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7|回复: 0

让市场自身去寻找经济特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3: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地方对中央的经济依赖心理,类似于“靠天吃饭”,一旦天公不作美,地方上就难免措手不及了。随着天气过早地进入暖热,全国各地由南至北向中央政府争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热潮似乎也有蔓延之势。据媒体报道,全国至少有六个省、市为此正在积极活动,为争取此名额而不遗余力。  中国金融大典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个好似新鲜的叫法,实际上跟“特区”的意思差不多。因为“特区”的“特”字,在如今“特区”不“特”的现实之下,已没有特别之处,反而“试验区”或“新区”的叫法,是名字不“特”,但“特”能得实惠的变通之法。

  早先的经济特区,中央政府给予其更多的是政策上的支持。因为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明显不符合经济特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那时的中央政府本身也缺乏资金,想在资金上支持特区也力不从心。但正是宽裕的政策环境,令特区有了不同凡响的魅力,吸引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内资。特区犹如沙丁鱼群中的一条四处游走的鲶鱼,打破了商品、人力、资本等流通的藩篱,其活跃的表现也赋予了全国经济发展一定的活力。

  如今,特区的发展经验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各地,人、财、物的全国性流通也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各个地区为什么仍热盼中央能给予“国家试验新区”的名衔呢?

  当然,这不只是一个名衔那么简单。一旦中央决定要扶持某地的经济发展,对当地的税收会有优惠减免,乃至投入巨大的财政资金。这些经济上的实惠才是各个地区真正属意的。

  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以想见,以后地区之间就此的博弈会愈演愈烈。地方因而有可能淡忘了地区间真正的竞争点所在,如投资的软、硬环境建设等。

  另外,中央的财政优势能不能持久下去?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现象,中央不可能永远在财政上维持优势地位。中央目前的财政优势是因为在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上“欠账”所形成的,比如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正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一旦中央财政由宽松转为紧张,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否就随之丧失了呢?地方对中央的经济依赖心理,类似于“靠天吃饭”,一旦天公不作美,地方上就难免措手不及了。

  再者,搞特区、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区、新区以及其他形式的特定经济地区的成立,自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政府以及市场的共同作用下,会吸纳走其他地区的人力和资本,难免会产生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事实以及怨言。这种不平衡如果再通过中央财政的倾斜来加以校正,那么就违背了中央重点扶持的初衷,最终成了“早上三颗果,晚上四颗果”的把戏。

  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产业上的新旧更替(比如有“夕阳”和“朝阳”产业之说),地域发展也存在新陈代谢。比如老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存在,证明了地域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此消彼长的规律。

  假如中央政府放手全国经济建设的规划,而只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那么,由谁来担当“规划师”的角色呢?在打破了商品、人力以及资本流通壁垒的市场经济年代,市场本身具有发现经济“特”区的慧眼。而市场主导的经济热点的转移,也能有效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例证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作者为北京集成创新经济咨询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今何在)
作者:晨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7 12:42 , Processed in 0.15736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