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4|回复: 0

胡少维:我国潜在增长率12% 言经济过热无疑尚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2 13: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少维:我国潜在增长率12% 言经济过热无疑尚早
2007-05-11 11:19:28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进入宏观经济贴吧 共 25 条 黑马推荐  备受市场关注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已然出炉,面对耀眼的增长曲线,经济是否过热、宏观调控政策又将如何演变,学者、市场人士众说纷纭。那么,目前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呢?
发展经济:将短期政策融于长期制度建设之中

胡少维

若按我国潜在增长率水平11%—12%的标准,言经济过热无疑尚早

在讨论经济过热与否时,事实上很多时候标准并不一致。比如大家常用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究竟它达到什么水平就可判定经济过热,在上世纪90年代高物价时期,一般认为只要CPI不超过8%甚至10%就没有过热;到了90年代后期,一般认为只要CPI不超过5%就没有过热;而到了21世纪通货紧缩时期,大家又将标准降至3%。更为重要的是,CPI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状况,目前也争论不休。同样,考究经济是否过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经济潜在增长率,大家的标准也不一致。过去一般认为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应该在9%左右,当GDP增长率在8%以下时认为经济偏冷,超过10%时则认为经济出现过热。不过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高,有不少专家、研究机构又纷纷提高了我国的潜在增长率水平,比如有的机构认为,目前我国潜在增长率水平在11%—12%之间。如果以此标准判断一季度我国的增长,言经济过热无疑尚早。

我认为,关键在于站在哪个时间段看问题,其根本点在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效率水平,如果把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为短期和中长期的话,对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后所应采取的政策也就不言自明。

从短期看,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物质供应的紧张,又有微观效益的支撑

从短期看,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增势强劲。一直受人诟病的消费需求一季度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3月份增长15.3%,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1和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年来一直困扰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投资增长过快,一季度增速高位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这说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问题有所改善。在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方面,前几年困扰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质如煤、电、油以及运输问题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并没有出现紧张或加剧的局面,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增速情形下,不同行业的经济效益也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效率并没有下降,宏观经济增长受到微观经济的有力支持。既然经济的高增长既没有带来物质供应的紧张,又有微观效益的支撑,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似乎一切看起来均十分美好,唱赞歌也并不为过。

从长期看,目前的发展显然不具可持续性

不过,若我们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似乎在短期内美好的事情就让人有些苦涩了。我们知道,党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追求短期利益,更重要的是要达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合理匹配,要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但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看,一个明显的不和谐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的节能减排并没有改善,甚至不排除恶化的可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困难重重,高能耗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且增速较高。无论是从环境的角度还是从能源供给的角度看,目前的发展显然不具可持续性,是在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不能不对目前的发展表示担忧。

综上所述,结论是,从短期看,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长期看,隐患不少。

将短期政策融于长期制度建设之中

显然,判断经济发展好坏应全方位考虑,既不能只看短期问题,也不能仅看长期存在的隐患。这样,相应的经济对策也就浮出水面了。

从短期政策看,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即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二是边看边调。三是微量频调。既然成功的经验在前,可以预期,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延续这一特点,发生大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的关键是落实已出台的政策,将其细化并加强执行力度。

从长期经济发展看,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将加快。比如,加快资源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内在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力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降低垄断行业门槛,促进竞争等。

总之,从政策体系看,把握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将短期政策融合于长期制度建设之中将成为一个明显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7 16:48 , Processed in 0.1183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