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8|回复: 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7: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中楼
   

2007年05月11日15:37


                  摘 要:新农村建设开局元年迈出了可喜、稳健之步,但是纵观全国各地建设的现状,一些新农村建设走样、苗头性变质歪曲和农村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关注。要破解这些难点,必须把消除体制障碍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化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矛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苗头性问题、难点问题、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

  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起锚远航之年,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出台,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家加大力度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真下工夫,全国各地为公共财政的和煦阳光所普照,仅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民更好地分享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可以说,新农村建设开局元年迈出了可喜、稳健之步,但是纵观全国各地建设的现状,一些新农村建设走样、苗头性变质歪曲和农村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关注。

  思考之一:起锚之举切勿走样

  2007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九版刊登了《新农村建设在这里走了样》的报道,讲述了山东省沂南县的苏村镇脱离实际,强行收回农民宅基地又高价出售,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介绍,苏村镇经济欠发达,中心村也没有集体积累,根本不具备旧村改造的经济实力和条件。而镇政府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决定在中心村规划兴建东西宽64米、南北长1150米的“商业一条街”,强行对中心村南北大街东西两侧的140余户民房大拆大建。镇政府不但没有对拆迁户进行妥善安置,还要将拆迁腾出的宅基地收回,再以每户2.6万元的价格对外出售,并要求购买宅基地的住户按照镇政府统一的标准,自己出资建造不低于两层的沿街楼房。这样一来,经济困难的拆迁户只能靠借款、贷款买回自己的宅基地建房,老百姓不堪重负。

  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显然走了样,不仅与中央的政策格格不入,而且严重违背了群众的意愿。这是当地政府劳民伤财之举,也是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政绩、急于求成搞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种“走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类似于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应当尽早“刹车”。此为笔者思考之一。

  思考之二:苗头性问题不容忽视

  一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可谓亮点频现,各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楼宇丛生、道路通达、绿树成荫,环境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种问题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新浪网联合邀请做客新浪网谈论新农村建设时坦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的态度非常坚决,关怀7.8亿农民,投入那么多钱,但是有些地方走样子,当然大多数都是好的,农民不满意,弄不清国家把钱花在哪里了。”从近年来中央的财政支出可以看出,中央花了很多钱建设公路、电网、医院,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但是群众意见还是很多。这是为什么?在近期的《半月谈——亿万农民盼两会》给出了答案,文章讲到6000封来信求解7大难题,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下面变味、变调。笔者在关注之余,总结了这些不容忽视的苗头性问题,期待大家共同思考:

  一是简单主义。一些地方认为:“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注重“看点”,培植“亮点”,忽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关注“面上的发展”,热衷搞“大拆大建”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二是冒进主义。一些地方盲目冒进搞突击,没有调研,没有勘测,没有论证就下红头文件、下指标,忽视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脱离当地实际,期待一夜之间建成一座新村;

  三是一刀切。一些地方把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之上,按照统一标准,追求“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统一楼层”,大搞新农村建设创建评比和“以奖代补”,没有充分调动群众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四是变相加重农民负担。一些地方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向农民伸手,隐性加重农民负担,甚至举债搞建设或是趁机圈占土地,冲击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被无偿侵害,村级债务有增无减;

  五是形式主义。有不少地方“光喊口号不干活”,存在着畏难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处处期待上级部门和财政的支持,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生产致富上,等等。

  思考之三:深层次难点亟需破解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问题都归根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区城乡差异很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的生产力仍然相对低下,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性障碍阻力不小。要破解这些难点,必须把消除体制障碍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化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矛盾。

  一、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已经过渡到“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2006年9月,全国农村综合改革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这项改革任务重、意义深远,是从根本上化解新农村建设中体制性障碍的重要措施。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当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消除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这件惠及八亿农民的大事办好、办实、办得群众满意。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572083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9:41 , Processed in 0.17882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