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42|回复: 7

[【文史类】] 精读《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02: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 者】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
【丛书名】
【形态项】 590 ; 20cm
【读秀号】000000155545
【出版项】 九州出版社 , 2001
【ISBN号】 7-80114-497-X / I253.2
【主题词】报告文学(地点: 中国 年代: 现代)原子弹(学科: 研制 地点: 中国)氢弹(学科: 研制 地点: 中国)报告文学 原子弹 氢弹
【参考文献格式】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 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 九州出版社, 2001.
--------------------------------------------------------------------------------

共和国的今天是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元勋们的!!!

--------------------------------------------------------------------------------
\"两弹一星\"解密经过
这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一段极不寻常的历史。把这段历史详细披露出来,同样有着不寻常的经历。

一则故事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颗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全中国都沸腾了。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老师严济慈来到他的好友许德珩家。话题当然是谈原子弹。许老悄声问:“是谁有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出来了?”“嘿,你还问我,问你的女婿呀!”严老笑个不停。“我的女婿——邓稼先?”许老惊愕不已。

由于事关国家机密,科学家们即使对自己的亲属也守口如瓶。

一个建议


35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守口如瓶。

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大都只负责某一方面。指挥全局的,是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这些政治家;协助他们搞组织工作的是宋任穷、张爱萍、张劲夫这样一些老革命。这些健在的知情人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了。

关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最了解情况的是当年的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

1999年初,《科学时报》记者刘振坤有机会采访张劲夫同志。张老回忆起1956年到1966年中国科学院辉煌的10年,提到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这件事。访谈被整理成《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一文刊登在《科学新闻周刊》上。这篇文章打开了人们记忆的闸门,不少老科学家打电话、写信,希望他们的老领导张劲夫谈谈科学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做的历史贡献。远在大洋彼岸的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打电话给张老,建议他正式披露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这段史实,给历史一个交待,给后人一个交待。

一个电话


张劲夫同志考虑再三,征求了中国科学院现任院长路甬祥的意见,决定采纳杨振宁的建议,向人民公开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1999年3月11日与12日,张劲夫同志再次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在他博大的记忆宝库里如数家珍……这篇访谈被整理成以张劲夫署名的1万多字的回忆文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先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分送有关领导。

1999年4月27日,张劲夫同志的秘书俞家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从江泽民同志办公室打来的,江泽民总书记要亲自与张劲夫同志通话。江总书记在电话中说,看到您关于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文章,觉得非常好。当年你们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要搞出一点名堂来。我看这篇文章不光要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还应该在《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上发表。

在江泽民总书记的关心与安排下,5月5日,新华社发出通稿《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5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所有大报同时刊登这篇重要文章。

一本书


1999年5月6日,因特网率先将张劲夫同志的文章传遍全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撼。

钱学森看了《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老的文章,让他的秘书涂元季打电话给报社转达钱老的意见:“张劲夫同志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读了非常感人,老一代科学家非常感慨,当年那种大协作精神应该回来了。”

当年科学院分管军工任务的副院长裴丽生如今已经93岁高龄,听人给他读了张劲夫的文章后激动地说:“过去我虽然分管军工任务,但是有纪律,上边的情况不许打听,因此许多事情我也不清楚。张劲夫同志是能够把这段历史说清楚的惟一的人,感谢他把这段历史说出来了。张劲夫的记忆力特别好,这一点我了解。‘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张劲夫的文章也是一篇珍贵的文献。”

在张劲夫同志回忆文章的带动与启发下,朱光亚、周光召等一大批科学家与裴丽生、陆绶观等一些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组织者纷纷同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提议将这些重要史料汇编成书,以传之久远,既作科教兴国的范例,又作爱国主义教材。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继武闻讯赶赴北京,与科学时报社总编辑罗荣兴商定以最快的速度合作出版这本披露中国“两弹一星”科研历程的书。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综合计划局对此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军工史办公室主任赵萱同志经上级批准,拿出多年来科学家们整理的内部史料,选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并收集了许多珍贵照片,公之于世。

1999年8月31日,江泽民主席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请历史记住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记载的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大都已进入老年。如今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岗位上的早已是一代英姿勃发的青年科学家。书中提到的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在1967年“文革”中调整建制转到国防科研部门,那里有一支学科体系完整、装备精良的科研生力军。但是,水有源,树有根,今天中国的尖端科技的基础是老一代科学家当年用心血、青春乃至生命奠定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未来不会忘记他们!

 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决定是1955年毛泽东看到第一块铀矿石后做出的,决定更是源于中国有了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是什么原因使得当时还十分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决心要制造原子弹呢?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多次扬言要使用原子弹,中国已经看到,对抗核讹诈的根本办法就是自己要拥有原子弹。那么中国的核科学研究是如何起步的呢?

  在接待来访的一个苏联代表团时,中国抓住了援助制造原子弹裂变材料的机会。后来的谈判,中方又争取到了多次被对方拒绝的一种裂变材料生产线,中国的核计划时间得以缩短。
  新成立的原子能工业部一面招兵买马,一面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建设工厂的地点。从中央到地方,整个中国都在为核武器研制开绿灯。

  中国做出制造原子弹决定的时候,决策者们还不知道什么地方有制造原子弹的铀矿。不久一个寻找制造原子弹铀矿的机构秘密成立,它的人员遍布半个中国。很快,他们在湖南发现了中国的第一个铀矿。
  在大跃进的年代,出现了全民办铀矿的热潮,虽然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实,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也正是来自这些小厂,它们为制造原子弹赢得了时间。

  1957年,聂荣臻元帅在莫斯科签署了核武器技术援助协定。苏联答应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技术资料。不久,三位苏联核武器专家到北京讲授原子弹的原理与结构,并由此出现了一份以该次讲课为内容整理的特别秘密文件。
  在中国盼望原子弹模型和技术资料到来之际,苏联以某种借口中断了核武器技术援助协议,中国只能走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的道路。

 原子弹研究工作全面启动。为弄清苏联专家讲课时的一个关键数据,设计工作曾一度中断。
  原子弹引焊方式的试验在北京长城脚下展开。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进展很快。就在这时,中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生存问题威胁着制造原子弹的人们。

由于苏联中断了援助,再加上空前的经济困难,中国是继续制造原子弹?还是先缓一缓?
  确定要在1961年造出原子弹之后,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委员会。就在制造原子弹进入倒计时的紧张时刻,一封状告生产原子弹的规划是欺骗中央的信件,引发了一系列调查。

 1964年春天,突破了几道生产核材料的难关之后,30万人用10年才得到的几十公斤核材料,由一位年轻车工加工成原子弹的部件。同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最重要的原子弹点火试验也几次取得成功。
  这意味着,只要装上核部件,蘑菇云将从中国西部升起。

 1958年,一所步兵学校的人马换上了新的番号从中原开进西部的敦煌。半年后他们又转至新疆罗布泊,在那里建设起原子弹试验场。
  正当中国制造原子弹苦苦奋战之际,1963年,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针对中国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年,一座安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试验场拔地而起。

 穿越蘑菇云的飞机和其它核爆炸的测量手段都在紧张而认真地准备着。
  1964年8月,美国间谋卫星发现罗布泊试验场已经矗立起高塔和其它设施。面对复杂而又险恶的国际环境,原子弹是当年试验还是放到有了运载它的导弹之后再说?中央连续两天开会。最后的决定者是毛泽东。

在铁塔下的一座房子里,原子弹的最后装配工作完成。
  下午3点,1万米高的蘑菇云,从中国西部升起。最先进入死亡禁区的侦察分队在蘑菇云巨伞下工作,取样飞机也在黑云中颠簸穿行。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举国欢腾。


以下摘自《科技日报》

两弹一星”:新中国惊世奇迹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把核弹和导弹这“两弹”成功地结合起来,就具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从而真正具有核打击能力。

  中国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创“两弹一星”伟业的?让我们对历史作简要回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侮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但是西方列强不愿承认新中国,更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方崛起。1950年,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不怕原子弹,中国反对原子弹。可是严峻的现实却迫使中国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尽管那时共和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

  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下,中国制定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把发展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

  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等条件完全具备,就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纷纷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义无返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的民族,终于用现代科技的雷霆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华民族的能力。仅仅两年之后,即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几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又不到三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把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速度和其它国家作比较,会发现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聪明才智———美国从1939年开始研究原子弹,到1957年生产导弹核武器,用了近18年时间;中国从1956年开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究,到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试验,仅用了10年时间,比美国缩短了7年多。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重量为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还需要特别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为抢占制高点,不惜花费巨资突破关键技术。例如旨在短期内突破技术关键和扩大原子弹研制规模的美国曼哈顿计划,耗资20多亿美元。这个庞大计划于1942年制定,直到1957年,红石、丘辟特、雷神等地地导弹才有了能适应导弹环境的小型核装置。以中国国情和当时的经济基础来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根本无法和西方国家相比。然而,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中国人民却接连创造出人间奇迹,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让所有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为23位科学家颁奖授勋。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全面总结了“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精辟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和深刻阐述,表明“两弹一星”已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两弹一星”的成功告诉我们:旧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智攻关,自主创新,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中国才能实现科技的辉煌,国家的强盛,国防的稳固。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些功勋的名字吧

钱三强 钱骥 姚桐斌 赵九章 邓稼先 王淦昌 彭桓武 程开甲 黄纬禄 屠守锷 钱学森 周光召
杨嘉墀 陈能宽 陈芳允 吴自良 任新民 孙家栋 朱光亚 王希季 王大珩 于敏 郭永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08: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能更好些?
【作 者】刘戟锋等著
【丛书名】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形态项】 190页 ; 26cm
【读秀号】000005240260
【出版项】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4
【ISBN号】 7-5328-4803-5 / TJ91-092:V474-092
【原书定价】 CNY22.00 网上购买
【主题词】原子弹(学科: 研制 学科: 技术史 学科: 中国)氢弹(学科: 研制 学科: 技术史 学科: 中国)人造卫星(学科: 研制 学科: 技术史 学科: 中国)
【参考文献格式】刘戟锋等著. 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试读: 目录页前言页版权页正文10页

个人以为《中国近现代 科学技术史 研究丛书》比较好~~~~~大家觉得怎样?很希望大虾米们对这套书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hong 兄可曾看我那篇帖子《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这本书就是《中国近现代 科学技术史 研究丛书》的一种,所以说我就没必要推荐了,《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首先是一本 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 的,里面有经过两弹一星大工程的管理者,科学家,还有各个科学家的传记,是一本不可多的的回忆录性质的第一手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8 00: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弄来读,给孩子读读该多好啊!可是这本书该怎么得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www.rbook.net里去求一下,就有人帮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8 00: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chijiquan007于2007-06-18 00:09发表的 :
www.rbook.net里去求一下,就有人帮你了
谢谢!刚去了,看到了这个论坛的不少朋友在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9 15: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chijiquan007于2007-06-17 14:53发表的 :
hong 兄可曾看我那篇帖子《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这本书就是《中国近现代 科学技术史 研究丛书》的一种,所以说我就没必要推荐了,《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首先是一本 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 的,里面有经过两弹一星大工程的管理者,科学家,还有各个科学家的传记,是一本不可多的的回忆录性质的第一手资料

是,是,我的确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而且赞同将那套书重点推介,谢谢Ch兄。
不过,请兄注意一下这里发帖的时候需要注明是否原创(及是否首发),推荐书或主题讨论的时候要写出一些理由或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版主跟帖的原因。

关于你谈到的两弹一星大工程的管理者,科学家,还有各个科学家的传记,我以为宋健主编的《“两弹一星”元勋传》上下册可能更好,详细记述了每位专家的事迹。
我很高兴看到兄推荐这方面的书,希望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15: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刚下到,正在研读中,有一个军旅作家的叫陈晓东的写了一个叫《毛泽东和他的秘密武器》或叫名《中国升起蘑菇云》的报告文学,书目搜索找不到的,我看到的是杂志性质的书
书号ISBN7-80088-637-9/E.2 也是值得一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8 08:41 , Processed in 0.14300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