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06|回复: 0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8 10: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胡俊文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而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就必须分析比较优
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进而推动中国产业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快速转变。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学中,用来解释比较优势的理论主要包括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因而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克
歇尔—俄林模型。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一是生产同一
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各国间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间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
形成。也正是这种差异,成为各国产业间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在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即一
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在市场不完
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的制成
品,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却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尤其需要强
调的是,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仅从供给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规律,没有考虑需求和竞
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力欠发达、物资匮乏、需求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卖方决定市场,供给决定需求,仅从供
给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无疑是正确合理的。但是,在生产力相对发达,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
今天,市场已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情况下,一国产业(产品)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贸易利益能否最终获得,要取
决于该国产业(产品)能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贸易各国同一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的贸易
是按照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方向进行的,如果同一产业之间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就被排除在国际交换之外,
比较利益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
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论证了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一
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所依据的是竞争优势。他们提出一国企业或产
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产量扩大,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
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企业产量增加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后者则指
某一产业中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产业产量扩大而下降的情况。2.产品异质。指同类产品的差别,它主要
包括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两种形式。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别。
3.企业的竞争策略。它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策略、串谋、交换威胁、技术和信息控制等多种竞争
策略维护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竞争优势的外延扩大到国家和地区的范畴,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作出了非常
有价值的贡献。波特提出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由于具
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说到底,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生产力水平上的竞
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波特则认为,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禀赋的重要性将日趋下降,功效将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如何
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升级换代。在具体论述一个国家产业竞
争优势的构成因素时,波特提出了决定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有6种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
力。1.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
”,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
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公司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对手的情况。5.政府行为。6.机遇。这6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共同维系着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特进一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创立了新竞
争经济学,提出了产业积聚的概念,即经营同一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往往集中在一起;在一个产业集聚区域
,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网络,既
竞争又合作,从而赢得了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变。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互分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往往表现为彼此相互分离的状态,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假设条件上的差异性,导致理论上的相互分离。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
易理论产生和发展于自由竞争时代,当时的国际分工以产业间分工为主要形态,使得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要素禀
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间贸易和竞争力的来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竞争
格局的变化,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越来越偏离了国际竞争格局的现实状态。20世纪70
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了重大修正。他们运用现代微观经
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把国际贸易纳入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阐明了在不完全竞争和产
业内贸易条件下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这样,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假设条件上形
成了差异。另外,比较成本学说和资源禀赋理论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
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在此条件下,落后国家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业(产品)才有可能转变为竞
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这些假设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
落后国家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业(产品)转变为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从而出现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
势两者之间的互相分离。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作用范围上的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的相互分离。比较优势如前所述,强调的是各
国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
定产业与他国各产业的生产率差异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的是各国各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
鉴于上述两者之间在作用范围上的区别,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就集中表现在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
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则集中表现在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比较优势
主要涉及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关系,而竞争优势不仅涉及国际贸易,而且涉及国际投资,因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
争的两个主要途径是产品出口和跨国投资。对于一国来说,外资的进入所引起的本国产业与外国产业间的国际竞
争甚至比国际贸易中表现出的产业国际竞争更为激烈。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作用方式上的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的相互分离。比较优势主要用于诠释产业间的
国际交换关系,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竞争优势更多地作为分析产业内贸易的依
据,则更加偏重于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有利的条件未必能使一国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相反,一定程度的逆境,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
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国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往往通过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
赋的差异而最终将生产成本的差异体现在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上,从而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但是,竞争优势不
仅仅包括价格竞争力,还包括非价格竞争力,如产品的质量、性能、款式、包装、运输费用、品牌偏好、文化内
涵、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非价格因素,甚至还受到企业的生产规模、竞争策略以及各国之间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由此可见,产业竞争实力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直接反映
和综合体现。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互联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同时发生作用,不
仅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且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相互融合和渗透。李嘉图、俄林等人建立在比较成本和资源、生产
要素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内涵上相互融合,都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因素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较优势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一国自然资源禀赋等基本要素上,强调的是土地、
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之一的要素条件之中,属于基本要素的组
成部分。除强调要素条件外,波特还强调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公司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可见,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扩大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内涵,并与比较优势理论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往往同时发生作用,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取消或相互替代。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
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
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不能完全取消或替代比较优势。如在特定的条件下,假设只有两个国
家并生产两种商品的假设前提下,如果采取最为抽象的理论层次分析,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比较成本
优势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假定A国生产X和Y产品比B国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如果两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A国
则专门生产Y产品而不生产X产品,B国则专门生产X产品而不生产Y产品,这时,A国的Y产品就是具有绝对优势,同
时也具有竞争优势,或称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B国的X产品也会具有绝对优势。道理很简单,因为A国完全放弃了
X产品的生产。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并有条件地相互转化。在多个国家参与国际交换且存在
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的条件下,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只能作为一种潜在优势
,或者说是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只能构成一国产业(产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竞
争优势则是一国产业(产品)最终由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
综合能力作用的结果。一国产业(产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最终实现比较利益,才能形成真正的产
业(产品)竞争力。同理,如果一国连现实的比较优势都没有,还谈什么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
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
,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由
于国际比较利益的变化而失去国际竞争优势的许多案例,以及一些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都
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般说来,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
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并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或
者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多个国家同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同类产品时,一国的比较优
势能否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要看各国产品的比较竞争力状况。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那一部分生产
要素,其比较优势才能实现;而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是无法实现的,更无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
转变。
      三、中国产业发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调整
  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是将一国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从供给转向需求的实现过程,更是一国实
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以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为导向,实现比较优势向竞
争优势转变,集中体现在如何促使一国的产业(产品)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创造和采用新技
术,加快提升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高技术产业(产品)和高附加值产业(产品)实现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
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壮大,显示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忽视了产业比
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随着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市场容量的
缩小和出口价格的下降,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较优势对竞争力的决定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我们必须看到
,竞争优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已开始出现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显现
出口贫困化增长的趋势。因此,根据目前中国各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
化,调整中国现阶段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认为,
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继续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加工组装基地地位,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比
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品中,竞争力比较强的仍然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
织品、服装、玩具、计算机零配件等。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将会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并长期抑制中
国制造业工资成本的上升,这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长期价格竞争优势的源泉和条件。实践证明,当中国的
劳动资源相对丰裕,其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就应该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生产过程中使
用较多的廉价劳动力,节约昂贵的资本,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这样在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与
相应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较就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就形成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并以此带动了制成品出口
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且利润也就越丰厚,进而增加了资本在要素禀赋结构中的相对丰富程度,从而使比较优势逐
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转移,从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产品)向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产品)转移,最终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但是,中国目前劳动力无限供
给带来的低制造成本只是一种阶段性的优势,随着工资水平上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必将
逐渐削弱。从需求结构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
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中低档次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面对的只能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
水平,与发达国家高科技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将日趋恶化。另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
低,如果不及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有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因此,我们认
为,要逐步实现中国产业(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就应采取这样几项重要措施:1.继续巩固加工组
装基地的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延长产业链,尽快介入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高的
一环,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生产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2.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产品
)的渗透,在对现有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同时,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对传统
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国特色,形成非价格竞争优势
。3.按照产业链协作配套原则,整合现有的各类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资源,提升同类企业的投资密度,通过产
业空间集聚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积极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
,快速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为了获得新的生产力,改善形成优势的基础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实现
生产力的纵向开发,使比较优势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实现这一目标有两条路径:一是加快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
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技术研发与创新周期,节约相应资源的投入,在技术引进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模仿
和学习机会,形成“干中学”效应;二是积极主动地引入国外直接投资(FDI),接受“技术外溢”,把更大的增
值含量和更高技术水平的加工制造环节甚至研发机构、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等转移到中国,对提升中国整体工业
技术水平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中国引资较多的领域,如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产业
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的加强就是最好的例证。实践证明,通过上
述两条途径加快引进比较优势,可以节省自己进行研制所需的成本,避开研制风险,投入少,时间短,少走弯路
,并能很快形成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要通过要素密集度的迅速改变来形成“后发优势”,从而加速实现中国产
业(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进程。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具体实施中
可以强化如下措施:1.积极扩大进口国外最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引进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在适当的保护和
激励下,使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干中学”的锤炼而成为出口主体,使其优势迅速显现出来。2.对利用国外直接
投资的产业领域进行战略调整,在鼓励外商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带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利用
外资的质量和水平。3.对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进行调整,积极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总部(包括设立区域总
部、职能总部、研发中心、投资公司等)是我们今后引资的重点,鼓励采取跨国收购与兼并方式,争取引进一批
核心龙头企业,带来一群关联、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扶植战略产业发展,彻底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转变。在机电产品领域,即使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家电行业中(如电视机、空调、冰箱等)
,产品的优势也仅仅体现在加工环节,大部分家电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需要依靠国外技术生产
。实践证明,真正的技术靠“引进——模仿”是得不到的,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技术
创新。谁在这方面占有优势,谁就能在未来世界上占有优势。中国如果不掌握高新技术这一财富,就会永远受制
于他人,就会逐步丧失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因此,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剧,
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把握着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等高等禀赋要素正成为产
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积极培育这些高等禀赋
要素,特别要重视科技教育等基础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大
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尽快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具体实施过程可采取如下步骤:1.要积极研发具有
独立知识产权和新技术的产品,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及其回报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在以
自主的技术创新为主体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市场前景看好的适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产
业化建设,进而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培育出一批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2.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高新技术
产业部门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必须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以自主
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同时,要选择一些在国内或国际市场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作为战略产业
,如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等高技术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作为战略性产业,并以国家力量大力扶植一批重点企业和核心企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增长极。
3.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8 10:55 , Processed in 0.13304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