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68|回复: 0

[【文史类】] 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1 09: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李开元
2007-05-29 07:33:26 阅读 350 次
蒙作者李开元、责编徐卫东先生提供相关资料,象牙塔网络发布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李开元 著
中华书局,2004年北京第1版第1版
责任编辑:徐卫东
印数:15000册
ISBN 978-7-701-05548-1
定价:29元

目录

历史可以复活吗?(代序言)
第一章 刘邦的战国时代
一 跟秦始皇本是一代人
二 平民的一家
三 出生的神话
四 访丰县龙雾桥
五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
六 沛县山川地理
七 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
八 战国时代的游侠风尚
九 信陵君窃符救赵
十 门客侯赢、朱亥、张耳
十一 刘邦的追星历程
十二 进退两难的指臣
第二章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一 沛县归了秦国
二 泗水亭长和他的哥们儿
三 酒色婚配新生活
四 韩国贵族张良
五 博浪沙的一击
六 黄石公传下兵书
七 刘邦见秦始皇
八 亭长做了亡命徒
九 刘邦的梁山伯
第三章 大厦将倾前夜
一 秦始皇突然死了
二 赵高的机会来了
三 赵高不是宦官而是全才
四 奉行老鼠哲学的丞相李斯
五 赵高与李斯的博弈
六 沙丘密谋背后的纠葛
七 帝国继承人扶苏之死
八 蒙恬与蒙毅
九 最后一位秦王的神秘身世
十 杀蒙氏兄弟
十一 杀骨肉至亲
十二 来自坟幕的远古消息
第四章 天下乱了
一 阿房宫和始皇陵
二 驰道和直道
三 亡国的前兆
四 陈胜吴广反了
五 张楚政权的建立
六 项氏叔侄起江东
七 刘邦也拉起了队伍
八 “亡秦必楚”的真意义
第五章 章邯撑危局
一 失衡的帝国防务
二 英雄周文
三 戏水之战的秘密
四 复活的军团
五 少府章邯
六 章邗上演反击战
七 项梁渡江北上
八 牧羊儿做了楚怀王
九 章邯灭魏
十 项梁轻敌丧了命
第六章 项羽的崛起
一 燕赵的复国运动
二 辩士蒯通的登场
三 叛将李良
四 围攻巨鹿
五 楚怀王抓权
六 宋义的发达
七 齐楚纠葛
八 项羽杀宋义
九 巨鹿之战
十 悠悠漳水祭英灵
第七章 刘邦西进运动
一 李斯与章邯的配合
二 二世皇帝的苦恼
三 李斯重读《韩非子》
四 李斯的邪恶美文
五 赵高的胜利
六 刘邦的第一个大挫折
七 邂逅张良
八 刘邦项羽风雨同舟
九 相遇彭城
十 收服郦氏兄弟
十一 南阳收编秦军
十二 开封不尽有陈留
第八章 秦帝国的崩溃
一 章邗投降了项羽
二 情系殷墟梦邯郸
三 赵高与刘邦的密谋
四 秦帝国的落幕
五 项羽坑杀降卒
六 项伯救了刘邦
七 有惊无险的鸿门宴
九 项羽废怀王之约
十 不做秦皇做霸王
大事年表
秦末大事月表
参考书目举要
行走在历史当中(代结语)
感谢辞

李开元自述
  李开元,四川成都人,曾经是科学少年。北大历史系毕业,成为史学青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以人文学者自任。
  北大毕业,留校协助恩师田余庆先生任教。东大毕业,接任恩师西嶋定生先生之教席,供职于日本就实大学,任人文科学部教授。
  景仰司马迁,钦佩罗素。致力于学术创新, 追求贯通文史哲的风格。已经完成研究•叙述•理论的写作布局,著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复活的历史》(系列长篇)、《历史的镜像》,自称“史学三书”。
  自画像:飘泊的华人,历史的行者。
大宏愿:与天下有志者共勉,共同建设与英字文化鼎立的汉字文化。

关于《复活的历史》
《复活的历史》是李开元教授近年撰写的创新性系列历史作品,复活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李开元教授研治秦汉史三十年,对秦汉先民的历史、生活、心态了然于胸。他认为历史研究中的考证和侦探小说中的推理是相通的,都是使用有限的信息复活事件的完整过程,需要破解证据,修补缺环。因此,《复活的历史》的特点是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联想,对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极为有限的信息进行深入解读、连通,恢复历史的整体过程,把历史上许多不为人知的缺环修补了起来。作者还继承了司马迁实地考察的传统,对历史发生现场都曾亲历游访,宛如历史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历史情境。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系《复活的历史》之第一部。秦始皇与刘邦,是隔世的两代人?刘邦与项羽,是敌人还是兄弟?赵高,是宦官还是留着胡须的男子汉?……李开元教授穷究种种史料细节,遍游历史发生现场,从蛛丝马迹中发掘真相,让波澜壮阔的历史复活在我们心中。

历史可以复活吗?( 本文系《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之序言)                  

  人,只有通过镜子才能看见自己;当代,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认清现实。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伟人,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二千多年以来,秦帝国成为中华帝国的象征,秦始皇也成为大一统中国的形象代言人。
  然而,伟大的秦帝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五年。秦始皇突然死去,戍卒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起兵江东,叱咤风云;沛县小民刘邦也因时际会,成为一方诸侯……这一段秦失其鹿、群雄竞逐的历史突然而猛烈,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的教训和谜团,也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断言残迹。
  断言可以解读,残迹可以修复。最不可思议的是新出土的文物,既属于过去,又属于现在,只要看到它们,你就会确信历史曾经存在;只要触及它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坠入欲知往事的诱惑;只要体察它们,你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正在复活。
  历史能够复活吗?历史怎样复活?复活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本书选取秦末群雄竞逐的这一段历史,检索史料,考察实地,体察文物,以期复活当时的历史。历史的复活,需要大家一起参与。下面提供四种不同的历史情景供读者朋友浏览,而历史复活的过程,就浓缩在这里。

历史情景之一:往事的迷雾
时间:公元前209年八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数十万秦楚军将士
事件:周文军停止前进
  陈县豪杰周文,受陈胜张楚政权的派遣,率领数十万楚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攻克关中的大门函谷关,抵达骊山脚下的戏水东岸。由于事情过于突然,秦王朝来不及征调首都近县的兵力,防御一时陷于瘫痪状态。秦帝国首都咸阳的陷落,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文军突然在戏水东岸停止前进,就地屯驻下来。周文军的停止不前,给了垂危的秦帝国以喘息的时间。在骊山始皇帝陵监工的少府章邯请准朝廷,中止骊山陵工事,赦免在工地服役的役夫、刑徒和奴隶,发放武器,编入军队,就近参战。周文军被秦军击退,被迫撤出函谷关,不久就被紧急征调而来的秦军消灭。楚军一举攻灭秦王朝的大好战机,转瞬即逝。历史学家将周文军在戏水突然停止不前的历史事件,比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敦刻尔克突然停止前进而丧失了全歼英法联军战机的类似事件。
  疑案:德军在敦刻尔克停止前进,是因为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周文军为何在戏水停止不前,却因史书失载,成为千古疑案。

历史情景之二:遗物的出土
时间:公元1974年3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打井的农民和发掘的考古学家
事件:兵马俑的发现
  陕西临潼西杨村的农民们,分在村外打井的时候,挖出了大量残破的陶器。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鉴定,确定这些陶器是秦代的武士陶俑。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由此被发现。兵马俑安放在一、二、三、四号俑坑中,八千余具陶俑,按照作战陈兵的阵式排列,忠实地再现了帝国秦军的原貌。兵马俑的塑造,以实在的秦军部队为原型;八千余件兵马俑所组成的地下军团,如实地再现了秦军的组织和阵容。兵马俑军团的原型,是秦帝国的京师军主力,即中尉军的一部。
  疑案:兵马俑是始皇帝的陪葬品。始皇帝死于公元前210年,次年九月,当周文军抵达骊山脚下的戏水时,始皇帝陵尚未完工。在工事紧急中止以后,修筑骊山陵的数十万役夫、刑徒和奴隶,受赦免发给武器,编入军队,在少府章邯的指挥下,在骊山脚下的戏水与周文军作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兵马俑军团的原型,负责守卫首都咸阳的京师军主力,秦帝国的中尉军到哪里去了?

历史情景之三:历史学家的搜寻
时间:公元2004年7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当代历史学家
事件:考察骊山戏水
  为了解答周文军在戏水停止前进的疑案,一位历史学家来到骊山戏水一带寻访。他滞留当地多日,流连始皇陵兵马俑遗址,考察灞上、鸿门故地,踏勘戏水渭河间的地形,终于有豁然开朗之感。以实地考察而论,东以戏水为壑、西以灞河为防、北傍渭河、南背骊山的这一片地方,天然形成一个狭窄的通道,正如瓶颈扼守着由函谷关通向咸阳的大路,成为函谷关以后保卫帝国首都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秦帝国守卫首都的京师军主力,即中尉军的屯驻地,应当就在这里。灞上在这条通道的西口,是中尉军的屯驻地之一;鸿门在这条通道的东口,是中尉军的又一处屯驻地。
  鸿门营房遗址,在骊山北麓的鸿门原上,东邻戏水,北俯渭河,居高临下,控制着戏水—灞水间通道的入口。周文军破函谷关,沿渭水南岸大道直指咸阳,必须通过这里;驻扎在这里的秦军中尉部队,就地设防阻击,也是必然的事情。以三年之后的类似事件而言,刘邦军十万屯驻灞上,项羽军四十万屯驻鸿门,重演了敌对两军在这一带的对峙,他们应当是分别利用了旧秦中尉军的东西两处营地屯兵。
解谜:刘邦军和项羽军的冲突,因鸿门宴而得以避免,刘邦屈服开道,项羽得以进入咸阳。周文军抵达戏水东岸,急于进军咸阳。屯驻于鸿门、灞上一带的秦军中尉部队集结在戏水西岸布防,誓死保卫首都。两军挟戏水激烈攻防交战,交战的结果,周文军被阻止在戏水东岸,被迫停军不前。

历史情景之四:复活的历史
时间:公元前209年九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数十万秦楚军将士
事件:戏水之战
  戏水周文军抵达骊山东面的戏水时,一支精锐的秦军部队,已经静悄悄地在戏水西岸严阵以待。
戏水西岸的秦军,约有五万人,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后卫两阵。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左军旁靠渭水布阵,左右军之间,中军横列展开。前锋三军之后,后卫两军集结在前锋三军的结合部,作支援依托。五部秦军,每军万人,自成一独立军团,各军团布阵相同,分别列成右方阵、左曲阵、中方阵和军幕指挥所。
  周文凭借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意识到眼前的秦军非同一般,当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始皇帝的近卫军之一,拱卫帝都咸阳的京师军中尉部队。
  周文不敢轻敌,他首先以楚军轻锐部队,筑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秦军放任楚军渡河,待部分楚军渡过戏水时,秦军开始攻击……初战戏水的结果,楚军大败,渡过戏水的楚军,几乎无一生还。
然而,秦军尽管初战获胜,却不乘胜追击,事后也丝毫不为周文军的引诱所动,只是坚守在戏水西岸。秦楚两军,相持在戏水。
  利用两军相持的时间,章邯紧急请准朝廷,赦免骊山役夫、刑徒和奴隶,发放武器,编入军队,就近参战。一路势如破竹的周文军终于被击败,退出函谷关。张楚政权由胜而败的命运,由此决定。秦帝国的命运,也一时转危为安。
  以上四种历史情景,分别节录于本书第五章“英雄周文”、“戏水之战的秘密”和“复活的军团”,既是同一往事四种不同的折射映象,也是复活同一历史事件的四个不同阶段。

  复活历史,需要心灵的体察加上智力的推想。特别是距今久远的古代的复活,由于史料少而又少,需要解读文献,需要发掘实物,需要考察实地,然后作考证勾沉,作观察推敲,作推理联想,再用贯通古今逆转时空的连接,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捕捉往事的依稀影踪。
  读者朋友,如果你欲知往事,如果你赏析文物,如果你喜好旅行,请你阅读本书,参与历史的复活,作出自己的评判。这里附上我们的电子邮箱:wei?xiao9966@yahoo.com.cn,恳切地请你贡献宝贵的意见。只有我们互动起来,历史才能真正地复活。
历史就在你的身边。而你,就在历史当中。

行走在历史当中(本文系《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之后记)

  人生如行旅。行旅的人生,进出于历史当中。
  我是爱旅游的人,手持地图,背负行囊,行走在大漠荒野中寻找故迹遗踪,是我少年时代以来的梦想。入史学之门以来,国内走得多了,东渡以后,国外也多走了。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被视为华侨了。这种侨居外国的中国公民的法律定义,这种带有飘泊意味的世界公民的文化含义,似乎给我带来了一种游魂的宿命。我始终在永无止息地游走。
我去东南亚,追寻过华侨南下的路,捕捉到多种文化混成的异国情调。马来半岛南端的华人之国新加坡,井井有条宛若跨国公司,却让我感到文化的飘摇。我横贯北美大陆,从温哥华岛一直到圣劳伦斯河畔,自然的辽阔和历史的短浅,让我有人迹冷清之感。我到希腊,追踪欧洲文明的源头;我到罗马,景仰世界帝国的壮丽。瑞士独特幽静,我去伯尔尼访问爱因斯坦的旧居;德国整洁美丽,我到海德堡寻觅歌德的行迹。欧罗巴久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让我感到人类文明的亲近。
  我到南半球,在布利斯班从容漫游,到悉尼访亲问友。当我在黄金海岸仰望蓝天,当我骑马穿行东澳的草原森林时,我有飘然若仙之感,这里是天涯海角,抑或是人间乐园?当我透过饭店的玻璃窗凝望雨中的街景时,我想起毛姆笔下的异国风情,眼前浮现出高更隐逸后的奇异色彩。那时候,点点滴滴美丽的偶遇遐想,最是哀婉甜酸;丝丝缕缕爬上心田的情绪,竟然是我那遥远的故乡,日渐远去的童年回忆,青春岁月,连带着故国山河的旧创和顽强的生命。人生若旅,我仿佛行走到半生的尽头?
澳洲归来后,家父敦促我去巴黎伦敦,说那才是近现代欧洲文明的中心;友人劝诱我去纽约芝加哥,说那才是当今文明的尖顶。然而,此时此地的我,心已另有所系。多年来的东西南北,岁月长久的飘来游去,我心中总是无根,我感到失去自我的仿徨。当种种新奇浮华消退以后,一种质朴的返祖归根的情绪由我心底浸润开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幼小熟读成诵的“归去来辞”响起,陶公高远明澈,冥冥中引领我脱出迷津。
  “悟以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我有所领悟。我欲回归中土,我欲呼唤祖灵,我欲沟通古今,我要以有限的生命,作文化和人生的归结。情思涌动之下,我萌发一种终生之志:将已经活在我心中的一段历史,即秦汉帝国的历史,作复活型的叙述。
  我研治秦汉史将近三十年。三十年的生命投入,已经使我与秦汉先民心心相系,方方面面,最为周详熟悉。我与秦汉先民对话多年,秦汉的历史早已经活在我的心中。二千年前的往事情景,宛若就在我的眼前;万万千千的生命,正在开创着千变万化的经历,如同我所生活着的今天。那是一个活的人间世界,不管是儿女情长还是铁马金戈,皆是声音可闻,容貌可见,人情相通。那是一个通的人文世界,情感理性,思想行动,衣食住行,一切浑然一体,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域划分,也没有诸如文史哲类的门户区别。
  然而,当我试图将构想形诸于笔端时,却屡屡碰壁。我所熟悉、我能够运用的历史学的诸种文体形式,无法表达复活于我心中的历史。复活的历史,那种生动鲜活的境界,丰富多彩的变迁,那种古今交汇的融和,逆转时空的超越,无法用学院式的坚实学问来囊括,无法用科学的理性分析来包含,与此相应,也无法用考证、论文、论著以至于笔记和通史的体裁来表现。长久苦痛之余,我不得不作新形式的寻求。
  历史学的本源是历史叙事。历史叙事,是基于史实的叙事。司马迁一部《史记》,堪称中国历史叙事的顶峰。《史记》是伴随我一生的读物。我重读《史记》,在确认史实可靠之余,再次感叹太史公叙事之良美,思虑之周详。精彩动人的叙事,有根有据的史实,深藏微露的思想,正是《史记》魅力无穷的所在。我获得又一种感悟: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当代史学中一朵光彩异放的奇葩。黄先生用一种崭新的文体,融通史学、文学和思想,开启了一代新风。八十年代,我初读《万历十五年》时,惊异于历史还可以这样表现,俯心低首引为模范表率,与诸位致力于新史学的同道相互激励,有意一起来开创新的史学的未来。时过境迁,我重温《万历十五年》,仔细体味之下,感悟到复活的历史,需要细腻的心理体验和当代意识的参与,需要一种优美的现代散文史诗。
  秦汉帝国的历史,古来依靠的是文献史料。这些年来,得益于数量庞大的考古发掘,新出土的史料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传世文献,结合新旧史料的历史学研究已经重新改写了历史。考古资料的运用和研究成果的引入,不但是复活历史的根据,也是直接的媒介。概略通检之下,使我想到发掘报告书和学术论文的活用。
  秦汉时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数百年间亿万人生活过的历史,所留下的文献遗物,不过是沧海一粟。我常常感叹,古代史研究,宛如在黑暗的汪洋大海中秉烛夜行,视线所及,只能见到烛光照亮的起落浪花。以数字比喻而言,我们所能知道的古史,不过万分之零点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九是未知的迷雾。以极为有限的史料复活无穷无尽的远古,需要发散式的推理和点触式的联想,使我想到古史考证和推理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学家,宛若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和克里斯蒂笔下的波罗。
我读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感慨于作者作为史家的博学多识和他高超的表现技巧。我读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他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写一个伟大的国王的宗旨,使我深有同感。当我读完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叙述罗马帝国千年历史的十二册大著《罗马人的故事》后,我明白秦汉帝国的宏大历史画卷,需要连续系列的形式。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是小时候读过的,重新浏览之余,我记下了一条笔记:“《昆虫记》以科学报告为材料,以散文形式写出,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内容以昆虫学为基础,掺入观察叙述,往事回忆,理论性议论,经历讲述等,可谓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值得试一试。”
  地理空间是历史的基本要素,没有明确的空间关系的历史,宛若一锅迷糊的酱汤,不辨东西南北,始终晕头转向。地理空间决非文字说得清楚,自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面世以后,我们对中国历代的历史地理,才有了可以索图查询的可靠依据。然而,仅仅索图查询而不亲临实地,仍然是纸上谈兵。山川气候,道路城邑,民俗风情,都需要去走,去看,去感受,去触摸才能晓得。国破山河在,人去屋宇存。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历史,往往有空间的遗留。复活历史的触点,常常就在你一脚踏上往事旧址的瞬间。今人不能身去往古,今人可以足行旧地,古往今来的交通,需要借助于实地考察。
田馀庆先生和西嶋定生先生,是影响我学术和人生最深的两位恩师。田先生是我在北大的导师,进东大以后,我成了西嶋先生的门下弟子。田先生在精湛考论之余,极重实地考察,他主持大运河访古之行,行旅中解决曹丕征吴之战中的地理问题。西嶋先生几乎年年到中国,研究所及,脚步几乎随之而至。
  日本的中国古代史学界有出行考察的传统。近年来,同行中出了几位好走的友人。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他追踪大禹的传说,一头扎进四川西北的高山谷地,不时销声匿迹。学习院大学的鹤间和幸是秦始皇的研究者,他东西南北,追随始皇帝踪迹,求索在史实和传说之间。至于爱媛大学的藤田胜久,他寻司马迁足迹,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独行之余,也不时邀我结伴同行,同享行旅的甘苦。
  国内同行,艰苦的田野工作,从来是由考古学者担当,他们不仅行走,几乎就住在田野上。我在阳陵发掘现场见到王学理先生时,对烈日下宛若乡野老农的考古学者,油然而生敬意。北师大的王子今先生是考古出身的历史学者,他主治秦汉交通史,木车牛马所及,怕已经走得山穷水尽。北大的罗新先生从中文到历史,他好访古奇,携西人驱车西行,寻觅中恍惚与西天西王母失之交臂。更有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尝试用行走触摸文化的心髓,自称行者无疆。行笔至此,看到最近的报导,央视的崔永元也带队开始万里长征,追寻红军的故迹,要作行走的主持。
  行走是人类的天性,行走是古来的传统,行走是时代的新风。在古今风流的时尚当中,我再次开始新的旅程。这次新的行旅,不是去海外世界开眼,也不是去繁华都市染风,而是回归故国河山,深入荒山野地,去追寻先民故迹,去寻找往事遗留,去寻求梦想,去复活历史。这次新的行旅,我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周详检讨史料,再三索图查询,往事史实烂熟于胸,所求所索明了于心,往往是书中笔下所及,我随之跟踪而去。
  我随历史去丰县沛县,寻访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我去芒砀山怀古,连通了古今的武装割据。我又随历史去临潼始皇陵,哀泣亡秦的骨肉至亲;我远望驰道深入阿房,感慨秦帝国兴起之暴,瓦解之急。当我行走在渭水骊山之间时,复活的兵马俑军团就在我的眼前,云水濛濛中,为我重演一场史书失载的大战。亡秦之战,决定于巨鹿。我随历史渡漳水,用屈原《九歌》悼念秦军阵亡将士,在感叹秦楚融和的瞬间,仿佛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终章,圣洁美丽的欢乐女神,在呼唤人类和平。河南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我曾经多次经过,却从来没有停留。我随历史去陈留、开封,当我凭吊了信陵君的故宅,步步进入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深层时,我在失而复得的文明进程中感受到人类历史的顽强和坚忍。
我是历史的行者,当我行走在历史当中时,历史就复活在我的心中。我将复活的历史停留于纸上,笔录写成本书。

赵高不是宦官而是全才(本文系《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之第三章第三节)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东汉以后,赵高被丑化为宦阉,其家族也被丑化为宦阉家族,不实的成见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分,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实,尔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不过,真假的鉴定,史料的考证,那是需要用论文的形式表达的另一种历史。眼下而今,我们还是回到历史叙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谋前赵高的为人行事上来。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替赵高,做了秦帝国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官劳动生活。
  在秦代的等级身分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分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分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  长平之战早已结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长期围困后刚刚解围。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另一位同龄人刘邦,同年出生于楚国的沛县,四十余年后,他与赵高联手消灭了秦,不久又继承了秦始皇的遗业,以秦为根基创建了汉。至于另一位关系秦帝国兴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时已经成年,大概二十五岁左右,正在楚国作郡的小吏。这些将要推动历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处各地,默默地等待着历史的召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民人敬畏。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参军,杀敌立功,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学满三年以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可以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即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小吏,也就是办事员。除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职将被取消。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转贴者案:此处想你过于大胆,恐非事实。)
  由于父亲是文法官吏,也是严格要求子女的人,赵高兄弟大概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读写和法律,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文法基础。赵高从小精明强干,敏捷好学,有恒心,有韧性。他在文法入仕的仕途上,大概是一帆风顺。十七岁以文法官吏子弟进入学室,成绩优秀,三年后资格考试合格,被除授为史,继而初等选拔考试合格,以最优秀者出任为令史类的文法官吏。三年后,他参加高等选拔考试,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中选,进入秦王宫廷担当了尚书卒史,直接在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在秦国万千的文法官吏中,赵高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赵高进入宫廷以后,他的能力举动,开始直接进入秦王嬴政、也就是未来的秦始皇的视野里。
  赵高进入宫廷时,大概在二十三岁左右,时间大概是在秦王政十三年(前234)。这一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岁,亲政后第五年,开始在政治上施展鸿图。秦国的官僚制度严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迁多由例行考核,积年累进。赵高算是有幸,他在秦宫的宦任中得到秦王嬴政的直接赏识,从少府属下的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帝国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相当于交通部长,下属有各类车府官署,苑马监令。中车府令,同各类车府令一样,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车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属吏员约有数十人之多。以级别而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不过,由于中车府令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非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亲近不能担当。
  赵高出任中车府令,是秦王嬴政亲自做出的选拔任命。赵高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除了其考选成绩特出而外,他进入秦宫后所展现的个人能力和才智,是主要的因素。赵高的书法,堪称第一流,尔后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赵高在文字小学方面的造诣,也极为高深。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他有相当的贡献。他著有《爰历篇》六章,是秦帝国官定识字课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学著作。秦帝国是实用主义的法治国家,书法识字,是用来修习行政文书和刑律狱法的工具。赵高文字书法的精美,不过是他修习刑律狱法的准备和结果。在复杂而严格的秦帝国法制体系中,赵高堪称精通法律的专才,有家学渊源的法学名家。晚年的秦始皇将少子胡亥的教育委托于他,正是看中他在文字、书法和法学上造诣的精湛。
  史书上说赵高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是对他出众的行政能力的概述,当然这也是他受秦始皇赏识的要素之一。不过,赵高之所以能够被秦王嬴政提拔为中车府令,还有赵高适合于担当该职的实在的理由。
  中车府令是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对于车马的驾驭管理、保卫皇帝安全的能力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根据秦代的法律规定,一般的车马驾御,车士至少要经过四年的训练,四年后不能良好地驾驭车马,教官要受惩处罚款,本人要服四年劳役。合格的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够引八石强弩,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中车府,聚集的是秦帝国车御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要求,远在一般的车御车士之上,用现代的话来说,人人是车马高手,个个是大内武士。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以二分之一的比例,完全按照始皇帝生前的车驾写实铸造,其车御佩剑置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沉稳,正是中车府官属的形象。中车府令,是中车府官属的统领,帝国车御精华的顶尖高手。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身为中车府令的赵高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娴熟于弓剑兵器,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升任中车府令,对于赵高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其意义不仅在于职务地位的升迁,更主要在于由此涉足秦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和中枢,触摸到举足轻重之机要,如果机会适宜,可以直接影响天下政局。赵高出任中车府令时,大概在四十岁前后,正当壮年,前程锦绣灿烂。
  不过,专制体制下的仕途,等级制度中的官场,君主之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法律,犯大罪入狱,始皇帝命令大臣蒙毅审理。审理的结果,赵高被定为死罪,解除官职,剥夺出入宫中禁内的宦籍,听候行刑。由于涉及皇帝侧近,事关重大,蒙毅不敢有所掩饰,将案情及其审理结果直接呈请始皇帝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念及赵高在身边多年,行事敏捷勤奋,才能特出难得,下令赦免赵高,恢复其中车府令的官职。这件事的详细情况,来龙去脉,史书没有记载。然而,由以后的历史看来,这件事对于赵高的一生,对于沙丘之谋,对于蒙氏家族的命运,甚至对于秦帝国的毁灭,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将来再谈。

让历史复活的叙事盛宴[本文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25日之编辑荐书]
徐卫东(中华书局 编辑)
  最近听了一场吴思的讲座,谈“官家主义”,言中国社会是由官家(皇帝、官僚和吏员)主宰。诚然如此,所以千百年来,汲汲于仕途之人多如过江之鲫,通过科举获得出身也由此成为求官捷径,孟郊的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道尽了登科后的骄狂。自唐以来,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种种规矩、习俗蔚为大观。杨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对唐代科场习俗、进士生活、宴集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从中可以看到各色人等奔波于科举之途的或有趣或辛酸的故事,其中不乏陈子昂、李白、岑参、韩愈、白居易等这些熟悉的身影出现。
  2004年9月,中华书局以一册《正说清朝十二帝》引领历史读物的阅读风潮,也激起了出版商争相与电视媒体结合的热潮。近期中华出版的名师讲坛读物有两部:阎崇年《清宫疑案正解》和孙立群《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和李斯》。二者都是以电视讲稿为基础打磨而成,以通俗的方式讲述中国历史。
  有人说,目前方兴未艾的历史热是一阵虚火。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绝大部分的历史读物只是在形式上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趋向于轻松表达,实际上缺乏专业深度,仅是浅入浅出。作者和出版者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境界。只有这样,作品才不是昙花一现,若干年后仍能拥有读者,比如1982年中华出版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至今仍是有口皆碑,风行不衰。作为一个追求品牌的出版机构来说,中华一直在进行这样的努力。中华最新将推出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这本书有可能同《万历十五年》一样,开创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范式。
  这本书以秦始皇、赵高、李斯、章邯、陈胜、刘邦、项羽等人物为历史角色,讲述秦帝国的崩溃过程,其特点是通过发散式的推理和点触式的联想,对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极为有限的信息进行深入解读、连通,恢复历史的整体过程,把历史上许多不为人知的缺环修补了起来。作者还继承了司马迁实地考察的传统,对历史发生现场都曾亲历游访,宛如历史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历史情境。作者将这种叙述称为复活型历史叙述,他在后记中坦承三十年的秦汉史研究经历使他与先民心心相系,也坦承《史记》、《万历十五年》和侦探小说对他的影响,故愿将复活于他心中的历史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同《史记》、《万历十五年》一样,《复活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将是一场让历史复活起来的叙事盛宴。

个人简介:
  徐卫东,安徽桐城人,出史学之门,入出版之局,所编之书以《懒人懒办法》《正说明朝十六帝》《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等数本聊可自慰。
编辑:陈爽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c02/779.html

喜欢读李先生的《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但其“军功受益阶层”似不能放之古代而皆准。当然,有限兵权,后战国时代等提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5:48 , Processed in 0.1894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