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22|回复: 2

一代宗师黄志强院士手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16: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宗师黄志强院士手记


  1922年初我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的一个宁静的乡村。我母亲曾告诉过我的生日,但我忘记了,后来母亲去世了,我再也找不到能告诉我的生日的人了。我们兄弟姐妹一共有七人,但那时小孩子们不兴办生日,也许是人大多了,谁也记不起别人是哪天出生的。后来,就选了元月一日作为生日,以便于记忆。因此我也就从来未庆祝过我真正的生日。我父亲是一位西医,毕业于当时的博济医院,他有着浓厚的\"子承父业\"的思想,鼓励我投考医学院。当时是在抗日战争年代,人们生活上朝不保夕,读医学院要花六年时间,太长了,考的人较少,亦可能是我能被录取的原因。学医我并不反对,在高中时我对朱冼写的名叫《生老病死》的书很感兴趣,几乎是着迷,不知不觉对自然现象感兴趣。不过我认为自己是很\"胆小\"的,因为有一次观看父亲给我妹妹腿上的脓肿做切开排脓手术时,我几乎晕倒了,赶忙躲回房里,出了一大身冷汗;一次眼见日本人大举轰炸我国城市后,挂在电线杆上的肢体,我永远也忘记不了心头那种滋味。我虽然不反对学医,但我更向往学化学,觉得化学是那样的神奇,其实是因为有一次教化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我,激发了我对化学的兴趣。在广州上高中的时候,家离学校很远,每天放学时都要途经中华书店和其他书店的一条街道,我在这些书店里消遣了我的空余时间,随手翻阅可能接触到的书籍,阅读了不少的名人传记,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居里夫人传》,这可能是造成我日后喜欢上图书馆,以及我对有作为的女性的尊重的原因。上了大学,家乡也就沦陷了,远在昆明过着流亡学生的生活。大学期间,菜油灯下的攻读生活,简单、淳朴;三年级了,接触了生理学的动物实验,第一天便做了气管切开术插管,听到了带教实验的老师表扬我,并断定将来可以当个外科医生,这下\"一言定终生\",我便总也离不开当个外科医生的梦。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当了54年的外科医生了,每次接触到病人时仍然是觉得那样的新鲜,每次接触到疑难的病例时,仍然是那样兴奋,外科医生的生活,充满着不安、追求与挑战,我从来未曾后悔过。抗日战争时大学期间的生活,每两年迁一次校,难得有个安定的日子,大学六年级时我在湖南衡阳市当实习医生,初次直接面对病人。我主张要有独立见解,一次有个肺部疾病患者,上级医生诊断为\"空洞性肺结核\",我的诊断为\"肺脓肿\",我对了,事后不禁有点沾沾自喜;但有一次我栽了,一个\"反应性白血病样\"改变的患者,我诊断为\"白血病\",这次教训,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实习医生尚未做完,日军已向南进犯,长沙大火,沿湘黔路西进,于是我只好随医院一行人,逃难到贵阳,为了生活,到当时卫生署设在贵阳的\"难区医务人员接待站\"报名,后被分派到遵义县卫生院,作为\"征调\",工作一年。此期间,我曾给从前线撤离路过的伤病的禁用词汇士兵看过病,只是看到伤兵很少而病兵很多,卫生条件极差,有的急性腹膜炎、髋关骨脱臼等而得不到处理;我因看病接触关系,也患上了斑疹伤寒病,高热、昏迷,幸得到同事们的关心,大难不死。在遵义县医院时间,依靠了该院唯有的《外科学》和《外科手术学》原版书,开始了我的外科医生职业生涯。重庆,是禁用词汇抗日战争时的\"陪都\",那里汇集着抗战期间大后方的人才,我通过虞颂庭教授的推荐,投奔到当时主持重庆中央医院外科的吴英恺教授门下当住院医生。人生完全是机遇,从此我便在重庆度过整整40年。吴教授当时才三十六七岁,刚从美国归来,他是我国食管、胸、心外科的创始人,他的手术简洁稳重,重视手术前准备、外科病理和第一手资料,他这些治学态度使我随后一生的事业中受益不少。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送走了吴教授,我留下来了,我记得吴教授在一次查房时说过:\"重庆的胆道疾病多,留下来可以多做些胆道。\"这是对我的启发,从此我开始了数10年来漫长的路途。当了外科医生之后,我在学生时代形成的对人体生理学的喜爱却未有被冲淡,当住院医生期间,我逐页地读完当时俾斯及泰勒的生理学巨著《医学生理学》和《外科生理学》书籍,使我对临床上出现的现象,总是试图从生理学的观点去认识和作出解释,甚至在50年代初期,我曾下决心专门从事外科生理学工作,但未果。当我开始胆道疾病研究以后,首先感到临床所遇到的问题并不能从当时的外科学书籍中找到答案,外国书中所描述的常和我们所见的并不是一回事,而我国又没有自己的专著。那时我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既然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就需要有我们自己的资料,有中国的教材。50年代初期,在中国***领导下,百废待兴,生活稳定,再也不像解放前那样,每个月薪水一发下来,就要陪我的一位老师去重庆市里用\"金元券\"去换银元了。于是,我分析了我们医院历年来胆道病人的状况,同时又动员重庆市的同志收集和分析了重庆市的胆道疾病的状况,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胆管结石症和肝内胆管结石症。这是我国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多发病,英美教材中向来不提及亦无可惜鉴的治疗方法。从分析再次手术的病案,我确定残留肝内胆管结石是其主要原因,有的是因不认识此症所以手术时被遗漏了;而有的虽然被发现了,但治疗上尚无计可施。肝内胆管结石症似乎便是我研究中国人胆道疾病的突破口。一次一位中年的女性病人,因胆管结石手术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烈疼痛,从引流管内流出血液,血液尚能凝块,伴有呕血,经过治疗后出血停止了,但是过了几天又出现同样的发作。我请教当时的老前辈,但他也无此经验。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我连续坐在病床旁观察一次全过程,终于确定:绞痛、出血、血色鲜红、可凝固、呕血、间歇性发作的特点,从客观上来分析,这应该属于动脉性出血,来自肝动脉,有了这个客观的分析之后,我便下决心做肝动脉结扎术,出血停止,病人获救,而我也将其上升到作为诊断胆道大出血的理论依据,在随后的实践中,多次得到证实。肝内胆管结石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它是良性的胆道病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原来诊断和治疗都无可借鉴,更不能依赖外国的经验,唯有靠自己的探索。我仍然是按照原来所用的方法,一切从原始材料出发,通过分析第一手资料去思考问题。研究越深入时,发现的问题越多,我所提出和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的方法,丰富了我国胆道外科的内容,例如提出了肝内胆管结石症时肝脏增大萎缩的现象及其在诊断及治疗上的意义;提出了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特点和肝叶切除术的使用。40年前当我提出肝叶切除术时尚不能被人理解。但到目前,此手术在一些治疗中心已用于治疗约近半数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来自台湾的报告亦达到此数字。此外,我提出了肝胆管狭窄的影响治疗效果上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胆管狭窄症,我设计了一系列手术方法并已被广泛接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学术论文报告、经验交流、手术示范、进修生培养、专著出版等活动,我们的一些观点、理论、方法已广泛地为全国同行们所接受,肝内胆管结石症的治疗效果也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外科医生常有些误解,觉得外科医生就像影视片中\"动作片\"的主角,专作搬除一些大瘤子等的惊人之举,这和传媒导向不无关系。其实外科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外科医生往往要在极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单纯的经验是不够的,个人经验往往非常有限,而经验有时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从学校当教员出身的,深感到外科医生要会动手,首先要有缜密的思维方法,要具有驾驭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竞技\"状态,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敏捷的反应,更重要是要有广宽而深厚的知识基础,这些综合起来构成外科医生的素质。外科医生的经验是可贵的,它包括医生个人的努力,也包括患者的贡献,这些经验应该为广大同道所共享。所以外科医生需要勤于写作,总结经验,让知识共享,这是我素来的主张。我写过一些书,当我听到年轻的同道说,我们是读您的书成长时,心里觉得很满足,但愿我写的书能对他们有帮助而不是将他们引人\"歧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8 15: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9 1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9 14:22 , Processed in 0.21843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