《彩楼配》尚小云不及梅兰芳,而尚小云的《玉堂春》,“不即不离,如黄庭初拓,恰到好处”。

  ☆毁家办学

  “荣春社”是尚小云开办的一个科班的名字。它在京剧史上是有名的。

  他当初是为了培养儿子尚长春,请了老师在家里学戏,又找了十几个年龄相当的孩子陪读。先头有十八个人,于是叫“十八子”,后再加十八个,便叫“三十六友”。可刚招完,又来了。几乎每天都有人要加入。干脆自家办个科班吧!从1937年初夏开始筹办,到1938年春天,学生已有两百余人。有了“荣春社”,尚小云从早上察看学生上课,到晚上亲临舞台为学生把场,几乎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学生身上。精力旺盛的他一天能往“荣春社”跑几十趟,也不觉得累。他对学生的训练是严格的,也是严厉的。脾气又大,一点差错都不能容忍,但有差池,一定责罚。对自己的孩子更严,严到不讲理的程度。同样的错,别的学生打五下,自己的儿子得挨十下。尚小云打学生的时候,他的夫人就在屋里打鸡蛋,而且是把蛋黄去掉,只留蛋清。因为挨完打的学生都要到尚夫人那里抹上蛋清。总之,学生没有不怕他的。仅通过一年的训练,“荣春社”的孩子们就有了初步的演出能力,可以拿出的剧目达一二百出之多。

  ☆“尚五块”

  在梨园行和朋辈中,尚小云以疏财仗义享名。同行里有人找上门,他不问情由,出手就给五块大洋。你可知,那年月一袋洋面才二块钱,三十五块就能买一两金子啦!因此,他有“尚五块”、“尚大侠”的称呼。有时正和别人说着戏呢,听见门外小贩卖面茶、卖烫面饺的吆喝声。只要大家想吃,就让人叫进来,说:“全包了!你们吃吧。”吃完这个,门外又来了卖别的东西的。只要大家还想吃,他还让人叫进来,全包,管够。那时,像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艾世菊等富连成科班的学生,都喜欢在尚家排戏。大家都高兴,尚小云就高兴。

  其他慈善事业,尚小云也从不后人。这个优点与他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尚老太太常说:“咱们当年穷苦无依,知道穷人的苦处。现在托老天爷的福,有碗舒心饭吃,只要力所能及,就应当多帮穷苦人的忙。”

  【人物名片】

  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春闺惊梦 纯似天泉

  对于喜爱程派艺术的人来说,程砚秋永远是个遗憾:在“四大名旦”中,他年纪最小,演艺生涯开始得最晚,可他又是他们之中最早逝去的。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都有后人继承其事业,而程砚秋独树一帜幽咽婉转的“程腔”,却没有由其子女世袭下去。

  ☆程砚秋后起之秀

  程砚秋是1917年开始正式登台唱戏,实足才13岁。那年冬天,上海丹桂第一台的许少卿来约程砚秋赴沪演出,每月包银600元。但是,程砚秋在自述中说:“才唱了一年戏,由于我工作太累……把嗓子唱坏了。记得白天去浙慈会馆唱了一出《祭塔》,晚上去丹桂陪着李桂芬(卢燕的母亲)唱完一出《武家坡》后嗓子就倒了。”所以,王瑶卿、罗瘿公两位先生坚决反对他再去上海演出,认为应该养养嗓子,后由罗赔了他师父荣蝶仙700元钱,让他提前出师了。这样,程砚秋的首次赴沪时间就一下推迟到了1922年,这一年他18岁。

  程砚秋是应亦舞台之聘赴沪演出的,10月8日登台,到11月9日结束。程砚秋赴沪时,与前三大名旦的初出茅庐不同,在剧界已经很有声誉了。头天打炮《玉堂春》。据罗瘿公书信记载,上座十足,楼上楼下无一点座……阔人及女眷极多,出台时彩声如雷,为向所未有。一连12天,亦舞台接连爆满。演出期间,还排出了他带来的新戏《梨花记》《龙马姻缘》和《花舫缘》。

  【人物名片】

  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博收广采 自如挥洒

  ☆荀慧生轰动上海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台约请杨小楼组班南下,老生约定谭小培,青衣尚小云,刀马花旦一角,杨小楼力排众议,指定了荀慧生,认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当时的艺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将来会不亚于梅兰芳的”。时称“三小一白下江南”,这是荀慧生头一次到上海,年纪也不过19岁。

  “三小一白”于9月9日在天蟾登台,头天打炮戏开锣及前场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当,依次是费应奎《五雷阵》,张宏声《黄金台》,沙香玉《游西湖》,张德俊、李永利、王益芳《双收关胜》,赵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寿《花田错》,谭小培、尚小云《汾河湾》,杨小楼等《新长坂坡》(带汉津口),第二天主要戏码是荀慧生的《贵妃醉酒》,谭小培《秦琼卖马》,尚小云《苏三起解》,杨小楼《盗御马·连环套·盗双钩》,第三天则是荀慧生、林树森《梅龙镇》,谭小培《打棍出箱》,尚小云《玉堂春》,杨小楼《状元印》。演出极为轰动,其他剧院纷纷动足脑筋,争取观众。新舞台排出了描写欧战的时装戏,大舞台则约请了老生名家刘鸿声唱对台戏。

  40天期满,杨小楼于10月19日至21日贴出临别纪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4个月期满。荀慧生却因“在上海有特殊号召力”,被天蟾“园主依为台柱,坚留订约”,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除了演出传统的刀马花旦戏外,受上海观众和海派的 影响,荀慧生还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戏,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镯》(又名《双姣缘》,荀前饰孙玉姣,后饰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为他后来常演的剧目。

  ☆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名列“四大名旦”,荀慧生德艺双馨,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常人所没有过的人生磨难。但在他崎岖坎坷,又多姿多彩的舞台生涯中,胸中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此国难家仇、民族存亡之际,深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义的荀慧生,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亲赴前线演出,慰问29路军抗日将士。在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他一曲高亢嘹亮、慷慨激昂的《荀灌娘》,令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精神振奋。鬼子敌机袭来,有一战士身负重伤。这位战士表示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听一段荀慧生的《红娘》。荀慧生满含热泪,抱着这位伤员演唱。阵地上的许多战士用嘶哑的声音,与荀慧生合唱着:“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在自己喜欢的戏曲中,在荀慧生的怀抱中,这位战士为国捐躯。当荀慧生从战士口中了解到,我们的战士因为没有战斗机抵抗不了日军飞机的狂轰烂炸,而伤亡惨重时,他悲愤交加、激动不已。回到北京后,他连续义演七天,将全部演出收入捐献给了29路军。荀慧生为了支援抗战,多次通过义演捐献飞机,帮助前线战士消灭日本鬼子。

  【人物名片】

  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
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旬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西厢记 佳期》 程砚秋饰崔莺莺(中),梅兰芳饰红娘(左),尚小云反串张君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1 00:43 , Processed in 0.15523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