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8|回复: 0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时机选择及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8 18: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守海 邵文丽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建立过程的分析,指出美国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时机选择上的失误及原因。国际油价的变化存在着周期性,目前正处于油价高峰期。我国应当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利用国际油价变化周期,选择在油价较低的时期进行我国战略石油储备。
  关键词:石油储备 时机选择 价格周期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目前的储备量约为7亿桶。美国和我国同样既是石油生产大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很大比例的石油消费依赖国外供应。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很多经验可供我国借鉴,但是也有教训,时机选择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过程
  
  早在1912年到2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就陆续通过法律,将国内4块可能有丰富油气储藏和3块有大量页岩矿藏的广大地区划为“海军用油保护区”,规定只许海军在战时急需时经国会批准后开采。1944年,美国内政部长哈罗德提出了建立紧急原油储备的建议;1952年,杜鲁门政府明确提出,美国应该建立战略石油供给制;1956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也曾建议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并未发生真正的危机,因此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议并未付诸实施。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机促使了IEA(国际能源机构)的诞生,IEA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敦促成员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协调在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供应与调配。1975年12月,福特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案》,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正式启动。1977年7月,第一批大约41.2万桶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入库。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迅速增长。1980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量突破1亿桶,1981年迅速增加到2.3亿桶,1982年和1983年分别达到2.94亿桶和3.79亿桶,1985年接近5亿桶。此后增长速度放慢,1990年达到5.86亿桶,1994年达到5.92亿桶。1995年,由于储备基地设备更新暂停石油入库,此后克林顿政府又几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到2000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降到了5.41亿桶。“9.11”事件之后,布什总统下令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2001年12月即增加到5.5亿桶,2004年4月,储备量达到6.526亿桶。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存约为7亿桶。2005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能源政策法,要求把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再增加3亿桶,提高到10亿桶的水平。
  对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美国石油储备增加较快的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也正是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国际油价暴涨的高峰时期。根据BP公司的统计资料,按2004年美元价格,国际油价1977年是45.04美元/桶,1979年达到85.39美元,1980年是87.65美元,以后逐渐回落,到1985年是50.11美元。美国在这个时段建立了大约5亿桶战略石油储备。1986年油价暴跌,只有25.63美元,然而这时美国几乎停止了继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从1987年到1997年,国际油价在20美元到30美元之间起伏,1998年骤然跌到了15.71美元,这个时期美国也没有再大规模增加战略石油储备。从1985年到2001年,石油储备仅仅增加了5000万桶。2001年WTI(West Texas Intermdiate,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平均价格是25.93美元/桶,之后开始持续升高,2005年达到56.59美元/桶,2006年上半年更是在70美元以上徘徊。布什政府却在2001年和2005年两次要求提高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可见,精于商业的美国人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上也陷入了“高买低卖”窠臼。如果最终建成的10亿桶战略石油储备,每桶成本提高10美元,则额外增加的成本高达100亿美元。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时机选择的观点
  
  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3680万吨。以后每年进口的石油量持续增加,2005年当年进口石油1.465亿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44.76%。到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可能达到2.5-3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然而,由于石油进口来源地集中、运输线路单一以及未建立适当的石油储备等原因,使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十分脆弱,应付突发性国际事件和油价剧烈波动的能力较差。早在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就曾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2003年,国家发改委成立能源局,明确赋予其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责任;同年五月,负责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石油储备办公室开始运作,并初步选定浙江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黄岛和辽宁大连作为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镇海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目前已基本建成,2006年底可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最先建成的一座。
  尽管在要不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对于石油储备建立时机的选择,却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基于对国际油价走势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作用的认识不同,对于目前要不要大规模地建立石油储备,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目前油价已经处于历史高位,但从现在的局势看来,只要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继续上升,产油国的产量不能充分保证供应,油价就会进一步上扬;80美元或100美元的油价很可能过几年就是常态了,国家建立石油储备已经不能再继续拖延下去,盼望油价反转下跌时再建立要冒很大的风险;建立石油储备的时间越晚,损失可能会更大。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从石油战略角度出发,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石油安全,油价问题应该不是考虑的重点。在目前油价高企的情况下,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同样在增加其石油战略储备。对于中国来说,越快开始建立自己的储备,就可以越早地具有应对供给突然中断的能力。第三种观点认为,虽说政府在建立石油储备过程中,很可能会较多考虑能源安全,而较少考虑节省费用,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会在油价过高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进口石油来满足储备。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背景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给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如果不建立适当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第三次石油危机随时可能来临。接连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人们过去不曾经历过,也来不及仔细研究其发生规律和选择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时机。其结果是高油价时期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至少使美国多付了数百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当时大规模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可能加剧了国际油价的上涨,作为石油进口大国的美国在油价上的额外付出可能多得多。虽然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在后来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期发挥了平抑油价的作用,但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油价狂跌以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美国选择避开油价高峰期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并不会影响战略石油储备后来发挥作用。
  
  2003年,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正式启动,2006年底第一期储油设施将可以开始注油。然而,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赶上了高油价。根据BP公司的统计资料,1998年,迪拜阿拉伯轻质油价格全年平均为12.21美元/桶,为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低;1999年,国际油价开始回升,此后六年迪拜阿拉伯轻质油的全年平均价格分别为17.25、26.20、22.81、23.74、26.78、33.64美元/桶。2005年全年的平均价格达到49.35美元/桶,同1998年相比翻了两番还要多。2006年上半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直在70美元/桶以上徘徊,7月14日,突破78美元/桶,创下了历史新高。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我国净进口原油8236万吨。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标准,成员国应当建立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我国不是IEA成员国,如果我国按照IEA的标准建立90天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要储备大约4200万吨石油。按每吨约等于7.3桶计算,储备油每桶价格提高10美元,我国石油储备的成本就要增加约30亿美元。
  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量的储备无论是应对供应中断还是用来平抑油价,都很难发挥作用。象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宣布增加石油储备量,在油价高涨时期通常会推动油价的进一步上涨。为了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必须建立适当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但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性并非如有些学者所断言的那样刻不容缓。面对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所带来的普遍恐慌,我国应当保持平静的心态,等待合适的时机建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在时机选择上的错误,是前车之鉴,我国不应犯同样错误。
  
  国际油价的周期性变化
  
  短期油价确实受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如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产油国政策以及有关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等,这就是国际石油价格曲线看上去波折起伏的原因。但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石油价格也要遵循价值规律,从长期来看其价格也取决于基本的供求关系。长期的国际油价变化遵循的也是一般商品价格变化的路线图:需求增加(或供应减少)→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供应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供应减少)。从历史上来看,石油价格变化周期大约是10年左右。1970年代接连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第一轮油价暴涨,在1980年达到顶峰,为87.65美元/桶;到1988年跌到谷底,为24.71美元/桶。1989年到1998年可以算是一个周期,不过这个周期油价起伏较小,高峰年是1990年,为35.62美元/桶;谷底年为1998年,只有15.71美元/桶。1999年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但1999年到2001年间还有起伏,2001年与2000年相比油价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2002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走高,2005年的均价是54.52美元/桶,2006年上半年则一直在70美元/桶以上徘徊。过去几年,正是国际油价从低谷向顶峰上升的阶段。和历史上一样,持续的高油价使人们产生恐慌,对未来油价有更高的预期,而忘记国际油价变化周期的存在。
  现代石油工业已经有了150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石油储量依然丰富,可预见的时期内不存在因资源枯竭而供不应求的问题。尽管全世界每年都要生产数百亿桶石油,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却并未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从1980年到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从30.879亿吨增加到38.95亿吨,26年内累计生产石油约845.7亿吨,剩余探明石油储量却从6671亿桶增加到12007亿桶,约合1636亿吨。在世界能源历史上,人们曾经担心过森林资源枯竭、煤炭资源枯竭,现在又开始担心石油资源枯竭。事实将证明,在人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之前,石油资源不会枯竭,国际油价也仍将遵循价值规律呈周期性变化。国际油价的周期性变化为我国选择在油价较低的时期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可能性。
  新一轮价格上涨从2002年开始计算,已经过去5年了,按照价格变化周期,目前应该处于价格曲线的顶峰阶段,也是恐慌心理最严重的阶段。虽然不能排除国际油价短期内进一步上冲的可能性,但它必将按照自己的变化规律回到正常位置。我国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注意时机选择,尽量降低石油储备的采购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7 13:29 , Processed in 0.16894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