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A股市场升势不改,沪市综指收报3841.27点,再创新高。在经历22个月的牛市后,深沪两市总市值已经悄然跃过15万亿的关口,中国证券市场已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兴市场。
在指数与市场规模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更具意义的数据是,同一天,在两市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仅剩73家仍然挂着“S”头衔。这意味着,自2005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收官,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全流通时代。
就在当前全流通时代刚刚开始的关口,“市值”这一长期被冷落的概念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新焦点和中国新兴资本市场的新标杆:上市公司实力评估、经理层绩效考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比较、融资成本高低、投资者财富以及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实力的衡量,无不与市值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市值管理,这一随之而来的新概念和新课题也被摆在了管理层和所有上市公司面前,即如何有效地对市值进行管理、实现市值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市值管理3板斧
深振业股权激励方案实施以来涨幅高达465%,而同期大盘涨幅仅为250%
《上海国资》记者 唐志勇
虽然市值管理概念刚刚浮出水面,但是不少上市公司已经有意无意地在采用种种市值管理手段了,例如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来骤然升温的股权激励、整体上市,以及兼并收购,就是当下最为流行市值管理手段。
某种意义上,也正是这“3板斧”的广泛运用助推了此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更成就了A股近两万亿美元的总市值。
“3板斧”之一:股权激励
2005年12月31日,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之年的最后一天,《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自此开闸。
10天后,2006年1月11日,深振业披露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办法,成为股改后首吃螃蟹者。
2006年10月11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低调实行,股权激励之门对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群体正式开启。
抛开对于股权激励的诸多争议不论,事实证明,股权激励确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一把利器。
以深振业为例,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为4.35元,2007年4月30日收盘复权价为24.57元,涨幅高达465%,而同期大盘涨幅仅为250%。
上海荣正曾经就股权激励的市值提升作用做过实证研究。
据统计,从股改启动到2006年12月31日的这一时间段中,共有39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中19家已经获得临时股东大会的审议通过。对这19家公司股权激励公告前后公司股价的横纵向对比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对公司市值将产生的影响(表1)。
同时,这19家已获证监会无异议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均远高于其已经实施的激励计划的行权价格或授予价格,股权激励对公司股价的积极作用已经十分明显。
“不难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能促进管理层、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同时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而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则反映为股价涨幅超越市场平均涨幅,同样公司的市值增长也超越了市场总市值的增长幅度。”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指出。
“3板斧”之二:整体上市
2007年的前4个月当中,A股市场表现最抢眼的明星非沪东重机( 88.74,-2.92,-3.19%)莫属,其涨幅高达200%,而同期大盘涨幅不足50%。
其1月29日复牌后的6个涨停,更是风光无限。
而沪东重机的股价和市值之所以得以飙升,其理由无非就是整体上市:通过定向增发,控股大股东中船集团向沪东重机注入了大量优质资产,此举被认为是吹响了中船集团借道沪东重机整体上市的号角。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据统计,2006年12月31日之前,中国证券市场共有15家上市公司实施了整体上市方案,例如上港集团、TCL、百联集团、鞍钢、武钢等。
通过对这15家整体上市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总市值、扣除新增股份因素的公司总市值、注入资产的市值均有了大幅的提升,且远远好于同期指数涨幅(表2)。
显然,整体上市一方面可以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关联交易,优化公司治理,提高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因此市场将会对这类上市公司给出较高的定价,公司市值自然也会得到大幅提升,这也充分体现出了资本市场的价值创造效应。
“3板斧”之三:购并重组
“上市公司既要会买,也要会卖。而‘会’的评价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助于上市公司的专业化经营。”郑培敏认为。
购并重组实际上包括了买、卖两个方面。“卖”好理解,无非就是处理公司资产,而拓展市场规模的横向并购,打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减少关联交易的回购等等都属于“买”的范畴。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既会买,又会卖的高手当属深圳万科,在23年的发展史上,万科在不停的买、卖之间坚持着专业化的主题。
从多元化到专业化,万科的成长史可谓也是“卖”的历史。只是与其他公司将不良资产剥离不同,万科卖掉的每一家公司,几乎在当时都是业绩良好。2001年万科出让给中国华润的深圳万佳就是典型。
也正是从2001年开始,万科正式走上了房地产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拉开了通过“买”在全国跑马圈地的序幕。
例如,2005年—2007年的3年间,万科先后斥资40亿元人民币,经过3次股权受让,将在长三角一带拥有大量土地储备和项目资源的房地产巨头南都系纳入囊中,为其实现长三角地区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中国房地产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业内购并之一。
2007年3月21日,万科又以10.05亿元获取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下属之富春有限公司的股权包,增加了可结算规划建筑面积合计43.8万平方米以及地下车位约11万平方米。
就在这以专业化为核心的“买”“卖”之途中,万科已经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领先品牌,中国证券市场上房地产板块的龙头老大。
2006年年报显示,深圳万科主营收入178.48亿元,净利润21.55亿元,净资产148.82亿元,3项指标均在业内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4月30日,万科收报18.23元,总市值将近800亿,在房地产板块中排名仍居榜首。
市值管理是什么
尽管从2006年开始,市值管理就在市场上开始被人提及,并且其热度也日趋升温,但有趣的是,在《上海国资》对专家学者、上市公司、市场人士、监管部门等诸多对象的采访过程中,对于市值管理这一看似简单直白的概念却众说纷纭,不仅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其内容更是涵盖了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颇有些“万金油”的意味。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国芳的说法。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和主动地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经营是手段,价值实现是目标。”刘国芳认为。
其中,价值创造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产品经营、资本运营、资本结构优化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为股东最大化地创造价值。这实际上更多地侧重于传统的公司经营层面。
而价值实现管理就是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达到公司价值的充分实现,即公司市值最充分的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比如,通过加强与投资者沟通、与分析师交流以及良好的媒介关系管理等,让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充分地认识到公司的内在价值;同时,如果公司被过分高估,除了加强信息披露外,应及时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价值经营就是指市值与其内在价值大幅背离时,上市公司主动地去在干预、经营市值。例如,当市场高估公司价值时,采取增发新股、换股收购、注资、分拆等措施;在市场低估公司价值时,可采取股票回购、发行可转债等措施。通过价值经营,既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促进公司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比之下,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的说法更为通俗。
“通常的说法,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股价*总股本,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市值=利润总额*市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容易理解市值管理的含义。”
某种程度上说,市值管理就是对能够影响利润总额和市盈率的诸多因素的管理。
相比之下,影响利润总额的管理手段是核心,塑造的是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主要体现为提升公司主业盈利能力和公司的管理水平。其中,提升公司主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是要建立有竞争力的主业持续发展能力;而提升管理水平包括战略管理、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等诸多层面。
而市盈率反映的是市场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好酒也要靠吆喝”,尽管市场认可的基础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更多地受制于外倚传播手段。上市公司在日常投资者关系管理、危机公关、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其股票市盈率的高低。
尽管说法不一,但归结起来不难发现,其实市值管理的目标无非就是追求长期、持续、健康的上市公司市值最大化。而所谓的市值管理只不过是上市公司围绕这一目标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和手段而已。
市值管理应谨防7大误区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
刘国芳/文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割裂,大股东利益不受股票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值管理一直不是上市公司关注的重点。上市公司对市值的关注仅限于吸引投资者、扩大融资的需要,大股东自身经济利益与股票市值没有直接联系,也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值管理。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全流通使得非流通股可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也为实行市值管理提供了契机。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和主动地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和最大限度地经营价值。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
在成熟市场,公司的内在价值一般都能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市值就等于价值,所以公司更多地关注的是其价值创造能力,价值管理普遍流行,并不存在市值管理的概念。
但在新兴市场,市值与其内在价值大幅背离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需要进行市值管理,我们可以这样说,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股东对股价的关心与日俱增。我们需要采取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管理方法来实行市值管理。它不仅要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还要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使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市场表现相吻合。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
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
通常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为机构投资者所服务的分析师们对一只价值型股票的评价大致从3方面入手:公司基本面、投资者预期、现金流。这三者被认为是一个动态价值创造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主体。来自分析师的估值模型显示公司基本面就是企业业务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提升公司基本面价值,产生现金流,这需要通过盈利性增长来实现,并且增长只有在业务产生的利润高于资本成本时才能创造价值。价值管理正是遵循这一规律,以价值导向成为战略制定、融资安排和公司治理的基础,指导管理者制定相关的经营战略、作出经营决策、安排最优资本结构、评价实际的经营绩效、设计有效的管理激励方案,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
市值管理的误区
目前,市值管理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对市值管理的认识多种多样,其中不乏许多认识误区。澄清这些误区,让所有上市公司树立正确的市值管理观念意义重大。
误区1:市值是上市公司股本乘以股价之积(市值=股本×股价)
股价是个变量,瞬息万变,它直接传导市场的真实波动,在股本可比的情况下,市值因股价的涨跌而增减。因此,市值的变化要看市场的脸色。在估值能力强有效的成熟市场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等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富价值。但在中国这种弱有效市场中,股本×股价之积只是市值的外在表现,市值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公司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
证券投资学理论告诉我们,有两大因素影响股价: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因为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即便出现了好价格,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然而,后者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它有自己的估值标准、涨跌周期和行为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所以同样价值的股票在市场上,可以有溢价和折价之分。
误区2:市值差别=股价差别(如股本不变)
市值的大小的确与股价涨跌密切相关;但真正决定市值的不是股价,而是股价背后、影响股价的深层价值因素(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运营规范、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将市值的大小由股价的高低来确定,还应该看看公司的深层因素。
误区3:市值管理=股价管理(甚至股价操纵)
市值管理的确需要关注股价,但关注决不等于直接管理甚至操纵。因为股价由市场形成,不能、不可、也不容许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重心在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上。
误区4:市值管理=迎合市场(市场主力)
市值管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周期、规律、市场人气、投资偏好、估值标准等),但考虑市场因素决不等于迎合市场。不迎合≠不理睬;你不理市值,市值不理你;市值管理是必修之课;市值管理要遵循市场规律,贵在因势利导。
误区5:市值管理=追求股价的最高化
股价上扬的确对提升市值有直接影响,但股价最高化决非市值管理追求的目的;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不等于股价最高化。价值管理发端于成熟资本市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我们可以把价值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尽可能高于投资者投资成本之资本收益”。价值管理是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与工具提高股东收益----这一收益将主要反映在企业股票市值上。公司价值之体现,涉及公司战略、公司理财、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4个方面的内容。而这4方面,又可细化出若干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课题。与单纯追求高股价相比,上市公司良好的价值管理更应该体现在能够得到资本市场广泛认同方面,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要认同公司的理念、内在价值,市场要认同公司能够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维持估值目标。
误区6:市值管理=中国特色
海外市场的确没有市值管理一词;但海外成熟市场有价值管理(VBM)。成熟市场里,价值=市值,价值管理是成熟市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李嘉诚李氏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值管理史。由于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还不能马上将市值体现为公司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市值管理,但它只是个过渡,当市场成熟以后,市值管理也就等同于价值管理。
误区7:股票价格可操纵=市值标准不可取
股价的确具有可操纵性,且此类案件时有发生,但操纵得了一时,操纵不了一世,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价值,而且操纵股价是违法行为。市场价格是公允价格,操纵案也毕竟是少数,市值标准在海外成熟市场早已通用。
国资委如何念好市值管理经
《上海国资》记者 唐志勇 施征
追求长期、持续、健康的市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对国资委同样适用
4月18日,在厦门召开的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暨产权交易机构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表示,各级国资委应尽快建立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管制度。而目前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国资委将建立与证券交易所联网的国有股权交易实时监控系统。
此前不久,有关《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暂行办法》即将出台的消息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而作为852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最终大股东、4000多亿国有股(不含金融类国有上市公司)的最终持有人,国资委系统的态度无疑将影响并主导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策略和行为。而这也将对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尽管市值管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国资委的明确认同,但实际上,历数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国资委的种种举措,却不难推导出国资委的市值管理原则。
股权交易实时监控
为保证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具有知情权和监管权,各地国资委正在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国有股证券账户。为了确保这些证券账户得到有效的实时监控,国资委还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国有股权交易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将与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联网,以保证国资委可随时查询全国国有股权交易情况。
这套数据监控体系将承担着几个功能,一是数据的收集,对于市场上国有股的总量、分布、行业等基本面的数据,国资委要有所掌握;二是监控异动;三是为设立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做参考。
国资委有关人士透露,该系统可能将在2007年7月份之前正式建立,对上市公司股权实现联网监控。
专家认为,目前最现实的做法是先建立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管系统,然后,再逐步建立地方国资委的监控系统,最后实现全国联网。
据了解,截至3月底,已有广东、辽宁、北京、上海等近10个省市的国资委已在准备条件,与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协商建立类似的国有股权监控系统。
此外,针对股改后上市公司国有控股比例下降、可能引发恶意收购危机的问题,一些地方国资委已要求下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用修改公司章程、回购注销或定向增发、交叉持股或相互持股等手段,增强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有的地方正考虑设立反收购基金,对恶意收购采取快速反应。
《转让办法》建规立章
在2007年1月25日全国国资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表示,国资委将尽快出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办法。据了解,众所瞩目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暂行办法》(下称《转让办法》)早在两个月前就已完成初稿,目前正在向财政部、证监会等部委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征询意见。
据业内人士透露,《转让办法》初稿中包含以下内容:即转让方及受让方的基本条件,转让的程序,对转让股数的要求或限制,转让中涉及控股权变更甚至是要约收购的情况该如何处理,转让中涉及的审批及各级监管部门的权限,转让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国企控股权变更的数据统计,相关股权转让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或产业发展政策。
如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只要转让后不丧失国有控股权,总股本不超过10亿股的公司,连续3个会计年度减持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5%或总股本超过10亿股的公司,一次减持不超过5000万股,且3年内减持股份不超过3%,就只需备案即可。国有参股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也类似,只不过规则稍微宽松一些,由连续3年被调整为1年。
国资委人士解释道,之所以作出这些规定,正是为了适应股改后国有股要恢复流通的特性而适当给予国有股股东自主决策的空间,而其中的一些规定也比较适应中国市场国情。
对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股数所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的限制问题,《转让办法》中将会约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流通买卖在三种情况下需经国资委审批:一是导致上市公司控股权变化的;二是导致国家股低于最低持股比例的;三是买卖国有股5%以上的大宗交易。
“转让价格”是《转让办法》的关键问题之一。据了解,《转让办法》中规定,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份将按照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转让。对于国有股的协议转让,要求协议转让价格不低于股票转让前30个交易日平均价的90%。
专家指出,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市价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最终交易价格很可能会通过股价与资产评估的综合结果来考虑,即转让价格的确定既包括资产评估,也可能会参照同行业、同产品的上市公司估值进行推定。
相信《转让办法》的出台,将成为全流通时代规范国有股权转让行为的最重要文件。
3大原则可借鉴
除以上系列措施外,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国资委近一两年以来针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工作思路,以下3原则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最大化原则
“从大股东的定位出发,国资委的市值管理目标和别的股东没什么区别。”清华大学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教授指出。
也就是说,追求长期、持续、健康的市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对国资委同样适用。
实际上,对于代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不过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衡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保值增值的指标主要为净资产;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为市值取代净资产创造了条件。
而此前国资系统的一些举措亦与市值最大化目标暗中契合。
例如,2005年,上海市国资委就提出了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两化”路径。此后,更在《上海市“十一五”国有资产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了2010年实现“3成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的目标。
又如,2007年1月25日,在每年一次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力推国企整体上市业已成为下一阶段国资系统的工作重点之一。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推动央企的整体上市,加快央企的优质资产证券化进程,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尽快做强做大央企,培育出80家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央企。
实际上,无论是“两化”还是整体上市,都暗含将原非上市国有资产拿到市场上重新估值的意味。在现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溢价、市值提升是必然的结果。
更能体现最大化原则的举措是市值考核的提出。
早在2005年9月,国资委就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市值纳入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
尽管迄今尚无具体的政策和规定出台,但是市值考核已经是必然趋势,国务院国资委相关领导也在多种场合强调这一观点。
将经营层的绩效和公司的市值表现相联系的市值考核,无疑是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注重市值管理,追求市值最大化目标的最为强劲的动力。毕竟,股票市值的提升就意味着公司经营层钱包厚度的增加。
当然,通过市值考核,公司经营层和股东的利益在市值方面相交集,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和公司的长远发展。
但值得留意的是,市值考核亦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产生盲目追求市值提升,片面追求短期市值最大化的冲动,甚至重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上市公司自己坐庄等局面。
“一方面设置多重指标考核,引入现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采用的考虑资本成本的赢利衡量指标,比如经济增加值指标(EVA)或投资资本的自由现金流回报率(FCFOI),将上市公司的市值考核与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指标考核结合起来,防止片面追求市值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把考核放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来进行。” 朱武祥认为可以通过考核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尽量从根源上避免这种冲动的发生。
因为上市公司的市值在短期内可以人为操控,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是难以人为控制的。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那一定是与其价值创造能力的稳步提升,亦即公司良好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
适度控制原则
除了具有一般大股东的共性外,国资委的股东身份还有其特殊的一面,即不能仅仅是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还要担负起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任。
“与国资委的特殊股东身份相适应,除了追求长期、持续、健康的市值最大化之外,国资委系统在市值管理方面的立场应该与其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导向保持一致。”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指出。
也就是说,国资委系统在市值管理中必须考虑在现有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当中维持怎样的控制力,这也是俗称的“持股底线”问题。这不仅是全流通时代增减持国有股以及构建国有股监控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资本市场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实际上,早在股改伊始,国有股大股东的持股底线便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四条意见明确要求“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应根据国家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调整的战略性要求,合理确定在所控股上市公司的最低持股比例”。
但《指导意见》对于最低持股比例也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要求“对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家要保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此外,对于其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仅仅要求能够“保证公司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经营”。
此后,这一原则在各地国资委的实际工作当中被逐步细化。
例如,2006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结合国资布局和结构性调整的总体原则以及上海的具体情况,将72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致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是所在领域关系到上海经济命脉,对上海经济安全运行举足轻重的上市公司,必须保持50%以上的绝对控股比例,例如申能、上海机场( 30.90,-1.20,-3.74%)、上海汽车( 14.81,-0.96,-6.09%)等。
第二类是尽管不处于关键性领域,但是属于控股集团主业范围,或对控股集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上市公司则被归于相对控股范畴。这些上市公司经营的,往往是控股集团原来的核心业务,或与后者当前业务相关,是其利润大户。
第三类则是两类之外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就是国有成分将来可以退出的,则并不作最低持股比例方面的要求。
而最低持股比例的确定也终将影响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行为。
例如,在市值与其内在价值大幅背离时,上市公司可以进行价值经营。在市场高估公司价值时,采取增发新股、换股收购、注资、分拆等措施;在市场低估公司价值时,可采取股票回购、发行可转债等措施。而这些市值管理手段必然会导致国有股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自然也受制于此前明确的最低持股比例。
市场稳定原则
作为4000多亿国有股的最终持有人,国资委实际上也被管理层直接或者间接地赋予了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的任务。
因此,在市值管理层面,国资委自然也抱有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立场。
而这一立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规范大股东套现,也就是国有股减持行为;在微观层面避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场操纵行为的出现。
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使得国有股的市场化减持成为可能,在股权分置畸瘤被解决的同时,大量成本低廉、获利丰厚的国有股的减持冲动成为了市场上挥之不去的阴云。
股改之初,就有专家呼吁应对国有股减持行为加以严格限定。但随着股市的长牛,这一呼声被日益高涨的投资热情所掩盖。
进入2007年,上市公司限售股的解禁开始进入高潮,据估算,全年解禁市值将高达9000亿。
而越来越多的“小非”(小规模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下)和“大非”(大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都趁着目前市场形势较好的时机减持。据公开信息统计,目前已有13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了减持。
可以预见,随着解禁高峰的到来,大股东套现冲动将愈发强烈,而若没有严格的减持限制和监管,这一冲动无疑将成为市场隐患。
前车之鉴是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尝试。当时的措施是在新股发行或者增发的时候,按照发行价减持10%的国有股,所得资金用于充实全国社保基金账户。
结果,从2001年6月6日到10月22日,短短4个多月内,上证综指由2240点跌到1500点附近,跌幅超过30%。
当然,国资委有关最低持股比例的规定大大缓解了减持压力,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化解国有股大股东的套现行为对市场带来的冲击。而这也恰恰是国资委在构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管制度时需迫切解决和进一步明确的难题之一。
而在微观层面,则要规避市值管理的市场操纵之嫌。
实际上,市值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求上市公司主动去关心股价、主动去管理市值。而这自然容易使人产生“上市公司当庄”或者“大股东当庄”的联想。
对此,朱武祥认为,要规避操纵之嫌,必须严格要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严格履行信息披露制度,把握“披露在先”原则,“在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市场操作的时候,最好是信息披露在先,市场行为在后。而且即使是买入或者卖出股票,也最好事先进行信息披露。”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视角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视角
——贵州茅台( 90.93,-3.46,-3.67%)市值飙升的启示
孙孝立/文
公司市值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成长机制
2006年贵州茅台股价飙升了4倍,且长期雄距中国第一高价股宝座,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分析:
——2006年度贵州省GDP总量是2259.67亿元,财政收入是448亿元;2007年4月4日贵州茅台收盘价是97.34元,总市值是918.89亿元,相当于2006年度贵州省GDP总量的40.66%,财政收入的2.05倍。茅台集团持有其中65.47%的股权,股权总价值为601.6亿元,相当于2006年度贵州省GDP总量的26.62%,财政总收入的1.34倍。
——如果贵州茅台按100的价格增发1亿股,意味着公司能融100亿资金,相当于公司5年的利润总额,拿出1/4就能够满足贵州省于2005年投资开工的贵遵高速改扩工程的资金预算。
——如果贵州茅台公司以此资金展开行业并购,完全能够实现对贵州省白酒产业的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执掌产业秩序,一改贵州白酒“散、乱”的格局,实现贵州白酒产业的升级换代,带领贵州白酒与四川白酒争霸天下。到那时,白酒产业将成为贵州省经济的龙头,延伸带动全省农业、包装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全面振兴,一举摘掉贵州省经济“贫、弱”的帽子。
——如果贵州茅台以此资金拓展国际渠道,开展全球市场战略布局,完全有可能与白兰地、威士忌等洋酒一较高下。请设想一下,茅台股价如果到200元,那又当如何?贵州茅台高股价的意义岂止是资本市场上的名号?由此创造的股东价值,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潜在的经济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上述分析未必能得到主流观点的认同。一直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公司市值是虚拟价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是资产和利税这样的真金白银更实在,这其实是一种浅见和短视,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一方面,公司市值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成长机制。这是因为:市值大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本生成效率和资本吞吐能力;市值大小制约着公司的战略选择与战略实施,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市值大小对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市值大小影响着公司的市场地位、信用评级、消费者心理、管理者信誉、社会对公司的评价等。
另一方面,市值是评价公司价值和企业管理层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应以股权的可实现价值(上市公司以市值为参考,非上市公司以评估的公允价值为参考)来核算,而我国一直沿用的历史成本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这也是2007年推出的新的会计准则调整的重点,尽管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但以可实现价值评估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公司股东以市值判断其股权价值势在必行。其实,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质地和管理层经营能力会用到一个重要指标:公司投入产出率=(公司市值-总资产)/净资产。以表1为例: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茅台的投入产出率是最高的,这说明茅台的公司质地和管理层经营能力是一流的。这与传统的以资产和利润作为指标的考核结果大相径庭。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流通时代,在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下,国资管理部门对国有上市公司进行市值考核是顺势而行,是理所当为。所谓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不再单单是资产和利润的增长,而应该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公司市值的增加。而通过市值管理做大公司市值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能和手段。
市值管理并不是针对股价涨跌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或操作,其本质上是企业战略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要清晰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成长价值。也就是要明确公司在产业中的定位及未来战略选择,并据此判断公司的成长价值的空间有多大。
二是对公司的价值进行精确的描述。即把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价值分析成文化,成为公司全体员工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行动指南和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径。
三是实现公司价值的有效传播。其根本是要完善公司的资本市场营销职能。即做好四大关系管理:投资者关系(IR)、媒体关系(MR)、研究者关系(RR)和监管者关系(AR)。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实现公司与资本市场和社会各界的有效沟通。
四是就如何有效利用公司的市值进行统一规划。做大市值不是终极目的,做大市值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市值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回报。为此,公司应就针对市值利用的一系列行动进行系统规划,包括:融资安排、并购策略、研发投入等等。
五是制订公司市值管理一年计划,对具体工作落实、策略体系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保障市值管理工作稳妥有序的开展。
市值管理目前还是新生事物,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此理解还很不到位。为了督促国有上市公司做好市值管理工作,大幅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资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措施,引导上市公司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市值管理是一种长效机制,并不是针对股价涨跌的短期行为。上市公司要有系统地建立市值管理的组织机制,包括市值管理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其职位说明、业务流程、应急反应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工作内容体系、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相关的人力资源体系等。
第二,市值管理是基于公司产业战略的,与公司产业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市值管理做大市值,有效增强公司的资本实力,扩大融资规模,最终会通过资本在企业组织内的循环为公司的产业竞争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提升公司的产业竞争能力。
第三,做大公司市值不是市值管理的惟一目的和功效。通过市值管理,公司应努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公司的经营思维和境界,实现经营管理的升级换代,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对公司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