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78|回复: 3

[【文史类原创】]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6 2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近代海军建立之前,中国古代海军(水师)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西汉武帝时(前140-105年),楼船将军杨仆曾率楼船军5万处海远征。东汉光武帝时(25-57年),曾令伏波将军马援统领战船2000艘‘浮海’出征。当时,中国舰队已自由驰骋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由濒海走向近海。”①到明代时,郑和舰队7次远航印度洋,标志着海军力量达到中国古代海军(水师)的顶峰。
然而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海军(水师)诞生于江河,其主要活动也一直在江河之上用于内部争夺权力,而在近海乃至远洋的活动少之又少。且在有限的近海或远洋的活动往往并非为了维护或扩充自己的海权,如郑和远洋,不为战争,不为贸易,其主要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炫耀一下“大明国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并无“海军”,只有“水师”,出海远洋的舰队也只不过是航行在海洋上的“水师”。现代人编起历史来,之所以将我国古代“水师”称为“海军”,一想必是为与近代海军、现代海军相联系;二恐怕也是像郑和远洋一样为了“国威”“面子”的缘故。区别“海军”与“水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当是有无所谓的海防观念、海洋意识。一支将眼光始终局限于江河,在海洋方面从未感到国威胁而始终将其作为一种天然屏障的水师很难让人称之为“海军”,除非“海军”的意思只是“水军”。
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当是在近代之后。中国古代发展至清后,开始全面衰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一不开始落后于西方。而西方列强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地理大发现的进展,工业革命的产生,纷纷走上了扩张之路。中国闭锁的大门终于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打开。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屈辱史,而通向这百年屈辱之路的,恰恰是这中国人一直当作天然屏障的海洋。中国大门被打开之后,中国近代海军在屈辱中开始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建军之路。从林则徐、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呼号,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海战的惨败,从清朝到民国,从海军衙门到中央海军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近百年来,中国近代海军没能留下什么光辉的业绩,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的经验或教训,而这些比起那些光辉业绩来,也许才是真正最宝贵的财富。
一.  海防观念和海洋意识决不可忽视
中国历来重陆轻海,海防观念与海洋意识淡薄,直至今日,仍有众多的人称我国领土面积只有960万平方公里,而将300公里的海洋国土忘之脑后。尤其可悲的是,在这些人当中不乏许多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中国海洋观念的淡薄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1.地理: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与西方国家不同,是一个相对独立和隔绝的自然单元。中国的北、西、南三面大部分以高山为屏障,东南濒临海洋,在工业、科技落后的年代实为天堑,面海方向始终未构成重大隐患。
2.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是以家庭小农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受到种种制约,到了清朝更是实行了严厉的“海禁令”和“迁海令”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不会通过海洋扩张来生存和发展。
3.思想:在封闭的人文环境中,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主宰着历代社会思潮,加上传统军事思想某些缺陷的沉淀,这就不能不束缚着中国海洋观念的发展。
任何部门的改革必定首先是观念的改革。几千年重陆轻海的传统旧弊,使得海军的发展一直收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国难当头,西方炮舰纷纷对准国门的时候,清廷依然存在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斗;直到今年,海军司令始进入中央军委,仅仅从这两点上我们便足以看出要改变一个固有的观念有何其艰难!但正因为其艰难,才更能突出加强海防观念、增强海洋意识的重要性。
二.  经费乃是海军建设的关键
  “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水上的工厂——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③近代化的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实力作后盾。近代海军之所以久久没有发展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经费。以晚清为例:清自道光而衰,经过鸦片战争,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没有近代工业基础,而且科技极端落后,生产力十分低下,加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开支,支付大量丧权辱国条约的赔款,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清廷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因此晚清的海防建设碰到的最大难题,便是经费问题。李鸿章曾既抱怨有委屈地说:“臣忝购利器,添练劲旅之志,寝馈不忘,终因款不应手,多成画饼。论者尤谓岁糜巨帑,不克振作有为,岂知户部所拨之额饷,并非臣处所得之饷,虽欲振作而未由。”④在中央财政不足,地方筹款又分外艰难的情况下,清廷不得不放弃同时建立南北两洋海军的计划,而采取重点建设北洋海军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京畿。
然在海防经费极端短缺的情况下,海防经费却往往还被大量挪用。起先只是被挪用来赈灾,后来竟大量挪用用来重修三海河颐和园工程,以及用来筹备西太后60岁寿庆庆典⑤。由此可见清廷尤其是慈禧之昏庸。据统计,“三海河颐和园工程,共挪用海防经费银1200余万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北洋20年海防经费实际支出的1/3强,相当于南洋17年海防实际支出的两倍。如果这笔款全部及时用于北洋或南洋海防建设上,中国海军实力将大大超过甲午战争前的日本海军的实力。只可惜清廷没有这样做……从1888年以后之甲午战前,北洋舰队未购一船。相反,日本在1889年以后却分年购造9艘军舰。”⑥由此可见腐败的清王朝是多么的不可救药!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国家清明的政治,这样的教训在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三.  海军体制、海防思想的重要性
  晚清时,其沿江各省督抚各自为政,海防体制长期分散割裂。海军衙门成立之后,欲统筹海防食物及海防大权于中央,虽做了一些努力,但实际上这一目的并未完全达到。清廷筹建海军,一开始就走按地区组建、分类设防的道路,各地区海军部隶属所在地区的将军、督抚,所以畛域攸分、各自为政现象特别突出。海军衙门名义上拥有统率海军军政军令大权,可事实上它的权限仍然闲置在军政方面,且日常军政大权又掌握在不懂海军的亲王大臣满员手里,而军令大权掌握在不谙海军军事的皇帝和文人(军机大臣)手里。 ⑦这样的体制及其组织机构与人事制度很难适应建设近代海军和海上作战的需要。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清廷当局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集中统一作战指挥中心,以致在战争整个过程中不能协调一致地统筹战争全局,制定出明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从而导致惨败。
  在海防思想上,晚清在“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指导下,深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具有明显的消极性、保守性和浓厚的封建性,这一切都严重制约着海军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采取了消极避战的妥协方针,面对英舰的入侵,咸丰帝竟声称:“此次已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来报复……当此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⑧似乎起不起风波都操纵在自己手里,俨然一掩耳盗铃之徒。到北洋海军成军之时,其势力曾居亚洲第一。即使到甲午战争前夕日军实力也只是略占优势,然清廷政府与李鸿章却依然坚持消极防御的方针,没有任何制海权思想,将很多战机遗失,以致最终陷入完全被动地位。
  可见,一支军队即使有了强大的力量,倘使没有良好的体制,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倘使没有积极合理的战略思想,也最终将为人鱼肉。
  四.“人才为水师根本”
人才问题,包括“选将”和“育才”两个方面。选将自然很重要,一群有羊统领的狮子很可能败于一群由狮子统领的羊。孙子曾说,将者,必须智、信、仁、勇、严,可见对将的苛刻与重视。清廷海军衙门建立后的一个重大弊端,便是用人不当,李鸿章被委任为会办海军大臣曾招致许多人反对,李身兼数职,不能一心由于海军事务上,且一直为主和派,对海军建设终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甲午海战后,海军衙门便一下子被裁撤掉了。
选将固然重要,但要“选”必须要先有“将”,将何来?育才!创办天津水师学堂的李鸿章在为该学堂请奖的奏折中说:“伏思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而学生又为人才之所自出……” ⑨张之洞在请求创办广东水师学堂的奏折中也指出:“船炮机算诸端,至今日而巧者益巧,烈者益烈,若欲应时制度,固非没学不可。”⑩可见,清王朝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人才在海军建设中的重要性,因而自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建立之后,中国开始了自己培养近代人才的道路。而且自清洋务派始就已意识到国内办学的局限性:“即使仿徇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因而清廷、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时期均向海外派遣了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学习了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回国后大部分都被委以重任,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近代海军办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注意:一是清时“世家子弟有志者皆不愿学习海军”,因而学生自愿自然就匮乏。这种情况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改变,而且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加严重。古之不学海军之有志者,起码这“志”大多还在报效祖国,只是不愿通过“学习海军”这一途径;而今之有“志”者却都为了高薪而争破头颅区为他国做贡献了!因而如何扩大生源,吸引更多人才来为国防事业做贡献,到现在仍然是一个重要且急切的问题。二是为尽快缩小与他国差距,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不失为一良策,但需要注意的是外国对留学生知识的传授绝非毫无保留。因而一国在积极学习他国知识技术的同时,必须同时尽快加速自己的发展、创新,因为自强乃是一切真正之根本。正如我国购买武器与自己制造武器的问题,购买别国先进武器自然能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别国军事实力的差距,但绝非长远之策,中国必须尽快发展起自己强大的军事工业,方能不受制于人。如果中国武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那么欧美对华武器解不解禁对中国就无关大碍了。
总而言之,近代百年屈辱史告诉我们的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落后便要挨打”。中国百年屈辱史自海洋始,至今中国仍无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南沙,在钓鱼岛,在众多本属于自己的海域,中国依然在忍气吞声;在我国台湾宝岛,台独分子依然在疯狂叫嚣,祖国统一大业仍待我们去完成。去改变这一切我们只有一个依靠、一个希望——发展我们的海军建设。近代海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发展海军,前提要有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腐败的旧王朝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其次必须强化国人的海防观念,尤其是领导阶层,观念往往会对行动起决定作用;三是建设强大的海军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这不仅要靠一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还要靠中央的支持,洋务运动中,没有中央奕?与文祥的大力支持,清廷海军就不会得到初步的发展。另外一支强大的海军也必须要有良好的体制,积极的海防思想,而且培养大量的适合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人才乃是发展海军的长远之策。
参考资料:
① 《近代中国海军》,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 编辑部著  海潮出版社  
1994年版 第6页
②  同上,第35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12页 转引自《近代中国海军》第588页
④ 《近代中国海军》第598页
⑤  同上,第617-620页
⑥  同上,第622-623页
⑦  同上,第340-341页
⑧  同上,第72页
⑨⑩ 同上,第195-196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6 2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请注明“原创首发”或“原创非首发”+首发网址,并在首发网址注明转载到本网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7 09: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政府时期均向海外派遣了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学习了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回国后大部分都被委以重任,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因为航空业的介入,所以国民政会在十年建国的阶段把主要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与美国柯蒂斯赖特公司的航空建设的项目上来,就像当时的国军海军统帅的回忆一样,要钱,要不来,等到中日一开火,空军第一个消失殆尽,说到底,建设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列强对民国(没有开战前)的军器进口的压缩条款,不公正待遇,再就是自己的不关注,没有钱,又怎么能建设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23: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于2007-05-16 22:08发表的 :
原创?

请注明“原创首发”或“原创非首发”+首发网址,并在首发网址注明转载到本网址。
文中虽然引用了一些资料,但的确是原创首发的,我发的时候注明了是“文史类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9:13 , Processed in 0.08093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