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40|回复: 0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和长期益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23: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已明确,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强化血糖控制和多因素治疗策略,然而不同治疗手段对患者的长期益处尚需更多研究。2007年4月7、8、10、11日国际著名糖尿病专家Guntram Schernthaner教授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进行巡回演讲,专门同中国医生讨论了这一热点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Schernthaner教授曾担任奥地利糖尿病学会主席、欧洲糖尿病学会主席等许多重要学术职务。杨文英教授、陈家伦教授、金之欣教授和傅祖植教授分别担任四地的会议主席。



2型糖尿病是全球问题,尤其在亚洲。预计202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4000万。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通过改进生活方式、强化血糖控制、强化降压降脂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等多因素干预措施,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降糖目标及药物选择

降糖治疗应达到以下目标:HbAlc控制在小于7%或6.5%;预防β细胞进行性受损;降糖药物的副作用(低血糖、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水肿、心衰)较小;用于血管并发症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基于UKPDS研究资料得出的阳性结果,许多糖尿病专家主张将二甲双胍作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磺脲类药物(SUs)被认为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强于纠正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由于2型糖尿病具有进行性发展的特性(UKPDS研究中HbAlc每年增加0.2%),而且Belfast饮食研究表明,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胰岛β细胞功能以每年18%的速度迅速下降,因此大多数患者使用单一药物治疗5年后HbAlc达不到必须的靶目标(<7%)。降糖药物联合应用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治疗方式。联合治疗包括两类(二联疗法)或三类(三联疗法)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不仅能改善对血糖的控制,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美国心脏学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制定了多个指南,目的是强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早期积极的全方位治疗的策略。IDF指南由于简单易操作,被多数国家采用。其中未超重患者(如中国或日本多数糖尿病患者)起始药物推荐选用SUs类,如HbAlc控制不理想,SUs类药物可联合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TZD)类。需要强调是,用药过程中需注意低血糖的发生,最好采用每日1次的SUs类药物,警惕TZD类药物可能引起心衰,并且不单独应用TZD。

ADOPT研究解析

最近公布的ADOPT研究将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三种降糖药均作为新近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治疗用药,试验共入选了4360例患者,随访了4.0年。

在ADOPT研究中,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超过180 mg/dl定义的“单药治疗5年累积失效率”,格列本脲组最高(34%),其次为二甲双胍组(21%)和罗格列酮(15%)组,但格列本脲组与另外两种药物组HbAlc的差异却相当小(与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组的绝对差值分别为0.13%、0.42%)。过去认为,HbAlc只与FPG有关,但目前发现,餐后血糖(PPG)对HbAlc也有影响。ADOPT研究只关注FPG水平,这是该研究的缺陷之一。由于HbAlc综合反映了FPG和PPG水平,因此格列本脲组与其他两组HbAlc差异较小的结果可以通过SUs更好地降低PPG来解释。

不良反应方面,罗格列酮组体重和腰围增加幅度均最大。值得注意的是,与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组相比,格列本脲治疗组患者心血管疾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由于PPG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强于FBG,尤其对于女性患者,因此ADOPT研究中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也可归因于SUs类对PPG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ADOPT研究中罗格列酮组女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早期胰岛素治疗

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应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存在很多争议。Schernthaner教授对此持否定态度。首先Schernthaner教授认为,众所周知,肥胖与多种血管不良事件相关。部分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时已经肥胖,早期胰岛素治疗会进一步增加体重或体脂。UKPDS34研究中随访10年时,胰岛素组患者体重增加最明显。第二,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低血糖发生危险最高。苏格兰人群研究表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生率远远高于接受SUs类药物或二甲双胍/饮食控制的患者。第三,英国的一项长期观察性研究表明,胰岛素治疗可使已存在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进展。第四有研究显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结直肠癌发生危险增加,并与治疗时间长短有关,其中胰岛素应用3~5年者发生结直肠癌的OR值为2.9(P=0.03),应用5年以上者OR值增至4.7(P=0.02),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五,没有证据显示早期胰岛素治疗能阻止β细胞衰竭(HbA1c每年增加0.2%)。第六,UKPDS研究表明,胰岛素治疗在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心梗或卒中)发生危险方面并不优于SUs类药物。此外,目前没有数据显示,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胰岛素治疗优于其他降糖治疗手段。著名的DIGAMI-2研究中,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分别随机接受短期胰岛素-葡萄糖输注+长期胰岛素治疗、短期胰岛素-葡萄糖输注后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以及按常规方案治疗,随访0.5~3年。结果显示,3组的死亡危险并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提示,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给予胰岛素,而在于血糖水平是否下降。

磺脲类药物间比较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不同的SUs药物的安全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差异明显。欧洲GUIDE双盲研究共入选855例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每日口服1次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与格列美脲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虽然两组HbAlc下降程度近似,达美康缓释片组由8.4%降至7.2%,格列美脲组由8.2%降至7.2%,但两组低血糖(血糖水平<3 mmol/L)发生率显著不同(P=0.003),达美康缓释片组为3.7%,而格列美脲组为8.9%(图1)。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达美康缓释片药代动力学平稳。

此外有研究显示,达美康缓释片还能降低血浆IL-6浓度,升高血浆脂联素浓度。近来的研究还发现,使用格列齐特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降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水平,而且这一作用独立于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二甲双胍可与多类药物联合应用,当与SUs联合应用时,可选用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或格列美脲。丹麦学者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和随访研究,对使用新、旧SUs或其他降糖药物与治疗风险及心肌梗死病死率(CF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旧SUs(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甲苯磺丁脲)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纠正后OR=2.07)高于使用新SUs(达美康或格列美脲)的患者(纠正后OR=1.36),这提示新SUs(相对与旧SUs)可能与发生心梗危险降低相关。

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最近一项更大规模的研究得到了证实。该研究入选了3992例服用SUs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因首次心梗住院,其中1438例应用新SUs,2554例应用旧SUs。随访观察发现,两组患者30天死亡率显著不同:新SUs组为19.0%(格列齐特组:17.4%;格列美脲组:19.4%),旧SUs组为25.9%(使用新SUs组较旧SUs组死亡危险降低25%,P=0.009),提示新SUs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表现为心肌梗死后生存率升高(图2),原因可能为新的SUs对β细胞受体的选择性更强。

Monami等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双胍类联合SUs类药物的3年死亡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同其他SUs类药物组相比,双胍类联合格列本脲组年死亡率最高,达8.7%,联合格列齐特组为2.1%,显著低于格列本脲组(P=0.001)。该研究提示,采用对β细胞受体选择性强的SUs类药物如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用,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采用格列本脲与二甲双胍联用的患者。

总之,临床医师应从保存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心血管保护,甚至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全面评价不同降糖治疗手段带给患者的切实临床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0 08:25 , Processed in 0.11059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