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7|回复: 1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7 11: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1
第一章      导   论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8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1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15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19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2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26
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32
第九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35
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  39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3
第十二章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46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  53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55




前   言
一、课程设置及学习的重要性
1.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是土地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内容。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土地管理及其开发经营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事土地管理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
1.教学目的
土地规划是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的学科,使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到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本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土地管理中正确地利用,发挥其管理手段的作用。
2.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部门规划和专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等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编制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讲授、讨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要求
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和有关实验。










第一章  导   论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奠定概念基础。
【重点内容】理解有关的基本概念,认识土地特性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意义及基本程序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的概念(Land)
由于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而对土地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定义。
1.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有几种观点:
①土地即土壤
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
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
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land estate):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处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
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m,~application,~use)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1、什么是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

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经济问题: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
                    社会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
3、土地利用的几个派生概念
①土地利用结构:structure of land use
②土地利用布局:location of land use
③土地利用方式:mode of land use
(二)土地的合理利用(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use)
1.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
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2.合理利用的标志
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
    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①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1.规划(planning)
    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2.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
    ⑴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从殷周时期的井田制算起,至今也有2900年历史。
⑵对土地规划的三种意见: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全面经济规划;是解决有关土地利用的全部规划问题;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措施。
⑶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
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职责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二)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1.农业区划:
2.城市规划:
3.区域规划:
4.国土规划: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一)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组织土地利用这一侧面,来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规划的具体内容,因客观环境条件的差异,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总体而言,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细部,土地利用规划有下列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9.农业用地规划
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
(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我国当前土地管理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有以下特点。
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
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
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
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是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继续和深入,是各项用地的安排,是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
(二)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
分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长期规划。
(三)按空间范围划分
1、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
一般在一个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范围进行的规划,属于宏观控制性的战略安排。
2、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是在城镇市区或乡村范围内进行土地组织的综合措施是一种比较详细的规划。城镇市区土地规划由城市规划部门完成。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多在乡或村两级进行。
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复杂的系统问题,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划工作程序。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土地有哪些自然特性?
3、简述土地的功能
4、为什么要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5、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7、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依据。地租和地价理论是土地资源配置中如何获得土地利用最大经济效益的依据;土地区位理论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其选址的依据;持续利用理论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理论是实现土地利用系统最佳功能的重要依据;人地协调理论是土地利用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依据;系统工程理论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科学编制规划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同时,还介绍土地利用规划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重点内容】认识各种理论对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及其科学原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原则的含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一)理论核心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一)区位理论简介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二)理论指导意义
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三、持续利用理论
(一)持续利用理论的核心思想
1.可持续性。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
2.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2.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四、生态经济理论
(一)生态经济学及其思想
1.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五、人地协调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环境决定论:
征服自然论:
协调论: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六、系统工程理论
(一)系统工程
霍尔三维结构图(解释此图的意义)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
1、  土地是一个系统
2、  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
3、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逐级控制原则
五、动态平衡原则





复习思考题:
1、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何联系?
2、区位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有何指导意义?
3、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贯彻生态经济学的思想?
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人地协调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已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特点、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程序,使学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和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相关资料调查分析的方法。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程序。
【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①  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③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
(二)作用
①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土地利用规划性质
(一)总体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
(二)长期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三)战略性
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四)控制的层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目标是指规划所要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关系到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
(一)总目标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既三个效益的统一。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有4个方面。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摸清家底
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
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评价土地质量     
2、利用潜力的测算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各部门未来用地的需求进行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
(六)土地利用分区
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包括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经过三个阶段,既准备、编制和审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的领导组织和业务班子
2、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工作计划的编制
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依据、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4、收集资料:做好规划的技术准备。
(二)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
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4、  编制供选方案
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三)规划审批阶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
分级审批
审批内容
审查报批程序













复习思考题
1、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性?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6、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哪些?
8、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调查哪些方面的资料?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有哪些?
10、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哪些专题研究
1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内容。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审有何规定和要求?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有何规定及要求?
1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程序。
16、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其与产业结构有何关系?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总体部署,因此,对有关基础数据的预测是规划编制重要内容,对未来土地满足各项用地的需求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依据。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关人口、城市化、消费水平、作物产量的预测方法,土地供给量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预测方法和土地供给量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预测的方法,土地资源潜力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基础数据预测

基础数据预测和土地供给量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一、预测的原理
(一)预测的概念
1、预测的定义: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知状况。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
2、预测与决策和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预测                   决策和计划
现状               未来结果                      结果的实现
①预测和决策的关系: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②预测和规划的关系:预测是规划的科学工具
③三者联系:预测在决策之前,规划在决策之后,规划既是决策的产物,也是预测和决策实现的桥梁。
3、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二)预测的程序
确定预测目的        制定预测计划        收集基础资料        检验现有资料        实施预测过程        分析预测误差
(三)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
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二、人口预测的方法
(一)人口自然增长法
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又称复利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预测公式:
             Pt=Pto(1+K)(t-to)+(c-d)
(二)劳动平均法
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预测公式:    P=A/1-(B+C)
三、城市化水平预测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2、城市化的度量:主要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
复合指标法:
(二)预测方法
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3、基础投资规模预测法
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
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四、消费水平预测
消费水平预测归结为人口对食品需求量的预测,有两种预测方法。
五、作物产量预测
(一)年平均增长率法
a=ao(1+r)n
(二)趋势外推法
主要有直线型、指数型、二次抛物线型等
(三)回归预测法
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一)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1、绝对数量。包括已利用地数量和未利用地数量。
2、相对数量。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
(二)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1、土地资源结构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
2、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类型来表述。
3、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对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概念
2、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3、评价方法:评价系数法
4、土地利用评述
  通过以上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当地土地利用做出结论。
①土地利用的主要成绩
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③从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出土地利用建议
④提出提高土地内涵及外延生产力的途径
⑤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案例说明
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见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集中整治储备问题研究》
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土地质量评价的类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1、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准备工作       土地用途确定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       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提交评价成果
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什么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内容
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含义
2、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流程



第四节  土地利用潜力估算

一、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
1、人均用地
2、城市用地结构
3、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4、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5、生态建筑
6、村庄的整理
二、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
通过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与现实生产力的比较分析,反映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大小。
三、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复习思考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础数据的预测主要有哪些内容?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土地资源结构?简述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具体内容。
4、说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5、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有哪些指标?
6、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7、建设用地潜力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8、解释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内容提要】土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各用地部门未来用地数量,为合理配置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也是土地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各部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供需问题分析的基本原理。
【重点内容】掌握部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找出供需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用地部门中的用地大户,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农副产品用地等。
一、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的内容
  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二)预测程序
1、大田作物用地面积
总产量           平均单产            用地净面积            用地毛面积
2、人工饲料用地面积
确定各类牲畜头数         确定各类蓄群结构,计算饲料总需要量       确定人工种植饲料量       单产       种植面积       用地净面积        毛面积
3、蔬菜地面积
总产量           平均单产          用地净面积            用地毛面积

二、果园用地需求量
总产量           平均单产          果树栽植面积          果园面积
三、其他农用地面积
1、副业用地需求量
2、渔业用地需求量
3、林地需求量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建设用地又称非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场地,与土地生产力无关系。主要有居民点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公路交通用地。
一、居民点需求量用地预测
1、指标概算法
(1)每户宅基地指标、每人占地指标或按耕地面积概算指标
(2)人均定额指标:Z2=NJ2
2、需求推算法
  H=(N/P-F0)*n/2*d*e          Z=H(1+K)
3、两区累加法
M=M1+M2=(m1+m2+m3+m4)K+S
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1.渠道工程用地
其面积根据渠道长度和宽度计算,长度可在图上截取,宽度与其流量、控制面积和渠道要素以及水力计算参数有关。
2.水库工程用地
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

第三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土地供给
2、土地供给总量
3、土地需求
4、土地供需分析: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状况。
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
案例说明:《重庆市九龙坡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集中整治储备问题研究》



复习思考题
1、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作用及意义
2、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主要内容
3、居民点用地预测的意义及主要方法
4、你认为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关键是什么?
5、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有何意义?
6、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7、如何计算土地可能人口承载量,其有何应用价值。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和优化的模型,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一)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
1.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3.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关联性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一)供选方案的拟定
1.指导思想: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2.规划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3.主要依据: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
2.综合法
①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公式如下:  A=B      Bt=Bo+C-D
②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 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格。
3.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主要方法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等。
4.实例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
2.分区的原则
(三)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1.概念
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2.分区原则
3.分区步骤
(四)分区方法
(五)用地分区实例
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是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条件下和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时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在分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一、农业用地的配置
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
二、建设用地的配置
(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1.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2.建筑要求
3.卫生保健要求
4.兽医防疫要求
(二)工业用地选址



1.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2.费用最小的地点
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4.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三)公路选址
1.现有公路的调查
2.确定主干道的走向
3.公路选线的原则
(四)渠道配置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有何关系?
2.简述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3.试述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4.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5.土地利用布局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6.简述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7.简述工业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8.简述公路选线的基本内容。
9.渠道配置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土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
【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
一、居民点
(一)居民点的形成
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原始游牧狩猎     村落      城市    城镇体系
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
3.居民点的发展:人类住区
(二)居民点的分类
1.国外的分类
2.我国的分类
①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1995年,1963年,1984年,1986年,1993年。

②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
③以行政界限代替
二、居民点用地
1、概念:居住用地。
2、特点:功能多样性、价值高且差异大、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3、用地的形式:城市中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紧张,而且规划利用不合理;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概念
1.城镇化的含义: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2.对城镇化的不同解释
3.城镇化的度量: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二)世界城市化
1.城市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3.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的出现。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即生计城市
(三)我国城镇化
1.发展概况:1949年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1949年到1980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尤其是1960—1964年中断,跌入低谷。19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性。
(四)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随城镇化进程而发生变化。
二、城镇体系规划
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城镇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城镇布局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①概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各国有不同的称法。是一种摆脱大城市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②理论观点: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须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在一个地区内城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反磁力吸引体系布局的原理
2.门槛理论
①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划的经济问题是提出的。
②理论观点: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③理论的指导意义:对认识城市发展进程,确定城市的规划方向;对居民点布局规划;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等。
3.带形城市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2.城镇体系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3.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4.我国城镇体系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数及占城市总数比重的变化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
5.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7 12: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居民点规模

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
1.民点人口规模
2.民点用地规模
3.居民点活动规模
4.居民点辐射规模
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1.城市合理规模
便于管理的最优城市人口数和用地规模。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

2.城市规模分布
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有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
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
4.模型预测法

第四节    居民点布局

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居民点布局是一项具有控制作用的规划项目。影响其他用地安排。
1.卫星式


2.带状式
3.多边形式
4.自由式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优化
1.指标比较法
通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比较,从拱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或满意的方案。主要指标有: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比较;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
2.运输重心法
3.分级评分法
4.费用比较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分类
2.什么是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
3.简述我国城镇用地的特点。
4.简述城镇布局的主要理论。
5.如何预测居民点用地规模?
6.居民点布局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7.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8.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
9.如何测算居民点用地面积?























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用地规划,交通用地布局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向。本章主要介绍交通用地的功能、交通用地的预测、各类交通用地的布局等。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交通用地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交通用地的预测和各类交通用地的布局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交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交通用地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用地规模的确定与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交通用地规划

一、  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
(一)交通运输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输送 。
2、意义
1)交通运输影响地区国民经常的发展
2)交通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
3)交通运输与土地关系密切
交通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1的重要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影响。
土地是交通运输设施的载体,土地极其构成要素影响交通运输的结构和布局。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
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运价低  速度快  连续性强  灵活性大  运载能力
铁路
内河            
海洋
公路
航空
管道
  4
3
1
5
6
2
  2
5
4
3
1
6
  1
6
5
3
4
2
  3
4
5
1
2
6
  3
2
1
5
6
4


二、交通用地规划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就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保证运输的安全、经济迅速获得最大的运输经济效益。
1、概念
2、远景交通量预测方法
常用回归模型预测
3.远景交通量预测实例
(二)各类交通运输的用地指标

第二节   公路用地规划

一、公路和公路等级
1、公路是一种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2、公路断面图
         1--绿化
         2--人行道
         3--路沟
         4--路肩
         5--路面

3、公路分级
1)高速公路:交通量 25000辆
2)一级岔路:交通量 5000-25000辆
3)二级公路:交通量 2000-5000辆
4)三级公路:交通量 2000辆
5)四级公路:交通量 200辆
4.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行车宽度、路基、平曲面半径、停车视距、纵坡
二、线路规划
1、公路选线
2、选线原则
3、不同地区选线的特点
4、选线方案择优
5、公路占地面积概算

第三节   其他交通运输规划

一、水运用地规划
(一)水运航道规划
(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
(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
二、铁路用地规划
(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
(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
三、航空运输用地规划
(一)航空交通线选线的特点和要求
(二)机场布局
(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



复习思考题
1.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有什么作用?
2.如何预测远景交通量?
3.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
4.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5.如何进行公路选线?
6.如何概算交通线占地面积?









































第九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水利工程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部门用地规划。其用地布局对土地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其他部门的用地。本章主要介绍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水利工程及其用地特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供水工程用地规划、排灌工程用地规划等。
【重点内容】掌握供水和排灌工程用地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水资源开发方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掌握供水工程用地和排灌工程用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估算水利工程用地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水利工程用地

一、水资源概述
(一)水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
1.水资源的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三种类型。
2.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1)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对河川径流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无坝渠道方式、有坝渠道引水方式和机械提水;对当地地面径流通过选择适当地点修建水库或蓄水池进行利用。
(2)地下水开发利用
(二)水土资源平衡
1、概念
就是综合考虑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流域或灌区的来水量和用水量之间的
2、水土资源平衡作用
①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②是确定 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③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计算
⑴地区水量平衡计算
水量平衡方程:  (P+G+A+B)-(S+E+Q)=+-△Q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P=(E+R)+△S
⑵水量供需平衡计算
计算在一定的保证率下,区域来水量与需水量,通过建立水量供需平衡表来计算余缺。
二、水利工程用地
(一)概述
1、是指为控制和利用水资源,以达到除害兴建的各项工程总称。
2、水利工程的功能:防洪、灌溉、治涝、发电及综合利用。
3、土地是水利工程设施的载体,即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从而构成水利工程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可分为水利骨干工程用地和田间工程用地两种类型。
(二)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等级
1、防洪工程
根据保护农田面积可分为四级。
2、灌溉工程
是通过修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为农作物提供必须的水量。按灌溉面积分为五级。
3、治涝工程
4、水电工程
5、输水工程

第二节   供水工程用地规划

一、供水工程用地类型及要求
(一)用地类型
水库用地、抽水站用地、机井用地等。
(二)用地要求
1、水库用地要求:库址地形、库址水源、河段落差、坝址地质条件、灌溉条件、淹没损失等。
2、抽水站用地要求:站址位置、站址地形、取水口位置、交通条件等。
3、机井用地要求:井位布置、井位条件、水量条件、灌水组织等。
二、水库用地规划
(一)水库库容的确定
1、有效库容(V有效):是水库的供水量。
2、死库容(V死):取决于水库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沉淀泥沙和水库养鱼等因素的要求。主要满足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所要求的引水位高程,以保证放水建筑物泄放渠道设计流量具有的最低水位。
(二)水库供水量估算
(三)水库用地规划
1、水库建筑物用地
主要有拦水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所组成。规划时,必须确定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其建筑形式,据以计算用地面积。
2、库区面积
主要取决于库址的地形与水库规模。
三、抽水站和机井用地面积概算

第三节   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一、灌排工程用地的类型
1、  取水枢纽:塘坝工程、排灌站等
2、输水配水系统:从灌溉水源引取灌溉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和分配到田间。灌溉渠道一般分干、支、斗、农四级。
3、田间调节系统(或称田间工程)

包括毛渠、输水沟、灌水沟、灌水格田等临时渠道。
4、排水泄水系统
指从田间到排水出口的各级排水渠道。一般包括农、斗、支、干级排水渠道。
5、  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
6、  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水闸、渡槽和倒虹吸管、涵洞和量水建筑物等。
灌排工程用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取水枢纽用地、灌排渠道输水工程用地和容泄区排水枢纽用地。

二、灌排工程用地要求
(一)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
1、灌渠选在最高位置,排水渠选在最低位置
2、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改造和利用已有水利设施
3、渠道纵坡比降以渠道不冲不淤
4、渠道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
5、应考虑成本和效益。
6、应考虑各级渠道的衔接和协调。
(二)排水枢纽与容泄
1、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等。选址要求地质条件好,地基坚固稳定,外河流平稳,不冲不淤的地段。
2、容泄区:即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塘堰或水库等。地势应越低越好,最好能做到自流排水,同时要求容泄区有足够的承容量。
三、排灌工程用地规划
(一)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丘陵山区常用的布置形式
4、河网化布置
(二)容泄区与排水枢纽工程用地规划
1、容泄区用地可以利用当地天然河流、湖泊或低洼坑地、劣地等场所,与渠道系统进行整体规划
2、在雨量多,地势低洼地区,布设排水站,排水站装机流量按当地排涝标准确定。
3、抽水站的规划布置
四、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一般讲,灌排工程用地中灌排渠道输水工程用地是主要用地。渠道用地面积由渠道长度和宽度决定的。长度取决于渠道路线,宽度取决于渠道的流量、横断面形状等水力要素。
(一)灌排渠道用地面积估算

Q设=
式中:Q设—渠道的设计流量(m3/秒)
mi—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m3/hm2)
Ai—控制的各种作物的灌溉面积(hm2)
T—允许灌水的延续天数(天)(旱作区10~15天,水稻区7~10天)
η—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与渠道控制面积、流量大小、土质等条件有关。
2、渠道用地面积与渠道设计流量等水力要素的关系
Q=ω•V=ω•C•
3、渠道占地宽度计算
B=b+2a+2m1h+2m2h=b+2a+2d1+2d2        h=h0+h1
渠道边坡系数m值一般根据土壤质地或渠床砌护材料而定,如矩形断面可取零。
(二)渠道节地经济断面用地面积估算
一般把水力最优断面称之为节地经济断面。梯形渠道的水力最优断面水力半径R=h/2,其宽深比为:    b/h=2(   )



复习思考题:
1、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有哪些?等级如何划分?
2、简述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简述水土资源平衡的作用。
4、水库工程用地有哪些要求?简述水库工程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5、灌排工程用地有哪些类型?
6、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有哪些要求?
7、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布置有哪几种形式?
7、  如何概算灌溉渠道输水工程用地面积?
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农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耕地规划
耕地规划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一、耕地的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1.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
具备的条件: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土地权属稳定,集中连片。
不足之处: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比较灵活,较为普遍。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耕作田块配置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他要素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农渠长度一般为400—600米是适宜的;考虑到地形条件;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
1.平原地区宽度的确定:以便于机械作业、灌溉或防护等考虑确定。
2.需要排水地区的宽度的确定:以排水沟间距来确定。一般在200米左右。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1.一般规模在10—13.33hm2
2.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1.设计原则
2.不规则地形下的设计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光照条件:
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
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
1.一般要求
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2.平原地区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形式
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和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
3.山丘地区
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4.低洼排水地区
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
5.井灌区
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井数、井距和井位
6.喷灌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应大力发展喷灌,主要涉及管道和喷头的布置。
四、田间道路布置
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联系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其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一)田间道路的种类
1.机耕道:连接乡(镇)和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使,道路宽在6米左右。
2.田间道: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一般在4~6米,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3.生产路: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一般沿田块长边布置。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
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
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
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五、农田防护林配置
配置的目的和作用: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气候,减轻风沙和干旱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
配置的几个关键问题:
1.林带结构:指林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林带方向: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3.林带间距
取决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其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4.林带宽度
以节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树的行数确定。
5.林带交通口
为便于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的运行,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交接处应设交通口。
6.树种选择与搭配
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1.在旱作区,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
2.在灌区,一般机耕道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第二节   其他农地的规划

一、园地规划
园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果园业,对于增加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美化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果园的配置
1.果树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与配置
2.果园小区规划
3.防护林配置
4.灌排渠系配置
5.道路配置
6.果树栽植方式
(二)茶园配置
1.茶园小区规划
2.道路配置
3.灌排渠系配置
4.防护林配置
二、林地规划
(一)林地功能和分类
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分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碳林和特种用途林。
(二)林地的配置
1.根据造林的目的和要求,按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来进行。要划分营林区、林班和小班。
2.应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布置道路网,并与林外道路衔接。
3.根据林地功能进行配置。
(三)苗圃用地配置
主要考虑苗圃地址选择和苗木需要量的确定。
三、牧草地规划
四、水产用地规划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农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2、简述耕作田块配置的内容。
3、选择田块方向时应考虑哪些要求?
4、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5、山丘地区如何配置灌排渠系?
6、简述田间道路的种类及配置要求。
7、简述农田防护林配置的主要内容。
8、  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的方式?
9、  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和方法,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重点内容】掌握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专项规划意义和作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各专项规划编制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用以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所提出的一套措施,政策和方案。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特点:
1、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先行军。
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深入和补充。
3、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话的重要技术措施
4、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
1、从广义讲,可根据目的,设置不同的专项规划。
2、  一般来讲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保护规划。

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一、规划的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二、规划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确定
4.基本农田的布局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三、技术要点
(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2.间接测定法
(二)重要指标的测定
1.  农作物单产的测定方法
2.  农产品需求量的测定方法
3.  人口预测法
4.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四、划区定界
1.  实地勘查
2.  编号登记
3.  签定公约
4.  设置标志
五、主要成果
图件:乡(镇)、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乡镇、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土地分等定级图;保护区内工程建设规划图;
文本: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表格:统计登记表格。

第二节   土地整理规划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治理。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各种限制因素。
二、土地整理的范畴
(一)农地整理
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以下内容:
1、农田整治。
2、农地改造。
3、地块调整。
4、土地结构调整。
5、宜农荒地的开发。
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市地整理
三、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3、  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4、  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第三节  土地复垦规划(自学)
第四节  土地整治规划(自学)




复习思考题:
1、解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点?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有哪些类型?
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5、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哪些主要成果?
6、简述土地整理的目的及其意义
7、什么是农地整理?农地整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8、简述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第十二章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GIS是进行地理数据的分析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大量的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检查、运算、分析、处理以及图形显示,所以GIS可满足这一要求。本章主要介绍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有: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等。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内容,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教学要求】认识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土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模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一、GIS概述
(一)什么是GIS
目前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讲: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二)GIS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加拿大(CGIS,Roger F.Tomlinson),1972年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运行型的地理信息系统。经历了开拓发展阶段、巩固阶段、突破阶段和社会化阶段。
(三)GIS的主要应用领域
涉及与空间信息有密切关系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城市规划、社会经济统计分析、土地管理、交通通讯等。
二、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

(一)数据的获取(Data Acquisition)
1.数据的录入功能:系统读取多种数据格式的数据,同时录入图形、图象、属性数据等,最终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2.变更编辑功能:系统提供对土地变更内容的输入、管理功能。分纯属性变更和图形变更。
(二)数据的初步处理(Preliminary Data Processing)
由于数据来源、输入格式、数据之间的匹配等不统一等情况,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获得净化的数据文件,使存储的数据符合规范化标准,以及使提供的数据形式便于和更符合进一步使用和分析的需要。
1.空间数据的编辑处理:消除数字化过程中引入的错误,以及将数字化数据重新组织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和使用的格式。
2.图幅数据的处理:图形数据化过程中为了使不同来源的数据保持一致,采取图幅数据处理。是图幅内坐标的变换,包括数字化坐标数据比例尺的变换、变形误差的消除、投影类型的转换以及坐标系的旋转和平移。
3.空间数据的压缩处理:为了减少系统处理压力,采取数据压缩。
4.空间数据类型的转换: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之间的互相转换表示和运算。
5.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通过已知点或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分区数据的方法。分为点的内插和区域内插。是土地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等直线自动制图、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不同区域界限的相关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6.图幅数据边缘匹配处理:
三、数据的存储(Storage)
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关键步骤,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常用的组织方法有栅格模型、矢量模型或栅格/矢量混合模型。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是关键技术。
四、数据的查询与分析(Search and Analysis)
具有多种途径的图形查询能力和统计分析功能。
五、图形显示与交互(Display and Interaction)
有制图显示功能、输出功能和计划编制功能。

第二节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数据库(Data Base):是集中、统一地保存、管理着某一单位或某一领域内所有有用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 System):是管理数据库的核心软件,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上。有三部分组成:语言、数据库管理控制程序和数据库服务程序。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DBMS采用混合管理方式:用GIS系统管理空间数据,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内码建立连接。
(二)数据库在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1.高质量的土地信息数据库是建设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评价土地信息数据库的三个基本标准: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正确性、数据的一致性。
(三)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库管理的需求
1.基本需求: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新增、更新、删除;维护数据库的完备性、一致性;实现时间数据、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三者之间高效、快速的检索;数据共享控制;系统安全性的管理;数据的可恢复性。
2.专业需求:导入、导出;合理处理地理空间与权属空间不完全一致的问题;解决空间数据的多重复性问题。
二、数据字典
(一)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的概念
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描述信息的库,它包含每一数据类型的名字、意义、描述、来源、职能、格式、用途和其他数据的联系等,因此称为数据的数据或元数据。
(二)数据字典在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中的主要任务
1.建立用户与计算机沟通的渠道
2.架设属性数据与定位数据的桥梁
3.提供用户扩展编程的工具
三、数据库的三种模型
(一)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1.概念
是按层次结构来组织的数据,也叫树形结构,树中的每个结点代表一个实体类。结点应满足两个条件。
2.应用
应用相当普遍。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编码、土地评价划分及特性等。
(二)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
1.概念
记录间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任意记录可与其他任意记录间建立联系。
2.应用
地图上的空间要素的记录等。
(三)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
1.概念
根据数学概念建立的,它把数据模型看成关系的集合,是将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关系的二维关系表形式。
2.应用
应用于地图关系、多边形关系、线段关系等方面的数据。

第三节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提供辅助决策,而这一高级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模型的应用,可以说模型的应用是信息系统整个功能和应用效果的具体体现。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中,利用各类模型和专家系统对数据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是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为土地管理与决策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核心问题。
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模型是以空间模型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利用模型系统如下:
一、主要应用模型
(一)权重确定模型
1.用来定量表示各种因子对研究对象影响的程度,常采用权重的方法。应满足两个要求:权重值的大小与该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成正比;各因素的权重之和等于100或1。
2.主要方法:特尔菲法、排序法、层次分析法等
(二)规划模型
1.土地利用规划模型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保持土地利用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2.主要方法: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模型、适宜性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系统聚类模型、判别分析模型、常用空间模型等。

二、应用实例
(一)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研究对象与评价因素
研究对象:一般为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等。
评价因素:制约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如土壤质地、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
2.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3.土地评价信息系统模型的建立
两个关键技术:数据库和方法库。
5.  土地利用决策分析
(二)土地利用位置选择
是按照规定的标准,通过空间分析的发方法,确定长址、电路、管线,或者交通路线等的最佳位置或路径。
1.数据准备阶段
2.影响因子研究阶段
3.综合因子评价阶段
4.位置选择分析阶段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
2.土地利用信息系统有哪些功能?
3.简述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应用模型。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规划实际上是对预期内的土地利用方案的选择,因此,就存在规划方案是否可行的问题。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回答三个问题:方案是否可行;效益如何以及可持续性问题。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
【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原理与内容
(一)基本原理
是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即论证进行在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等是否可行。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和决策阶段。
(二)研究内容
1.投资机会研究
是鉴别土地利用项目的投资机会。比较概略,依据指标来进行估计而不是详细的分析。
2.初步可行性研究
是可行性研究的中间阶段,当一个项目的经济指标缺少把握,尚需对其选址、实施和建设投产后的原料来源和产品出路等经济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才能判断建设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时,就有必要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
3.详细可行性研究
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技术和经济依据。要求对一切可行方案进行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在以后阶段里不允许任意改变这些结论。
4.财务和国民经济评价
是对项目的经济效果的研究。是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
财务评价:以利润和投资费用之间的关系加以表示,说明项目的经济效果。
国民经济评价:从国家整体角度考虑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以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作为项目或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
二、财务评价指标
(一)静态评价指标
1.投资回收期
2.追加投资回收期
3.投资效果系数
4.比较效果系数
(二)动态评价指标
1.净现值
2.净现值率
3.内部收益率
四、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

一、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1.一般而言,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规划项目进行多维可持续评价。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研究规划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2.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以全面审查和论证,判别方案的可持续效果优劣,并在方案中选择可持续效果最佳的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应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方面的评价。
二、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求
1.评价指标体系应覆盖决策指标体系,或评价指标体系与决策指标体系间存在一种映射。
2.选取时应遵守完全性原则、非相容性原则、简捷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
1.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三、可持续评价方法
(一)评价系数的确定
1.评价系数
Pij=Xij/Xj
2.评价系数和
等权条件下:
非等权条件下:
(二)指标权系数确定
常用的方法有:特尔菲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3.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4.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有哪些?
5.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的方法。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内容提要】规划重在实施,如何实施则需要有效的规划实施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规划成果资料、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等。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教学要求】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认识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意义,掌握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与实施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
(一)成果资料的内容
1.图件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图、各种专题地图、施工图等
2.文字部分: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文本、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
(二)土地利用成果的编制
1.图件的编制
         初步和技术设计            图件清绘         图件整饰
工作底图                规划草图            样图               成果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编制
基本内容:
编写方法:
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
(一)现场铺图准备
主要内容有检查地图质量、补测工作、制定铺图工作计划、绘制施工图。
(二)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的编制应遵循全面安排、远近结合;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动态监测、完善规划的原则。

第二节  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

一、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概念
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2.内容
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用途登记,用途变更审批许可制,土地利用监管和违规处理等。
(二)特点
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
二、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2.用途管制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和措施
三、土地用途分类和分区
1.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土地利用区:农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和暂未利用区。
四、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概述
(一)概念
1.土地利用计划
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2.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和下达控制指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宏观地指导和约束人们有计划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行政调控措施。
(二)内容
计划编制、指标下达和计划实施
(三)任务
1.具体实现土地利用规划
2.协调各类用地
3.制定政策措施,保证计划实现
(四)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全部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性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是中期和年度的土地利用规划。二者具有以下关系。
1.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与实施的依据。
2.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行政手段。
(五)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1.土地利用计划类型
按照时效分: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
按计划管理层次分: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
按调控程度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2.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体系
①农业生产用地指标体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指标等;
②建设用地指标体系: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体系、乡镇建设和农民建房计划指标;
③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荒地开垦、废弃地复垦、滩涂围垦、农地整理、村庄整理等指标。
二、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
组织调查研究背景形势;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定计划编制方法,制定计划编报的表格等有关文件;征询建议。
(二)编制审批程序
1.中期计划编制程序
一般采用两上两下的程序。
2.年度计划编制
一般采用一上两下的程序。
(三)编制的方法
1.用地系数法:根据国民经济相关指标的变量与建设用地量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来测算计划期内的用地计划指标的方法
2.计划演算法:根据计划期基本建设计划项目和项目用地逐项累计,其数量之和就是计划期的用地数。
3.因素分析法: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关系公式,来确定指标数值的方法。
4.指标控制法:根据法律政策规定的指标和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等编制用地计划的方法。
三、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
1.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
3.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
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5.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告制度

第四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涵义与作用
(一)涵义
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二)特点
1.监测成果的多样性
2.监测体系的层次性
3.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4.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三)作用
保持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实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的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等。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一)内容
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2.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
3.土地生产力监测
4.土地环境条件监测
(二)指标
1.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指标
2.土地管理政策措施的监测指标
3.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监测指标
4.土地环境和生产力检测指标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主要有:遥感技术、土地调查与统计技术、土地信息系统
四、耕地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一)耕地动态预测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警义、警源、警兆和警度等四方面。
警义:预警的指标。包括人地关系密度、耕地投入水平、生态环境背景、耕地利用效果及投资潜力。
警源:指产生警情的根源。分为自然警源、外在警源和内在警源。
警兆: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警兆包括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
警度:是对警情的定量刻画,以判定警素指标变化是否有警情或警情如何。一般分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剧警。
(二)监测方法
四个逻辑过程:确定警情、分析警兆、预报警度
预警方法:黑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绿色预警,白色预警






复习思考题
1.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3.试述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的内容和特点。
4.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何关系?
5.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6.如何有效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7.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有何作用?
8.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有哪些内容和指标?
9.简述耕地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根据九龙坡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647789.5亩,人均土地面积0.72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93人。在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建设用地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未利用地17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土地利用的基本构成见表1。
表1        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表(2003年)  单位:亩
类型  面积  比重(%)  类型  面积  比重(%)



地  合计  455122.6  70.25  未利用地  合计  17131.6  2.65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它  257367.6

47347.1

62305.7

248.1

87854.1  39.73

7.31

9.62

0.03

13.56    未利用土地

其它土地  958.9

16172.7  0.15

2.50
        











合计  











647789.5  











100
            
            




  合计  175535.3  27.1      
  居民点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  162522.5


10713.2

2299.6  25.10


1.65

0.35      
            
            

2.建设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其中城镇用地(城市、镇)74915.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6%,人均城镇用地67.8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5077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42.29米;独立工矿用地33781.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1%;交通用地1071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299.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居民点工矿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3.农业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农业用地总面积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人均农用地面积0.5亩。其中耕地257367.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73%,人均耕地0.29亩;林地面积62305.7亩,园地面积47347.1亩,牧草地面积348.1亩,其他用地87854.1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1%、9.62%、0.03%和13.56%,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4.未利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未利用地总面积1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其中未利用土地958.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16172.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0%,这类土地主要为水面,滩涂和苇地。由此看出,本区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土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农用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两个方面:
1.农用地开发利用
农用地开发利用是将宜农的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类型。2003年全区耕地增加面积528亩,其中开发未利用土地483亩,其他用地45亩。
2.建设用地占用土地情况
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占用土地面积6443.6亩,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点工矿建设用地和公路建设用地。其中城镇工矿占地5652.8亩,占总建设用地的87.73%;公路用地790.8亩,占总建设用地的12.27%。在建设占用土地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807.5亩,占总占地面积的58.09%,其中城镇工矿居民点用地占用耕地3309.5亩,占总占用耕地总面积的86.9%,由此可知,城镇建设用地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方面。
(三)城镇土地开发利用
城镇土地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区的拓展,即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二是城区已有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即城镇土地挖潜,旧城改造。
1.城镇空间的拓展
九龙坡区城镇面积拓展主要在小城镇建设方面,2003年全区建制镇新增占地面积344亩,而主城区面积增加162亩。其中建制镇面积增加占用耕地面积243亩,主城区面积增加中占用耕地面积24.6亩。
2.城市旧城改造
2003年启动了结防所、黄桷坪片区、石坪桥转盘、五一新村片区的旧城改造。全年拆迁危旧房4020户,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
3.房地产开发现状
九龙坡区房地产开发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全区房地产开发规模取得较大突破,房地产开发报建项目40个,房地产开发总量达142.2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竣工项目75个,竣工商品房面积95.42万平方米,竣工备案登记商品房面积92.64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77亿元,比2002年增长245%,完成房地产业增加值6.8亿元,占同期GDP比值70.2%,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8%。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供需分析
三、九龙坡区土地资源储备量与建设发展用地需求量的基本评估与分析
(一)土地资源储备的基本现状
土地资源储备是为了加强土地宏观控制,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进行收购、整理和土地供应的全过程,这项工作已成为城市政府调控土地市场,优化配置城市土地和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
1.旧城拆迁土地储备
九龙坡区土地储备中心于2002年11月开始筹划区政府拟实施的旧城改造土地储备有关的前期工作,共向市申报储备土地1920亩,市政府已批准储备用地9宗,共1287亩。同时,根据区政府实施旧城改造的重点,已办理完黄家码头、新华1、2村和鹤兴路旧城改造片区6宗土地的储备权证,为旧城改造工作及融资奠定了基础,具体情况见表2。
2.规划6000亩土地储备
根据市政府2004-29号关于九龙坡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专题会议纪要精神,按照区府工作都有关要求,实施了6000亩储备土地的规划,前期的土地勘测、绘制地形图、定界工作已基本完成。
表2    2003年九龙坡区土地储备情况表    单位:亩、万元
序号  批准储备文号  地址  面积  土地现状  规划情况  规划手续办理情况  拟整治情况完成  预计投入整治资金
1  渝府地
[2002]996  华岩新政二社  330  集体土地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2  渝府地
[2002]15  新华1、2、3村  100.05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2500
3  渝府地
[2002]888  黄家码头旧城改造  316.95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3500
4  渝府地
[2002]996  鹤兴路片区  10.95  旧城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4000
5  渝府地
[2003]15  黄桷坪正街  19.95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6  渝府地
[2003]15  水碾片区  87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7  渝府地
[2003]15  石坪桥转盘附近  99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8  渝府地
[2003]15  荒沟片区  237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9  渝府地
[2003]15  袁茄路左侧  85.95  旧城  商住  储备红线  2003年5月  
3.破产企业收购
对地处铜罐驿的重庆渝洲曲酒厂16.72亩土地的地上建构筑物残值进行整体
收购,对破产企业进行了处置,回收资金170多万元。
(二)建设用地需求分析与评估
近年来随着九龙坡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开发项目的落实等,使九龙坡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呈快速增加的势头。
1.影响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的因素
引起九龙坡区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的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本区全部位于重庆市规划的主城区及都市圈发展范围之内,并位于“成渝发展轴”和“长江上游发展轴”的重要地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未来九龙坡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特别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中,各种新兴产业项目在本区落户,随着项目的增多,建设用地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另外,主城区中有相当部分“退二进三”工业将在九龙坡布局(根据市政府产业布局规划)需要新增用地;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就业,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初步估算,目前九龙坡区城市化水平为73.61%,人均城市用地96 m2,到2010年城市化率要达到80%,需新增城市用地12000亩左右。
2.“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九龙坡区在“十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项目规划,期间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共计83个。其中基础性项目35个,包括公路建设、市政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及城市开发建设等。6个公益性项目,投资5.6亿元。41个竞争性项目,总投资33.2亿元。这些项目涉及用地的17343.3亩。2005年规划的重大项目见表3。
3.近期建设用地需求量评估
根据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可以看出本区建设用地的特点是:①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全区近期(2005年)规划项目占地约17434.3亩。②城市拓展以新增用地为主。如近期规划建设的九龙工业园华岩拓展区和西澎大工业基地两项,规划需要占地约9平方公里。③旧城改造涉及用地面积较大。根据近期规划的旧城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934.3亩。
表3         九龙坡区近期主要用地的重大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内容
1  南北干道(九龙坡段)  规划新建道路长4600m,宽54m。(372.6)
2  桃花溪综合整治工程  新建排水管网18.2km,绿化面积14.1万m2
3  长江防护堤(九龙坡区段)  从黄沙溪—九龙坡港—渔鳅浩全长5公里(75)
4  治水截流管网支管网配套  新建治水管网10公里
5  九龙坡区东西干道  全长12km,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6  九龙工业园华岩拓展区  规划占地面积6km2
7  西澎大工业基地  规划占地面积3km2
8  重庆西部物流中心  项目规划占地240亩
9  华岩大件集装箱  项目占地200亩
10  区文化美术馆  规划占地面积30亩
11  九龙坡区图书馆  拟建面积5000m2
12  建设厂“退二进三”  项目占地1100亩
13  黄杨新城  项目占地225亩
14  新华四村片区改造  项目占地24亩
15  新华1.2.3村改造  项目占地89亩
16  新华七村旧城改造  项目占地4.4万平方米
17  鹤兴路片区改造  项目占地41.2亩
18  黄桷坪地区改造  项目占地100亩
19  矿机厂改造工程  项目占地150亩
20  鹅公岩大桥北引道沿线改造  项目占地70亩
21  长江二桥北引道沿线开发  项目占地400亩

4.建设用地供需分析
通过对九龙坡区土地储备量和近期建设用地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近期建设用地无论从新增用地,还是旧城改造用地方面,用地面积都很大,而城市土地储备工作才刚刚起步。2003年完成土地储备量958.35亩,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9 06:38 , Processed in 0.13462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