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11|回复: 0

[【外语类】] 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ZT)

[复制链接]
colin_21s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5-6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
魏向清?

  “书尚点评”,转引自《辞书研究》1997年第4期第1页。词典亦是如此。词典批评(dictionary criticism)作为现代词典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价值已经成为词典学界的一种共识。翻开词典史,我们可以看到,词典理论的研究最初正是从词典批评实践开始的。词典批评实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孕育了词典学理论,促进了词典编撰的进步,而且还在于它将对词典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双语词典批评,就其实践现状而言,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双语词典批评实践颇受包括语言学专家学者和词典读者在内的各层次相关人士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双语词典批评主要载体的各类双语词典评论文章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为自发与混乱状态下的双语词典批评实践的非理性而担忧,即不少双语词典评论文章存在着批评视野狭窄、理论依据缺乏以及系统性和深度不够的问题。?
  “实践的偏差或混乱,往往源自于理论的贫乏或谬误。”(许钧,1992:37)我国的双语词典批评,就其理论构建而言,远远滞后于实践的需要。有关双语词典批评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往往是散见于各类“品介性”、“纠错性”或“抨击性”的评论文章中,没有能够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探讨,未能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与开展有效的双语词典批评急需理论指导不相适应的。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人类评价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两大哲学基本原则出发,对双语词典批评的复合理据进行重点分析,以期对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最终构建有所帮助。?
  双语词典批评是围绕双语词典这一研究客体所进行的,从狭义讲,它只涉及双语词典这个核心对象本身;从广义讲,它还应该涉及与双语词典密不可分的词典编撰主体、词典编撰过程以及词典读者等诸多领域,前者是双语词典小批评,后者则是双语词典大批评,本文所讨论的批评应该是大批评的范畴。?
  双语词典批评作为一个理性的评价过程,它是人类评价实践的一种,同样也应该体现人类评价活动的本质特点,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冯平,1995:1)要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方面对双语词典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我们必须首先在这两方面寻求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双语词典批评的“合规律性”理据——双语词典学理论?
  双语词典编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所谓继承,就是指其内在规律以传统的方式不断地延续,这是双语词典编撰过程不断完善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探究双语词典编撰过程的规律性,评价该过程是否遵循了传统的编撰规律,必须以词典学理论为依据。这正如西方著名词典学家兰多所言,“要评估新建筑必须具备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而要评价新词典则必须具备词典学方面的知识”。(Landau,1984)很难设想,没有任何词典学理论基础的人能够编出真正合格的双语词典来。只有在“合规律性”理据的基础上,词典批评者才能对双语词典宏观结构的安排与微观结构的设计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也才能最终对双语词典编撰主体的编撰合理性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双语词典不同于单语词典,它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双语词典在遵循一般词典所共同拥有的基本原则外,还应体现其自身的特殊性。双语词典的特殊规律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首先,在双语词典的宏观结构方面,选词立目和词目编排的特殊性。双语词典编撰者在确立所收词目时,应充分考虑到双语词典读者所需查阅内容的范围与特点,在利用有关单语词典蓝本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具体地讲,就是要相应地增收可能对双语词典读者最有帮助的词目,如对读者来说相对比较困难的词的特殊变化形式以及各种构词成分等等;同时,要相应地舍去那些原语语境中也属生僻的词目,如原语中的一些过偏、过专、过古的词目等等。在词目编排方面,同样也要考虑到双语词典读者的阅读与检索习惯,采用的词目编排方式应尽可能符合译语读者查阅词典的便捷需要,如按字母顺序排列词目并采用聚合程度较低的复式结构等等。其次,在双语词典的微观结构方面,释义原则、义项划分排列和例句选取安排等方面的特殊性。双语词典的释义原则在于双语词典的释义方式应区别于单语词典的释义方式,即以便于双语词典读者理解和使用为宗旨,提供准确、简练和实用的对等对应词,而“对应词必须是在译语句子中实际出现的实际词汇单位”。 (兹古斯塔,1983:432)双语词典的义项划分排列,应在全面研究多种蓝本资料的前提下,适当地分析归纳,以利于双语词典读者掌握最核心语义为基本原则,即采用以词义使用频率为依据的义项排列方法,将词典的实用性充分予以体现。至于例句的选取与安排,更应从便于词典读者理解、模仿和使用的角度去考虑,尽可能提供多层次的丰富语境,使读者从模仿到创造的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缩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双语词典评价的“合规律性”理据,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双语词典编撰特殊性的充分体现。在双语词典批评实践的过程中,要对双语词典是否“合规律性”进行客观深入的评价,除对上述双语词典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特殊性的基本内容的考察外,还应对以下几对基本词典理念的本质区别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要区别双解(bilingualised)与双语(bilingual)的基本词典理念。在很多人看来,凡是涉及两种不同语言的词典便是双语词典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双语词典的实质在于它的特殊编撰规律。它不仅仅是以两种语言为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编撰是基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之上,不是将原语词典蓝本照搬过来简单对译就可以实现的。有不少词典只是翻译原语词典,缺乏双语词典独立研编的特征,对双语词典读者进行语言学习帮助的针对性几乎不存在。这些双解词典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双语词典,所以也更谈不上是好的双语词典了。第二,要区别词典体例创新与词典形式噱头。在词典编撰的总体设计过程中,体例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一部词典自始至终保持较为统一的框架、规格和模式,使词典编撰有章可循,是形成词典编撰规律性的前提保证,也是衡量词典编撰总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词典体例涉及选词立目、义项划分排列、释义方式方法以及整个词典所采用的一整套符号代码等等,内容繁杂,因此,词典体例一经确定,就必须保持其稳定和一致性,这是词典编撰者们的共识,双语词典的体例亦是如此。然而,由于双语词典的诸多编撰特殊性,其编撰体例的确定往往因人而异,因词典而异,即不同的词典编撰者和词典的类型不同往往会使双语词典的编撰体例有所变革。如果说双语词典的体例变革完全是为实现双语词典的编撰目的服务,是确实有效的,那么这种体例的创新应该提倡, 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或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搞些形式噱头,不 能对双语词典本身的编撰质量有所提高,则最终还是会被双语词典读者抛弃的。第三,要将 双语词典编撰中的继承与双语词典中的抄袭区别对待。词典编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词典史表明,世界上任何一部成功的辞书,无一不以其独特的编撰特色而饮誉学术界,这需 要词典编撰者们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所涉及的语言素材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要进行深入的语言研究才行,这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学术工程。然而,这其中也绝不排除有继承的因素。众所周知,任何知识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扩大的,词典作为知识的载体,自然要有继承的环节,否则,完全脱离前人的知识积累,词典编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双语词典的编撰,其继承性体现在词典体例的传统延续以及词典释义内容的相对稳定等主要方面,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种继承性特征并不意味着双语词典编撰可以用“剪刀加糨糊”简单地抄来抄去,因为词典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继承基础之上的种种创新,而这种种创新又取决于双语词典编撰者出自词典编撰目的的合理创造。?

  二、双语词典批评的“合目的性”理据——外语学习理论?
  双语词典是两种迥异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它的诞生往往是当时当地人们要进行语言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是为了满足以未来语言文化交流为最终目的的外国语言学习的要求。双语词典作为外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应以促进外语学习者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到社交能力的成熟为己任,责无旁贷。双语词典编撰者应将其编撰实践始终置于与外语学习密切相关的诸多语言学习理论的制约之下并以它们为指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编出更贴近读者需要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双语词典。因此,在评价一部双语词典是否“合目的性”时,必须以外语学习理论为依据,对该词典是否实现了辅助外语学习的目的作出客观评判。?  双语词典从昔日最原始的功能单一的词汇对照表雏形能发展到今天内容丰富且功能齐全的实用工具书形态,这无疑是与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分不开的。语言学理论从以往注重语言内在系统和结构的研究发展到今天重视语言内容(语义)及其使用(语用)的研究,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外语的教与学,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受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的,为现代外语教与学服务的双语词典的编撰。?
  外语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该认知过程所涉及的两大核心问题是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与语言使用。即外语学习内容的获得(学什么)和外语学习内容的使用(怎么用)。 针对这两大主要问题,外语教学所要解决的也就是如何使学习者更多地习得语言内容和更好 地应用语言内容这两大任务,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使用理论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而以服务于第二语言学习为宗旨的双语词典编撰,必然要对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使用理论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有的放矢地将其中的精髓贯彻到词典编撰思想之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张国扬、朱亚夫,1996:111)西方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和多方法的特征,各种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尽管诸多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是相互对立,但它们都各有所长,无不在一定层次或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普遍规律。作为双语词典编撰者,要使双语词典更好地实现其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实现的目的,应该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为双语词典编撰服务。?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我们可以从较有影响的代表性理论中得到诸多启迪。从中介语 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中,我们应该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产生的现象给 予足够的重视,可以借鉴中介语理论研究中的“错误分析”和“策略分析”方法,在双语词 典编撰过程中相应地采用一些手段来帮助外语学习者尽可能少地产生中介语即减少语言错误 的出现率,例如,双语词典编撰可以通过语法信息的提供以及例证语境的范示等方式来提供 帮助。此外,我们可以从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S. 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看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因此,除了学生应在课堂内通过教学活动接触到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来提高语言习得效率之外,学生在课堂外更应通过自觉学习接触到更多更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在这方面,双语词典作为读者的“无言之师”,应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最为有效的帮助,如在双语词典中添加用法说明、同义词辨析、语用说明以及词源信息等项内容,使读者在课外接触更多语言材料时更易于理解和输入,也就能有力地促进其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社交能力形成周期进一步的缩短。?
  双语词典“合目的性”理据的探讨无疑是对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积极意义,它可以使双语词典批评者在评价一部双语词典的存在必要性以及编撰总体水平的优劣时有了较为充分客观的依据。然而,我们在对双语词典进行“合目的性”评价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将双语词典的“外向”与“内向”目的特征区别开来。双语词典的编撰涉及两种语言,即原语和译语,双语词典的编撰目的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外向型的(指主要为原语读者服务的)和内向型的(指主要为译语读者服务的)。同样编一部汉英词典,“内向型”与“外向型”就在选词立目、释义方法及配例原则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别。因此,要对双语词典进行“合目的性”评价,势必要结合“外向”与“内向”的目的特征去分析,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其次,还要将双语词典的“求解”与“求用”目的特征区别开来。双语词典编撰的宗旨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多方面的语言学习帮助,而外语学习者的求助需求也是多元的,有时“求解”,有时“求用”,有时还两者兼有。在这种情况下,编撰不同的使用目的,或者说是主导目的的双语词典就很有必要,因此也就有了目的各异的多种双语词典。鉴于此,评价双语词典是否“合目的性”也就必然要将这方面的目的因素考虑在内才行。一般而言,“求解”型双语词典收词量要大一些,释义要丰富些,配例要简练些;“求用”型双语词典则收词量不求大,但释义要详尽全面,配例是尽可能用整句,注重搭配信息、语法信息以及语用信息的提供等。至于综合类的既求解又求用的双语词典,则应在两方面都有所兼顾。?
  综上所述,要确立自主的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首先应对双语词典的复合理据,即“合规律性”理据和“合目的性”理据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词典理念进行辨析,这样才有可能使双语词典批评走上真正的科学批评的轨道,才更有利于双语词典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最后,笔者就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最终实现的手段、双语词典批评的具体评价内容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于双语词典的评价内容,笔者以为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单语词典的评价体系,要立足双语词典批评的理据,充分考虑到双语词典的种种特殊性。同时,由于双语词典本身只是庞大的词典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双语词典范畴还存在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个性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双语词典的评价内容只给予相对宏观的定位,具体微观标准的确立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针对性才更强一些,评价得才更客观。笔者将双语词典的一般评价内容分为以下六大类,与广大词典界同仁们探讨。?
1.编撰目的明确,有自主性;?
2.编撰理据充分,有针对性;?
3.编撰质量优良,有学术性;?
4.编撰过程规范,有规律性;?
5.编撰方法有效,有实用性;?
6.编撰结果合理,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Landau,Sidney I. 〖ZK(1#〗?The Art and Craft of Lexicography?. New York: The Scribner Press,1984.?
冯平,《评价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
拉•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9:48 , Processed in 0.1147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